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宽心就会开心舍得就能获得
21159400000016

第16章 心存善念,快乐永相伴(2)

“吃亏是福”不是简单的阿Q精神,而是福祸相依的生活辩证法,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相信“吃亏是福”,可以使心胸变得宽阔,心态更加乐观、积极,而且当自己遇到困难时,也能得到更多人的真心帮助。生活中总是有一些聪明的人,能从吃亏当中学到智慧,表现上看来“吃亏是福”会给人以不思进取之嫌,但是,这些思想也是在教导人们能成为对自己有清醒认识的人。“世人皆醒我独醉”,吃亏中尽显大智慧,关键要看你是否懂得是舍得的艺术。

好汉要吃眼前亏

俗话说:“好汉不吃眼前亏。”事实上,要想真正不吃亏,必须要吃“眼前亏”。

假如你开车时和别的车发生了碰撞,对方的车只是“轻伤”,甚至可以说根本不算伤,你不想吃亏,准备和对方理论一番,可是对方车上下来四个彪形大汉,个个横眉竖目,围住你索赔,眼看四周荒僻,也无公共电话,更不可能有人对你伸出援手。请问,你要不要为了面子,吃“赔钱了事”这个亏呢?

你也可以不吃,但前提是你能“说”退他们,或能“打”退他们,并且自己不受伤。如果你既不能说又不能打,就只有“赔钱了事”了,看来这亏还是吃的好。你说他们蛮横无理,欺人太甚,要说的是,在现实社会里,是不太说“理”这个字的。因此,以这个假设的故事为例,“赔钱”就是眼前亏,你若不吃,换来的可能是一顿拳头或是车子被砸个稀巴烂。

所以说,好汉要吃眼前亏。其目的是以吃“眼前亏”来换取其他利益,这是理智而明智的做法。若因不吃眼前亏而蒙受更大的损失或灾难,甚至把命都弄丢了,还有什么便宜可言?

韩信年轻时,每天游手好闲,什么事都不做,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因此常常寄居在朋友家,白吃白喝,很不受人欢迎。

虽然他穷得连饭钱都没有,却喜欢配刀带剑,和人讨论兵法,切磋武艺。

一天,他又配带长剑在街上闲逛,忽然被一个乡里恶少挡住去路。恶少故意侮辱他说:“你虽然长得人高马大,却时刻带把长剑,一定是因为胆子小,以此来壮胆,虚张声势。其实你是个胆小鬼。哈哈……”

恶少见围观的人越来越多,趁机挑衅说:“你拔剑和我比试一下,你能刺中我,就说明你有种,如何?不然的话,你就乖乖从我胯下爬过去,免你一死。”韩信盯着恶少看了好一会儿,想到他对自己的侮辱,恨不得立刻拔剑,一剑刺死他。

可转念一想:“我不是想成大功、立大业吗?如果现在逞一时之勇,不小心受伤死掉,或者触犯了法律,岂不是白白牺牲了?”

于是,韩信忍住莫大的屈辱,从恶少张开的双腿下面爬了过去。街上围观看热闹的人,都以为韩信真的是个胆小怕事的人而嘲笑他。

但韩信吃了这个亏,却逃过一劫。这才有了后来的统领雄兵,叱咤风云。他吃眼前亏,为的就是保住有用之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所以,当你在现实社会中碰到于你不利的情形时,千万莫逞匹夫之勇,也不要盲目地信奉“可杀不可辱”,它们远不如吃点儿“眼前亏”来得实惠。

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烦恼

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多如牛毛,若整天为这些小事耗神费力、斤斤计较,就会惹来一身麻烦,毫无快乐可言。比如,由于错误关机,电脑显示器烧了,一想起这事就自责愚笨;乘车时被人偷了钱包,一连几天闷闷不乐;打乒乓被对手战败了,就心灰意冷、垂头丧气;开会时发言时出了洋相,会后见人就躲着走;脸上长了几个青春痘,见人时就不敢抬头;为选择电视节目跟家人闹别扭……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不知不觉中让烦恼的皱纹替代了开心的笑容,细究起来是很不值得的。

李二嫂是个寡妇,脾气异常暴躁,嘴上更是不饶人。

老王和老孙是李二嫂的邻居,邻里关系处得不是太好。

老王和老孙性格不同,老王豁达开朗,凡事想得开,整天乐呵呵的;老孙心胸狭窄,什么事也容不下,一天到晚总是闷闷不乐。

一天,李二嫂家一只老母鸡不见了。她以为是邻居搞的鬼,就在自家院里大骂:“哪个老不死的偷了我家的老母鸡?谁偷了我的老母鸡,谁断子绝孙,死了闭不上眼睛!”

