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之道就是要善忍
忍学是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儒家思想的精髓。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成名人物都是靠忍字而成大业的。忍,是一种韧性的战斗,是战胜人生危难的有利武器。为什么要提倡“忍”呢?这是根据事物的具体情况来决定的。
在秦末汉初时,萧何是当时沛县的一个小县吏。但他通达文理,很能办事,曾经到泗水郡去当差,考核名列第一。于是,秦朝的御史想征调他去,后来经过他再三恳求,方才留在沛县。
这时,刘邦在沛县起义,萧何就参加了他的起义队伍。刘邦封他为丞,督办军队的后勤供应。随着响应者的增多,刘邦的军队越来越大,最后刘邦终于攻入了秦朝的京城咸阳。进入咸阳后,诸多将士都争抢金银财物,而萧何却抢先进入秦丞相御史府,把律令图书收藏了起来。萧何知道,只要得到了这些资料,刘邦便可以对天下关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间疾苦等都了如指掌了。刘邦在楚汉战争中能取得胜利,其实都是这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在起作用。
于是,刘邦立为汉王后,便任命萧何为丞相。但是,在当时刘邦居守巴蜀、汉中一带,而汉军将士大多渴望东归,其中逃亡者很多。其中淮阴人韩信也在刘邦军中。韩信原为项羽部下,因项羽没有重用,就投奔刘邦。但刘邦也不肯重用,于是韩信就不辞而别。萧何知道韩信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听说他跑了,来不及向刘邦说明,就亲自前往追赶,把韩信追了回来,并推荐给刘邦,拜为了大将。韩信拜将后,果然在楚汉战争中立了很大的功劳。萧何月下追韩信,也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在楚汉战争期间,萧何是以丞相身份留守关中的。他征收粮税,征发士卒,支援前线的汉军作战,帮助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刘邦平定天下后,论功行赏时,萧何功劳也最大,封为诸侯。之后,被拜为相国。
此外,萧何在汉初时的另一重大功绩就是制定了律令制度,并执行了与民休息政策。当时民间歌颂说:“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意思是说,萧何为相,政和法明;曹参继任,坚守不变;与民休息,民得安宁。民间的称颂,也是对萧何最好的评价。
但是,即便是这样一个生死与共的患难之交,刘邦却还是不能放心于他。当韩信谋反失败,被诛灭以后,萧何又被刘邦封为相国。诸门客都来祝贺,只有一人道:“祸事马上就要来了。圣上在外带兵打仗,心中却已经在怀疑使君你了,还请不要接受封赏金银之物,一切都充入军中。”萧何这么做了,刘邦果然很高兴。
不久,英布又反,刘邦带兵亲征。人在战场,心中却放不下萧何,屡次派人来问萧何在做什么。萧何自然一如既往,安抚百姓,稳定人心。于是,又有门客劝道:“使君灭族的大祸就要临头了。你位为相国,功推第一,还能再加封赏么?你在关中十数年,甚得民心,圣上是害怕你称王啊。为什么不多买田地,贱价强占,自污求全,以定圣上之心,去其疑虑呢?”
