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人最讲究的是面子
康熙皇帝即位后,着手感化汉族知识分子。他颁诏天下,令地方官员举荐有才学的明朝知识分子遗老遗少,到朝廷当官。但是,中国的知识分子素来讲气节,没有几个人愿意应召。
这时候,陕西总督推荐了关中著名的学者李喁,可是,这个李喁以有病为由,坚决不肯入京做官。康熙并不介意,对他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和恭敬,派官员们不断地看望他,吩咐等他病好后再请入京。
官员们天天来探视,可是李喁卧在床上,十分顽固。这些官员怕自己的乌纱帽不保,就让人把李喁从家里一直抬到西安,总督大人亲自到床前劝他答应进京。谁知李喁竟以绝食相威胁,还趁人不注意要用佩刀自杀。官员们没办法,只好把这些事情上报康熙。康熙再一次吩咐官员们不要再逼他。
有一次,康熙西巡到西安,让总督大人转达了自己的看法,说李喁是当代大儒,想要亲自前去拜访他。这个面子,康熙皇帝给得实在太足了。可是,李喁却仍声称有病无法接驾,康熙皇帝并没有因此大发雷霆,反而和颜悦色地表示没有关系。
其实,李喁内心早已臣服于康熙了,只是被虚名所累,而且以前的姿态摆得太高,一时没办法下来。于是,李喁就让儿子带上自己写的几本书去见康熙,这实际上是向康熙表明态度:他是大明臣民,不能跪拜康熙,而他儿子是大清臣民,可以跪拜康熙。这样既保住了自己的脸面,又回应了康熙给他的面子。
康熙召见李喁的儿子,得知李喁确实有病,也就没有勉强,于是对李喁的儿子说:“你的父亲读书守志可谓完节,朕有亲题‘志操高洁’匾额并手书诗贴以表彰你父亲的志节。”并告诉地方官对李喁关照有加。
康熙此举,可谓深得读书人的心。那些表明誓不降清的人,早就没那么顽固了,而那些本已臣服的人,更是乐意为朝廷效力。康熙给足了别人面子,实际上也为自己捞足了面子。
中国人最讲究面子问题,很多利益可以失去,但面子不能失去。因而在为人处世之时,“不给面子”的行为最易引起是非。
不知道别的民族是不是也这么重视面子,不过他们重不重视与我们无关,倒是我们要清楚:中国人最重视面子!
正因为如此,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话:
某某人太不给面子了!
这是面子问题,不是原则问题。
面子被丢光了,这一口气非讨回来不可!
“面子”是什么呢?“面子”是一个人在同僚中的“尊敬”、是立足的“根本”,换句话说,是代表“地位”,所以你若当面羞辱某人,某人因为觉得被看了笑话,很没“面子”,他是有可能为此和你拼命的。
人性很奇妙,可以吃闷亏,也可以吃明亏,但就是不能吃“没面子”的亏,要在人生丛林里求生存,必须了解到这一点。那些老于世故的人,从不轻易在公开场合说一句批评别人的话,宁可高帽子一顶顶地送,设法保住别人的面子。当然,别人也会如法炮制,给足你面子,彼此心照不宣。
年轻人常犯的毛病是,自以为有见解,自以为有口才,逮到机会就大发宏论,把别人批评得脸一阵红一阵白的,他自己则大呼痛快。其实这种举动正是为自己的祸端铺路,总有一天会吃到苦头。事实上,给人面子并不难,也无关乎道德,大家都是在人生丛林里讨生活,给人面子基本上就是一种互助,尤其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事,你更要会给人面子。
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那就是别人保存了面子,你赢得了别人的尊重。
所以,在社会上行走,你一定要了解“面子问题”,否则处理失当,会对你的人际关系和事业造成很大困扰。有智慧的人处理问题,会把别人的自尊放在第一位,然后才设法将事情导向好的方面。
