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爱别人就像爱自己
墨家的学说的主要思想之一是“兼爱”,意思是要求我们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
关于“爱”,我们比较一下儒家的“无爱”和墨家的“兼爱”。
儒家提倡“忠孝节义”。忠是第一位的,其它的价值都要服从于“忠”或者小于“忠”。所谓“忠”就是要“忠君”,忠也有个演变过程,由“私恩”到“皇恩”,两者之间有重大区别,这个在此不论。“孝”是要求子女服从父母,“节”是要求妻子服从丈夫。“义”则是比拟血缘关系而在非血缘关系人之间建立联系的价值观,就是“哥们、朋友、兄弟伙”的意思。
儒家调节家庭关系的价值是“孝”与“节”,没有爱。没有父母对子女的“爱”,也没有夫妻之间的“爱”。虽然这两者都出自于动物的天性,但儒家思想却严重忽视这种天性,没有加以宣扬与褒扬,反而受到抑制。我们很少看见儒家赞扬父母保护子女的行为,虽然这种现象由于天性而大量存在。但儒家对子女舍身救父却大加赞赏。儒家的家庭价值观是严重不对等的。在儒家思想中,子女、妻子是财产,而不是一个独立和对等的生命。
当然,孟子是说过“仁者爱人”的话。但孟子所谓的“爱人”,只不过是“体恤民生”的意思,是君王应该“以德治国”的意思,并非提倡一种建立人与人之间普遍联系的价值观。儒家在家庭中不提倡“爱”,自然更没有理由在非家庭关系非血缘关系中提倡“爱”。
墨家提倡“兼爱”,这可算是一种古老的“博爱”思想,墨子主张“使天下兼相爱”,抽去了宗法等级制内容,因为庶人也是可以被举为天子的,等级制的界限已被打破(与之相对应的是儒家加上了宗法等级制的内容,改造成了“忠恕”含义的“仁爱”)。
墨家的“平等兼爱”是对儒家“差等仁爱”的否定,在墨子看来,儒家不兼爱的“仁”,不能算是“仁”。“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上》),天下之乱,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君与父不慈,以及“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直至盗贼之害人,都是互不相爱的结果。如果天下人能“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那就天下太平了。
墨子也讲“慈”、“孝”,但并不以“孝悌”为“兼爱”之本,更不主张有等差的爱,所以,其”兼爱”具有反宗法等级制的特点,因此孟子说“墨氏兼爱,是无父也”。墨子的“兼爱”还要禁止“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诈欺愚”,反对贵族、富人欺压下层民众。
并且“兼相爱”和“交相利”是相结合的,墨子的“兼相爱”和“交相利”理念,超越了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只讲“义”不讲“利”的片面性思想。”兼爱”有利于自己,不”兼爱”则有害于自身,墨子将伦理道德和功利主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广义的”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利都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儒家甚至孟子竟以此攻击墨家,说墨家无君无父,无异禽兽。由此可见墨家的进步和儒家的狭隘,进一步体现出儒家利用宗法等级制度维护官僚权贵阶层利益的丑恶嘴脸(不得罪于巨室--孟子)。
严格的说,那种基于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平等的生命的“爱”,在中国的儒家文化传统中是不存在。所以,爱不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主导价值和普遍现象。
墨家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是导致天下“乱”的主要原因。如果天下人能够做到“兼相爱”,假如人们能都“爱人若爱其身”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那天下就太平了。墨家学说认为儒家提倡的“爱有差等”是不对的,那是一种以亲疏关系为依托的“别爱”,爱本国人胜于爱邻国人,爱家乡人胜于爱外乡人,爱自己人胜于爱其他人是正常的;而墨家倡导的是一种博爱主义,主张爱没有等级和差别,要像爱自己一样爱别人,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爱别人的父母,爱自己国家一样爱别国,认为”爱人犹己”的兼爱才是爱的最高境界,才是社会需要建立的一种理想伦理,并以此达到天下大同。
如果盗贼看待别人的家象自己的家一样,就不会有盗窃的发生;看待别人就象自己一样,就不会有害人的人;于是盗贼没有了。如果大夫贵族不相互侵扰家族,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就不会有侵犯;如果诸侯不相互攻伐封国,看待别人的疆土就象自己的封国,不会有攻伐;于是人与人之间的侵扰,国与国之间的攻伐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能相亲相爱,家族与家族也不相互侵扰,国家与国家都不相互攻伐,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当天下实行兼爱时,天下也就治理了。
但是在阶级社会里,阶级利益之间的不一致性导致了阶级之间的敌对和斗争,墨子没有意识到存在于阶级之间的,导致他们不可能相爱的社会根源,而提倡不分任何阶级的”天下兼相爱”的社会理想和伦理理想,在当时充斥着战乱和纷争的特定社会环境里是不现实的,因而也不可能实现,只能是一种社会理想。
然而墨子的这种主张并不是没有可取性,它所倡导的这种博爱精神是值得肯定和发扬的,无论所什么时代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倡导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是对人性美好的肯定,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建设和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某位著名作家曾说:“我看到了真理,我看到并且懂得,人是能够变得美好幸福的,而且绝不会失去在世上生活的能力。我不肯也不能相信,邪恶是人类的正常状态......即使根本不存在什么天堂--我还是要去传道。事情再简单不过:重要的是必须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这才是要害,这才是关键,其它事情都无关紧要。”是的,没有人天生就是邪恶和冷漠自私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友爱的群体,当我们都能做到想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时,这个世界就会像我们所期待的那样,成为美好的人间。
人人都有爱与被爱的需要,但我们常常更关注自己是否被爱和被尊重,却忽视了获得爱和尊重的前提,这个前提就是我们因该首先去爱并尊重他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叫冯会军的一名采煤工,憨厚寡言,家贫如洗。
人穷很正常,但许多人说他这个穷人不正常,因为他见不得别人有难处,无论是矿工邻居还是陌生路人,只要他看见谁有难处,不帮一把就活不下去。好在妻子宽容他这一点,从1995年结婚开始,家里能卖的东西全让他卖光了。2000年春的一天,他路遇一个病倒的矿工家属,跑回家问妻子:“能帮我借点钱吗?”妻子笑说:“把我卖了吧!”
