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智慧]
参与社会活动是人与人之间加强沟通和联系的重要手段,有了社交,人们才能让自己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
在社交中,我们更清晰的认识自己,同时,也结交了一些对我们有帮助的人。在当今社会,社交的力量被提升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个人可以做英雄,事事都亲历亲为,但这样的人不但活着累,还会让其他人感到自己的存在可有可无。这种感觉,会让很多人丧失做事的动力。学会社交,可以有效调动身边的资源,让这些资源有效的为自己服务,提高做事的效率。为成功铺就过河的基石。
该糊涂时要糊涂
“难得糊涂”是做人的一种“智慧”,也是成功因素当中一种虚怀若谷的心态。在为人处世中,学会糊涂,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糊涂也是有讲究的,想要信手拈来,就需在背后下苦功。一个人只有学会“糊涂”,才能真正清醒,千万不要小看糊涂的力量,它能化腐朽为神奇。懂糊涂的人,明白收敛锋芒在处世当中的作用。装糊涂成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有效手段。
时光飞逝,历史发展到今天,呈现出纷繁复杂、变化万千的万花筒般的景象。在这充满神奇的大千世界里,很多人处在爱情失败的痛苦、事业未竟的悲哀、人际关系复杂的苦恼与管理无序的混乱之中,世界虽未走到尽头,但失望、沮丧、痛苦的情绪却笼罩了他们。于是乎,聪明的郑板桥为世人指明了一条出路,“难得糊涂”这四个字将做人的智慧体现的淋漓尽致。从那时起,“糊涂经”的学问便广为流传,成为处世的宝典。
“难得糊涂”成了许多人的人生箴言、座右铭和行动指南。这种情况也许已经超出了郑板桥“难得糊涂”四个字的含义,但却清晰的折射出人们对这种处世方式的认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将糊涂看成是一种做人的智慧,一种豁达的心态。糊涂之人就真的是糊涂吗?就如同世上许多事,本没有必要搞那么清楚,得过且过,偶尔糊涂一下又有什么大碍呢?
然而,对于糊涂学这一古老命题的阐释,可谓“百家争鸣”、各有千秋。其实,糊涂学并非神秘的高深莫测的学问,可以说,它是人生随处可见的学问,回望我们祖先所创造的灿烂的传统文化,他们早已为我们解决了这个困惑,提供了各有侧重而又相互贯通的答案。
道家说:“‘无我’是糊涂。”
儒家说:“‘限我’是糊涂。”
佛家说:“‘忘我’是糊涂。”
兵家说:“‘胜我’是糊涂。”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但糊涂却都被提上了一定的高度,其实,糊涂还是来源于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世界观。人们一向认为混沌就是世界的本源。在东方,中国有盘古开辟天地之说,有夸父身化万物之说,说明世界原本是混沌一片,无所谓天与地,亦无所谓有真假。现代科学也论证了,最初的地球上没有空气与生命,最原始的生命体在雷电中产生,在海洋中生存发展,尔后才进化成现在这样的大千世界。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从混沌空间走向明晰和精确:物理化学的缜密实验和论证、数字逻辑的严密、仪器仪表的精确完美。但是就在这精确与严密中,人们发现了人生的苍白与无奈,连人也成了一部精确的机器,凡事斤斤计较,凡事追求因果必然。过分追求精确,却让人们越来越苦恼,压力越来越大。
一切都清楚明白使事实反而更加苍白无力,反而,雾里看花的效果才是最好的。在艺术审美中,所谓的“神秘”和“空灵”,所谓的“尽在不言中”,所谓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正是模糊朦胧产生的巨大效果。糊涂并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样,一个聪明人,他知道如何运用糊涂来保护自我。这种懂得装糊涂的人,多本着“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原则。在现代社会当中,懂得装糊涂的人是受人欢迎的,他们能够运用糊涂来为对方解围,让对方产生一种知己的共鸣感。
追求精确是没有止境的。研究物质组成,人们发现了分子;深究分子组成,又发现了原子;分析原子结构,又发现了电子和原子核。今后还会有人继续研究下去,但世界是没有极限的,这一特性让人们犹如闻到香味而去追寻黄油一样,无休止地追求下去,但每前进一步都将显得更艰难,付出极大的代价,人们如一架精密仪器在为了寻求精确而工作。
但是,什么才是“精确”?这本身就很模糊。人们认识到“精确”的无限,于是转而研究模糊,这反映了人类认知过程的巨大转变和飞跃。混沌学、模糊理论产生了。人们高兴地发现,精确远不如模糊更符合事物的本原。而且这门科学亦开始应用于洗衣机、电脑信息产业等领域,前景广阔。
由此可见,天道人事,从终极意义而言,无不归于混沌,归于糊涂。人类的总体认知过程也是如此,包括世界本身恰似一螺旋:从混沌开始,归于混沌,中间走过了数字和精确。科学正返朴归真。
