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心源(1903~1931)字国卿。湖南浏阳人。
在青少年时期,潘心源深受五四新思想的影响,强烈地渴望学习现代科学文明,反对封建礼教,寻求救国救民之道。1921年夏,他来到省城长沙,进入私立岳云中学读书。此间,他博览群书,广采兼收,并常去毛泽东、何叔衡等创办的文化书社研读马列主义,颇具辩才,同学们亲热地称他为“博士”。1922年秋,他同田波扬等人发起成立了“浏北新民学会”,编辑出版《新民》杂志,并任主编,鲜明地举起了传播共产主义真理的旗帜,受到毛泽东的鼓励。1923年6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潘心源按照中共湖南区委的安排,回到浏阳从事工农运动,发展党的组织。他走村串寨,发动农民抗租抗债。在他的努力下,1925年春,浏阳农村第一个党支部、浏阳农村第一个农民协会宣告成立。1926年8月,浏阳召开全县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中共浏阳地方执行委员会,潘心源当选为县委书记。此后,他组织革命力量,夺取了浏阳地主武装的全部枪支,组建了浏阳工农义勇队,他兼任党代表。这支队伍后来成为湘赣秋收起义的三个主力团之一。1927年4月,潘心源作为湖南代表之一,赴武昌参加了党的五大。会上,他积极支持毛泽东提出的建立农村政权和武装农民的主张。 5月21日“马日事变”后,他带领农军参加了攻打长沙的战斗。8月底,他参加了毛泽东在安源张家湾主持召开的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军事会议,会后,率浏阳工农义勇队编入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任党代表。随后参加了秋收起义。起义后奉命重回浏阳,开展游击战争。
1928年1月,潘心源被任命为平浏丰特委副书记。同年冬,被选为中共湖南省委委员,担任省委农民部长。此后,他积极探索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提出了“彼集我散,彼散我集,昼伏夜出,化整为零;既要会打圈,又要会打仗”的军事原则,为丰富我军游击战略战术做出了贡献。1930年2月,潘心源以中共中央巡视员身份,前往湘赣红军部队传达党的六大决议。2月7日,赣南特委负责人在吉安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将红四军的前委扩大为四、五、六军的总前委,他当选为总前委常委。不久,潘心源调到红三军工作,任代政委。8月,调任红四军政委,并被选为红一方面军前委委员、中央军委委员。1931年,中央派他到浙江开辟新的作战区域。这年8月,潘心源以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身份乘海轮赴浙江温州,到达温州后,因叛徒出卖被捕,惨遭杀害,时年2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