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坚北还至渑池时,慕容垂请求去邺城祭拜祖墓,权翼劝谏苻坚道:“慕容垂是为了避祸才来归顺的,并非因为仰慕陛下的仁德。陛下对他裂土封侯,让他领兵守城,根本就满足不了他的。他这个人如同鹰一样,饥饿时飞来依人,饱了后便高飞而去,一遇气候,定然要施展凌云大志。请陛下赶快约束他,别让他随心所欲。”可苻坚不听,不仅批准他赴邺,还派人领兵护送他。
慕容垂抵达苻坚子苻丕镇守的邺城后,苻丕请他领兵两千征讨反叛的翟斌,又派亲属苻飞龙率兵一千随行,实际上是令其监视慕容垂。慕容垂要求入城拜谒祖庙时,遭到了苻丕的拒绝。他便私自潜入城内,其祖庙的守吏禁止他拜谒,他一怒之下杀死守吏而去。到了河内,他立即坑杀了苻飞龙及随行的士兵,然后招兵买马,拉起了一支队伍。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十二月,鲜卑人乞伏国仁以陇西为根据地,举起反叛苻坚的大旗。慕容垂见时机正好,便于次年正月,自立为燕王,正式开始了攻击恩人苻坚的军事行动。不到两年后,苻坚死于秦王姚苌之手,而慕容垂则登极称帝,亦即后燕的开国君主。
以史为鉴
做人就是要有像慕容垂一样的心机,要学会忍耐,等待时机,才能取得成功,才可能成为笑到最后的人。因为,忍耐和坚持的种子虽苦,但是它结出的果实却是甜美的。请牢记,忍耐是人类一种伟大的品质,所以我们要克服缺点,学会忍耐、勤奋、大气,有激情、有使命感、有远见……
伺机而动的蛰龙
商朝末年,商纣王骄横奢糜,声色犬马,酒林肉池,荒淫无道。他怀疑雍州诸侯西伯姬昌(即周文王)对他不忠,就把姬昌囚禁在羑里。还把姬昌的长子伯邑考作为人质,留在京城为纣王当马夫。
一天,商纣王为了考验姬昌有无篡逆之心,突然心血来潮,竟将伯邑考杀死,烹成肉羹,派人送去给他吃。姬昌明知这是爱子的血肉,仍强忍着眼泪,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把肉羹吃了下去。纣王知道后,洋洋自得地对身边的人说:“谁说西伯是圣人?他把用他儿子做的肉羹吃掉了,还毫无觉察呢!”于是,放松了对这个“凡夫俗子”的警惕。这时,姬昌又派部下带着美女、骏马、珠宝来到京城,敬献给纣王。纣王见了喜形于色,心花怒放,立刻将姬昌释放了。
姬昌回到自己的领地,暗中招兵买马,扩充势力,开始与纣王对抗。商纣王的骄横淫逸与惨无人道的暴政致使许多诸侯背叛了商纣王,归附西伯姬昌。姬昌死后,他的儿子姬发(即周武王)继承了推翻商纣王朝的遗志,礼贤下士,聘请姜子牙做军师,率兵讨伐纣王,与纣王军队在商郊牧野展开激战,杀得纣王军队溃不成军,血流漂杵。最后,纣王走投无路,只得纵火自焚。
姬发灭掉商朝,建立了自己的周朝统治,开创了历史上的盛世之基,完成了姬昌的未竟之业。周文王、周武王也因此成为历史上的贤明之君。
权力斗争,变幻莫测,今日雄居高处,号令天下;明日屈处陋室,听命于人,这样的事情,在权力场上是屡见不鲜的。那种达则意气凌人,失则灰心绝望的人,十个有十个会在权力斗争的风波中被淘汰;只有那种处变不惊,善于忍耐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古代欲成大事者,无论身败名裂,还是功成名就,一般都有极高的涵养功夫:不为骨肉亲情所动,也不为被随意驱遣所羞,忍辱负重,以求生存发展,犹如伺机而动的蛰龙。
以史为鉴
忍耐不是听天由命,逆来顺受,这种“忍受”,是弱者的人生哲学。忍耐是以坚强的意志,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而等待时机。它与“忍受”最大的不同之处是有所行动,有所作为。这种行动、作为,就是一方面积蓄力量,一方面又伪装掩饰,这就是韬晦。
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楚庄王是战国时楚国国君,在他即位的三年里,从不过问朝政,日夜沉浸在田猎与酒色歌舞之中,甚至贴出布告:“哪一个胆敢向我提意见,立即斩首,毫不宽恕。”其时,邻国不断前来侵犯,国内的许多大臣也贪赃枉法,玩忽职守。一些忠于国事的大臣很是忧虑。可是,谁也不敢向他进谏。
大夫伍举看到朝政日益腐败,心中非常着急,冒死进宫求见庄王。此人个子不高,但语言机智而又风趣。他知道,如果直接向庄王提出看法,必然会碰钉子,便想了个巧妙的办法。庄王好猜谜语,他就给庄王准备了一个谜语。
伍举来到宫中,只见庄王左右拥抱着美女,周围排列着乐队,正在调笑饮酒。庄王看见伍举来了,笑着说:“你是来喝酒的,还是来听音乐的?”伍举说:“都不是。我有一件事不明白,特地来请教大王的。”
庄王问:”什么事?”