李二嫂骂得很难听,嗓门又大,邻居老王和老孙都听得一清二楚。

老王想:“她没点名道姓骂咱,咱也没干那亏心事,随她怎么骂,这事跟自己不相干。”这样一想,心胸自然开阔,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一点也不往心里去。

老孙却不一样。他想:“这婆娘真没口德,开口闭口老不死的,准是冲我来的。唉,真是气死人了!”老孙气得茶不思、饭不想,最后病倒了。

几天后,李二嫂在自家的柴草垛中发现了已经死掉的老母鸡。原来老母鸡觅食时钻到了柴草垛里面,还没出来时,正赶上李二嫂的儿子又放了几捆柴草,堵住了洞口。几天后,老母鸡饿死了。

李二嫂感到内疚,就向老王和老孙道歉。

老王摇了摇头,说:“没什么,我一点都没生气,你不必难过。”

李二嫂随后来到老孙家,诚恳地向老孙道歉。老孙心中的怨气这才慢慢消了。

“唉,心眼儿小真是害死人呐!咱要跟人家老王似的,怎至于落到这种地步?!”事后老孙反思道。

人们往往可以勇敢地面对生活中那些大的危机,却常常被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搞得垂头丧气。

拜德先生发现,他手下的人能够毫无怨言地从事危险而又艰苦的工作,可是,有好几个同房的人彼此不说话,因为怀疑别人把东西放乱,占了自己的地方。有一个讲究空腹进食细嚼健康法的家伙,每口食物都要嚼28次。而另一个人一定要找个看不见这家伙的地方,才吃得下去饭。”

实际上,要想克服一些小事引起的烦恼,只要把看法和重点转移一下就可以了。

作家荷马·克罗伊跟他的朋友说,过去他在写作的时候.常常被公寓热水灯的响声吵得快要发疯。“后来,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出去露营,当听到燃烧的木柴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时,我突然想到,这些声音和热水灯的响声一样,为什么我会喜欢这个声音而讨厌那个声音呢,回来后我告诫自己:‘火堆里木头的爆裂声很好听,热水灯的声音也差不多。我完全可以蒙头大睡,不去理会这些噪音。结果,头几天我还注意它的声音,可不久我就完全忘记了它。’很多小忧虑也是如此。我们不喜欢一些小事,结果弄得整个人很沮丧。其实,我们都夸张了那些小事的重要性……”

狄士雷里说:“生命太短促了,我们没有时间再为一些小事烦恼。”

是啊,人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我们却浪费了许多宝贵时间为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烦恼,实在不值得。所以,我们要学会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烦恼,应把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去做那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事。

放下面子,路越走越宽

一个人太爱面子,必然会有所顾虑,顾虑太多则不敢面对现实。这样下去,他们的人生之路就将越走越窄,成功、快乐和幸福也注定与他们无缘。

一位千金小姐跟随婢女在饥荒中逃难,干粮吃尽后,婢女要小姐一起跟她去乞讨。

小姐傲慢地说:“你这小丫头太不懂礼数!我是千金之身,怎能去干那中下贱的勾当?”

结果,婢女去乞讨活了下来,而那位千金小姐怕丢人,放不下面子,放不下架子,不愿去乞讨,被活活地饿死了。

俗话说:“脸皮厚,吃个够;脸皮薄,吃不着。”不顾面子,随便一些,大方一些,你就能放开手脚吃到想吃的东西;而处处顾虑,怕丢人,怕现眼,就会畏首畏尾,什么也吃不到。

太爱面子,一味地维护面子,结果并不一定可以为自己赢得自尊,相反常常会使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闹出一些笑话来。

一位博士结业后分到一家研究所,成为研究所里学历最高的一名成员。

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

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这两个本科生,有什么好聊的呢?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地从水面上疾走到对面,如厕方便。

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啊,水上飞!所长不会是位武林高手吧?

正所长如厕回来时,又“蹭、蹭、蹭”地从水面上疾步返回。

到底是怎么回事?博士生不好意思去问,自己可是个博士生啊!

过了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像正所长一样“蹭、蹭、蹭”地飘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博士更为震惊:不会吧,我来到了一个高手云集的地方?

时间不长,博士生也内急了。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又太远,怎么办?

博士生不愿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

只听“扑通”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

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不服气地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

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博士生的故事告诉我们,太爱面子只能大栽跟头。只有放下面子,虚心向人请教,才能弄清事实的真相,才能在前进的路上顺利地前行。

你如果想在社会上走出一条路来,那么就要丢掉面子,放下你的学历,放下你的家庭背景,放下你的身份,让自己回归“普通人”之列。同时,也不要在乎别人的嘲笑和讽刺,做你认为值得做的事,走你认为值得走的路。

不爱面子比注重面子的人在竞争上占有许多优势,能放下面子的人,他的思考富有高度的弹性,不会有刻板的观念,能吸收各种资讯,形成一个庞大而多样的资讯库,这将是他的本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即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让别人去做。己所不欲之事多为艰难之事,自己知道事情艰难,不想为难自己,便选择退却以明哲保身;难倒为难别人,把别人当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替自己做事的工具,心里就过意得去吗?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时刻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处世之道。

一个青年男子来找本·派图拉比,请教他一个问题:“市长要我去杀一个人,我要是不去,市长就会派人来杀我。在这种情况下,我该怎么办?”

