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云:“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我们对待自己的职责,要像农夫耕种一样,白天干事、晚上想事,“临事而栗”、殚精竭虑。党员领导干部,要负起一个地区发展、一个部门履职的责任,集中精力抓事关全局的重点工作,抓领导班子建设,抓干部思想作风建设,有多大的权力就要负多大的责任,做到权力与责任对等,如果只追求权力而不尽责任,则必然导致不作为甚至权力滥用。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先锋队,是人民的忠实代表,他们代表着人民执行管理国家的事务,那么,中国共产党的官员,就应该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心里装着的是老百姓,心里想着的是人民群众,脑子里应该思考的是怎么为国家、社会和人民服务,把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员应该具备的素质,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就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要求。但是,我们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一些领导的眼中,往往注重了金钱的效应,GDP的效应,而忽视了人民群众的感受,从而影响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现在,以胡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英明睿智,提出了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群众谋福利,既“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有,权为民所用”,并要求党员领导干部真心实践“三个代表”,实践“群众利益无小事”。那么,党员领导干部就应该对一切工作都要认真负责,好事要多做,坏事要遏制,有了错误要改正,要敢于承担领导责任。
领导责任是中国共产党每个党员领导干部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无论好事、坏事,你都必须要敢于承担你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否则,你不配是一个共产党员,更不配做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只有真正敢负责的人,才真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才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领导,才是人民群众的真正主心骨,才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论语·宪问第十四》
【释义】子路问事奉国君。孔子说:“不要欺骗啊,但要冒犯他。”
做下级做到勿欺也许并不是特别的难,只要自己管好自己,有问题自己能勇于承担责任,就可以做好“勿欺也”。但要,做好“而犯之”,那就不仅仅是自己的问题了,除了管好自己,对待上级的错误还要有耐心、能忍、有智慧才能把这一点做好。因为人都喜欢好听的,你说他做的不好,他心里就不舒服,你说多了他可能还会误解你,他会认为你看不起他,甚至因此会怨恨你,所以指正上级的错误是非常有压力的。可是历史上有些大臣“犯颜进谏”,就是说领导人已经很生气了,可是忠心的部下为了他好,不管他怎样生气,应该说的话还是要讲。
例如,魏征勇于直谏,唐太宗很佩服他的勇气,但有的时候也很恨他,因为魏征会直接指出唐太宗的缺点,让唐太宗好几次想杀他。但他又舍不得杀,所以他每次下了早朝都要围着御花园转三圈来缓解自己的情绪,即使这样有一次他差一点把魏征给杀了。一段时期唐太宗很喜欢遛鸟,都快达到玩物丧志的地步了。这一天,唐太宗正在御花园玩鸟,正好看到魏征来了,就把小鸟藏到了怀里。魏征看到了他故意不走,在皇帝面前说个不停,唐太宗一时间也找不到什么借口把魏征支走,只好一直忍着,终于等到魏征终于走了,唐太宗赶快拿出小鸟,结果发现小鸟已经气绝身亡了。唐太宗大为恼火,回到长孙皇后那里,对她说我要杀了魏征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赶紧劝唐太宗说:“魏征之所以敢这样,也是因为遇到你这样的开明皇帝。何况魏征是朝重臣、忠臣,皇上你却要因为一只小鸟把他杀了,以后还有人敢向你提建议吗?”唐太宗马上听明白了,自此再也不提杀魏征的事了。
又比如北宋的宰相赵普对宋太祖就做到了“勿欺也,而犯之”。有一次,赵普推荐某人做官,宋太祖不答应。第二天,赵普又上奏推荐这个人,宋太祖还是不答应。第三天赵普又上奏推荐,宋太祖这一下可忍不住了,大发雷霆,把奏折撕碎了扔到地上。赵普面不改色地跪着,把这些碎片拾起来,带回去。过些天,把这撕碎了的奏章铺贴好,又带上朝去推荐。宋太祖这一次总算醒悟了,终于任用了这个人。