伍举说:“附近山上飞来一只大鸟,已经三年不飞也不叫,不知是什么原因,也不知道这是只什么鸟?”庄王说:“这不是一只平凡之马。它三年不飞,一飞必定冲上九重云霄;它三年不叫,一叫就会惊人。你去吧,你的意思我已经明白了。”
可是数月之后,庄王仍不改逸乐故态,荒淫无度的生活更加严重。大夫苏从认为这样继续下去,后果将不可收拾。他决心不用伍举的委婉方式,进宫直截了当地劝说庄王。
庄王说:“你没有见到我颁布的命令吗?”
苏从说:“见到过。我身为国家的重臣,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如果贪生怕死而不敢指出君王的过失,那不是忠臣。如果我的死能促使君王清醒过来,那我愿意一死。”
此语一出,楚庄王猛然起立,撤去歌舞乐队,立即临朝听政。他从此重用伍举及苏从两人,并经过调查核实,把在这三年中趁机营私舞弊的几百名官员尽数清除,把忠于职守的几百人予以提拔。庄王亲政以后,政治清明,百姓高兴。就在这一年,庄王兴兵灭庸(今湖北竹山),不久又起兵攻宋,缴获战车五百辆之多。楚国势力迅速强大起来。
韬晦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掩饰潜伏,麻痹了政敌的警觉,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突然行动起来,迅速撕去伪装,毫不迟疑地向着预定的目标挺进。这种“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的情况,常常使政敌出乎意料而猝不及防。
腹有宏图大略的政治家、谋略家,绝非每日喋喋不休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而是深谋远虑,恃重志成,看准机会再讲话,并且不讲则已,讲则服众。
事实上,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庄王并没有因游乐而迷失本性。他只是假装沉迷逸乐,以便观察官吏们的真心,选用真正忠心而又有才德的人来辅佐国政。在此期间,楚国也得到休养生息。三年一过,条件成熟,静极而动,一飞冲天。庄王用意之深,后来很少有人能及。
以史为鉴
楚庄王于外洒脱果敢,形象英武。于内智谋深沉,心机细密,是春秋五霸中最具霸王姿态的人物。读者从“三年不飞不鸣”的故事中,也可领略到楚庄王的深沉与睿智。从卧龙先生久居南阳僻壤,未出隆中便提出三分天下,到明太祖的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见解,无不证明“一鸣惊人”是一种重要的韬略。
喜怒不形于色
刘备失去了徐州,不得已依附曹操。曹操在许田打围,遮住献帝,身迎“万岁”欢呼。关羽见此愤怒至极,提刀拍马就要去杀曹操。刘备却摇头送目,示意不可造次,反倒欠身向曹操称贺。这不是刘备自己不气愤,而是为图中兴汉室基业暂把愤怒藏在胸中。
曹操青梅煮酒论天下英雄,视天下群雄如同草芥,不值一提,独视刘备与自己为英雄。刘备听了此话,大吃了一惊,将手中汤匙惊落于地下,惟恐曹操看出心中底细,又巧借雷声震怀,轻轻掩饰过去了。如果刘备不是具有如此高度自我克制的修养,是难以躲过曹操鹰隼般的目光的。
曹丕被立为太子以后,王宫左右女官齐向曹操夫人卞后致贺说:“将军被封为太子,天下人全都高兴,夫人应该把库房里的东西,全拿出来赏赐。”卞夫人说:“大王只因曹丕年纪最大,所以定为合法继承人,我只能庆幸我免除了教导无方的责备,哪有什么理由高兴赏赐呢?”女官回来,向曹操报告,曹操愉快地说:“怒时不形于脸色,喜时不忘记节制,最是难得。”
相反,曹丕听到自己被立为太子的消息,高兴得抱住仪郎辛毗的脖子叫喊说:“辛君,你知道不知道我是多么的兴奋?”辛毗的女儿辛宪英则十分清醒地说道:“太子的责任是:代替君王主持祭庙,管理国家。代替君王,不可不忧虑责任重大;管理国家,不可不恐惧治理困难。他应该忧虑恐惧才对,反而大喜若狂,如何能够长久,魏国国运难道能兴隆?”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真如辛宪英所预料的那样。
