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刘邦当上皇帝以后,那些旧部下全不懂得一点君臣大礼,有时在朝堂上,也争功斗能,饮酒狂呼,甚至拔剑相向,刘邦显得很不耐烦,这一点让叔孙通看出来了,他便趁机建议制定一套大臣朝见皇帝的礼仪。刘邦自然同意。
由于他的那一套礼仪极大地提高了皇帝的尊严,使得刘邦十分开心,高兴地说:“我今日才体验到当皇帝的尊贵了!”
于是叔孙通加官晋级,一次便得到五百金的赏赐,成为朝廷的近臣,一直到汉惠帝还恩宠不衰。
叔孙通以一人之身,便能适应秦始皇之暴、秦二世之昏,陈胜之陋、项羽之威、刘邦之薄、惠帝之懦,在那样一个天下大乱、文人遭劫的年代,不只苟全性命,而且处处得意,荣通富贵,亦已难矣!探索一下他保身取宠的诀窃,可以发现,全在于“变与不变”之间,
所谓“变”,是要在摸清君主的脾气、秉性、喜怒、好恶的基础之上,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言行、对策:叔孙权通对秦始皇采取的是“默”,对秦二世采取的是“骗”,对刘邦采取的是恭维;对惠帝采取的是“吓”。这些手段果然都能奏效。
经验要诀
见风使舵,顾名思义,辨明形势走向之后,采取相应的对策。不要将理解仅仅停留在贬义的层面上,就方法而言,无所谓褒贬善恶,只有可行与不可行之分!当我们研究如何办成要事大事时,一定要观察环境与形势的变化,看清走向,风往哪边吹,自然力量就向哪边使!如果偏离了既定航线.不要担心,在风向之间,灵活周旋,以彼之力克彼之功,借力打力,局势行情,一切尽在掌控中!
运动与变化,乃万物之本。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一点早就被人类的先哲所证明。所以,在处理各项事务中,必须抓住变化之本质特点来对待。其中重点在于“应变”。春秋时,我国著名商人辛研强调“货币欲其行如流水”,也就是说钱财只有流转,才可称为财富;藏在地窖里,永远只是一些闪闪发光,好看不中用的金属制品。“动则活.静则死”就是这个道理?世间万物都遵循此道,何况钱财乎!
领会上司的真实意图
汉高祖刘邦杀了项羽,平定天下之后,开始论功行赏,群臣在这个时候,彼此争功,吵了一年多都无法确定。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就封萧何为侯,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心中不服,议论纷纷。在封赏勉强确定之后,对席位的高低先后又起争议,大家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70次伤,而且攻城掠地,功劳最多,应当排他第一”。刘邦因为在封赏时已经委屈了一些功臣,多封了许多给萧何,所以在席位上也不好再坚持,但心中还是想将萧何排在首位。
这时候,关内侯鄂君已经揣摩出刘邦的意图,就不顾众大臣的反对,挺身上前说道: “群臣的评议都错了!曹参虽然有攻城掠地的功劳,但这只是一时之功。皇上与楚霸王对抗五年,时常丢掉部队,四处逃避。而萧何却常常从关中派兵员填补战线上的漏洞。楚、汉在荣阳对抗了好几年,军中缺粮,都是萧何转运粮食被给关中,粮饷才不至于匮乏。再说皇上有好几次逃到山东,都是靠萧何保全关中,才能接济皇上的,这才是万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个曹参,汉朝有什么影响?我们汉朝也不必靠他来保全啊!为什么你们认为一时之功高过万世之功呢?我主张萧何第一,曹参其次。”
刘邦听了,自然是无比高兴,连忙说:“好,好!”于是下令萧何排在第一,可以带剑入殿,上朝时也不必急行。
刘邦本是个大老粗,在分封诸侯的时候,将一些从前跟着他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的功臣比喻为“功狗”,而将发号施令、出谋划生策的萧何比喻为“功人”,所以萧何的封赏最多。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刘邦宠幸萧何,因此在安排入朝席位上,高祖虽然表面上不再坚持萧何应排在第一,但鄂君早已揣摩出他的心意。于是顺水推舟,专拣好听的话讲,刘邦自然高兴。鄂君因此而被改封为“安平侯”,封地也比原来多了近一倍。鄂君在关键时刻说的几句话,使他一生享尽荣华富贵。