萧何听了,果然又照此去做了。不久,刘邦得胜归来,百姓纷纷迎接,争着上书,哭陈萧何强买民田之事,刘邦听了反而很高兴。
功成之后,多买田地、广置钱财以自污,意思是说我只关心自己的吃喝玩乐了,政治上的事情我不再过问。打天下的时候需要萧何的雄才大略;坐天下的时候却不能再尽兴发挥了。
智慧火花
其实,求生之道,发达之途,有的时候看起来往往就是这样背道而驰。为人之道就是要会忍。会忍者,君子所为,于战则无敌,于礼则大治,于事业则会一步步接近成功,于生活才能真正体验到其中真实甘味。“退一步海阔天空”,说的就要会忍。只要学忍,就会平息一些根本不必要的“战争”。
忍一时,才能逞一世
韬光养晦的意思,是隐藏自己的光芒,让自己处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在自然界中,当相对弱小的动物受到强大对手的攻击时,它往往会以假死来蒙骗敌人、保护自己。韬光养晦实际上也是一种类似假死的行为。实现韬光养晦的要旨在于:对方没有安全感、怕人谋害,你就向他表示最大的忠诚和善意;对方怕有人威胁到他的位置,你就向他表示自己淡泊名利的态度;对方害怕失去权威,就向他表达最大的敬畏与尊崇。在史上成功地掌握韬光养晦这种艺术的人有很多,康熙帝就是其中之一。
康熙帝即位时才8岁。按照规矩皇帝年幼,应该由顾命大臣辅政。于是,康熙帝的父亲顺治帝,在临终时指定四个顾命大臣辅助康熙执政。在四个大臣中,鳌拜最为专权,他并不把小皇帝康熙放在眼里,平日里贪赃枉法,自行其事,众人都敢怒不敢言。然而康熙虽然年幼,但从小就才华出众,他觉得鳌拜处处与自己作对,是个心腹大患,必须想办法除掉他。到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的时候,康熙已经年满十四,按规矩就可以亲政了,但是鳌拜却一点没有还政的意思。小皇帝十分不乐意,一心想除掉这位骑在自己头上的大臣,不再当傀儡。于是,一场不可避免的权力之争开始了。
康熙知道鳌拜在朝廷里势力庞大,用公开的手段绝对解决不了问题,反会激化矛盾,引来大麻烦。于是,他表面上一再容忍鳌拜,有时甚至还装出畏惧鳌拜的样子。为了讨好鳌拜,让他不怀疑自己,康熙还一再加封鳌拜一家,连鳌拜的儿子也当上了太子少师。鳌拜经常称病在家,政事都由他在家里处理,朝廷反倒成了摆设,康熙也从来没有异议。鳌拜贪污索贿,结党营私,康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当没看见。鳌拜借口维护祖宗成法,恢复圈地,其他大臣反对,鳌拜当着皇帝的面大声呵斥其他大臣,康熙也不开口说话。
有一天,鳌拜又称病不上朝,还托人带口信给小皇帝,要康熙登门探望他的病情。康熙知道鳌拜是在试探自己,就带着人来到鳌拜家。进了鳌拜的卧室,康熙立即觉得气氛不对,卫士们也觉察到这一点,立刻有人在鳌拜的被褥下边搜出了一把利刃。面对皇帝,暗藏利刃,这可是一件涉及到谋反的大罪。皇宫里的卫士们见自己在鳌拜府中,生怕皇帝一声令下要抓人,反而得不了好。鳌拜也紧张起来,自己跟小皇帝这么对着干,弄不好吃亏的反倒是自己。正在剑拔弩张的刹那间,康熙皇帝却镇定自若地发了话:“满族勇士本来就该刀不离身,你们紧张什么?”一句话化解了一触即发的危机,进一步安了鳌拜的心。
其实,小皇帝这是在欲擒故纵,在这以前,康熙已经作好了必要的准备。他把一些满洲贵族的子弟召来宫中练习武艺,作为自己的亲信侍卫。鳌拜当时看见康熙和一些孩子玩摔跤,并不觉得对自己有威胁,反而认为康熙胸无大志,只知道玩耍。一天,康熙说有要事相商,召鳌拜进宫来,鳌拜不知是计,便大摇大摆地来见皇帝。康熙便命令那些孩子玩摔跤给他看,不料那群孩子突然冲上前来,抱腰的抱腰,拧腕子的拧腕子,一下子跟鳌拜较起了劲。鳌拜还以为是小皇帝跟自己闹着玩,便没有还手。待到一群娃娃把他摁倒在地上,他才觉得不大对头,斜着眼去瞧指使他们的皇帝。只见康熙一脸的冰冷,又听得一群娃娃满口的怒骂,方才觉得大事不妙。这时他再要挣扎,已经迟了,一下子被捆了个结结实实。康熙当即宣告:鳌拜谋反,并立刻召集大臣,把鳌拜交给他们审理。大臣们早就恨透了这位专横的顾命大臣,一致要求将他处死。康熙倒没有赞成大臣们的意见,只说了一句:“念他替朝廷效力多年,军功卓著,免死。”然而死罪可免,活罪难饶。而他那些死党,也被一网打尽。