不过,“面子问题”又很微妙,有关面子的事大多不好明说,只能靠自己体会。处理“面子问题”,只要抓住两大原则就可以了。
第一个原则是消极的,也就是不要做出“不给面子”的事。例如:
(1)不要当面羞辱人,包括同事、上司、属下、亲戚、朋友,尤其是人身攻击更是不宜。
(2)对某人有意见,应私下沟通,不要当面揭发,以免他下不了台。
(3)强龙不压地头蛇,勿越界管人闲事。
(4)打狗看主人,勿因意气而羞辱对方的手下。
(5)遇到分输赢的场合,手下留情,不必赢得太多。
(6)“心中有别人”,也就是有上司、有长辈、有主人,不要逾越自己的本分。
(7)不要抢别人的功劳,也不要抢别人的机会。
总而言之,只要心中怀着对对方的尊重,替对方着想,那么就不致做出“不给面子”的事。
第二个原则是积极的,也就是主动“做面子”给对方。例如:
(1)替对方在同事、朋友及上司面前说好话,为他做公关,但不可太肉麻、露骨、刻意。
(2)对方有喜庆,主动以适当的方式参与庆贺。
(3)对方有难言之苦,不动声色,不为外人知地主动替他解决。
(4)适当地“吹”他、“捧”他,协助他建立地位和威信。
具体的做法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总而言之,带着“我能替对方做什么,让他有面子”的想法来做就对了。
这两大原则,前者可避免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后者则可积极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你的付出,也必然得到回报。
也许你会说,“面子问题”太虚伪了!是有些虚伪,但中国人就是这么回事,你如果忽略这个问题,是会吃苦头的。
2.任何时候,给对方一个体面的“台阶”
在上海一家著名的饭店里,隆重的宴会刚刚开始。有十几位外国朋友明天就要离开上海回国,丰盛的宴席就是为欢送他们准备的。宴会厅里,灯火辉煌,喜气洋洋,宾主不断举杯话别。穿着整洁服装的服务员,忙碌地走来走去。
有一位中等身材、胖瘦适中的外国人,对这热烈友好的气氛似乎不感兴趣,他的注意力倒被面前的酒杯吸引住了:那酒杯名叫九龙杯,上面雕刻着九条飞龙,尖齿利爪,片片鳞甲,刻得细致清晰。龙口里含着金珠,斟酒入杯,金珠闪闪滚动,使人觉得好像龙在游动。他看得入迷了,并想把那酒杯窃为己有。
这个念头一产生,他心虚地看了看周围,像是怕有人窥到了他心中秘密似的。当发觉没什么异常现象时,他突然变得格外热情而豪放起来。边喝酒,边两手比比划划地谈论着什么。酒过三巡,他装出醉意朦胧的样子,瞅准机会,顺手把一只九龙杯塞进了自己的公文包。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个外国人的举动被一个女服务员看到了。她立即把这情况告诉了饭店经理。经理到宴会厅观察了一下,然后找几个人商量对策。“直接到他皮包里去寻找是不行的,他会提出抗议,造成很坏的影响。”经理说:“想法把他引开,再悄悄地从他皮包里把九龙杯拿回来。”女服务员说:“在这个时候,他一时一刻也不会让皮包离开他身边的。”经理摇了摇头。“那就通知机场,明天上飞机之前,让他们把那个人的皮包扣下。”一个负责饭店保卫工作的人说。“情况复杂,夜长梦多,这一宿还不知又有什么变化呢!”经理微皱眉头,感到问题很棘手。
经理突然想到,周总理正在上海,应该把这情况赶快报告给周总理。周总理听了汇报后,指示说:“九龙杯是国家的宝贝,—套是三十六只,谁拿走一只,是绝对不允许的!一定要追回来,而且要有礼貌地、不伤感情地追回来。”周总理略一思索,问:“今天晚上为外宾安排了什么活动?”