要问曹操最倚重的谋士是谁?那肯定是郭嘉。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他在征讨吕布、袁绍、袁谭、袁尚的过程中,建有奇功,显示出出众的谋划能力。曹操倚重他,不仅因为他“有算略”,还因为他“达于事理”,善于领会领导意图,所以曹操把他引为知己。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三月,曹操再次征讨张绣。行车途中,曹操有感于汉末以来战祸连连,军纪太坏,平民受苦最烈,听说有军队到来,无不谈虎色变,逃之天天,因此,向各军下达指令:
“吾等奉天子明诏,出兵讨伐叛逆,与民除害。方今麦熟之时,事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便有践踏者,并皆斩首,军法甚严,尔民勿得惊疑。”
官兵闻知,经过麦田时,无不小心翼翼,皆下马以手扶麦,递相传送而过。偏偏只有下命令的曹操,自己轻松自如地坐在马上,欣赏着随风起伏的黄金色麦田,对这次命令的政治效果,正在得意地暗自估评着。
不料马到之处,麦田里突飞出一只鸿鸟,曹操的坐骑吓了一跳,窜入麦田中,践坏一大片麦子。情急之下,曹操脑筋一动,立刻到主簿处请罪。
主簿很为难地表示:“军令怎可用在丞相(当时曹操已由献帝授以丞相职位)身上呢?”
“我自己下的命令,怎可先不遵守,这样如何让别人心服呢?”
曹操说完,便作了一副准备自杀的模样。
郭嘉看出曹操的心意,立刻阻拦,并表示说:“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统领大军,怎可由?”
曹操想了很久,嘶带严肃地说:“既然春秋有法,不加于尊,我姑且暂免死刑,但仍以头发代替之。”
说完,拔剑割下了绺头发;交给主簿,并传送各军营示众:“丞相践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
于是,全军悚然,没有人再敢轻忽军令,纪律大整。
将自己的头发割下来掷在地上,表示自己受了髡刑,髡刑是古代剃去头发的一种刑罚。在封建社会,人们认为身体发肤是父母给的,毁伤了就是不孝。因此,割发被列为一种刑罚。曹操的割发,即示受了鬓刑,又有以发代首的意思。
这事现在想起来还在“替古人担忧”——如果曹操横剑自杀,没人劝阻怎么办?多尴尬!想必曹操,早己料到手下人不会把自己晾在那儿,即便表演失败,他也会有办法应付,当然,作上司的谁会忘记郭嘉这样又忠心又有才干又会来事儿的下属呢?
经验要诀
上司的意图有时不会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需要下属仔细揣摩去做。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一种情况是,上司碍于自己的地位,不便随意表态,但倾向意见已不难忖度,这时你应该比较乖巧,不能强迫上司明确表态;另一种情况是,上司需要助手帮忙腔,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的脸,这台戏才能演好,这时就不能附和上司,和他一个调子;还有一种情况是,上司还没有拿定主意,但迫于形势只好模棱两可地敷衍几句,这时你就得稳重,私下找上司商量,不要贸然行事。
我们并不主张人们整天去揣摸上司的意图,围着上司转,处处溜须拍马。领会上司的意图是最重要的,任何一位上司都希望自己的意志得到执行公司计划待以贯彻,这样才能提高效率。
老板永远是对的
有一位作家曾幽默地说:“职场守则第一条,老板绝对不错;如果发现老板有错,请参照第一条。”
认识到这条铁则的并不多,所以部属看到老板的错误,有下面三种不良反应:
(1)据理力争,拼死劝谏。这种人很有骨气,但是往往成为“烈士”。“出师未捷身先死”,在公司里,抱负还未施展,就被“打入冷宫”或被“放逐”,谁愿意这么做呢?
