书城成功励志给你30000天,你怎样活
21136200000021

第21章 这辈子,要与人为善成就自己(3)

有位哲人说过:“人活着应该让别人因为你活着而得到益处。”付出一份爱心,收获一份快乐与希望。予人玫瑰,手有余香,请让这份余香永远地围绕着你,其实我们索取的就是那一份永恒的余香……

始终与人为善,能让自己幸福

与人为善就是善待自己。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需要感情的理解、精神的安慰、生活的照顾和行为的支持”。苦恼的时候,希望别人能接受自己的倾诉;成功的时候,希望别人能赞赏自己的成绩;危难的时候,希望别人能伸出援助之手;困惑的时候,希望别人能予指点。

生活就像山谷回声,你付出什么,就得到什么;你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帮助别人就是强大自己,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别人得到的并非是你失去的。

医学研究发现,当我们嫉妒、愤怒、不满、诅咒时,体内就会分泌一些有害的分泌物。也就是说,一个心理的反应或思想,就会产生一个肉体的具体表现。比如说,当我们还未准备好,就被拉上台表演,一般人会感到害羞。害羞其实是一种心理的想法,但它却会产生一种身体的反应--脸马上红起来。有时一发怒或悲伤,就吃不下饭,一高兴或心情愉快,反而胃口大开。一些精神病患者,常会被要求吃一些“氯化铝”之类的药物,以稳定病情,就是因为他们常期处于愤恨、抱怨、恐惧之中,体内分泌不出那些对身体有稳定性作用的“养分”。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病态。相同地,当我们在宽恕、赞美、感谢或对别人做好事时,体内就会分泌出对身体有益的养分来。如此看来我们总该明白,为什么耶稣在《圣经》中,一再教导人们要去对别人好,因为在我们为别人着想时,那个"善念"就会促使我们的体内产生一些对于己有益的养分。所以宽恕、赞美、感恩全都是针对别人,却是自己先受益。如此看来,爱自己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去爱别人。大家叫安托希·苏钦斯基傻子、白痴,他是个乌克兰农民。他对有生命的万物都敬之惜之,连一只苍蝇都不忍心打死。波兰与乌克兰边境上的扎布罗夫村全村子的人都嘲笑他。1941年,希特勒的军队攻入该村,把村子里的犹太人一车车运到灭绝人性的集中营去。傻子苏钦斯基这时再也不能袖手旁观了。他仅凭两只手,在自己的农舍下面掘了个地洞,在地洞里把蔡格一家人掩藏了两年,蔡格家有一对夫妇和两个儿子。一次,苏钦斯基听说纳粹分子将要带受过寻人训练的狗到农庄搜查,他便整夜不睡,把厕所的粪便铺在地上,又撒上胡椒,使狗嗅不出人的气息。德国人来了,但他们没有找到蔡格一家。1944年,蔡格一家人移民到美国。此后多年,蔡格家经常寄食物及衣服给苏钦斯基。苏钦斯基既不识字,更不会写,只好画朵花请邻居寄给蔡格家,表示东西收到,他很感谢。但是到20世纪50年代末,蔡格家就再也收不到这些表示感谢的信息了。他们去打听,但得到的消息是,扎布罗夫村没有安托希·苏钦斯基这个人。直到1987年初,巳成为新泽西成功商人的蔡格的儿子雪莱,才获悉苏钦斯基与他家联系中断的原因。原来苏钦斯基得了一场大病,患病时搬到了邻镇,由镇上一个侄儿照应。他恢复健康后才回到扎布罗夫村。1987年底,雪莱·蔡格因为商务去莫斯科,通过朋友的关系得到了老人的一张近照,一位85岁的老人站在一所破旧不堪的农舍前,那老人就是苏钦斯基。“我一下子愣住了,”雪莱·蔡格回忆说,“我当时不知如何才能向那些舍己救人的人表达,他们从不曾被忘记。”他寄了一张短笺给苏钦斯基,苏钦斯基通过朋友复了信,仅仅一行字:“你无法想像我多么渴望见到你们。”雪莱·蔡格回到美国后,打电话给母亲和弟弟,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们,接着便着手策划一次欢愉的团聚。终于,蔡格一家人于44年后再次回到扎布罗夫村,全村的人手持鲜花在街上列队欢迎。他们由镇长领路,驱车前往他们当年仅靠甜菜和一点点面包活了两年的那个地洞。苏钦斯基手捧着一条面包,上面覆盖着一块传统的乌克兰布,迎接蔡格一家人。雪莱·蔡格遵照风俗习惯亲吻了面包。村民们齐声欢呼,场面热闹非凡。“从他们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出,”雪莱·蔡格回忆说,“安托希·苏钦斯基,这个傻瓜,村里的白痴,现在己是公认的英雄人物了。因为在这些人当中,是他做了应该做的事。”蔡格一家人离开扎布罗夫前,给苏钦斯基买了一台电视机,这在小村子里是件宝物。他们还满足了他惟一的要求:给他一本《圣经》和一本英文词典。蔡格一家继续按月寄生活津贴给他,苏钦斯基许愿,他们一家下次探访他时,他会用英语迎接他们。“他的恩情我们是永远报答不完的。”雪莱·蔡格说。他已经采取行动,把苏钦斯基的名字放在以色列纪念600万死于大屠杀犹太人的纪念碑上--把他视为曾冒生命危险救过犹太人的一个正义者。“不过最重要的是,”雪莱·蔡格说,“这些事给世人以启示,就是善有善报,为善者将使人永志不忘。”事实证明,只有与人为善,才能把自己融入社会,才能获得友谊、信任、理解和支持;只有与人为善,才能调整那渐渐失衡的心态,解脱孤独的灵魂,走出无助的困境;只有与人为善,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拥有充满快乐的心态,踏入充满仁爱的世界,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学会主动付出,体味给予之乐

