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幸福中国
21171400000023

第23章 提升心理资本,培育国民幸福心(1)

净化心灵,探寻幸福

追求心灵的宁静就一定要六根清净、无欲无求地皈依佛教吗?当然不是。真正心灵高洁的人,无论处在什么环境中都能用心探寻到简单的快乐和幸福。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心,就看你自己怎么看待这个世界,怎么让世界和人生更加美好。

幸福,两个多么诱人的字眼。为了幸福,每个人都在忙碌着、追逐着……忙忙碌碌的生活中,你有没有时常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我幸福吗?”也许,你从来没有认真地考虑过这个问题,或许,你认为反正一样都是要讨生活,不管幸福还是不幸福,日子都要一天一天过……如果你这么认为,那么想必你的生活是缺少色彩的。

据统计,现今人们的幸福指数,相对于二三十年前降低了;城市居民幸福指数没有农村居民高,发达的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反而没有普通地区的高。为什么科技进步了、物质丰富了、见多识广了,我们却并没有因此而更加幸福呢?当我们的社会朝着更加发达的方向迈进的时候,我们的头脑更加理性了,也更加“机械化”、“科学化”。我们的生活更像是一个个“程序”,只要按动开关,它就会没有误差地向着设定的方向前进。遗憾的是,便捷的高科技、高速的生活节奏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幸福感,反而使我们的心灵物化、感受力降低。人们变得越来越实际了,一切问题都用大脑的理性和逻辑来处理,不再去用心灵感受了。不再用心去感觉,心灵也不需要那么敏感了。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人总是要“找刺激”,这就是因为人们的心灵已经麻痹了,只能靠着感官上的新奇和冲击来获取暂时的快感。然而,这些都是过眼烟云,不可能留在心灵深处。

当今的人们,心灵退化、头脑发达。但是,仅仅只靠精明的头脑是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的,要知道,我们的幸福感是由心而生的。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们会不幸福了。社会确实是发达了,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生活水平日渐攀升,可以说,现在的人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玩儿什么就玩儿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这对于过去来说,显然是大大的进步。可是,我们在吃饱了、穿暖了之后,我们的心灵却更加空虚了,幸福指数下降了。

下面这个故事可能大家都看到过,我们可以从中感悟到人生的智慧。

有一个卖瓜的老人,手上功夫非常了得,只要用手一量,就知道西瓜的重量。老人家还骄傲地说,如果自己用手量的西瓜有一两的出入,就绝不收钱。旁边寺庙里的小和尚看到了,就告诉了老和尚。老和尚问小和尚,想不想吃不要钱的西瓜,小和尚一脸疑惑。老和尚拿出5两银子,递给小和尚,让他去买西瓜。拿着5两银子的小和尚告诉卖瓜老人,要用5两银子买一个西瓜。老人家看到那么银子,心里乐开了花,手都开始打颤了。但是,却“失手”了,小和尚吃到了免费的西瓜,老人分文没得。

人生也是一样,如果眼里只有诱人的结果,脚下就会打飘,反而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现在很多人都一心只有房子、车子、票子……希望样样具备,以为那样就会得到舒适惬意的生活,就会很幸福。可是这一路上的忙碌却让他无心欣赏人生中美丽的风景,生活根本就没有什么乐趣可言,自己想要的终点却往往很难到达。即使有些人通过拼命的努力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却发现自己的内心并不是想象中的快乐和幸福。

当然,幸福的生活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但是人的欲望是无底洞,是没有尽头的。这时候,如果任由贪心和欲望左右自己,人将变成物质和金钱的奴隶,永远也得不到安静恬淡的幸福。虽然,生活是忙碌的、无奈的、周而复始,甚至单调乏味的,可同时,生活也是可以享受的。享受生活要靠心灵的体味,幸福的感觉也来自于心灵。

其实每个为生活而活着或为活着而生活的人都是幸福的,只是经历不同、环境不同、态度不同、追求不同、梦想不同,如果过于执著结果,往往会忽略生活中很多细小过程。只要我们用心感受,其实幸福就在自己身边。那么我们要怎么去感受身边的幸福呢?这就需要心中充满爱和感情,需要拥有一颗纯洁高尚的心灵。对世间万物,都有一种欣赏、赞美的心态。今天的阳光灿烂,让人觉得很舒服,我很幸福;路边的花开的很美,让人心情大好,我很幸福;一个不熟悉的同事微笑着向我问好,让我觉得很亲切,我很幸福;小女儿对我说“妈妈,我爱你”,我很幸福……生活中有太多可以使我们感觉幸福的点点滴滴,就看我们是不是能把它们一一拾起,用心灵去感受……

