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领导者喜欢顺从自己的人,认为这样的人“听话”、“好管”。隋炀帝曾对大臣宣称:“我天性不喜欢听相反的意见,所谓敢言真谏的人,都自说其忠诚,但我最不能忍耐。你们如果想升官晋爵,一定要听话。”最后他便变得骄奢淫逸,大肆挥霍,成为了一个众叛亲离,迅速走向死亡的帝王。
这是独裁者的独特性格,他说的话,不许说不对;他做的事,只能顺着他,不许违背。也就是说,他唯一喜欢的就是那些唯唯喏喏、吹牛拍马的人;最不喜欢的则是有自己的思想,善于分清是非,又敢说话的人。于是,在他的身边打转的都是那些想升官而听话的人。其实,这样的人已经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对个人、对组织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同样,古时虢国的国君也是这样一个糊涂虫。平日里他只爱听好话,听不得反面的意见,在他的身边围满了只会阿谀奉承而不会治国的小人。直至有一天虢国终于亡国,那一群误国之臣也一个个作鸟兽散,没有一个人愿意顾及国君的。最后,虢国的国君总算侥幸地跟着一个车夫逃了出来。
车夫驾着马车,载着虢国国君逃到荒郊野外,国君又渴又饿,垂头丧气。车夫赶紧取过车上的食袋,送上清酒、肉脯和干粮,让国君进食。国君感到奇怪,车夫哪来的这些食物呢?于是,他在吃饱喝足后,便问车夫:“你从哪里弄来这些东西呢?”车夫回答说:“我事先准备好的。”国君又问:“你为什么会事先做好这些准备呢?”车夫回答说:“我是专替大王您做的准备,以便在逃亡的路上好充饥、解渴呀。”
一听这话,国君便不高兴了,于是又问他:“你怎么知道我会有逃亡的这一天呢?”车夫回答说:“是的,我估计迟早会有这一天。”这次国君真的生气了,不满地说:“既然这样,为什么过去不早点告诉我?”车夫说:“您只喜欢听奉承的话。如果是提意见的话,哪怕再有道理您也不爱听。我要给您提意见,您一定听不进去,说不定还会把我处死。要是那样,您今天便会连一个跟随的人也没有了,更不用说谁来给您肉吃酒喝了。”
国君听到这里,气愤至极,紫涨着脸指着车夫大声吼叫。车夫见状,知道这个昏君真是无可救药了,死到临头还不知悔改。于是连忙谢罪说:“大王息怒,是我说错了。”
之后,两人都不说话了。马车走了一程,国君又开口问道:“你说,我到底为什么会亡国而逃呢?”车夫这次改口说:“是因为大王您太仁慈贤明了。”这样一说,国君很感兴趣,接着问道:“为什么仁慈贤明的国君不能在家享受快乐,过安定的日子,却要逃亡在外呢?”车夫说:“除了大王您是个贤明的人外,其他所有的国君都不是好人,他们嫉妒您,才造成了您逃亡在外的。”国君听了,心里舒服极了,一边坐靠在车前的横木上,一边美滋滋地自言自语说:“唉,难道贤明的君主就该如此受苦吗?”他头脑里一片昏昏沉沉,困乏地枕着车夫的腿就睡着了。
这时,车夫总算是彻底看清了这个昏庸无能的虢国的国君,他觉得跟随这个人太不值得。于是,车夫慢慢地从国君头下抽出了自己的腿,换了一块石头给他枕上,然后离开了国君,头也不回地走了。最后,这位亡国之君就这样死在了荒郊野外,成了野兽的口中之食。
经验要诀
大凡古今中外的成功领导者,都非常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并努力把众人的智慧为己所用。
一个伟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伟人,绝不是仅仅由于他有什么惊人的智慧、过人的胆略和良好的机遇。因为这些是其成功的必要条件。即便是伟人,他首先也还是一个人,而一个人的智慧、胆略、体力等等这一切构成其能力的组成必然是有限的。回首伟人们成长的历程,我们会发现,他们的成功应该是来源于他们善于学习别人,善于借鉴别人,善于利用别人,甚至是善于控制别人,能够虚心纳言,鼓励幕僚直言敢谏。所以他们成为伟人的过程,就是他们学习别人、借鉴别人、利用别人、控制别人的数量的不断积累,最终成就了他们走向伟大的质的飞跃。
就是这样,别人的智慧变成了他的智慧,别人的胆略变成了他的胆略,别人的力量变成了他的力量。于是,他就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有影响力,成了举世瞩目的伟人。
祁奚荐贤
有不可告人的阴暗心理,就无法成为君子。
谦让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智慧与勇气的体现。
在《谦让如歌》中有这么一句话:“当你看见一个怨气难平的战友而奉献一首真诚的心曲,当你看见一个痛苦彷徨的伙伴而伸出温暖的双手,当你受到挫折伤害而能心平气和、自我调节时,你的谦让就显示了拯救别人与自己的价值。”所以说谦让是一种美德。
谦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眼光和度量,它需要自信和坚韧的品格。能做到克己忍让的人,正是深刻而有力量的,正是雄才大略的表现。
祁奚荐贤,就是历史上这样很有教益的故事。
祁奚是春秋时晋国人,曾任中军尉,是一个品德高尚且有才能的人。他老了,请求退休。于是晋侯问他,谁可以接替中军尉职务,祁奚推荐了解狐。虽然解狐是他的仇敌,但他并不因此而否认他的才能。可是在正要任命解狐时,解狐却死了。无奈,晋侯再一次向他请教。祁奚又举荐了他的儿子祁午。就在这个时候,中军尉佐羊舌职死了,晋侯又请祁奚推荐接替的人,祁奚举荐了羊舌职的儿子羊舌赤。祁奚就是这样,他荐贤内不避亲,胸怀坦荡,因而能够公正无私地对待他人。由于他恪守道德,能够坦荡无私,因此,被人们世代称颂。
