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跪在师傅面前,请求师傅的原谅。但这个时候师傅再也不愿意原谅他了。他曾经是师傅最得意的弟子,因此也最让师傅寒心。弟子一再恳求,但是师傅始终不肯原谅。师傅指着一张桌子说:“要想让我原谅你,除非这个木桌也能开花。”弟子在寺庙门口跪了整整一天一夜,第二天晚上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就骑马走了,重新去过他的那种醉生梦死的生活。老和尚也是一夜没有合眼。第三天早上起来的时候,看到弟子已经不在了,老和尚的眼泪流了下来。他回头去看木桌的时候,突然发现木桌已经开满了花,姹紫嫣红,特别好看。老和尚这个时候才醒悟,任何人只要想回头,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于是老和尚让其他的弟子去将那个弟子召唤回来,但是他始终也没有回来。等到老和尚临终的时候,叹了一口气说,人生其实什么时候都可以回头,只要是真心诚意,我们就应该接受。
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如果别人犯了错,自己是不是应该生气呢?退一步想,何必拿别人犯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呢?进一步想,人生在世,孰能无过?如果做人有这样的胸怀,那么以后何愁没有胸怀去做大事。当自己犯错的时候,自然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宽容,而那些不能宽容别人的人也很难得到别人的宽容。
老狐狸认为,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把自己当自己,把别人当别人
老狐狸认为,要学会把自己当自己,把别人当别人,这是生存之道。
人要学会把自己当自己,把别人当别人,时刻注意自己的生存之本。孔子的弟子子路武功不错,他在和人决斗的时候,一不小心把帽上的绳子弄断了。子路想到老师曾告诉他帽子不能歪戴,于是放下武器,把帽子扶正,结果瞬间敌人围了上来,一刀把他杀死了。
对子路而言,在决斗的时候,最根本的是他自己的生存,而对于他一生来说,最重要的可能是要遵从老师教给他的礼仪。他在这种关键时刻选择了礼仪,而不是生存,结果给后世留下了笑柄。
古时候有一些忠心耿耿的臣子,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是对国君的忠诚和对国家的贡献,却忘记了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自己的生存。为什么范蠡要功成身退?为的是保证自己的生存,保证自己最根本的东西。他相信只要能够保证自己的生存,就一定能够得到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后来他去经商,结果成为巨富,名留千古,而且范蠡被世人认为是个绝顶聪明的人。这些荣誉和称赞是很多人最看重的东西,范蠡也不例外。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种。文种最后是被勾践给杀掉的,而且在历史上并不怎么留名。原因很简单,他失去了生存下去的机会,失去了自己再创辉煌的机会。如果仔细考究历史,文种和范蠡的功劳都是相当大的,但是两人的境遇以及后世的评价却截然不同,都是因当初选择的不同而致。
人要把自己当自己,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自己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最根本的东西绝对不是荣誉或者财富地位,而是生存。做任何决定都不能忘记生存的根本。生存始终是最重要的,活下来可以做很多事情,可以做很多想不到的事情。古时的那些被杀的忠臣,他们过分地看重了他们认为的最重要的东西,即名誉。这种心态就决定了他们悲剧结局。如果他们能够及时功成身退,或许还能起到更大的作用。对大海而言,一滴水是微乎其微的,不足以珍惜的;但是对于这滴水而言,它本身就是全部,它本身就是整个世界。君王认为自己所拥有的臣民就是大海,而每个臣子就是一滴水。他认为即使把这滴水舍去,他的大海也不会受到影响,所以他才会肆无忌惮地去杀那些他稍微有点怀疑的臣子,哪怕是忠臣。如果杀错了,他也并不觉得可惜;如果杀对了,他自然更是庆幸自己果断行动制止了一场动乱。
把自己当自己,把别人当别人。因为一个人没有办法让所有的人满意,同时也没有必要让所有的人满意。人要有一个自我的存在,不要将自己全部托付给别人,别人也承受不起。
一个人要学会把别人当别人,对别人不可以要求太高,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你的高要求别人同样也承受不起。我们看到了很多这样的表述:“我是为你好!”这种表述很是无奈的,为别人好,反而遭到别人的厌弃或者抵触,别人固然有其原因,但是自己对别人过高的要求,没有给别人生存的空间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原因。