(2)照章行事,对错与我何干。这种人此时很讨主子喜欢,众人对他不屑一顾,认为柔媚无骨。不要欢喜过早,一旦老板发现自己“坐在油锅里”,此人却奉命“极力煽火”,能饶得了吗?
(3)阳奉阴违,明着答应,暗里推拖不做。部属虽暂时保住饭碗,老板一日察觉他两面三刀,对自己不忠诚,他还有多少上升空间呢?
那么还有更好的方法吗?当然!那就是第4种反应:委婉反对,劝阻失败后全力执行老板方针,并时刻使事态有利于公司的方面发展。这种人行事中庸,老成持重。事成有大功,事败并无错!
春秋时的晋国,自晋文公即位后,发愤图强,使得国家迅速兴盛起来,成为春秋时的一大强国,晋文公也成了一代霸主。可接下来,晋襄公、晋灵公不思振作,只图享乐。晋国的霸主地全也不知不觉地楚庄王代替。晋灵公即位不久,不思进取,大兴土木,修筑宫室楼台,以供自己和嫔妃们享乐游玩。有一年,他竟挖空心思,想要造一个九层高的楼台。可以想见,要当时那种科学水平、建筑材料建筑技术等条件下,如此宏大复杂的工程,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无疑会给老百姓造成沉重的负担,使国力衰竭。因此,大臣和老百都反对建九层楼台。但是晋灵公固执己见。并且在朝堂之上严厉地大臣说: “敢有劝阻建楼台的,立即斩首!”气氛十分紧张。一想保全身家性命的大臣,都吓得噤若寒蝉,谁愿意去送死呢?再没人敢说反对的话!
一天,有个叫荀息的大夫求见。晋灵公以为他是来劝谏的,便人拉开弓,搭上箭,只要荀息开口劝说,他就要射死苟息。谁知息进来后,像是没看见他这架势一样,非常轻松自然,笑嘻嘻地对灵公说:“我今天特地来表演一套绝技给大王看,让大王开开眼界散散心。大王您感兴趣吗?”晋灵公一听有玩的就来神儿了,忙问“什么绝技?别卖关子了,快表演给我看看。”荀息见晋灵公上钩了,便说:“我可以把九个棋子一个个叠起来以后,再在上面放个鸡蛋。”
晋灵公听到这事十分新鲜,不相信荀息会有这么高的技艺,但又急于一饱眼福,便急急说道: “我从未听过和见过这种事,今就请你给我摆摆看!”荀息当然清楚,如果国君认为是欺骗了他,会有杀头的危险。当晋录公叫人拿来棋子和鸡蛋后,荀息便动手摆起来。他先是小心翼翼地把九个棋子堆了起来,然后又慢慢地将鸡放置在棋子上。只见他放上一个鸡蛋,又放第二个,第三个……战兢兢,如履薄冰。
这时,屋子里的气氛十分紧张、沉寂,只能听到鸡蛋碰到棋子声音,围观的大臣们全都屏住呼吸,生怕鸡蛋落下来。荀息也紧张额头冒汗。晋灵公看到这情景,禁不住大声说:“这太危险了!太危险了!”晋灵公刚说完“危险”,荀息就从容不迫地说:“倒感觉这算不了什么危险,还有比这更危险的呢!”晋灵公觉得怪,因为对他来说,这样子已经够刺激,够危险的了,还会有什更惊险的绝招呢?便迫不及待地说:“是吗?快让我看看!”这时只听见荀息一字一句、非常沉痛地说:“九层之台,造了三年,没有完工。三年来,男人不能在田里耕种,女人不能在家里纺织,在这里搬木头、运石块。国库的金子也快花完了。兵士得不到给养,武器没有金属铸造。邻国正在计划乘机侵略我们。这样下去,国家很快就会灭亡。到那时,大王您将怎么办呢?这难道不比垒鸡蛋更危险吗?”晋灵公听到这种十分合理又十分可怕的警告,不由得吓出了一身冷汗,意识到了自己“搞九层之台,是我的过错”。立即下令停止筑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