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在低于1000英尺的高度盘旋,他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在空中尽情拍照时,他却忙着换胶卷,侍候这台老式的120型照相机是很费工夫的,在他们脚下面是发黑的石头墙和塔,一条壕沟围绕着庙宇,壕沟上横跨着一座长桥,偶尔可以看到驯服的大象正在搬运木材。飞机在这上面转了几圈后,机长拉开了客舱和驾驶舱之间的帘子,看一看所有的乘客是否都已拍摄好了,以便继续向前飞行。当他看到纽曼在忙乱着给照相机换胶卷时,就安慰他说:“别急,我们等你!”然后,飞机又向右和向左绕起圈子来。直到他也照完为止。
他们的飞机降落在西贡,这是一个美丽的城市,纽曼认为这里的妇女是世界上最迷人的,她们具有法、中女子融合的媚力,只可惜被槟榔染黑了牙齿。甜香的遮荫树成排地直立在大道两旁,夜晚温柔芳香的空气和人行道上众多的巴黎式咖啡馆,穿着真丝衣服、纤腰的女人,上身穿着颜色艳丽的宽松衬衣,这些情景使人感到西贡就像天堂一样。田里的农人都戴圆锥形的竹帽,既遮阴又挡雨,城里那些苗条的姑娘也把竹帽背在背后,作为装饰品。车夫们骑着乘客座前的那种三轮车,在街上来往穿梭。市内没有母牛、骆驼和水牛阻碍交通。纽曼现在才明白为什么法国驻外人员乐于驻在印度支那,而不愿意去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地。离开伦敦后的第八天,飞机准时降落在香港启德机场的草地跑道上,启德机场实际上是国际机场,中德欧亚公司经营它们的三发动机的容克飞机,从中国境内飞到香港,一周两次。属于泛美航空公司的中国航空公司则使用道格拉斯的DC—2和DC—3飞机,隔一天一次从香港飞到中国境内,然后飞到缅甸。英国海外航空公司的桑德兰得水上飞机,每星期一从伦敦到香港。法航使用迪沃蒂尼飞机星期四到香港。泛美有名的塞科斯基“飞船”水上飞机,一周两次从旧金山飞到马尼拉后抵香港。
所有从伦敦或巴黎上机的12名乘客,除了3人外,都在西贡下了飞机。3辆出租车把他们送到九龙豪华的半岛酒店——一座典型的英国殖民地式建筑,这是算在已付旅费中的最后一个晚上。第二天早晨,也就是1939年6月1日,纽曼怀着迫切的心清开始了在远东的生活。
在富丽堂皇的大厅里的柜台前,纽曼询问了在哪里可以找到负责继续送他到中国内陆的中国西南运输公司,市区电话服务人员告诉侍者,十天以前中国的西南运输公司刚把电话拆了,也没有留下新的通讯地址。这时候纽曼进退两难,不免有些焦急。他把身上仅有的几个英镑换成了港币,向中国驻柏林大使馆写了一封航空信,解释他的困境(他们可能还不知道这情况),并要求他们用电报告诉他下一步该怎么办。照着离开柏林前军方的指示,他在24小时内把他的抵达日期和住址向德国使馆报告,他们答应向中国政府去了解情况。他寄往德国的航空信估计大约需三个星期才能到,但他在柏林只得到了有效期六天的香港过境签证,所以首先他需要获得在香港的停留许可,下一步要考虑找一份工作,一直到把中国秘密机关的情况弄清楚为止。
真是天公作美,远东汽车——远东航空销售服务公司就在半岛酒店斜对面的街上。该公司负责香港和所有华南雪佛兰汽车和卡车的装配和修理,同时也是英国“标准牌”汽车的代理。另外他们在启德机场还销售和服务轻型双翼飞机。总经理是克劳得·怀特先生,他15岁时从加州的家里跑出来,于1900年受雇在一艘三桅船上航行到中国,他是纽曼见到的第一个美国人。他个头很高,英俊,好动,50出头,头发发白。怀特不打领带,身着便装。听完他的陈述之后,怀特说,他可代他从港府那里获得工作许可,直到他离开这里去中国内陆,不管这段时间有多长,先决条件是他得在他的车行里干活,每月只能给30港元(相当于7. 5美元),这显然是很低的。抛开他的微薄工资不论,他立刻喜欢上怀特。怀特不像他碰到的几个英国人那样华而不实。他没有犹豫,同意了怀特的安排。
纽曼最喜欢是他的行动快,当他还在他的简易办公室里时,他就马上给几个人挂了电话。纽曼问他何时开始工作?怀特回答“午饭后”。怀特答应找人帮他安排一个睡觉的地方,以便度过今后的几个星期,另外他又补充说,在他得知去中国内陆的工作情况以前,他将负担房租,老实说,纽曼当时毫无选择余地,只好接受这个工作,因为他已囊空如洗,怀特给了他在找到中国西南运输公司以前的生存机会。