这次他终于没帮成,因为谁也不愿再借给他和妻子一分钱,都劝他别再傻了。为此,他大病了一场。妻子问了一句一直想问的话:“你为什么不帮人就活不下去呢?”他想了好久,憨笑说:“我不知道……”
那年,一个矿工受伤,失血过多在医院输血。他知道后着急得不得了,矿工有难,他不帮绝对不行!妻子想了个办法,劝他说:“别哭了,你去给他输点血吧!”
他的心被妻子一句话点亮了,马上跑去医院。当针管扎进他的血管时,他笑了,无比幸福的憨笑!
没人知道他笑里的“诡计”。从那以后,人们没看见他再帮什么人,但却高兴起来了,挖煤生龙活虎,平日喜笑颜开,像是天下最幸福的人了!所有人都纳闷了——冯会军不帮人也能快乐,这是不可能的事!
一个工友终于发现问题:他的两个胳膊上扎满了针眼,蜂窝似的吓人,工友猜测他可能吸毒了,没有问他,经常去他家里,想探查出些蛛丝马迹。最后,这个工友发现了几把印有“无偿献血奉献社会”字样的雨伞,心有惊动,仍没声张。有一次,只有他妻子在家,工友就问起他妻子来,他妻子大哭,拿出一大摞红色证书让工友看,说:“我男人是最好的好人!你为啥要怀疑他吸毒?”
工友被震撼了,那是无偿献血证书!已经献血69800毫升!
工友找到他,吼叫:“你还要命不要!你有多少血?”
他赶紧笑求苦求,求工友千万别对人说,因为献血是他最幸福的一件事,别让人们的疑惑和劝说中断了他的幸福。他还说,国内一些城市血液中心的血液供应频频告急,社会上少量人的献血远远满足不了医院用血的需要,他献血就是想帮了更多人,他一想起能帮那么多人就觉得没白活在这个世上!
工友没劝动他,反倒被他感化了,还自愿和他一起进城献血。但工友并没有为他保密,工友用他的话在矿区做宣传,他的事也就传开了。
他也没想到,只是献了点血,竟能感动那么多人,原来许多人都有爱心,就像火,一点就燃!矿区沸腾了,短短两天时间,就有三百多人加入到献血的行列,他的名字也传开了,比矿领导和城里那些亿万富翁们的名字还响亮!连百岁老人看见他也会拉住他手,摸摸他的脸,说他是个“好孩子”!31岁的好孩子!
他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献血了,每月定期到红十字会献血1600毫升。为了保证血液质量,他早已戒烟戒酒,从不喝不干净的水,不在外面吃饭,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他共献血329次,近9万毫升!同时,他又加入了干细胞志愿者捐献的行列,并与河南省眼库签订了捐献眼角膜的合同。
面对记者,他还是什么“道理”也说不出来,只有憨笑,问急了,他说出一句:“活着就得帮人,我没钱,但我有血!”
当一个人付出自己的爱心而不求回报时,她就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爱人若己”。也许我们会因为守规矩,讲良心,有道德,而吃亏或者会蒙受损失,遭到打击,但要坚信,这不是我们的错,而是这个社会出了某种问题,这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就是我们坚持守规矩讲良心有道德并引导更多的人这样做。就像特蕾莎修女一样,当她把播撒爱当作自己神圣的职业时,她得到的不仅仅是诺贝尔和平奖的荣誉,更是人类所赠与她的无尚光荣,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爱人的情操,那用不料多久,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将不再有残暴和征战,我们将生活在和平友爱的温暖中。
曾有一句误导教师的名言特别流行,那就是“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的是神”。这句话不知出自何人之口,但却发人深思,为什么就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的是神”?“人”和“神”的区别就是爱自己和爱别人的不同吗?我们无意去探究教师应该怎样去爱护学生,我们只想讨论的是,在爱自己和爱别人之间,真的存在着不可跨越的鸿沟吗?为什么我们非得把爱自己和爱别人对立起来?