幸福不是来自于外部的拥有,而在于内心的感受。幸福不是金钱、不是权势、不是地位,是心灵,心灵幸福,人生才能幸福。一个人,不管是否拥有青春、美丽和健康;不管是否拥有亲情、爱情和友情;不管是否拥有事业、成就和荣誉。但只要他拥有纯净恬淡的心灵,他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勤劳致“富”也致“福”

要创造幸福的生活,离不开勤劳的双手去努力、去实现,勤劳是走向致富、幸福之路的“金钥匙”。

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衣食住行,要想过得美好、幸福,就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而生活中所享用的物质财富必须依靠勤劳的双手去创造,为自己和家庭带来可靠的物质生活保障,同时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这也是每个人的职责和义务。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为社会发展生产和积累财富的责任感和荣誉感,都有为人类的幸福而劳动创造的实际行动,人人都能自觉地做社会的主人,那么,国家一定会越来越强大,人民一定会越来越富有、幸福。

衣食无忧是人们生活的需要,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享受的一种期望。社会越发展,人类越文明,人们对高水平的生活的追求就越强烈。我们应该努力工作、勤劳刻苦,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努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但是,我们也要知道,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创造。既不能坐等,也不能坐享其成。我们要满怀信心地迎接美好的未来,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开拓生活的道路。通过努力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繁荣和家庭的幸福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前有个孩子生性懒惰,到了十几岁的年纪,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地靠父母伺候。一次父母出去办事,要几天才能回来。母亲知道自己的孩子懒,不会自己做吃的,就特意做好了一张大饼,中间挖个洞,套在了孩子的脖子上,饿了就可以吃,不至于饿着。过几天他们回到家,孩子已经饿的奄奄一息。再看那张大饼,只有孩子嘴巴挨着的地方被咬了几口,其他都没动。

如此懒惰的人虽然不多,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懒惰造成的不良后果,给人以警戒。

上天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其实,每个人都有很多潜在的才能,但是能否很好的发挥出来,还要看自己是不是努力去发掘;每个人也都有很多潜在的智慧,但是否能成为一个智慧的人,还要看你是不是勤奋的去表现。俗话说,懒汉的眼前,不可能绽放智慧的光芒;懦夫的脚下,走不出广阔的道路。不努力奋斗的人,永远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好逸恶劳的人,永远享受不到勤劳致富的甜美。

一直以来,劳动人民都把勤劳的品质看成是最光荣的、最神圣的。勤劳使人类变得文明、使人类走向进步,使社会发展得更快、更好。勤劳不仅能创造财富,还能造就伟大的人。朱德同志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记述了勤劳的品质对自己终身的影响。他四五岁时就帮助妈妈干活,八九岁时不仅能挑能背,还会下地种田,每天放学回家,总是把书包一放,去挑水或放牛。农忙时,更是整天在地里帮母样干活。朱德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她给了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给了我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在30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没有感到过劳累,没有被困难吓倒。”母亲给予朱德的虽然不是衣食无忧的生活、万贯的家产,但却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让他受用一生,成为伟大的领袖。

幸福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要靠自己努力、自己创造。创造没有知识是不行的,我们拥有了知识,可以用知识的头脑来创造财富,获得幸福的生活,拥有了知识就拥有了财富、拥有了幸福。当然,知识的获得需要我们的勤劳,学知识是要下功夫的,要想把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财富当然也需要下功夫,这个功夫就是勤劳。

自助者天助,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上天的恩赐,就必须自己首先勤奋努力,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只是像守株待兔的人一样坐等机会降临,就只能是一事无成。我们只有动脑筋、想办法,通过勤奋刻苦创造财富,实现自己的梦想。只有这样,社会才能繁荣和发展,生活才能美好,家庭才能幸福。

勤劳能给我们带来欢乐和幸福,我们通过勤劳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感到自己是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勤劳不止是一种态度、一种习惯,更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勤劳的人能很好地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做好自己的工作,还会积极地去帮助别人,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大家都喜欢和勤快的人一起做事。表面看,勤快的人付出了更多的劳动,似乎吃亏了。但是,他们得到的更多------大家的好感和赞美。而且,他们也将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好人缘,机会和人脉多了,成功自然就会纷至沓来。

美德,幸福的源泉

美德是所有美好的品德,包括爱、团结、谦让、尊重、忠诚、礼貌、帮助等等,美德可以让人产生幸福感,其实,拥有美德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幸福生活由各种美德组成,拥有美德,才能拥有幸福。