14岁的康熙皇帝,不动声色地拿下权臣鳌拜,把大权收归己有,扫除了管理国家道路上的一大障碍,体现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的魄力。
智慧火花
在做事业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俗语说大丈夫能屈能伸,一时的委屈不是无能的表现。不露锋芒,韬光养晦并不是懦弱、退缩的表现,而是以退为进,变被动为主动。
小不忍则乱大谋
忍,是一种虚怀若谷的雍容大度,是一种丰满圆润的心理状态,也是一个人智慧的表现。忍耐是我们人生过程中,任何人都要经受的最困难的一件事。一旦你忍耐的功夫练得炉火纯青,那么你就能取得以柔克刚的效果。
汉光武帝刘秀小时候,在家表现得十分勤快,常常实事实干从不自吹自夸,因此,给人的印象也是十分憨厚、平和。他虽想出人头地,但从来不露声色。
相反,他的哥哥刘縯就把自己比做刘邦,像刘邦一样虽然小时候是一个浪荡公子,但胸怀大志;而把刘秀则比做刘邦的二哥刘喜。刘喜是一个目光短浅,胸无大志之人,所以哥哥刘縯从小就很是瞧不起他,并常常以此嘲笑刘秀。后来,刘秀去长安读书,当他读到《论语》中“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一句时,简直是手舞足蹈地说:“说得太好了,太好了,真是一针见血!”从此,他便以这句至理名言规范自己的言行。
后来,王莽征用民夫,加重捐税,纵容残酷的官吏,对老百姓加重刑罚。这样,就逼得农民不得不起来反抗了。刘縯、刘秀兄弟二人便发动了春陵起义,大获全胜。结果皇帝却被刘玄当上,致使刘縯心中十分不快。刘玄也清楚刘縯性情蛮横,又野心勃勃,再加上以他为首的青陵兵在与王莽的军队作战中,节节胜利,战功卓著,无疑,这一切对自己的皇帝宝座是个巨大的威胁。所以,总想找个借口除掉刘縯。
刘稷是刘縯的部将,听说刘玄当了皇帝,心中也十分不满,便大发牢骚说:“今起兵图谋大事,全是刘縯的功劳。他刘玄算个什么东西,有什么资格配称皇帝?”刘玄听后,想收买刘稷,封他为抗威将军。刘稷拒不接受。刘玄要杀刘稷,遭到刘縯反对。刘玄一怒之下,便将刘縯、刘稷一起杀掉。尔后,为了斩草除根,便伺机斩杀刘秀。
刘玄为找借口,便派人去对刘秀宣布诏书说:“太常偏将军刘秀英勇善战,特封为破虏大将军、武信侯。”还没等刘秀谢恩,接着又宣布说:“大司徒刘绩,一向图谋不轨,常有抗帝之意,所以把他杀了。”以此来试探刘秀的反应,如稍有恨意,便就地将其正法。刘秀是何等聪明,对刘玄的这点用意怎能不知?小不忍则乱大谋。刘秀听完诏书后,极力克制住内心的杀兄之恨,慌忙磕头谢恩说:“陛下赏罚甚明。我建功微小,不值一提,皇上如此嘉奖,秀实在受之有愧。兄刘縯素有反意。我也常劝他野心必毙,但他就是不听。发展到今天刑及其身,实在是罪有应得。”
刘秀一席话语,表现得十分真诚。不要说报信宣诏之人深信不疑,就连他的部下也都信以为真,无不为刘秀的大义灭亲之举感动得流下眼泪。宣旨人走后,刘秀回到帐内,关紧房门,便捶胸大哭,恨得咬牙切齿地说:“杀兄之仇不报,不配做人!”但在第二天,他又立即跑到刘玄住处,言必称陛下,口必言皇恩浩荡,绝不提昆阳大捷之功。既显得十分恭谨,又表现得粗犷大度。平时谈吐不透半点哀痛之意,也不为刘縯服丧,饮食谈笑都和平常一样。
刘秀“以小忍成大谋”的表演,终于使刘玄解除了对他的猜忌,以为刘秀不记他的仇,反倒有点过意不去,于是封刘秀为破虏大将军。后来,刘秀将长安攻了下来,杀了王莽。回到洛阳,刘玄又给了刘秀一些兵马,让他到河北去招抚河北郡县。
这时候,各地的豪强大族也有了武器,有的自称将军,有的自称为王,也有自称皇帝的,各据一方。刘玄派刘秀到河北去,正好让刘秀得到了一个扩大势力的机会。他废除了王莽时期的一些苛刻法令,并释放了一些囚犯,一面消灭割据势力,一面镇压河北各路农民起义军,整个河北差不多全给刘秀占领了。刘秀和他的随从官员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在部自立为皇帝,史称汉光武帝。
