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野心”比信心更重要
21227500000018

第18章 梦想要植根于泥土

一个人爱幻想、很天真并不是一件坏事,但如果这样的人掌握一定的权力或是某个领域的代表人物,他的所作所为必将是灾难性的。人有的时候就是这样,总觉得真理掌握在自己手里。然而,现实生活中却不是如此,不管自己怎么空想猜测,那都是不现实的。现实是比较残酷,没有人能左右现实。人还是务实一点比较好,最重要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给自己定一个人生航标,我们不能像大海里行驶的巨轮而没有指南针。生活中,真正能实现梦想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数都不过是儿时的空想。不过只要认认真真地追求过梦想,认认真真地感受到生活,成功又何必在意呢?重要的不在结果而在于享受的过程。我们要坦然面对现实生活。梦想与现实的距离永远是有的。梦想要变成理想、变成现实,就要与现实社会结合起来,脱离现实的梦想就是空想。因此,确立自己的梦想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千万不要脱离了现实。一个只顾陶醉于自己的梦想的人,必将在现实中遭遇惨痛的失败。这种事在中外历史中有很多案例,成语“纸上谈兵”就是一位只知空想而忽视现实的“高人”留给后人的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将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 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做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吧。”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军,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一个人有梦想当然是好事,但这个梦想一定要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如果失去了这个基础,很难有不栽跟头的。人生短暂,而现实与理想总是有一定的距离,在理想与现实生活中,人首先是“存在才是真理”,要选择好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如果我们无法选择环境,就只有改变自己来适应,才有可能好好地活下去;只有珍惜现实的拥有,也才能在现实之中再来选择自己“美好”的理想。

常言说:“天上的十只鸟,当不了手里的一只鸟。”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理想,也都为自己那伟大的理想激动过,苦闷过,但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生活逼迫我们不得不选择现实时,我们就必须勇敢地放弃理想。要懂得,我们只有老老实实地做人,勤勤恳恳地谋事,脚踏实地地走好人生的目前的每一步,才有可能更快地接近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