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纳西族风俗志
21282100000022

第22章 体育游戏(1)

纳西族分布于高海拔地区,并处在与邻近民族的不断征战状态中,畜牧是其古老的、重要的生产形态。由于大量食用肉、乳制品,加上历史与地理环境的影响,纳西族先民英勇好战、体魄强健。明代,当徐霞客来到玉龙山下,在木家大院看到木氏之大把事时,即有过“其体干甚长壮而黑,真猛士也”的感慨。在定居于目前的分布区域后,纳西族开始了从游牧向农耕的缓慢过渡,纳西族文化精神也从战转变为和。于是,许多古老的生产劳动行为便逐渐演化成了体育活动与游戏活动。伴随着纳西族与汉、藏、白等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少体育与游戏活动也从这些民族传入纳西族之中,并不断本民族化,成为纳西族传统体育、游戏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指出的是,纳西族的巫教与东巴教中都带有体育性质的武术、技巧,只是它们并不普及于民间。这些体育与游戏对增强纳西族的身体素质、提高纳西族的智力水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体育

纳西族的体育既有斗牛、赛马、摔跤、拔河、扳手腕、拧扁担、射箭、抛石、荡秋千、蹴鞠、踢毽子等传统项目,而且也有新近才从外部传入的现代体育项目。这里仅介绍传统体育项目,其中有不少是共见于汉藏语系各民族者。

1.斗牛

在丽江坝区,斗牛一般在火把节时进行。斗牛一般以村落为单位,在两村之间进行。场地选在远离两村的地方,以尽量减少地利对于胜败的影响,使两者公平地处于同样陌生的地理环境之中。

按照惯例,在斗牛前数天,双方要约定时间、地点、规则、奖品等。牛主人则要在火把节前半个月就杀小公鸡,并剁碎拌炒面为牛催膘。赛牛一般选脖颈粗壮、犄角短粗锋利之牯牛。有的人家要用松明烟子熏黑犄角,且用猪油擦亮。到了斗牛之日,双方要将赛牛牵至场地,两村男女老幼都要倾巢而出,各分一边助阵。开始前,双方主人各牵赛牛虎视眈眈,待一声号令,二牛争先,奋不顾身格斗,直至将对方击败为止。组织者要为胜利者披红挂彩,以示嘉奖,同时劝慰失败一方的主人,相约来年再战。

2.赛马

在丽江鲁甸,要于火把节期间以村落为单位进行赛马。六月二十五日,参赛者要将马匹装饰得漂漂亮亮,前往赛场。待发令后,驭手各驰骏马,奋勇向前,以夺得第一为胜。虽对取胜者不发奖品,但人们都将这种赛马视为是对养马水平、骑马能力、骑术的综合比赛,故大多乐于参加。在丽江坝区,赛马一般在三月骡马交流会或七月骡马交流会上进行。不仅赛速度,而且还要求骑手在马上射箭,或表演各种技巧,令观众叹为观止。优胜者从组织者那里获得奖牌、奖金。在永宁地区,赛马是七月二十八日朝山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内容之一,许多年轻漂亮的女子都把优胜者视为理想中的英雄而争先与之结交阿夏。

3.摔跤

摔跤是各地纳西族青年最喜爱的体育项目之一,它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可以随兴进行。一般为男子对男子,女子对女子,也有男女对摔的情况。除了围观者外,大都需要临时设一个裁判。摔跤方式有两人交叉对抱腰与两人对抓胳膊两种。可以用头顶、脚绊,讲究运气,或引而不发,或突然袭击,或顺手牵羊,或持衡抵抗。个子的大小、高矮、胖瘦等只不过是取胜的基本条件之一,用智谋、重经验、讲技巧等才是制伏对方的关键所在。

4.拔河

除了各民族中所共见的拔河方式之外,在丽江鲁甸还流行着一种奇特的拔河方式。参赛者为甲乙两人,纲绳两头各做成一个圈,并一人套一个圈于脖子上。然后,两人相背,手脚趴地,纲绳从胸前贯胯而出。开始之后,两人似牛状朝相反的方向使劲,将对方拖过中界线为胜。

5.扳手腕

扳手腕也是两人对垒。首先,两人对坐,互握对方手掌。裁判要于中间观察互握之手的斜度、高低,以防作弊。待基本平衡之后,下令开赛,往往以智勇力三全者为胜。比赛时,不许起身加大压力,不许将另一手抵在桌椅上辅助用劲,不许双脚凭倚他物以暗助。扳手腕一般要赛三场,三打两胜。也有在右手对赛后进行左手对赛的情况,目的是全面、公平地体现双方的实力。

6.拧扁担

纳西族青年喜欢在劳动之余取一根扁担进行比赛。参赛者为两人,他们一左一右各执扁担之一端,裁判则站在中间,将扁担持平。开始后,双方运足力量,互朝相反的方向拧转,直到将对方手中的扁担转动脱手为止。只要手中的扁担不转脱,无论两人各将扁担抬得多高、压得多低都不算失败,须继续比赛。这与扳手腕一样,也以锻炼臂力、腕力以及控制手上、腰上力量为目的。