著名哲学家罗素先生说过,有三个因素支配着他的一生,那就是对人类知识的渴求,对真挚爱情的不懈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通彻肺腑的同情和怜悯。第一次看这段话,情不自禁地产生了共鸣。真挚的爱情是人类高级情感的体现,人人都想追求想拥有一份美好的爱情。即使明白它或许也是一份会伤人甚至致命的毒药,依然飞蛾扑火般的投身其中,因为追求爱情并为之奋斗的人懂得,追求付出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就是一种收获。始终不放弃对爱情的追求,不曾停止为之奋斗的脚步,即使满身伤痕,即使那种痛依旧那样清晰那样铭心刻骨。相信,学会付出,也是一种收获。

人世间,不劳而获的事情终究太少太少。即使幸运之神光临你的身边,你在取得之前,还是要先学会付出。

收获前,先学会付出。

一个年轻人,准备在他家所在的那条街上开一家商店,他向他的父亲征求意見:“我想在咱们这条街上开店赚钱,得先准备些什么呢?”

他的父亲想了想说:“咱们这条街商店已经不算少了,但门面房还有的是,你如果不想多赚钱,现在就可租两间门面,摆上货柜、进一些货物开张营业。如果你想多赚钱的话,就先得准备为这条街上的街坊邻居们做些什么。”

年轻人问:“我先做些什么呢?”

他的父亲想了想说:“要做的事很多,比如,街上的树叶很少有人打扫,你每天清晨可以将街上的落叶扫一扫,还有,邮差每天送信,有许多信件很难找到收信人,你也可以帮忙找一找,然后将信及时送给收信人,另外,还有许多家庭需要得到一些一伸手的小帮助,你可以顺便給他们帮一把……”

年轻人不解地问:“可这些跟我开商店有什么关系呢?”他的父亲笑笑说:“如果你想把自己的生意做得好,这一切都会对你有帮助,如果你不希望把生意做好,那么这一切也许对你没有多大的作用。”

年轻人虽然半信半疑,但他还是像他父亲说的那样去一一做了,他不声不响地每天打扫街道,帮邮差送信,给几家老人挑水劈柴,谁遇到困难需要帮助,年轻人听說就去了。不久,这条街上的人们都知道了这个年轻人。

半年后,年轻人的商店挂牌营业了,让他惊奇的是,来的客戶非常的多,远的、近的,差不多一条街上的街坊邻居全都成了他的客戶,甚至街那边的一些老人,舍弃距他们较近的门店而不入,拄着拐杖,很远地赶到他的商店里来买东西。他惊讶,问他们说:“你家的门口就有商店,怎么却要舍近求远呢?”

他们笑笑说:“我们都知道你是个好人,来你的店里买东西,我们特别放心。”后来,他送货上门,遇到一些暂时困难的人家,他总是先让他们取需要的货物,等什么时候人家有钱了,再来给他还上,知道有人遭遇了不幸,他会主动登门慷慨相助。

几个月后,邻街上的许多人也纷纷涌到他的店里来买东西,又过一年多,全城人都知道了他和他的小店,都一齐涌来了,于是他在另外一些街道上开起了一个个分店、连锁店,生意滚雪球般越做越大,钱当然也越赚越多,仅仅几年的时间,他就从一个不名一文的年轻人,摇身变成了一个拥有资千万的企业家。

有一天记者采访他,问他短短几年为什么能有如此大的收获时,他想了想说:“因为在学会收获前,我先学会了付出!”

人生中,在通往成功和富足的路上,我们往往并不是缺少机遇,而是无法好好地把握它。生活有着它丰富的内容,它也会以多种方式给予你无尽的快乐。只是有些人二开始就有些误解,总以为只有从生活中索取才能使一个人快乐。其实不然,站在生活这一朴实的话题面前,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

付出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如果还能付出,说明你还拥有,不然你拿什么付出呢?而拥有,就该值得珍惜,拿出自己的拥有,带给别人欢乐,这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人生的每一次付出,就象在空谷当中的喊话,你没有必要期望要谁听到,但那绵长悠远的回音,就是生活对你的最好回报。

生活是一个大天平,要维持它的平衡,你的收获和你的付出必须持平;生活也是一个好老师,正是它循循善诱地教导我们:在取得之间,先学会付出,真正的不劳而获是不存在的!

单人难以胜利,独木难以成林

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孤雁难飞,孤掌难鸣。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