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逆袭:飞翔还是坠落
21295500000019

第19章 蓝色巨人走出低谷

以PC起家的“芯片巨人”英特尔正在试图摆脱其老态龙钟的形象,在移动市场和物联网、可穿戴等新兴市场发力,甚至一改高傲姿态,主动牵手深圳小厂商力图“接地气”。它引以为傲的“计算力”会再次助它登顶吗?

《财经天下》/严冬雪 王卜

到目前为止,全球有约6亿台PC使用英特尔提供的服务,最少使用期限为4年,这为英特尔带来的潜在收入超过4000亿美元——这个成绩看上去巨大,但对于PC芯片霸主英特尔而言,其意义顶多是一段颇为辉煌的历史。

2012年11月,在移动通信领域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高通在市值上首次超过了英特尔,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保持了这一地位。这被认为是英特尔历史上的一大污点。此前,从1992年开始,英特尔的“最大芯片制造商”头衔保持了20年之久。

这位蓝色巨人命运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急转直下,2013年,时任CEO保罗·欧德宁(Paul Otellini)宣布卸任也是因为没能力挽颓势。

世易时移,在移动互联时代,为了快速追赶已经占据先机的对手,英特尔已不能只专注于PC芯片了。“目前战略最重要的着眼点就是成为在通讯芯片领域第一位的公司。”英特尔全球总裁詹睿妮(Renée James)明确表示。

除了恶补移动通信,英特尔的第二战略侧重于不同的移动细分市场,打造集成系统芯片。比如,今年年底即将面世的SoFIA系统芯片上,便体现了这一战略转变:图形、内存、无线等大量模块都整合在了一起。且正契合了Intel(Integrated Electronics,集成电子)名字的初衷,即成为一家集成电子设备领域的公司。

尽管英特尔已经在移动领域全速发力了三年,但由于先期的长期缺位,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当年英特尔从PC业务拓展到服务器时,也曾被斥为愚蠢,但最终他们在支持互联网和云计算的服务器领域做到了最强。以其目前在中国深圳的一系列动作,和车联网、物联网、可穿戴设备、游戏等各方面全面开火的状况来看,蓝色巨人打算再次运用手中的最大筹码——多年来积累的“计算力”,来实现又一次的转型。

深圳改变英特尔

“比想象的还离谱。”英特尔移动通信事业部移动无线销售部中国区总监赵大勇对《财经天下》周刊描述他第一次进华强北的感受是“非常不好”。他看见在华强北出售的平板电脑一水儿背面向外摆,因为正面都长一个样,连摄像头都在同一位置,只有背壳上有些许区别。“当时觉得任务会很艰巨。”从硅谷回到中国的赵大勇在过去两年间亲历了华强北的巨变。

因为价格便宜、产业链强大、出货周期奇快,早在2012年前后,深圳就陆续接到英特尔、高通、三星、思科等大公司抛出的绣球。从三年前英特尔力推“超极本”概念时,深圳小厂家便宜又快速的生产力就震惊了这个国际巨头,随后大笔订单被交付到这些小厂家。

但产品的高度同质化成为了这片土地的沉疴。为了给这些中小企业节约研发成本,让它们专注差异化,英特尔提出了一个“交钥匙”方案,即向这些白牌(不贴牌或没有品牌知名度)厂商提供非常全面的平板参考设计。这个设计完成度高达90%,且在交付之前就已经进行过全面测试,极大地帮助了中小企业缩短设计和研发周期,加速产品上市,同时又留出一定的个性设计空间。

对这些厂家,英特尔完全放低姿态,开放性地与他们合作,几无遮掩。一个贴牌厂商受邀参加了当年英特尔在台北的电脑展,带有浓重福建口音的老板熬着通红的眼睛向来者介绍自家品牌的设计时,当着英特尔工作人员的面毫无顾忌地劝说来访者:“别进这个圈子,都是红海,没的赚。”

不过,施行“交钥匙”方案后的必然结果是,厂家即使不具备很强的研发团队,也能够做出英特尔芯的平板,对有研发能力的企业而言,价值优势因此削弱了。在赵大勇看来,目前的“交钥匙”方案尚不够完美,所以才导致了合作时的一些缺憾。