傍晚,纽曼得到了一间配有家具的房间,里边热得像蒸笼一样,没有吊扇,只有一张床。住地离远东汽车公司不远,可以走着上班。怀特借给他几个港币去买一些便宜的衣服,那些衣服比他从德国带来的衣服薄多了。几天以后,他就和远东汽车公司的中国技师混熟了,他们教他一些中国的脏话。虽然怀特有一个从澳门来的经理,他能操一口流利的英语、葡萄牙语和中国语,但纽曼在FEM公司工作一个星期后,怀特要求纽曼从一本美国工具和设备目录册中,选择他认为车行里所需的东西。不久,远东汽车公司看起来更像是干这行的了。他教会远东汽车公司的工人使用电焊和气焊,制作了一个有轮子的链条吊挂架,用来拆除和安装发动机(在那以前,都是人力用扁担靠肩膀去扛)。没多久,“一个白人在那里干活”的消息在欧洲车主(大多是英国人)中传播开,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对住在远东的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新顾客纷纷而至,提出他们的车要由“那个欧洲人”修的要求,有的车甚至从香港的维多利亚搭乘轮渡运到九龙来,这时纽曼才体会到,多亏他父亲安排他在德国斯特劳斯先生那里学了这门手艺。
当纽曼有生以来第一次拿到他的月薪支票时,他又把它退回到前面办公室的桌上,因为他怀疑是弄错了,支票上写的是90港币而不是事先约定的30港币。怀特只是说:“没错”,还告诉他,下月底(1939年7月)将付给他270港币。他有足够的钱偿还他欠怀特的钱,并搬进一个更适合居住的有吊扇的房间,并且早、中、晚饭也不必都靠“青”香蕉充饥了(这些“青”香蕉是中国南部的特产,熟透了味道很甜)。有一天他牙痛得很厉害,打算到车行拐角的一家牙医诊所去看病,这儿以收费低廉著称,但只是把牙拔掉而不治疗。怀特听说了这件事,他对纽曼说:“你11点钟去马路对面的半岛酒店美国牙科医生那里看病。”他不干,因为他花不起这个钱,怀特以非常肯定的语气叫他少说废话,别在办公室纠缠。原来他已同那位牙医说妥,他将替他付账,真是个怪人!
当怀特跟他混得很熟并且在他的英语说得稍微流利一些的时候,一个星期天上午,怀特请他到他的新界的海滩别墅去玩,他见到了他的维也纳出生的夫人,他们一起在中国南海里游泳。几个星期以后,怀特又邀请他参加在他家举行的一个小型聚会,并想让他告诉他的客人,有关他从伦敦到远东的这段不寻常的经历,纽曼不得不很吃力的用英语描述他的旅行经过,随着美国人越喝越多,他的任务也就越来越容易完成了。一位客人问他是否已开始学中文。为了证明这点,他随口说一句从他的技师们那里学来的一个常用短句,是他们每当高兴或不高兴时总喜欢这样说的。当他在所有的客人面前用正确的声调脱口而出时,怀特立刻把他拖到一边,问他懂不懂这句话的意思,他回答“不懂”,这时,怀特慎重地劝告他千万别再当着女士们的面说这句中国话。
“香港是我的天堂”——住在这里的绝大多数白人也这样认为,纽曼特别喜欢观赏停满各式各样船舶且充满活力的港口,几百条带着巨大的棕色和紫色顶篷的小船和竹帆船尽收眼底,汽艇(水上出租车)穿港而过,来自世界各地的货轮、英国的战舰和潜水艇,不是绑在港湾中间浮标上,就是系在码头上,还有许许多多其他国家的战舰正在装煤、加水或加油。最现代化的、光彩照人的要数白色德国游船和四个烟筒的旧式黄色美国总统号客轮,而五颜六色崭新的法国船和荷兰船,只有一个巨型烟筒,烟筒口冒着的不是烧煤的浓烟而是烧柴油的轻烟。
香港由驻守在九龙的50000名英国皇家军队守卫,经常可以看到穿着褶叠短裙,吹着风笛的苏格兰军乐队从九龙的主要街道纳珍街走过来。因为纽曼习惯于德国军裤(而不是裙子)以及普鲁士的长笛、军号和鼓乐队,所以对纽曼来说,他们看起来都不大像军队。英国、苏格兰和印度军队住在纳珍街的兵营或他们的公寓里,甚至最低层的英国士兵也可以带着家眷在这个低消费的城市里过着阔绰的生活,他们只需付微薄工资就可以雇保姆看孩子,雇男童擦鞋。
每到晚上,香港的夜空会给人们一种难以言传的享受,当太阳刚刚落到多石但无人居住的岛屿背后时,蓝色的天空逐渐变成苍白,随后再变成各种令人遐思的彩霞。这一壮丽景色加上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广告和海面上反射的光芒,集在一起,就把整个港口装扮成了一片巨大且闪烁不定的灿烂奇景。这就是为什么香港被称做远东的明珠。整个香港在1939年只有一幢高楼,即矗立在维多利亚的20层的香港汇丰银行。这里,两只石雕的雄狮守卫在门两侧,许多外国公司在这座白色大理石的楼房里设有办公室。一年以后,就是这幢楼,在纽曼的生平经历中扮演了一个不平常的角色。