人们往往对“喜怒不形于色”持有一种明显贬义的看法,以为只是驯良忍让不敢形之于色。其实不然,惟大英雄能本色。喜怒不形于色实际上是指英雄人物所见者大,所虑者远,善于克制自己的感情,不为小小的悲欢所左右,是谋略家们应有的一种修养。鲁迅就曾批评过那些“咀嚼着身边小小的悲欢,而且就看这小悲欢为全世界”的人。
以史为鉴
从刘备、卞后的表现看来,喜怒不形于色是一种高度的自我控制。自我克制是心理活动中最重要的调节机制,也是心理成熟的最高标志。善于抑制感情冲动,保持清醒的头脑、缜密的思考和明晰的理智是成熟的政治家应有的表现。
做人不能太张扬
一个人有才能是件值得佩服的事。如果再能用谦虚的美德来装饰,那就更值得敬佩了。然而一般人都喜欢表现自己,喜欢突出自己。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可以遇到这种好为人师的人。他们总喜欢指出别人这儿做得不合适了,那儿做得过分了。似乎他什么都在行,对什么都可以说出个道理来。他们之所以摆出一副“万事通”的面孔来,就是唯恐被人轻视。他们炫耀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自己的地位。可是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他们捉襟见肘,遭人厌恶。道理很简单,你总认为别人没有办好事情的能力,别人也不会把你的能力放在眼里。
没有人喜欢被贬低,只有谦虚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们懂得的一切都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更不要说给别人讲道理、当老师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凭什么认为自己懂得比别人多呢?
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簿。公元219年,被曹操杀害。
三国时的杨修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9岁时,一个叫孔君平的客人来拜见其父杨彪。当时杨彪不在家,杨修又是砌茶又是让座,还端上一盘水果,俨然一家之主。孔君平便拿起一颗杨梅打趣说:“杨梅,杨梅,名副其实的杨家果。”杨修不高兴了,马上反问孔君平:“孔雀是先生的家禽吗?”其敏捷的才思让以才见长的孔君平目瞪口呆。
杨修跟随曹操后,有一次曹操建造花园,动工前工匠们弄了张设计图纸,曹操看了一言不发地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杨修见了,告诉工匠们说:“门里一个活,就是阔。丞相是嫌园门设计的太大了!”工匠们马上修改了方案。工程完成后,曹操对园门很满意, 一问原来是杨修的杰作,心里甚是嫉恨杨修的才华。有段时间,曹操曾为曹丕和曹植两人谁来继承魏王一事颇为犹豫。当时杨修在曹植手下做事,为了提高曹植的竞争力,杨修给曹植模拟了十几个国事军事类的问答题,告诉他说,如果曹操问到类似的问题,可以依此作答。后来曹操果然问起曹植相关的问题,曹植不慌不忙,把事先背下的答案一点不漏的背出来。曹操知道曹植平时对军事国事并不关心,现在见他对答如流,心中自然非常怀疑。后来曹丕买通曹植身边的人, 知道了事情的缘由,又告诉曹操。曹操对这种作弊行为,非常生气。
还有一次,为了测试曹丕和曹植的应变能力,他让两人各自从邺城门外出,同时吩咐守门人,不要让他两人通行。曹丕先出发,受到守门人的阻拦,只好退了回来。曹植听说后,向杨修讨教方法。杨修说:“如果守门人阻挡,你跟他们说‘我奉王命而出,如有阻挡者斩。’”果然曹植顺利通过了邺城门。这事让曹操知道后心中很恼火,觉得这个杨修太不知道收敛了。
公元219年,刘备进军蜀军镇守的定军山,不曾想连吃败仗。当时进又不能,退又怕刘备耻笑,一时犹豫不定。吃饭时,曹操见碗中有一块鸡肋,不由沉思不语。这时正好有士兵来问夜间口令,操随口答“鸡肋!”