“坦白地说,我们一定要交学费的。”赵大勇说。英特尔在移动领域起步太晚,与白牌厂商的合作既是过渡,也是必由之路。2014年第二季度,英特尔遭遇了供不应求的状况,短期内零部件供应不足,因为供应商对其信心尚不充足,不愿增加对英特尔零部件的库存。这正是英特尔“交钥匙”方案的缺憾之一,由于对市场不够了解,方案中一些零部件是独家的,与供应商们熟稔的ARM(嵌入式)解决方案有差异。

这个小插曲使得英特尔更懂得迁就合作伙伴,并逐渐开始了解深圳的生态系统。“现在我们避免采用独家的零部件,跟不同合作伙伴的沟通让我们加深了学习。”赵大勇说。

得益于英特尔的技术,本土品牌的返修率大为降低,这使得他们利润提高,并与其他低质产品拉开差异。一些不愿投入成本改变生产模式的厂商,守旧于廉价低质产品,最终在产业链的自我清洗中退出市场。英特尔和微软联手使白牌们有机会做出售价100美元左右的“英特尔芯片+Windows系统”的平板电脑。这极高的性价比,使得拼价格的深圳山寨时代一去不返,活下来的企业,都开始专注于拼研发与差异化。

英特尔的改变则更大。蓝岸通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贺涛注意到,英特尔连开会地点都设在了华强北,“有次会议我找了半天才找对地方”。在贺涛看来,这多少反映了巨头深入深圳的决心。易方数码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王斌则有更直观的感受,这家公司做了6年的安卓产品,从未见过谷歌的人;和英特尔的合作从产品设计阶段开始,王斌就见到了包括英特尔总裁在内的许多高层,这种投入力度令他觉得难以想象。“在实际的研发支持上,我觉得是跟众多厂商合作以来,最让我感动的一次,他们非常踏实。”

现在,英特尔在深圳建设了专门的平板团队。除了技术人员,还有销售与制造团队,三个团队每周开例会,对市场需求做出预测;同时找到相应的零部件厂商,与其沟通这些预测,以充分准备不同部件的供货量。

英特尔移动通信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陈荣坤这样总结深圳学习成果:“一切皆有可能。”在“交钥匙”方案开始一年半之前,英特尔预计白牌厂商们据此做出的平板,售价最低无法降到千元以下。但2014年最新的产品成果显示,有厂商做出了售价399元的英特尔平板。“深圳的生态系统整体是一个完美的供应链,它使得产品能够以低成本的零部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产品推向市场。”陈荣坤感叹。

在他看来,长于技术的英特尔在深圳更像是在做服务业,必须要认真地倾听合作伙伴的需求。在这里,英特尔从平板业的无名之辈成长到能够做出又快又便宜的平板产品。“感谢深圳伙伴给了我们最初的信任,现在我们懂得整体服务于他们,因为平板技术并不难,关键是辅助他们以满足市场瞬息万变的需求。”陈荣坤说。

另外,随着中国本土技术创新生态圈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品牌向来自深圳的厂商购买设计,“本土=山寨”的时代一去不返。本土厂商出品的平板不光在中国贩卖,同时约有70%至80%的销售面向全球市场。“这证明,中国本土合作伙伴出品的设计和质量,以及产业链管理质量都非常的出色,大大超越了我们的认知。”英特尔中国技术创新生态圈销售部及产品市场部总监杨彬说,“我们不只把中国看作一个大的消费市场,中国的创新与制造生产将是未来全球创新的重要引擎。”

平板只是冰山一角

2014年,200多款英特尔平板产品销往150个国家,第一季度发货量是500万台,第二季度翻了一倍,变成1000万台。“按照这个趋势,全年实现4000万台的目标应该是有希望的。”陈荣坤介绍道。4000万台出货量是英特尔今年的目标,大概是去年发货量的4倍。目前的销售状况显示,比起一线OEM厂商如戴尔、华硕等,来自本土白牌厂商的平板出货量超出了预期。

然而,4000万出货量绝非英特尔的全部追求。市场研究机构IDC不久前发布的报告显示,第二季度全球范围内平板电脑的出货量增长了11%,达到4930万台。平板电脑市场还在增长,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的个人消费市场正在下滑。一个业内的共识是,消费级平板已达瓶颈,下一步的增长空间在企业级平板上面。这也是苹果CEO库克在做的事情,苹果正跟IBM联手,让iPad进入企业市场,并开发更多的企业级应用。