幸福生活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终极目的和价值之所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在关注各项经济政策对人们整体幸福感影响的同时,我们还要重视弘扬传统文化美德,构建美好精神家园,提升人们的主观幸福感。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提出,只有有道德的人才是幸福的人,道德是一个人能否获得幸福的必然的、基本的条件。一些人做了恶事,并不是出于本性和自愿,而是因为无知,良知受到了蒙蔽。因此,要培养人高尚的品质,让人们发现美、了解善,这是获得真正幸福的条件。亚力士多德把幸福定义为: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一个人仅仅具备美好的品德还不一定能享受幸福的生活,还必须有实实在在的努力和行动。在行动中融入自己的美好品德,才能获得快乐和幸福。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经济利益和物质诱惑面前,很多人已经丢失了良知,丧失了道德。人们每天都生活在担忧中,担心买到的是回炉面包、毒木耳、霉大米,担心孩子的食物中含有三聚氰胺或激素,担心房贷会再涨,担心看不起病,担心老了无依无靠……为什么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会有这么多的恐惧和担心呢?

事实上,这些恰恰是因为社会上一些人道德的缺失给人们带来的无奈和伤害,这是导致普通老百姓不“幸福”的根源。这些人的头脑中已经没有了真善美、假恶丑,已经没有了道德的标准,他们想到的只有钱。他们甚至以此为荣,确切地说,他们已经丧失了羞耻之心。

温州人都擅长做生意,也都有一本自己的生意经。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是:一个温州人,即使他现在穷的只能睡地板,但他还是一心想着要自己做生意、做老板。现在,“温州人”就是“有钱人”的代名词。但是,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十多年前的时候,“温州”却曾是“中国假冒伪劣”的代名词。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他们甚至专门生产只能“供”人穿一天或者半天就坏掉的皮鞋。很多温州的老板虽然一夜暴富了,可是杭州武林门广场上燃起的一把愤怒决绝的火瞬间浇灭了他们的美梦------坚决拒绝温州货。不诚信的后果就是失去了所有人的信任和支持,也就遭到了大家的一致抵制,结果可想而知。后来,随着更多的温州商人到了外面更开阔的世界,他们深深体会到诚信与自己生意和利益的紧密关系,他们不仅诚信地向各地供应各种质优价廉的商品,甚至还放火烧起了别人假冒伪劣的东西。正因为他们坚持了诚信为本,温州商品不仅遍布全国,还越过重洋,远销海外。

这,就是美好品德的力量。美德可以给人带来幸福感,比如尊重、帮助、鼓励、关心等,这种幸福感不但接受的人能感觉到,给予的人也会感觉到。美德是闪光的人格魅力,它能使人得到大家的尊重和爱戴,能帮助人们获得事业和人生的成功。相反的,一个品德低劣的人总会受到大家的诟病,没有人愿意和他打交道,他失去了大家的信任,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只会孤立无援,当然,这样的人也很少能获得成功。

当前,建立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荣辱观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德基点。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用心学习,并坚持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荣辱观和道德准则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做每一件事、说每一句话,都要想到给别人带来的感受,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如果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拥有美好的品德,那么,我们的社会将更和谐、公正、幸福。

健康是幸福的“1”

为了得到自己期望的东西,人们总是在不停地追求,而有意或无意地忽略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其中健康就是一个。千万不要等到躺在了病床上才明白健康有多么重要,不要等身体出了问题才想起应该好好锻炼。

关于什么是幸福?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对北京5所高校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幸福观”的调查。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把“实现自我价值”列为幸福的首选,23%的学生把幸福看作是“拥有一个健康美满的家庭”,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让别人和自己都快乐或者追求真理等是一种幸福。在谈到影响幸福的最大因素时,有47%的学生把“健康”放在了首位,大家认为,失去健康,家庭、爱情、事业和朋友都无从谈起,根本就不可能拥有想要的幸福。

“健康就是金子”,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53年就提出了这个口号。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在竞争激烈和形式多变的生活中,只有拥有健康,我们才能维持良好的形象,出色地完成工作,获得物质上的富足;只有拥有健康,我们才有能力使自己的生活走向自己希望的方向;只有拥有健康,我们才能有资本享受一场好电影、一件时装、一顿美味的餐点等等。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心有余而力不足,前面的这一切就只能是空想。健康是1,学识、事业、家庭、财富都是1后面的零,零可以靠努力去获得,而如果1不存在了,那么后面的零也就失去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