做人要学会难得糊涂,才会真正的清醒,才会有大气度,才会清静,才会有宽容之心。我们说的“难得糊涂”其实就是不糊涂。所以,“难得糊涂”也是做人的一种“智慧”,也是成功的一种虚怀若谷的心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对于糊涂,都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人也会悟到不同的真谛。糊涂是大智若愚、宽怀忍让;是宠辱不惊,是非心外;是与世无争,宁静致远;是有所不为,而后有为;是不为物喜,不为己悲;是淡泊名利,知足常乐。总之,每个人对糊涂都有一种自己的见解,这种见解运用得当,则可以让我们成为社交场中最受欢迎的人物。可以说,糊涂是为人处世的一件法宝,它能让我们把握住人生的方向。
闲言碎语就当耳旁风
正所谓“流言止于智者”,面对流言蜚语,你就要做一个“粗心”智者,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和感觉,千万不要被别人的话所打败。我们每个人只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避免不了与各种各样的人接触,闲言碎语也会随之而来。俗话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闲言碎语也是有一定杀伤力的,至于效果如何,与一个的心境有很大关系。心宽的人对这些于己不利的话,在听过后,一笑置之,也许它们进了自己的耳朵,但是却绝对不会进到自己的心里。对一些心胸较窄的人而言,闲言碎语的力量便被无限放大,以致生活也变得阴暗起来。闲言碎语是避不开的,坦然面对才能真正让谣言止步。
生活中有很多时候我们都要面对众人的闲言碎语,也许他们是出于某种不好的目的,也许是他们的本性使然,但是这些流言如果我们听了后相信,多多少少都会对我们产生一些影响。
世上喜欢传播流言的长舌之人实在是太多了,他们永远都有可以进行“造谣”的材料。某人的秘密、尴尬、成功、失败等等不一而足,所有的一切都会被他们拿来品头论足,这些闲言碎语不会带给我们什么有益的东西,只会动摇我们把握自己命运的意志。所以,面对流言蜚语,你最好把他们的话都当成是一阵风吹过,不让它在自己的心上留下任何痕迹。太过在乎,反而会让自己陷入泥潭中,无法自拔。
一个有权有势的男人爱上了一个家庭贫困的女人,他们是真心相爱的。男人身边的一些女人开始有点打抱不平了,她们难以忍受本该属于自己的男人落在了一个丑小鸭手里。于是周围开始有流言蜚语了,有的人说那个女人跟男人好不过是为了他钱包里的钞票,有的人说男人不过是想玩玩,不可能真的跟那个女人好……版本越传越多,也越来越夸张。
但是这对恋人从来都把那些不好的流言当成耳边风。最后顶着风头他们结婚了,婚后的生活非常幸福。这时候所有的人都不再说什么了。闲言碎语只是一些人无聊的产物,不将它放在心上,它起的作用便十分有限。
有人说:“每个人都是一个批评家。”当你追求自己的梦想并希望得到帮助的时候,这句话尤其显得正确。总有许多善意的人希望保护你,使你远离那些他们认为不现实的幻想。批评家们曾试图打消很多不可阻挡的人的积极性,批评家们说这些人不够资格,他们的想法是不会奏效的,他们的产品是不会有市场的。对于你的梦想能否实现,真正有影响的观点是你自己的观点。其他人消极的想法只是反映了他们自身相对于事情的局限性,而不是你的局限性。所有对消极的话语充耳不闻的“粗”人们,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一位中年人,对于现代社会的各种重大问题都有着自己的一套见解,但是每当自己的观点受到嘲讽时,他便感到十分沮丧。为了使自己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行动都能为人所赞同,他花费了不少心思,他在社会交往中为了博得他人的欢心,甚至不惜时时改变自己的立场。
其实,我们不必太过在乎别人的看法,他们只能提意见,而不能最终做决定。但这个中年人却十分在乎他人的反应,这些反应不仅决定着他的感情,还决定着他的思维和言语。总之,别人希望他怎么样,他就会怎么样。
人在生活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反对意见,这是现实,是我们为“生活”付出的代价,是一种完全无法避免的现象,但是做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有一个当秘书的人,领导让他看一篇报告写得如何。他看过后来汇报,说:“我认为写得还不错。”领导摇了摇头。秘书赶快说:“不过,也有—些问题。”领导又摇摇头。秘书说:“问题也不算大。”领导又摇摇头。秘书说:“问题主要是写得不太好,表述不清楚。”领导又摇摇头。秘书说:“这些问题改改就会更好了。”领导还是摇头。秘书说:“我建议打回这个报告。”这时领导说了:“这新衬衣的领子真不舒服。”瞧,事情本来很简单,自己的一些猜测,却让事情复杂了。
一旦寻求赞许成为一种需要,做到实事求是几乎就不可能了。如果我们感到非要受到夸奖不行,并常常做出这种表示,那就没人会与你坦诚相见。同样,我们不能明确地阐述自己在生活中的思想与感觉,我们会为迎合他人的观点与喜好而放弃自我价值。
因此,别人的言谈如果和我们的想法和意见相左,我们最好做个“粗人”,把他们的话当成耳旁风,因为别人的观点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想要什么,我们觉得什么最重要。
正所谓“流言止于智者”,面对漫天飞舞的流言蜚语,你就要做一个“粗心”智者,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和感觉,千万不要被别人的话所打败。就像有一句话说得那样:“不要被他人的论断束缚了自己前进的步伐。追随我们的热情,追随我们的心灵,它们将带我们去想要去的地方。”所以,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不能被别人的流言蜚语干扰,失去自己前进的方向,对于那些流言,粗心放过,不失为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将闲言碎语放在一边,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和心态,来平静的对待这些无聊的谈资。一件事情,哪怕是最困难的事情,当我们真正放开的时候,会发现,原来事情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难以接受。