把自己当自己,把别人当别人,不要对两人的关系过分高要求,这样才能在交往中做到从容大度。有的人希望和所有人都成为朋友,因此在交往的时候,经常委屈自己去迎合别人。这种做法短期有效,但是长期来看,你实际上给别人表现出来的一个并非真实的自己,恰恰给别人造成了不坦诚的印象。即使别人没有这种感觉,但“人无百日好”,迟早你会在他面前表现出真实的自己,这种转变很容易破坏两个人的关系,容易让别人发出感叹:“原来你不是这样的”,因此要学会展示真实的自我,不要委曲自己去迎合别人,这样才是长远交往之道。
别人是别人,自己是自己。两个人关系再亲密,也一定要给对方一定的生存空间,不要让别人感到窒息。没有空间的交往是没有前途的,什么事情都要大小汇报,都要相互告知,总有一天也会厌烦的。在与人交往的言语中,一定要十分注意,要坚持一个基本的原则,把做人和做事分开,永远都不要在做人上苛求或者指责别人。应该如何做人是一个大问题。在做人上不要对人过于苛求。要想真正获得友谊,就不是要求朋友改正所有的缺点,而是学会包容朋友的缺点。这个缺点在别人身上可能是致命的,但是在他看来,或许他觉得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老狐狸认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要过于亲密,过于亲密就容易互相受到伤害。
得来太容易的东西未必可靠
老狐狸认为,得来太容易的东西未必可靠,一定要多留个心眼。
晋文公重耳结束流浪生活,回国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井井有条,晋国逐渐强盛起来。他特别希望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中原的霸主。
不久,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原来周襄王异母兄弟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周襄王只能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但各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的,可就是没有哪一个国家愿意发兵打狄人。
有大臣告诉周襄王晋国有力量打退狄人,周襄王于是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晋文公得到命令以后,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狄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的党羽,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此后过了两年,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又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晋文公心里明白,要想当上中原的霸主,就必须打败楚国。于是他率领三军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俘虏了两国国君。
楚成王并不想和晋文公交战,一听说晋国出兵,于是立刻命令成得臣退兵。但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于是他派人向楚成王请战,其实这个时候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楚成王很不高兴,但还是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而晋文公则暗地告诉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曹、卫两国于是宣布和楚国断交。
成得臣原本是为了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因此十分生气。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去和晋军决战。
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后撤的理由是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重耳,重耳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晋国不愿意对楚国失信,否则晋国会理亏。如果晋国退了兵,而楚国不肯罢休的话,那么自然是楚国不讲道理。
于是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才停了下来,布置好了阵势。
