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员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从政箴言
21220800000018

第18章 交友(3)

由于客观环境的复杂多变和人具有高度的自我意识及其社会性,造成人的内心世界和其外在表现并不一致的现象时有发生,人们常说的“知人知面难知心”,“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因此,准确把握人才标准,掌握识别人才的基本原则,是当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必然要求,也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要客观全面地认识一个人才的确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党员领导干部应该掌握识别和发现人才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孔子家语·六本》

【释义】有病就要吃药,而吃药就不能怕苦。强调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

这句贤文旨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苦味虽不受人欢迎,只要对身体健康有好处,我们就不能拒绝它。“忠言逆耳利于行”,是指正确的批评、建议、意见对个人品德的修养、国家事业的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有些话虽然说得刺耳,有些批评可能火辣辣地烧心,但只要是忠恳有益的,也不应该挑剔提意见者的话是否顺耳、方法是否得体。

一个人活在世上,能够得到智者的批评是一件幸事。要知道,批评一个人是需要很大勇气,冒很大风险的。谁都知道“多栽花,少栽刺”的道理。一般而言,人们都喜欢听好话,而不愿意听批评意见,有些人还会错误地对待批评,甚至把提批评意见的人当成仇人。还需指出的是,智者只对值得批评的人提出批评意见,而对不值得批评的人根本不会去说他,懒得冒被人仇视的风险。

纵观我国历史,凡是成就突出的人,大都勇于接受批评意见。他们能够从善如流,所以能够吸取众人的智慧,避免自己的失误,从而成就自己的事业。汉高祖刘邦有一个突出的优点,那就是能够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而不像霸王项羽那样刚愎自用、唯我独尊。一个上司如果有了敢于提批评意见的下属,就能避免犯严重的错误。刘邦就是因为有一批敢于提批评意见的诤臣,使他避免了犯错,争取了民心,最终赢得了天下。下面就是一则刘邦虚心接受批评意见的故事:

秦朝末年,刘邦率军攻入咸阳,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刘邦进入秦宫后,见宫殿高大雄伟,美女、珠宝不计其数,心中顿时产生了羡慕贪婪之情,想全部据为己有。他的手下大将樊哙就劝刘邦最好不要这样做,刘邦听了很不高兴。于是谋士张良对刘邦说:“秦王之所以不得人心,失去天下,原因就在于他穷奢极欲。现在您刚入秦宫就想像秦王那样享乐,岂不坏了大事?樊哙的话可是忠言啊!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您还是听樊哙的劝告吧。”

刘邦听了张亮的进谏后深有感触,立即采纳了樊哙的意见。接着,刘邦又传令废除秦朝苛法,还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刘邦不仅分毫未动秦宫的财宝,而且撤守灞上,深得秦人的拥护,这与后来的项羽火烧阿房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由此可见,刘邦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战胜项羽并取得天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虚怀若谷,能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改正自己的错误。这种知错必改的优秀品德,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道德经》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意思是真实的言词不华美,华美的言词不真实。一个人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及时改正就无大碍,可怕的是讳疾忌医,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从而由小错到大错,由大错到不可救药。接受批评是需要勇气的,要能够听得进不太中听的批评意见。勇于接受批评是一个人成长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党员领导干部想减少失误,就应该欢迎监督;党员领导干部想提高决策水平,就应该渴求监督。能否正确对待监督,是党员领导干部胸怀广狭、能力强弱、情操高低的分水岭,是检验党性的试金石。越是在政治上成熟的党员领导干部,越能正确对待监督,越是欢迎监督。做为党员领导干部,并不是一味热衷于听赞歌,因为“反调”常常是他们决策的另一面镜子。特别是面对重大抉择时,往往更需要逆耳“忠言”,以求决策更加科学、更具远见。事实上,作为讲真话的重要方面,敢言人过,是是党员领导干部不可不做的重要功课。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周恩来青年时代自勉联

