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回到隋唐当好汉
2128300000439

第439章  集团的核心

皇帝哈哈大笑,让朝中重臣裴蕴把姜松的上奏念给群臣听,姜松把不同意吐谷浑求和的各种利弊详细进行叙述。并在奏折中调侃,说什么早就感觉到一些朝中腐儒、酸儒会同意吐谷浑的求和,这是误国之言等。

面对姜松奏折中的讥讽、调侃甚至是辱骂,朝中群臣没有一个轻易出面反对,一旦反对的话就竟未着自己是误国。那些收到吐谷浑使臣重礼的官员同样默不作声,收到礼后心里还是虚的,特别是姜松在奏折中预言什么吐谷浑使臣会行贿重臣,这一下子把收到重礼官员的嘴巴给封死。

见群臣听了姜松的奏折后,没有官员再反对,皇帝心里很高兴,幸运没有下定论,否则就真的迟了。这不仅仅是丢面子的事,还会让皇帝很为难。

“诸位爱卿,既然大家都赞成姜松的建议,那咱们就不必再和伏允讲什么和了,告诉伏允的使臣,吐谷浑唯一的出路就是投降,伏允立刻向姜松大军投降,所有吐谷浑人无条件接受姜松的处理,否则就是自行死路。”

皇帝下了定论、调子,谁还敢轻易反对,那不是找不自在吗?再说了,朝中群臣谁不清楚皇帝的性格,都知道皇帝爱面子,一旦有了定论,再进言就是对牛弹琴,不可能再听得进去。

朝中重臣、利益集团虽然都不想让姜松再建功立业,但皇帝有定论后,谁也不会愚蠢去反驳。就算是宇文述这样的重臣,杨玄感那样的权臣也不会为了吐谷浑而和皇帝翻脸。

伏允派出的使臣没有达到目的,只好乖乖的返回都城伏俟,心中虽不甘,可没有任何办法改变皇帝的决定。虽努力向朝中的重臣求援,却没有什么用。

就在伏允使臣离开洛阳后,光化公主的书信也到了,皇帝看后摇摇头。此时的皇帝当然不会为了光化公主而停止姜松对吐谷浑的攻击。毕竟皇帝杨广不是昏君,是想干大事的皇帝。修建大运河、修建战道、考试选拔官员,这些事都是具有划时代感的重大意义,都是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

吐谷浑使臣返回都城伏俟后,伏允可汗得知隋朝皇帝不愿望求和,心里很是感叹,甚至有一丝丝的忧心忡忡。数百年来,吐谷浑越来越强大,逐渐吞噬了中原大量的地盘,对西域更是差不多达到统一的局面。这绝对是辉煌的历史,现在不仅受到铁勒诸部落联军的打压,还被隋中大军打到家门口,随时有被歼灭的可能,伏允不忧心才怪。

伏允召集手下的万夫长、千夫长再次研究对策,毕竟此时关系到吐谷浑生存的问题。姜松率领的十万大军虎视眈眈,随时都有可能碾压过来。吐谷浑铁骑在兵力上虽上优,却没有必胜的把握。

从鉴别能力头城逃回伏俟的俟桑首领小心翼翼的道:“可汗,这次姜松所率领的军队和以往的中原士兵不同,以前的中原士兵不善于骑射,骑兵较少。而姜松手下大军基本都是骑兵,且每一名士兵都是善于骑射。最重要的是姜松手下士兵使用的弓箭强大无比,不论是射程、杀伤力都比咱们的强大许多;其随军的重型攻城武器更是强悍,城墙根本承受不了投石车、弩车的攻击。”

俟桑能征善战,是吐谷浑有名的猛将,经历过无数场战役,不论是对中原大军还是草原铁骑,算是战斗经验极其丰富的首领;而这闪在曼头城的保卫战中,俟桑是亲身体验过姜松手下大军的强悍,是吃过大亏的,知道姜松手下大军的厉害。

“不错!俟桑首领的话是事实,这次隋朝大军确实和以往的中原大军不一样,不论是战斗力、士气、作战方式、武器的性能都有极大的提高。这一只朝大军,就算是和咱们正面对抗也不会弱,甚至比咱们铁骑还要生猛。”丢掉赤水城的首领契捋补充道。

伏允可汗没有亲身见识过姜松大军的厉害,不过有好多被姜松大军击败的吐谷浑首领逃回来后都是这样的看法。这才是伏允派使臣向隋朝皇帝求和的原因。否则伏允也不会求和,一定会决战。

伏允可汗大大喝了口酒道:“大家看有什么办法能化解此次危机,只要咱们吐谷浑渡过此难,总有一天咱们吐谷浑人会向中原人讨回来的。”