经验要诀
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中,“礼尚谦让”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传统道德。然而“谦让”并不是一味讲退让、忍让。在古人的观念中,“谦让”是指在名利、权位上的让,谓之“君子不争”才华的场所。但会走上沽名钓誉、欺世盗名之路。
还是东坡先生说得好:“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信念的转变,第一个被挽救的就是自己,受益的也是自己。用善良的言行和信念来感染身边的人,这些人再去影响他们身边的人,逐步影响更多的人群。这样,转变社会风气,并不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
姜维屯田避祸
当姜维在祁山一带同魏将邓艾殊死战斗时,后主刘禅在成都,听信宦官黄皓的话,贪恋酒色,不理朝政。朝中大臣因后主荒淫,对国家前途不免忧心忡忡,一时之间,贤人逐渐离去,而小人却乘虚而入。当时有个名叫阎宇的右将军,什么功也没立,只因善于巴结宦官黄皓,居然爬得很高。他听说姜维在祁山战斗不利的消息,便求黄皓对后主刘禅说:“姜维一次又一次出兵都毫无建树,可以让阎宇代替他。”后主自然听从,便派出使臣,携了诏书,召回姜维。姜维正在祁山进攻魏军的营垒,忽然之间一天连来三道诏书,命他班师。他无可奈何,只好从命。
回到汉中以后,姜维安排好人马,便同使臣一起到成都去面见后主。可后主一连十天都不上朝。姜维心中十分疑惑。这一天来到了东华门,正好遇见秘书郤正。姜维问他:“天子要我班师,你知道是什么缘故吗?”正笑着回答:“大将军怎么还不知道,这是黄皓为了让阎宇立功,请求朝廷,发出诏书召回将军。后来又听说邓艾善于用兵,估计阎宇不是他的对手,这事才又搁下不提了。”姜维一听此言,不由大怒说:“我一定要杀掉这个奴才!”郤正制止他说:“大将军继承诸葛武侯的事业,责任大,职权重,怎么能那么感情用事?如果闹得天子都容不下你,那可就不妙了。”姜维很感激地说:“先生的话很有道理。”
第二天,后主与黄皓在皇宫后花园设宴饮酒,姜维领几个人直接进来。早有人向黄皓通风报信,黄皓慌忙躲到花园的一角。姜维来到亭下,叩拜后主,流着泪说:“臣将邓艾已围困在祁山,陛下接连降下三道诏书,召我回朝,不知陛下是什么意思?”后主默默不语。姜维又说:“黄皓奸邪狡猾,专擅朝政,与东汉末年那些祸乱国家的宦官没什么两样。只有早早杀掉此人,朝廷才可以安宁,中原才可以恢复。”后主笑着说:“黄皓不过是一个供使唤的小臣,就算他专权,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你又何必把他放在心上?”姜维叩头说:“陛下今日不除黄皓,灾祸很快便会降临了!”后主说:“爱一个人便愿意他活下去,恨一个人便要他死,你怎么连一个宦官也容不下?”说着便命人到花园一侧去找来黄皓,让他向姜维叩头请罪。黄皓哭鼻子抹眼泪地说:“我不过是伺候皇上罢了,并不曾干与国政。将军千万不要听信外人的传言,想要杀我。我这条小命就掌握在将军的手里,还请将军可怜可怜我。”说罢,又是叩头,又是哭号。
姜维愤愤而出,见郤正,将这些情况详详细细地告诉了他。正说:“将军将有大祸临头了。将军若有个三长两短,国家也就完蛋了。”姜维说:“请先生教我保国安身的办法。”正说:“陇西有一个地方,名叫沓中,那里土地十分肥沃。将军何不仿效诸葛武侯屯田的事,上报天子,前往杏中屯田?这样,一可以收获粮食以供军中之用,二可以夺取陇右大片土地城池,三可以使魏国军队不敢对我汉中轻举妄动,最后,将军在外握有兵权,谁也不敢算计你,可以避祸。这就是保国安身的办法,将军应早早去实行。”姜维大喜,道谢说:“先生的话真是金玉良言。”
第二天,姜维上表后主,要求去沓中屯田,仿效诸葛亮,后主答应了,他便回到汉中。
经验要诀
俗话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功业建立后,自己就请求引退,这是一条以退求存的护身之术。
无论在哪个领域,多种势力在接触与较量的时候,进固然重要,但在很多情况下,退更为必要,也就是说,走为上,走得巧走得妙,就能保全自己,甚至保全与自己相关的许多人物。
老子说,在一项事业中成就了功德,不躺在功劳薄上,所得的功绩就不会失去。过分求满,不如适可而止,锋芒太露,势难保持长久。家财万贯,往往无法守成;因富贵而骄逸,必定给自己造成不良后果;功成名就之后,而能急流勇退,才合乎自然的道理。
老子的思想是以对立面的相互转化为基础的,“物极必反”是指导功成身退,防止成功的人居功自傲,走向成功的反面,而采取的富有针对性的策略,同时又是防止他人对成功者的疑忌、诽谤而采取的安身避祸的谋略。
“功隧身退”既能全名,又可全身。古来帝王,多是“可与共患难,不可共安乐”。患难时,他能任贤用能,以图恢复和发展;而安乐时,则会担心手下功臣良将谋夺其位。所以,只要你无志于夺其权位的话,在你功成名就之时能及早急流勇退,实为上上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