【释义】上联“与有肝胆人共事”,即是与热心国事家事天下事,并能与同志肝胆相照,同甘苦共患难的人共事。下联“从无字句处读书”,即是讲读书不是从文字表面上理解,而是要举一反三,多从侧面、反面等无字句处领会其真正意思。

这是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的时候写下的一副自勉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它告诉我们,凡事要从实际出发,读书亦然。读书要在学用结合上下功夫,通过实践改善自己的组合性智力、经验性智力、实用性智力,全面增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特别是“从无字句处读书”一句,更为发人深省。

本联反映了周恩来读书时代的襟怀豪情和过人识见。在漫长的人生岁月里和严酷的斗争环境中,周恩来始终以这句诗作为自己做人、做事的准则。正是这样的做人、做事,才成就了开国总理的伟人风范;正是这样的做人做事,方赢得了人民群众和国际友人的普遍赞誉;正是这样的做人做事,更为自己风云际会的一生赢得了生前身后名。

宋词豪放派词人中辛弃疾一首著名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陈同甫就是陈亮,字同甫,婺州人,世称龙川先生。他学无师承,但才气超群,好言兵。多次上书朝廷,倡言改革,并因此多次入狱。陈亮与稼轩两人才气相若,词风亦相似。说到两人相识还有个插曲:陈亮慕名到辛弃疾家拜访,快到辛弃疾家时候,门前的一道很高的小桥,陈亮所骑的马在过桥时因胆怯三次都退了回来,陈亮大怒,下马拨剑斩了马头,并把马推倒于地,徒步前行。当时辛弃疾正在门口观望,看到此人行为,大为惊异,正要派人问此人姓名,可是发现他已到了自己家门口。两个神往很久的人相见恨晚,就这样成为朋友。闲来他们谈论天下大事,写诗呤赋,互有酬答。陈亮后来曾这样赞颂过两人友谊是“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绝。”

后来辛弃疾统兵抗金,陈亮为之欣喜万分。当时陈亮正落魄在家,就去辛弃疾防地访问,这天晚上两人同宿一室,谈论天下大事。而辛弃疾不久被朝廷夺了兵权,冷落一边。此时仗义的陈亮又为之鸣不平,亲自上门抚慰。此后不久陈亮中进士,授建康府判官厅公事,未及赴任,暴病身亡。陈亮死前还追忆两人友谊,对辛弃疾予以厚望:“手弄柔条人健否,犹记当年雅趣。恩未报,恐成辜负。举目江河休感涕,念有君如此何愁虏!”

陈亮评论稼轩“手无兵权,书空咄咄”,倒也中肯地点明辛弃疾报国无门尴尬处境,辛弃疾评价陈亮:“男儿到死心如铁”,这一个“铁”字,可以说是“知其人,知其言”。陈亮、辛弃疾一文一武,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留下英雄相惜的佳话。正是“与有肝胆人共事”的鲜明写照。

我们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将来工作,工作中要“与有肝胆人共事”。有肝胆、有头脑、有智慧的人,要找比他们强的人共事。书有两种,千百年来的精华,都写在了书上,书是知识的海洋,但知识还有另外一个海洋,就是生活。“从无字句处读书”,就是从生活中学习。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听一个报告,听一个讲座,看一部电影等等,常常可以得到一份教益。要把自己的生活面打开,要像一块海绵一样拼命张开,每一个毛孔努力吸收外面的知识,充实自己。

我们无法选择谁做我们的同事,人和人在一起工作也许就是缘分,但我们却可以选择其中有肝胆之人做我们的朋友和知己。因为,与“有肝胆人”共事,他才能在困难时给你以力量,失意时给你以劝慰,得意时给你以忠告;与“有肝胆人”共事,才能提升你的境界,充实你的生命,丰富你的人生;与有肝胆人共事,才能找到真正的友谊,远离那些世俗甚至卑鄙的交易,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君子。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之中,既有凡尘的引诱和迷惑,又有世事的沧桑和无奈,重要的是保持一颗恬然而不浮躁的心灵,坚定并勇于实践自己的人生信仰,结交一些“有肝胆人”做我们的知己,岂不是人生的一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