纽曼的生活刚刚走上正轨时,欧洲的战争显然不可避免地开始了。香港的《南华早报》用大字标题,登载了德、苏出乎意料之外地签署了十年互不侵犯条约,使各国人士为之震惊,使整个世界进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边缘。一个星期以后,1939年8月31日,希特勒政权在葛莱维茨伪造了波兰进攻西里西亚无线电台的假现场,他们让12名集中营里的犯人穿上军装,随后又把他们打死,然后把尸体放在电台周围,再从这个德国电台发表了4分钟假造的波兰无线电台广播。他们利用这次“事件”作为1939年9月1日德国向波兰大规模入侵的“最后的理由”。
当德国于1938年首先占领奥地利,然后又占领捷克斯拉夫时,英国和法国只是袖手旁观,尽管他们和布拉格订有具体的互相援助协议,但事到临头,他们只有抱怨和警告,希特勒因此受到鼓励来执行他摧毁波兰的计划(同样英国和法国新近同波兰又重新确认了签署的相互援助条约)。希特勒没有听从其幕僚的劝告,准备冒他认为是有把握的危险,他认为同盟国又将只是威胁警告而已(民主国家的小人们害怕战争)。他指示魏玛施特动用所有可能的力量,包括正常驻扎在德国西部前线的部队,进攻波兰,这样德国就可以在伦敦和巴黎做出反映之前消灭波兰。1939年9月1日晨4点钟,德国军队越过波兰边境,当天希特勒就收到了英国要求他于1939年9月3日中午之前撤回部队的最后通牒。否则,“英国不得不向德国宣战”,法国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纽曼怀疑,在英国和法国真会有人相信德国能够撤回正在迅速向前推进而且节节胜利的军队。
1939年9月3日,香港时间下午7点,最后通牒到期,英国对德宣战。几分钟后,一个英国殖民局官员。在一个英国军官和两名拿长枪、带头巾的印度士兵的陪同下,敲响了纽曼的房门,他们很客气的要求看一下他的旅行证和军事护照。还没等他弄明白到底是为什么,他被塞进车带到了九龙的警察总部,那里已经有15名德国人,一小时内又带来了更多的人,到凌晨两点,被带到那里的已有90人了,全部是男的。英国人对由此而带来的不便一再向他们道歉,他相信他们也的确是这么想的。这以后,他们被装入三辆公共汽车,带到九龙的喇沙书院。在汛光灯下,他们看到中国工人正在地下钉桩子,准备围绕学校拉上铁丝网,另外还有四个瞭望塔正在建造。因为当时正是假期,所以学校的宿舍是空的。凌晨时分,又有几位德国商人被带到这里。
纽曼渐渐弄明白了,英国人还不打算挽留这100名德国人,从理论上讲,他们并不是战俘,而是被挽留的公民。一个英国人告诉他们,他们将很快离开这个临时营地,但没有确切的消息。大多数德国人在香港居住多年,可能比某些英国人住的时间还长,他们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绝大多数德国人甚至在希特勒上台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德国。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竟有两名中国老人也和我们一起被拘留,他们幼年时期在青岛(以前的德国殖民地)当过小佣人,1906年加入了德国国籍,他们连一句德国话也不会说。
英国人感到最棘手的是种族问题,由于好奇的中国人挤在他们营地的铁丝网外边往里观看,一个白人必须在几百个黄种人面前对另一个白人表示尊敬。为了证明他们不是英国的囚犯,他们被允许在餐厅里雇佣中国人,来准备和侍候用膳、刷洗餐具,并为他们洗衣服。拘留营里的生活一点也不坏,他们在户外晒太阳,在学校的运动场上打网球,并满怀喜悦地看着英国警卫队从四个瞭望塔中的一个爬下来,去捡回打到铁丝网外的球。
苏格兰部队颁布了新的营地规则,包括每天早饭前“点名”,其程序是:他们102名挽留犯排成3列,那个苏格兰军官和他旁边的军曹面对着他们这些敌国侨民站着,每一个挽留犯都有一个号码,军曹叫到他的号码时,他就要上前一步,立正报名,然后由军曹在自己手中的夹子里核实他的号码和名字,这个人才能离队去吃早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