杨修知道口令是“鸡肋”后,就让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军士们很奇怪,问他如何知道魏军要回师,杨修说:“我是从今夜口令,知道魏王退兵的决定。所谓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就像我们现在的处境,进不能胜,退恐人笑。这样继续留在这里毫无意义,不如早归。你等着吧,魏王班师就在这几天。”
这话一传两传就传到了曹操的耳朵里。曹操原本就嫉恨杨修的才华,现在又见杨修又猜透了自己的心事,便恼羞成怒,就以扰乱军心定罪, 杀了杨修。
以史为鉴
做人太过张扬会有什么样的下场。论才华,杨修一点都不逊于后来许多流传千年的学士,可是,在做人的修养和处世方法上,杨修一点也没有诸葛亮那样的智慧,大家的风度和谦逊的品德。所以,白赔了性命不说,还落得个恃才放旷、浪得虚名的下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只有谦虚,才能心平气和地挑出自己的毛病和不足,加以改正和弥补,才能使自己不断受益。
不飞则已,飞必冲天
在传统社会里,有多少君王自诩为善于韬光养晦,可又有几位帝王能真正做到韬光养晦呢?“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飞必冲天”,说的是楚庄王的忍,他忍了三年,终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可以算得上是忍中高手了。
在楚庄王继位之前,楚国的内政可谓经历了长期的混乱。楚庄王的爷爷楚成王企图争霸中原,被晋国在城濮之战中打败,不久又祸起萧墙。起初,原定商臣为太子,但后来楚成王发现商臣眼如黄蜂,声如豹狼,认为这样的人生性残忍,想改立太子,商臣是个十分有心计的人。他听到风声,就积极行动起来,为了把事情弄清楚,他故意设宴招待姑母,在宴上轻侮姑母,商臣的姑母果然愤怒地说:“怪不得你父亲要杀了你另立太子!”因为楚成王遇事总与妹妹商量,所以,商臣认为姑母的话证实了传言。他连忙向老师潘崇问计,潘崇问:“你愿意奉侍公子职吗?”商臣说:“不愿。”又问:“你能逃出楚国吗?”回答说:“不能。”潘崇最后问道:“你能成大事吗?”商臣坚决地说:“能!”
公元前262年,商臣率人冲进宫廷,要杀掉父亲自立。成王喜欢吃熊掌,这时红烧的熊掌尚未烧熟,成王请求等吃了熊掌再杀他,商臣说:“熊掌难熟。”他怕夜长梦多,外援到来,就催促成王上吊自杀,自己即位为楚穆王。
穆王在位12年,死后由子侣即位,是为楚庄王。
楚庄王当时很年轻,即位之始,他并未像其他新君那样雷厉风行地干一些事情,而是不问国政,只顾纵情享乐。他有时带着卫士姬妾去云梦大泽游猎,有时在宫中纵酒观舞,浑浑噩噩,无日无夜地沉浸在声色犬马之中。每逢大臣进宫汇报国事,他总是不耐烦地回绝,任凭大臣们自己办理。他根本不像个国君,朝廷上下也都拿他当昏君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