巧借东风,成就自己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智慧的代表,其中的一段“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故事,更是将其有胆有识,才智过人的一面展现地淋漓尽致。巧借东风,让诸葛亮成功退敌,现代社会,我们也要学会巧借东风来成就自己的事业。
这里所谓的借东风,其实就是借助他人的力量,这一点对于成大事的人而言,是他们惯用的一种成功手段,一来这样可以借力,二来这样可以成势。虽有狐假虎威之嫌,但却能够成事。有些时候在处理一些复杂的事情时,借用他人的力量,可以更妥善地将问题向好的方向引导。
现代社会中,经济迅速发展,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竞争非常残酷,单靠一个人的能力是很难取得事业的成功的。因此,必须借助别人的力量,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就和创造灿烂的人生。
2000年,美国福布斯杂志评出的50位中国富豪中,其中第24名的张果喜,就是善于借别人的力量为自己办事的高手。
张果喜素有“巧手大亨”之称,他看准了佛龛在日本市场的潜力,就招集公司员工进行分析,达成共识,使产品在日本市场一炮走红,成为日本佛龛市场的老大哥。
公司为了经营的需要,在日本委托了代理销售商,但一些富有眼光的日本商人看到经营这种佛龛有大利可图,为了赚到更多的钱,就想绕过代理商这一关,直接从果喜实业集团公司进货。
张果喜仔细地考虑了这件事情。
从眼前利益来讲,直接从厂方订货,就减少了许多中间环节,有利于厂方的销售,然而却破坏了与代理商之间的关系,同时佛龛在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也有相当大的生产能力,代理商如果背着自己,与韩国或台湾地区的生产厂家挂钩,岂不影响本公司的利益吗?
张果喜果断地回绝了那些要求直接订货的日本朋友,并且把情况转告给代理商,向代理商表示,公司在日本的业务全部由代理商处理,公司不通过其他渠道向日本出口佛龛。
代理商听后,很受感动,在佛龛的推销和宣传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在日本市场打出了“天下木雕第一家”的金字招牌,从而使张果喜公司的佛龛在日本市场上越站越稳。
一个人纵然是天才,也不可能是全能的。善借才能赢,所以一个人要想成就自己的事业,就必须养成既能够利用自己的才智,又善于借助他人的能力和才干的习惯。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掌握了信息,就等于掌握了市场,掌握了成功。信息的闭塞,就可能使人贻误战机,遗憾终生。广泛地结交朋友,借助他人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也是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手段。
借别人的力量为自己办事的最好方法是感情投资与真诚合作。在商品社会中,人们总是这样认为:商场无情,人与人之间总是充满你死我活、尔虞我诈的斗争。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人类毕竟是感情动物,感情是无可替代的。只要在社会上广交朋友,善于用“情”,你就会获得出乎意料的惊喜,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运用他人之手,帮助我们完成自己的事业,这样的人是聪明的。
李亚丽是某工厂的一名下岗女工,丈夫所在的工厂也不景气,每月只能发300元,加上自己的下岗补贴,月收入不足400元,可家里还有两个孩子上学,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政府为了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在城区建了一个菜市场,鼓励下岗职工进行自食其力的劳动。
李亚丽和丈夫一商量,借了400块钱,再加上家里仅有的100块钱,租了一个菜摊,准备卖菜。
夫妻俩说干就干,李亚丽跑上跑下,抱着批来的蔬菜,就像抱着自己的第一个儿子一样,心里喜滋滋的。
晚上一算账,赚了12块多,李亚丽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然而好景不长,由于这个位置太偏,人们购菜都不愿跑这么远,于是菜市场就慢慢地冷落了。有时候,一天连一斤菜也卖不出去,李亚丽决定第二天就收摊,不再卖菜了。
第二天快收摊的时候,有一个黑黑的中年人,偶尔路过这里,买了五斤西红柿让亚丽包装好,他待会儿再来拿。可是李亚丽守着摊什么也没卖,一连等了五天,这个人才终于又出现了,亚丽赶忙喊住他,给他西红柿,可一看,西红柿全坏了,于是李亚丽拿出口袋里仅有的5元钱,去外边买了5斤西红柿,交给了中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