7.射箭

纳西族自古“好骑射、最勇厉”。除在战争及狩猎中大量使用弓箭之外,在东巴教及民俗活动中,弓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在祭天仪式上,专门有一个弯弓放箭、射杀敌人的场面。在每一个纳西族家庭都要挂一个家神篓,篓中便有一把神箭,每逢家中举行结婚仪式,还要将它取出进行点油,并让男子执箭、女子结彩络,以示喜结良缘。在不少地方,射箭还从宗教仪式中脱离出来,成为单独的体育项目,或在赛马活动中大显身手,或在武艺场上独树一帜。在纳西族民间长诗《武考》中就有射箭考武生的内容。

8.抛石

抛石是锻炼腰力、腿力、臂力以及精确性的运动。因此,它深为各地纳西族群众所喜爱。纳西族的抛石可分为徒手抛掷与器具抛掷两种。徒手抛掷当是石器时代人们投石击兽的最古老方式的遗存。比赛时,在百步开外确定一目标,然后各自取石进行抛掷,以击中目标者为胜。在使用器具抛掷时,其器具叫抛石器,纳西语为“殊本里”。其制作方法是在一块长约五寸、宽约两寸的革带之两端各系上一根长约一米的麻绳。使用时,其中一根之顶端套在抛掷者的右拇指上,另一根则不加套结,将鸡蛋大小的石头置于革带之上后,将两根绳端握紧掌中按前后方向进行旋转,并不断加大力度,当加快到极限时猛力将石与绳一起向目标抛掷。结果,石头强有力地飞向目标,而抛石器则因革带一端的绳头系在右拇指上而被右手拖回。

9.蹴鞠

明代纳西族诗人木公在其诗《春居玉龙山院》中有对蹴鞠的记述:“玉岳映雪堂,年年有约赏春光;飞红舞翠千秋院,击鼓鸣钲蹴鞠场”。可见,蹴鞠在纳西族中已有悠久的历史。“蹴”即“踢”,“鞠”就是球,是一种革制球体,内实以棉花等物。几乎在任何一个村落,只要男孩长及三四岁,父母就要为其缝制“鞠”,令其在风中、雨中、泥中、水中摔倒磨练,以锤炼其意志、增强其体质,同时也使球艺得到提高。当然,近代的鞠已经不再是革制,又是先用棉丝将棉花团绕成球状,待有拳头大时用布严加包裹,再用针丝密密相缝,故而又叫“线棉球”或“泡球”。这种球虽无现代充气胶皮球那样富于弹性,但对于千千万万纳西族孩童来说,却充满了无比的诱惑与魅力。在云南省的现代足球史上,纳西族健儿一直独领风骚,这与“蹴鞠”民俗不无关系。

10.荡秋千

荡秋千一般在春节期间进行。腊月里,村中青年要相约去山上砍木料以制作秋千架子,还从山里砍回藤条拧成荡绳,垂系在横梁之上。比赛时,参赛者站在荡绳最下端的弯曲部,两手各握荡绳,靠膝关节部的曲直伸蹬及腰部运力以荡悠。也有坐在荡绳弯曲部,先由观者推动,后由参赛者以脚蹬地荡悠的情况。木公诗《竞观秋千》中已有对纳西族荡秋千体育民俗的描写:“画梁高空垂阳院,喜见群娥举粉翠;采绳袅娜随纤手,红带飘飘迎绛云。”

11.打磨秋

磨秋架子由两根木料构成,一根长二米,将其垂直埋实,顶呈半圆状,另一根长约五米,将其中央剜一半圆状坑,然后将此横套在垂直埋实的木柱之上。在相套处抹上植物油,以减轻摩擦,增大润滑,便于旋转。开始前,参赛者一人站左、一人站右,各以腹部压在横木之两端并用双手抓紧。一声令下,两人轮番用脚在地上后蹬,使横木一上一下地飞转。这种活动主要是比赛两人的协调性以及耐晕能力。比赛是组与组的对抗,而不是个人与个人的对抗。

12.踢毽子

参加者多为青少年女子。毽子一般用铜钱和羽毛制成,弹性不大。其比赛有单人踢、双人踢、众人围踢。单人踢的花样最多,以连踢次数多寡定胜败。双人踢以对方踢毽过来时不能反踢回去为输。众人围踢则看毽踢至谁前时谁能否将它踢给别人,失误者重来。具体踢法有正踢、背踢、内踢、外踢、后踢、转身踢等多种。

二、游戏

纳西族的游戏有棋类、石类、线类、棍类、语言类等,常见的方法有投、解、算、组合、猜等,通过趣味性活动,开发青少年的体力及智力,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唤起他们的竞争意识以及集体协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