英特尔则坚持牵手微软。由于二者合作的“2合1超极本”销售成绩不理想,两方似乎渐行渐远。最终的结果是:英特尔除了支持Windows,也支持安卓;微软除了携手英特尔,也选择了高通。“英特尔和微软就像本来要离婚的夫妻,如今又复合了,但又彼此容忍小三的存在。”一位业内人士打趣道。

比起安卓系统,尽管Windows有应用不全、使用习惯待培养等种种缺点,但在垂直行业里面,Windows有非常高的接受度。比如银行和保险业,坚持使用Windows的软件,而“没法用安卓”。这对于微软和英特尔联手开发商用平板而言,无疑是一种利好。

包括陈荣坤和杨彬在内的英特尔高层也认可了商用平板的趋势,后者向《财经天下》周刊介绍了英特尔在教育、医疗以及游戏等垂直行业的创新,比如医用平板,英特尔与合作伙伴一同创新了条形码扫描器,帮助记录病人信息,形成一个闭环的医疗记录体系;在教育方面,也根据消费者特殊的需求,比如教育软件的预装,来定制化产品。

不过,在英特尔的未来规划里,平板也只是冰山一角。早在2010年年初,时任CEO保罗·欧德宁就阐述过计算力从电脑扩展到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的观点。而今,移动互联浪潮愈演愈烈,到2020年接入物联网的设备将多达500亿台,它们遍布于普通家庭生活、医疗、教育以及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市场潜力不可估量。新任总裁詹睿妮也认为:“无论是智能手机、智能手环,还是向智能建筑提供的全新云服务,英特尔都将有机会加速实现智能、无缝互联的集成式计算世界。”对英特尔来说,不论产品形态如何发展,计算力带来的卓越性能始终是其最大卖点。

对于在移动和安卓领域一度落后的英特尔而言,这一路线显然顺应了其自身基因。根据英特尔CEO科再奇(Brian Krzanich)近期的介绍,英特尔为硬件和软件开发者提供了新的业务增长方式以及灵活的产品设计,“对于智能互联设备来说,英特尔是最佳选择。”

作为佐证,科再奇宣布,到2020年,由英特尔支持的医疗设备将能用于癌症的研究,深入到DNA层面。得益于英特尔的计算力,研究人员将能在一天之内排序基因组,分析并找到癌细胞,开出处方,从海量数据分析中找到最佳的应对策略。

8月下旬,在北京举行的英特尔新科技渠道路演也展示了一系列创新的计算体验,包括语音识别技术、高清视频通讯、无线显示技术、英特尔实感技术、3D游戏等,这些技术用于物联网的各类产品。英特尔还着重发布了一些开发工具,比如可穿戴设备数据分析开发程序A-Wear,它能够为可穿戴设备开发者提供高效的设计和开发支持,并且完全免费。包括AT&T、GE和IBM在内的多家大公司都在与英特尔合作,在物联网领域推进。

英特尔甚至没有放弃曾经吃亏的安卓领域。根据詹睿妮的介绍,英特尔直接和谷歌进行合作,其对于安卓的支持和贡献,仅次于谷歌本身。实际上,英特尔对于整个开源社区有非常深厚的了解,在这块也是一个领军企业。为了展示转战安卓的决心,英特尔把原来整个负责开源开发的团队——大概500人规模的工程师团队,直接转向开发跟安卓相关的解决方案。

“实际上这要比谷歌做的工作还多,因为我们不仅要知道谷歌所知道的,还要了解硬件方面的内容。”詹睿妮说。由于现在安卓也能够在PC系统上使用,谷歌可能做不了文件系统、内存系统和通用运算相关的一些内容,但这些恰是英特尔的强项。这意味着,英特尔能把所有的优势都整合起来,包括移动领域的最新技术、系统芯片的整合能力及在Android整个体系中的领导能力等。

英特尔并不想放松PC处理器这个立命之本,但它的确试图跳出单纯“芯片厂商”的囹圄,且已经初见成效。正因在移动领域的滞后,英特尔选择了在全线市场去竞争的路线,试图触及计算时代的每一方面。“我觉得英特尔已经逐渐从过去两年较为困难的时期中恢复过来了。”詹睿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