还有一次,有个大臣应该升官,但是宋太祖一向讨厌那个人,不准他升。赵普极力奏请太祖批准,宋太祖又被赵普给惹火了,气呼呼地说:“我就是不让他升,你又能怎么样?”赵普说:“刑罚,有天下刑罚的准则,陛下怎么能一个人的喜怒来左右刑罚?”太祖气得离座而起,回到内宫。赵普就跟着站到宫门口,久久不肯离去。宋太祖后来也就答应了。我们从这两个故事就可以想见赵普处事的勿欺而犯。
勇于提出上级的错误虽然有一定的风险,但只要没有私心真正的为大局着想,也能得到上级的信任和理解。在做这件事的时候要主动,提一次不行提两次,提的时候还要注意方法,不能老是不给上级面子。为达目的誓不罢休是对的,但方式要机动化、多样化、温柔化、曲折化。
作为领导,工作要想干好,就应该有闻过则喜的态度和民主的作风,做到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此,才能形成一个民主宽松的氛围。作为下属,应该具备无私无畏的精神和胆量。哪怕当时受点委屈,问题总会有澄清的时候。要敢于说真话,说实话,说知心话,既为个人负责,使同志少走弯路,又为组织负责,减少工作失误和损失,同时也为自己负责,尽到一个人的职责和良知。
吃一堑,长一智
——王阳明《与薛尚谦书》
【释义】受一次挫折,就增长一分见识。意思是失败一次就有了一次的经验和教训,就有了处理相似问题的能力。
王阳明先生是明代伟大的哲学思想家,“吃一堑,长一智”,便是由他的“经一蹶者长一智,今日之失,未必不为后日之得”演绎而出。王阳明作为一代哲学宗师,当时他所生活的明朝已由鼎盛时期走向衰败,内忧外患、战争不断。他本人受到过太监刘瑾等人的打击报复,贬往外地,还得忠实履行职责,可谓勤学一生、戎马一生。这句话对失败与成功的关系进行了精辟的、高度的概括,既是其治学心得,更出自于实践。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性质的错误。庞涓对孙膑一路穷追不舍,人家减灶,他不以为计,反以为把孙膑追得穷途末路,结果害了自家卿卿性命。聪明人犯错误之后,有的能立即意识到,幡然醒悟,有的稍迟钝片刻,也会很快悟出道理,从而在往后的工作、生活中,尽量克服之、避免之。而且举一反三,不仅同样的错误不重犯,就是其他错误也很少出现。在经过失败之后,必须“从失败取得教训”,及时地“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调查研究,实现主观同客观的统一。能够做到这些,就能使“吃一堑”变为“长一智”。这样我们的社会才在不断的进步。进步的过程就是战胜困难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
以前常说的从胜利走向胜利,也就是从遇到一个困难到战胜一个困难的过程。遇到困难的时候,首先就是要认识它,了解它,在此基础上,分析,判断或者解析,最后解决掉它。这个平凡的事物发展规律中,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心态,以什么心态或者说态度来面对困难,直接决定了你能够长多少智,收获多少,进步多快。
一个人在工作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存在种种局限,做错一些事,这是难免的。如果能够对做错了的事情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总结经验教训,正确的加以发扬,错误的加以改正,就能把坏事变成好事。如果在做错了事之后,不检查原因,不总结教训,甚至以“吃一堑”就可以“长一智”为借口拒绝别人的批评,那么,仍然摆脱不了盲目性,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可能还要碰钉子。不能从失败中学到知识的人是没有什么希望的,人不应当两次在同一个地方跌倒。对于在生活中遭到的挫折,我们要善于总结,以便从中学到一些经验,从而内化为我们的知识,为我们以后使用,帮助我们不要在同一个地方再跌倒,这才是我们要做到的,也是挫折带给我们的礼物。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说我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对待挫折的正确方法,才能够对我们的人生有一定的帮助。
另外,对于“吃一堑,长一智”,很多党员领导干部通常理解为自己受一次挫折、长一分见识。其实,在人生中,吃别人的堑,长自己的智也很重要,我们应该注意从别人所受的挫折中长见识。而从古至今,成大事者,无不吃别人的堑,长自己的智。比如以“忠、义、仁、勇”着称于世的关羽,以自己的身家性命为后人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堑”。如骄傲轻敌、麻痹大意、一意孤行。又如对于面和心不和的所谓同盟的背后捅刀子,没有提防。所以,像关羽这种大意失荆州的“堑”,一定要吃,品出滋味来,长自己的才智,不然就有负于关羽用身家性命提供给后人的“堑”了。“走麦城”之“堑”,虽为一军事上的教训,似乎与经济建设没什么关系,然这种性质的错误,常人更容易一犯再犯。综观今日大千世界,各种重大责任事故此起彼伏,火车出了轨、建筑大火、矿山大崩溃,从主观上,无不是决策者、管理者、操作者的麻痹大意。甚至,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也是因为美国财政政策的决策者一意孤行的结果。所以,关羽之“堑”,在今日仍是一大宝贵财富。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哪个单位出了经验,登门取经、参观学习的不少;若是哪个单位出了问题,能够去比照分析原因、汲取教训的却不多。