普遍意义上讲,人爱自己总是很容易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最好的就是自己了,人爱自己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然而,爱别人就不一样了,爱别人意味着自己要吃亏,最起码会要做一些情感上的付出,如果境界高的话,会有精神物质的双重奉献,这中精神在当前的社会不大受欢迎。毕竟,社会充满了竞争,对别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很多人都不愿意主动伸出友爱之手,于是人与人之间竖起了冷漠的高墙。
其实,我们应该明白,关爱别人就是关爱自己。
曾有一个朋友约我品茶,刚坐下便发起牢骚,指责单位不该制定特殊党费标准,使她迫于“环境”压力交了2000元特殊党费。战友摆出一副受害者的架势,要我评理,碍于情面我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开导他。战友是事业单位员工,收入虽然不高,但单位效益一直很稳定,交点特殊党费其实并不影响其生活。面对战友的计较我不好直接评说,只好向她介绍了一些汶川灾区的悲惨情景,并给她讲了下面的故事:
有个绅士要过独木桥,刚走几步便遇一孕妇。绅士很礼貌地转身回到桥头,让孕妇先过桥。孕妇过桥后,绅士又走上桥,刚到中间又遇一位樵夫,绅士二话没说,再退回桥头让樵夫过桥。第三次绅士未敢贸然上桥,而是等独木桥上的人走完后才匆忙上桥。眼看就到对岸桥头了,迎面却赶来一位推独轮车的农夫。绅士摘下帽子向农夫致敬:“你看我就要到桥头了,能让我先过去吗?“农夫不干,把眼一瞪,说:“你没看见我推车赶集吗?”话不投机,两人争执起来。这时,河面上来了一叶小舟,舟上坐着一个僧人。两人便不约而同请僧人评理。
僧人双手合十,看了农夫一眼,问道:“你真的很急吗?”农夫答:“是的,晚了就赶不上集了。”僧人问:“你既然急着赶集,为什么不尽快给绅士让路呢?你只要退那么几步,绅士便过去了,绅士一过,你不就可以早早过桥了吗?”
农夫一言不发。僧人便笑着问绅士:“你为什么要农夫给你让路呢,就是因为你快到桥头了吗?”
绅士争辩道:“在此之前我已经给两个人让过路了,如果总让,我就过不去了。”
“那你现在是不是就过去了呢?”僧人反问道:“你既然已经给人让过路,再让一次又何妨呢?即使过不了桥,起码不失绅士风度,何乐而不为呢?”绅士羞愧得涨红了脸。
听完故事,战友若有所悟,但又似乎未完全领悟其中的涵义,两只眼直直地看着我,于是我又给她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人问上帝:“为什么天堂里充满快乐,而地狱里总是痛苦?”上帝没有回答他,带着他去了天堂和地狱。
他们先到了地狱,正遇许多人围坐在一口大锅前吃饭。锅里煮着美味佳肴,可每个人都愁眉苦脸:原来他们手里的勺子太长,没法把食物送到自己嘴里,虽然食物很可口,可是他们就是吃不到,所以一直很痛苦。
离开地狱,上帝又带他去了天堂,正好遇到同样的情景:一群人围着一起吃饭,用的是同样的勺子。不同的是,每个人都喜气洋洋。原来天堂里的人都在用勺子给别人喂食物,同时自己也吃着别人送来的食物。他终于发现天堂和地狱的分别,只是人们用勺子的方法不同。
听完故事,战友陷入沉思,脸上露出懊悔的神情……
生活中,人们习惯看重于个人利益,忽视他人需求。其实,人类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们之间离不开彼此协作和互相关爱。任何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这是人类异于其他生命的地方。在人生旅途中,我们经常会遭遇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只要我们站在人类整体利益的角度,多替别人想想,多给别人一些谦让,一些关怀,一些帮助,社会就会变得十分和谐,人间就会处处充满温暖,我们自己就能从中受益。关爱别人其实就是关爱自己!
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的行为解释着。没有人能够一眼看穿你,也没人有空时刻关注着你。但是,你只要你一不心做得不好时,那份“幸运的关注”往往就会马上降临在你的头上。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你以往的勤快向上,别人很少能注意得到,可只要一偷懒,马上会成为别人眼里的“焦点”。
在生活里,谁都不喜欢成为别人的谈资,但生活是很八卦的,总会有那么三两句刺耳的话。很难接受,但也要接受,因为会有这样的话,说明你做得还不够好。对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每一句,好的或坏的我都愿意聆听,如果我真的错了,我一定纠正,尽管努力过后,效果不是很大,但毕竟我一直正在努力改进。说真心的,刚听到关于自己不好的话,心里很是难过,这两三天的心情都不会好,因为心里老是萦绕着这句不好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