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士悌(1898~1936)原名金勋,又名杨林。朝鲜平安北道人。
1919年3月1日,朝鲜爆发了“三·一”爱国运动,毕士悌和父亲一起在平壤参加了这一伟大的人民起义。父亲在起义中牺牲,起义也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镇压下失败。随后,他参加了反日团体,积极从事反日括动。不久,由于平壤被日本占领,当局的搜捕,他在朝鲜难以立足,遂秘密来到中国。1919年春,他来到吉林省通化县哈尼河,进入朝鲜族反日团体创办的新兴武官学校学习军事。学习结束后,他于1920年2月被调到吉林省汪清县西大坡朝鲜族反日军事学校当教员。同年底,他离开东北经上海、广州、香港、越南,来到昆明,考入云南讲武学校第十六期。在校期间,他刻苦学习,严格要求自己,苦练杀敌本领,成绩优异。1924年初,他从云南讲武学校毕业后来到广州,到黄埔军校教练部学生总队工作。此间,在周恩来的影响下,他的思想觉悟有了较大的提高,从信仰三民主义转向信仰共产主义,并加入了以共产党员为核心的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此间,他先后参加了平定商团军叛乱、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和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的战斗,建立了战功。1925年夏,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5年11月,毕士悌奉调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工作,任第三营营长。1926年4月,根据党的决定,又调回黄埔军校工作,担任中校技术主任教官。1927年8月,他被党组织派往苏联,先后在中山大学和莫斯科步兵学校学习。1930年夏,他离苏回家。8月,被派往东北工作,任满洲省委军委书记。不久,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又到东满地区担任中共东满特委委员兼军委书记。此间,他在发动朝、汉民族农民群众,建立农民武装,开展反日斗争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32年7月,根据中央指示,他离开东北到中央苏区工作,任中华苏维埃劳动与战争委员会参谋长。1934年1月,他出席了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并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会后,他调入红军大学工作。1934年10月,他随队参加长征,任红色干部团参谋长。长征途中,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他带领全团指战员克服重重困难,夺取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尤其在巧取金沙绞平渡口和强占通安镇两个决定意义的战斗中,表现出了优秀的军事才干和卓越的组织能力。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他调入红十五军团七十五师任参谋长。随后奉命率七十五师参加了直罗镇战斗,为党中央把革命的大本营建在西北做了突出贡献。
1936年2月,党中央率领抗日红军渡黄河东征,毕士悌参加了东渡黄河的战役,并亲率七十五师二二三团第一营为先锋营,首先渡河。在渡河过程中,他指挥先锋营突破了敌纵深阵地,消灭了守敌,掩护大部队顺利渡过了黄河。但在这次战斗中,他不幸腹部中弹,身负重伤,后经抢救无效,英勇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