急躁是成功之大敌。刘秀性格内向,事不外露,城府深沉,容忍一时而不乱大谋。当刘绩被杀的消息传来时,刘秀为避免过早与刘玄发生正面冲突,极力克制自己,立即从出征的战场赶来当面向刘玄谢罪。他对自己所立战功只字不提,而且深深引以自责,也不为其兄服丧,饮食言笑如同平常,毫无丧兄之痛的表示。这番成功的韬晦表演,终于使刘秀转危为安、逢凶化吉,不仅没有受到牵连,反而加官晋爵,为其以后建立东汉王朝保存了实力,最终成就了东汉王朝的一统大业。
孔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意思是说小事情不肯忍耐,就会打乱整个计划。对于孔子的这句至理名言,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算是学到了家。因为急躁之人往往急于求成,所以在做事前没有周密计划就开始动手,结果往往欲速而不达。而且,性情急躁的人容易灰心。因为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当事情遭遇挫折时,急躁之人往往不能冷静地分析原因,而是带着更加急躁的情绪,不冷静地进行下一步的活动。一个人如此行事,往往不会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时间长了,他对自己的信心就会丧失。
智慧火花
正是由于刘秀的忍,才有了日后的光武中兴。许多在事业上非常成功的犹太人及日本的企业家、金融巨头都将忍字奉为修身立本的真经,均在自己家中、办公室中悬挂着巨大的忍字条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忍学就是世界上每—个成功人士的必修课之一。
对别人的容忍就是对自己的宽容
容忍是宽容与忍让。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所谓“得忍则忍,得戒则戒;不忍不戒,小事成大。”彼此忍让,就能减少矛盾;彼此宽容,就能一团和气。一个能容忍的社会,才是太平的;一个能容忍的人,才是聪明的。
古时候,在长州有个大户,叫做尤翁,他开了一家非常大的当铺,生活也非常富有。这一年,将近年关,各家各户都忙着准备过年,尤翁家的当铺也高高的悬起了红灯笼。有一天,尤翁正在屋内休息,突然听到当铺外面传来争吵的声音,他就走出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是一位邻居在和伙计吵闹,尤翁就问伙计是怎么了,伙计说:“这人先是将衣服当了钱,现在却空手来取衣服,小人与他讲道理,他反而骂人,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呢?”
尤翁看到邻居气势汹汹的样子,就把他拉到一旁,和声细语的对他说:“老兄,我明白你的意思,不就是为了过年吗?这点小事,何必搞的这么紧张呢?”说完,就让伙计去屋里找出那人曾经当过的四五件衣服,指着其中一件棉衣对他说:“这是冬天御寒不可缺少的。你拿回去穿吧。”接着又指着一件道袍说:“这过年的时候,走亲戚朋友时穿的,你也拿回去吧。至于其他几件不是急用的,可不可以先放在我这里呢?”
那邻居也不推辞,更不言谢,拿了两件衣服,就默默的走了。那天夜里,他竟然死在了另一户人家,而他的亲属跟这户人家打了一年多的官司,这事才得以了结。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人因为欠了很多债,无力偿还,于是就事先服了毒,如果人家不给他钱,他就赖在那里,直到毒发身亡,让对方吃官司。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尤翁,由于尤翁的忍让,他的目的没有达成。于是,他才到了别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