“宴会结束后去看杂技表演。”经理说。周总理一听笑了,说:“这不就很好吗,让他们来欣赏一下中国杂技的奥妙。”说完,一一做了安排。
在杂技场里,一千多名观众都被精彩的表演吸引住了,包括坐在前排的外宾们。
帷幕又一次拉开,一位高个子魔术师颇有风趣地走上台,轻轻咳嗽了一声,好似感冒了。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方白手帕,擦擦嘴巴,抹抹鼻子,双手又撮了两下,手帕随即无影无踪。与此同时,有两位女演员把一个方桌放在台中央,桌上放了三只九龙杯。
高个子魔术师走到桌旁,把三只九龙杯逐件拿给观众看,还轻轻敲两下,发出清脆的声响,说明这九龙杯不是假冒的。然后拿一块方布把九龙杯盖住。魔术师走开几步,从裤袋里掏出一只手枪,高高举起,“啪”地放了一枪。再掀去方布一看,桌上的九龙杯只剩下两只。
另一只九龙杯哪去了呢?正当观众感到奇怪的时候,魔术师走下台子,到了前排外宾席前,向着那位曾拿了九龙杯的外宾深深鞠了个躬,并请求把公文皮包打开。那位外宾虽然有些迟疑,但也不得不打开。魔术师从他皮包里拿出了那只九龙杯,举给观众看,然后拿着它走回舞台。
顿时,大厅里响起了一片经久不息的掌声。
周总理的安排不能说不巧妙,在魔术师精彩的表演中,既顺理成章地“讨”回了九龙杯,又为那位意欲得到九龙杯的外宾保全了面子。
即使别人犯了错误,而又证明我们是对的,如果不能为别人保留面子,那么就会毁了一个人。
所以,要改变人而不触犯或引起反感,给人面子是最有效的方法。
有的人把自己的面子看得贵如金,却把别人的面子看得贱如纸。他们为了自显高明,无视他人尊严,甚至将对方逼到非反抗不可的地步。其结果,也不过自取其辱罢了。
素来以傲慢无礼、举止粗鲁而闻名于世的赫鲁晓夫就曾尝到过伤人面子的苦头。那是1957年,美苏首脑举行会谈,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应邀出访苏联。在此之前,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关于被奴役国家的决议》。这一决议受到当时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的激烈抨击,本来他可以采取其他比较得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但赫鲁晓夫却选择了一个既有失身份,又伤人尊严的方式。
在美苏首脑会谈中,他指着尼克松吼叫着:“这项决议很臭,臭得像马刚拉的屎!没有什么东西比那玩意儿更臭了!”
在这种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尊严的场合,尼克松当然也不会示弱,他知道赫鲁晓夫年轻时曾当过猪倌,就慢条斯理、一字一句地说:“恐怕主席先生说错了,还有一样东西比马粪更臭,那就是猪粪。”
赫鲁晓夫不禁一时语塞,尽管他是一个很有自制力的领导人,也不免羞得满脸通红。
在人际交往中,只要维持住双方的面子,则一切争端都有回旋余地;一旦撕破脸面,就极可能转入火星四溅、双方都无力控制的局面。为了自己的面子,不给别人留余地,绝对是在做蠢事。
此外,在人际交往中,由于知识缺陷,每一个人都会说蠢话、做蠢事;由于价值观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见。看见别人说蠢话、做蠢事时,或者他坚持自己的偏见时,为了保住他的面子,最好是给他一个“台阶”下,这对于维持双方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古人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所谓“失节事大”,其实是面子事大。这种观念也许很陈腐,持有这种观念的人却很多。如果你不想招致别人的仇视、怨恨的话,一定要给别人一个“台阶”下,切勿伤人面子。
聪明人在与同事交往的过程中,从不会把话说死说绝,说得自己毫无退路可走。例如“我永远不会办出你所搞砸的那些蠢事”“谁像你那么不开窍,要我几分钟就做完了”“你跟XX一样缺心眼儿,看他那巴结相”……如此种种,估计谁听了都不会痛快,人人都最爱惜自己的面子。而这样绝对的断言显然是极不给人面子的一种表现。
《圣经·马太福音》有句话:“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
这句话被大多数西方人视作是工作中待人接物的“黄金准则”。真正有远见的人不仅要在与同事一点一滴的日常交往中为自己积累最大限度的“人缘儿”,同时也会给对方留有相当大的回旋余地。给别人留面子,其实也就是给自己挣面子。
人人都有自尊心和虚荣感,甚至连乞丐都不愿受嗟来之食,因为太伤自尊、太没面子,更何况是原本地位相当,平起平坐的同事。但很多人却总爱扫别人的兴——当面令同事面子难保,以致当面撕破脸皮,因小失大。
你伤害过谁,也许早已忘了。可是被你伤害的那个人永远也不会忘记你,他决不会记住你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