这是导致类似问题在以后可能屡屡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世界上从来就没有轻而易举、一帆风顺的事情。党员领导干部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的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用蕴含在挫折中的教训指导人生,调整目标,继续奋斗,使人生实现超越。如果把挫折看成是一种失败、一种灾难,一遇挫折就背上焦虑、忧愁、痛苦甚至绝望的包袱,不仅会失去磨炼意志、增强毅力的奇迹,而且可能会很快陷入新的失败。党员领导干部应当有随时经受挫折考验的思想准备,遇到挫折及时调整心态,丢掉包袱,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驾驶人生航船破浪前进。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各色人等,浮躁情绪溢于言表,决策拍板时,一拍脑袋:“就这么定了!”这往往铸就大错。所以,达官显贵也好,凡夫俗子也罢,大到国计民生、工程建设,小到家庭事务,在进行决策时,一定要善于总结自己以往决策中的得与失,一定要做到缜思、静思、集思,三思而后行。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引发的后果,要多角度、多层面地剖析,不使决策出现瑕疵和纰漏,不要叫“堑”出现,从而保证决策取得良好效果。
党员领导干部的一生,应是不断追求知识的一生,不断用知识武装自己、升华自己的一生,必须始终保持不竭的学习动力。要下决心减少不必要的应酬,排除干扰,静下心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读书学习上,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解好思想扣子;要及时运用学到的理论,总结经验教训,促进工作实践,力求做一事进一步,吃一堑长一智;要紧密联系形势和任务变化,自觉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洞察社会、明辨是非、审视人生;要把学习的过程作为自我解剖的过程,下功夫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分析解决一些大是大非问题;把学习的过程作为自我反思的过程,敢于在思想深处进行解剖,不断进行心灵的“吐故纳新”;把学习的过程作为自我超越的过程,勇于摒弃那些过时的、陈旧的、落后的东西,确立起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切实通过汲取先进的思想理论成果和丰富的知识营养,使自己的思想层次和道德修养水平不断有一个新的提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释义】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要想做好一件事,少不了做好这件事的顺手合适的工具,这是谁都懂得的道理。要想砍柴没刀不行,有把钝刀也不行。所以有人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任何一位伟大的事业成功的人,不是成功于他成功的时候,而是成功于他距成功很久以前的许多时间、许多事件。
儒家认为:存在于内的人,为学问的储藏,道德的储藏。存在于外的人,为计划准备,力量的准备,一切能成为“事业资本”的准备。治理国家还是经营企业,都得重视准备,未雨绸缪,格物致知,功到自然成。
《诗经·幽风·鸱鹗》上说:“趁着天还没有下雨,撤到那桑土上,修理好房屋窗户。现在的平民百姓,谁敢侮辱他们。”孔子说:“做这首诗的人,他知道吗?能治理这个国家,哪个敢侮辱他们。”人必是自我侮辱,然后人们才侮辱他。国家自己有内战,然后才会受到他国的攻伐,有了准备就不怕他国的挑衅。至少不会匆忙迎战,一战即败。
尉缭子在他的《十二陵》中说:“有威在于不变动,有好处在于因时,机会在于应付事情,打仗在于鼓舞士气,没有困难在于有准备。”一个人大到经营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天下大事业,小到仅仅关系到一两个人的小事,如果不预先有准备,尤其是严格的准备,或是多方面的准备,就不能满足自己愿望,难以成就。
俾斯麦无论任何大小事情的计划,经常是在很长时间内做好准备,甚至在几年前就有所考虑。他在估计到一切事件的价值、变化情况后,便谨小慎微地做多方面充分的预计,再画上适当的路线,在计划决定以后,就选择适当的时机全力以赴地做。
有人评论俾斯麦在进军罗马以前,早就夺取了意大利的政权。而俾斯麦也承认说:“我们的发展,在于平常对军事、政治方面,都有周密的计划和强大的实力准备,所以才有以后进军罗马与夺取政权的成果。”
在欧洲战争尚未爆发以前,因为兴登堡与威廉出现了两次不和而告退,所以俾斯麦才有以后在欧洲战场、远东战场的成功。他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那里的森林与湖水之间精心筹划,甚至许多细节问题都想到了,所以才有后来大量消灭俄军的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