派图拉比回答说:“宁可让他杀你,也不要犯谋杀罪。你为什么认为你的血就比他的红呢?”

有两个人外出旅行,走进了荒无人烟的大沙漠。其时,两个人只有一个人有一点水。这点水如果两个人喝,则两个人都终将渴死在沙漠里;如果一个人喝,则此人就可以活着走出沙漠。在这种情况下,人应该怎么办?

本·派图拉比教导说:“拥有水的人应喝以活命。”

按照犹太人的观点,本·派图拉比对这两则故事之所以得出这样的两个结论,是因为分别基于如下两条原则:

(1)人不应视自己的生命价值高于他人。

(2)一个人自己的生命价值绝不低于他人。

我们将这两条原则结合在一起,则不难发现,这不正是一条人己关系双向对等的原则吗?

一个人没有权利把自己不愿意要的东西强加于他人,但一个人也不应该把一般人都不要的东西强加给自己。而当人己双方都面临着人类所不要的东西而又必须由其中一方承受下来时,就让每个人自己拥有的客观条件来决定,而不进行人为干预。

这种把问题的解答同初始的物质条件相挂钩,不进行人为干预的方法,从形式上看,是暂时地给道德原则“加括号”,把它“悬置”起来,借以回避问题。但从实质上看,不就是不借道德之名,将不道德的要求强加给信守道德之人吗?

不可否认,任何道德体系都内在地具有抬高整体,包括作为整体之具体化的他人,而贬抑自我的要求这一根本倾向。犹太民族的道德信条也不可能完全消除这种倾向,除非不成其为道德。

然而,在道德有可能越了“道德”的范围,而成为某种不道德时,犹太民族却极为合理、极为道德地紧急制动,借悬置道德来给出了最为道德的准则。这种以物的合理性,即物的归属,来规定人的合理性(即理论或道德标准)的做法,正典型地体现了犹太智慧的一个极为意义重大、极具现代色彩的特征:主观合理性与客观合理性吻合,主观合理性受客观合理性决定,或者更确切地说,人的合理性与物的合理性的同一与融合,

把中国人的智慧改变一下,看起来是矛盾的,实际却更深刻地体现了生存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人所不欲,勿施于己。

把这种智慧运用到人际交往之中,你就能够得到真正的友谊,就能够在人际关系中树立自己的形象和地位。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追求的就是心灵的相通,“心有灵犀一点通”一直是友谊的自然天性写照,这种友谊常常被认为是可遇不可求的。其实,我们只要把自己的心理需要能够正确理解,也就能够理解他人,这样也就能够尊重他人,获得他人的友谊。

与人为善,幸福自己

有句话说得好:“幸福并不取决于财富、权利和容貌,而是取决于你和周围人的相处。”你想做个幸福的人吗?那么就从与人为善开始吧!懂得善待他人,也就懂得了善待自己。

生活就像山谷里的回声,你付出什么,就得到什么;你耕种什么,就收获什么。帮助别人就是强大自己,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别人得到的并非是你失去的。在一些人固有的思维模式中,帮助别人,自己就要有所牺牲;别人得到了,自己就一定会失去。比如你帮助别人提了东西,你就会耗费了自己的体力,耽误自己的时间。其实很多时候,帮助别人并不意味着自己吃亏。如果你帮助其他人获得他们需要的东西,你也会因此而得到想要的东西,而且你帮助的人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一生行善无数的基督徒,他临终前有一位天使特地下凡来接引他上天堂。天使说:“大善人,由于你一生行善,成就很大的功德,因此在你临终前我可以答应你完成一个你最想完成的愿望。”

大善人说:“神圣的天使,谢谢你这么仁慈,我一生当中最大的遗憾就是:我信奉主一生,却从来没见过天堂与地狱究竟长得像什么样子。在我死之前,您可不可以带我到这两个地方参观参观?”

天使说:“没问题,因为你即将上天堂,因此我先带你到地狱去吧。”大善人跟随天使来到了地狱,在他们面前出现一张很大的餐桌,桌上摆满了丰盛的佳肴。“地狱的生活看起来还不错嘛!没有想象中的悲惨嘛!”大善人很疑惑地问天使。

“不用急,你再继续看下去。”过了一会,用餐的时间到了,只见一群骨瘦如柴的饿鬼鱼贯地入座,每个人手上拿着一双长十几尺的筷子。每个人用尽了各种方法,尝试用他们手中的筷子去夹菜吃。可是由于筷子实在是太长了,最后每个人都吃不到东西。

“实在是太悲惨了,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对待这些人呢?给他们食物的诱惑,却又不给他们吃。”“你真觉得很悲惨吗?我再带你到天堂看看。”到了天堂,同样的情景,同样的满桌佳肴,每个人同样用一双长十几尺的长筷子。不同的是,围着餐桌吃饭的是一群洋溢欢笑,长得白白胖胖的可爱的人们。他们同样用筷子夹菜。不同的是,他们喂对面的人吃菜。而对方也喂他吃菜。因此每个人都吃得很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