伏允根本不知道失败的原因,此时的吐谷浑人学习中原民族的生活方式,却无法学习到中原人的文化精髓,只能说是学了个四不象。半游半定居,结果就是让吐谷浑人散失了草原民族的优势。

草原民族的优势本来是依靠铁骑生存,从小生活在马背上,不论是骑术、骑射都是中原人很难相比的。而半游半居后,这一优势大大下降。而中原人的技术却是吐谷浑人很难学习到的。没有了骑射上的优势,在先进的武器装备,战术上更是根本不能和中原对抗,吐谷浑人怎么可能还能对抗中原大军。

通过一翻研究,吐谷浑人决定派出信使和姜松接触,希望能和姜松达成某和协议,目的就是争取一定时间发展。这也是吐谷浑人唯一的出路,毕竟见识过姜松大军的强悍,吐谷浑人真的不愿望此时和姜松大军进行决战。

姜松、李靖二路大军拿下曼头、赤水、西平后没有大的行动,只是派出数只铁骑对吐谷浑的地盘进行吞噬,不断压缩吐谷浑的地盘及生活空间,等候时机对吐谷浑最后一击,彻底解决吐谷浑的问题。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打下的地盘需要治理,需要对这些地盘进行勘探,对占领区的人进行安置。如果换是其他将军带兵征伐的话,估计早就对伏俟城进行攻击了。谁会理会治理问题、安置问题。

姜松也有难处,战争是需要大把钱财的。没有朝廷的的支持,姜松大军依靠提以战养战。仅仅靠缴获物资肯定是无法满足要求,必须对打下的地盘进行勘探、拍卖获取大量的资金。还必须让更多的商家来投资发展,走长期治理的方针政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管辖打下的地盘。如果按照以前的老路,估计不需要多少年,打下的地盘又会丢失。

伏允可汗派出信使和姜松接触,不过姜松没有什么废话,只有一条就是伏允无条件投降,否则等候的就是吐谷浑的彻底灭亡。姜松不会给伏允有准备的时间,更不会给发展的时间,这一点是明确的。

一旦和伏允可汗妥协,姜松挺进西域时随时都会受到吐谷浑的胁迫。这是姜松无法承受的。要想进军西域,就必须先把吐谷浑解决,这是没有任何考虑的余地。这也是姜松及其手下研究得出的结论,也是最安全的办法。姜松不会把自己大军的后方交给吐谷浑。

得知姜松大军不愿望妥协,伏允可汗只好备战,把四周的吐谷浑铁骑调往都城伏俟,准备和姜松大军来一场真正的决战。

经过三个多月的缓慢推进,李靖、姜松二路大军会合在吐谷浑都城伏俟城下。二路大军会合后,意味着要对吐谷浑都城展开最后一击,彻底解决吐谷浑的问题。

伏允求和不成,只有靠水一战。经过这几个月的准备,在都城内准备好了三十多万铁骑,也想生姜松来一场真正的正面决战,这是双方的愿望。

在兵力上姜松不足,算是一比三。不过姜松、李靖等人不担心,毕竟在武器装备上占有极大的优势。加上经过一年多的实战,姜松手下士兵都成了百战之师,不论是单兵作战能力还是战阵配合都有了质的提高。

姜松大帐中,李靖、杜如晦、韦福嗣、雄阔海、尉迟恭、薛万彻、裴世矩、冯立等文武官员聚集一堂,目的就是研究和吐谷浑最后决战的战略战术、作战方式。

在巨大的沙盘前,大家你一言我一句,纷纷发表各自的建议。这是姜松军的传统,一方面是充分听取各人的意见,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将领的能力。就算是低级校尉,只要能参加这样的会议都会涌跃发言。特别是战后的总结更是关键,每次战役结果后,姜松都召集所有将领开展讨论,指出不足和优点,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药师兄,战役的指挥就交给你了。”

姜松自己清楚,在指挥作战方面根本无法和李靖相比。带兵冲锋陷阵是姜松的长处,这一点姜松有自知之明。虽然姜松具有数千年的知识积累,而在实战中的机会掌握上还是无法和李靖这样的牛人相比。

李靖摇头道:“老弟,你是大军的主将,指挥肯定是由你来,我在一旁协助就好。”

“药师兄,你不必客气,我还喜欢带兵冲锋陷阵,指挥上的事就由你负责。”

杜如晦道:“老大,你不能再带兵冲锋陷阵,你要是有什么闪失,这只大军就完了。关键是老大是咱们大伙的主心骨,是集团的核心。大家都是跟随老大,怎么能让老大冒险呢?”

不仅是杜如晦不同意,就是其他韦福嗣、雄阔海、尉迟恭、薛万彻、裴世矩、冯立等人也不同意,都纷纷相劝姜松放弃带兵冲锋陷阵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