成得臣步步紧逼地追到城濮,跟晋军对峙。
很快两军交战。才一交手,晋军就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特别慌乱的样子。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军放在眼里。他下令不顾一切地直追上去,结果是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楚军大败,成得臣带了败兵残将逃到半路上,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于是自杀了。
晋国打败楚国之后,晋文公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中原的霸主。其实晋文公之所以要退避三舍,是因为晋国军队处于不利的地形,退避可以变不利为有利,同时晋军还埋伏了伏军,退避的目的也在于将楚军引入晋国的埋伏地带。而晋国给了十分冠冕堂皇的理由:退避是为了报答楚王昔日的恩典,楚将居然相信了,最后一败涂地。
对于那些冠冕堂皇、理所当然的东西最好不要相信。很多小人在进谗的时候总是会说些冠冕堂皇、理所当然的理由,总是站在国家和百姓的大义上讲问题,这种话经常让人头脑发热,一时间会冲动地接受。殊不知在这些冠冕堂皇理由后面隐藏着一颗满是私欲的心。
老狐狸认为,那些冠冕堂皇的东西都不要太相信,不要被一时喜悦冲昏了头脑。
关系维护在平时
老狐狸认为,人与人的关系维护在平时,虽然不能也没有必要让所有人都满意,但是完全可以成为大家都喜欢的人。
要成为大家都喜欢的人,就必须学会变通,不要太刚,不要过于强硬。太刚的人就像一块石头掉在水中,别人没有办法与他融合。太强硬的人往往容易让别人感到很不舒服。一个人刚和强硬应该表现在具体做事情上,而不应该表现在为人上。为人太刚和太强硬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而且朋友会很少。有些人或许认为相交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只要有那么一两个知己就足够了,要那么多泛泛之交有什么用?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原因在于一两个知己并不能让你有所提高,就好像大侠一样,要炼就一身好武功,必须要学会博采众长,而不应抱残守缺。一两个朋友,即使他们的水平很高,也必然会有很多自己涉及不到的地方;即使他们做人很好,但也可能在很多方面表现得做人太过。因此要想提高,就应该和别人广泛交往,而要想在这种交往中提高自己,就必须成为大家都喜欢的人。
其实成为大家都喜欢的人并不难,除了不要太刚太强硬以外,也不要表现出太优秀。优秀往往让人害怕。有的人在优秀的人面前自惭形秽,自然不愿意和优秀的人过多交往;有的人在优秀的人面前横生嫉妒,这种嫉妒心往往产生出一种怨恨。有的人在优秀的人面前期望太高,他们认为优秀的人处处都很优秀,优秀的人在他心目中就是个完美形象,因此只要有一点不符合他的想象,他就会开始怀疑。而我们都知道只要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心存怀疑,这种怀疑总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被扩大的。因此要想成为大家都喜欢的人,就不能表现得过于优秀。为人一定要低调,越是居于高位,越是要学会谦虚;越是有成绩,越是要表现出自己尚有不足。
要想成为大家都喜欢的人还要学会不要在任何一个人面前表现出和第三个人很好。就好像妻子得知丈夫还有个很好的红颜知己会醋意横生一样,你的朋友如果知道你还有很好的朋友,甚至听你娓娓道来,你与这个朋友的关系比他还亲密,自然会疏远你。与人交往同样如此,当别人都知道你是一个和所有的人都可以来往的人,自然会觉得你对所有的人好,就是对所有的人都不是特别好,而不愿意跟你过多交往。人在朋友的问题上是很自私的。因为他们在朋友面前往往毫无顾忌,经常会“裸露”灵魂。因此他们对自己的朋友有比较高的要求,希望朋友能够对自己也很是偏袒的,在任何时候,任何问题上都毫无理由地站在自己这一边。当结果并非他们所意料的那样时,他们自然会有一些怨恨,自然会远远地离开。为什么有些人会在别人面前说他和第三人的关系很好呢?很多时候是出于一种炫耀的心理。就像我们经常说我们认识某某权贵一样,这种心理本身是不健康的,是需要彻底根除的。
要想成为大家都喜欢的人还要学会谨慎言行。不要多说话,不要议论别人的是非。今天议论别人的是非,明天别人自然会议论你的是非。是与非说多了,听的人自然会看不起你。本以为你很崇高,但是没有想到也不过如此,这样又怎么能成为大家都喜欢的人呢?和朋友相处,也不要谈论别人的是非,是非谈得多了,自己就变得很俗气,不招人喜欢。和朋友一起谈是非还容易破坏朋友之间的关系。张三把对王五的是非告诉了自己的好朋友李四,有一天王五很是生气地指责张三,张三肯定第一个就怀疑自己的好朋友李四对王五说了些什么。事实上,很可能李四什么也没有说。这种误会一造成,想解都解不开。
老狐狸认为,要成为大家都喜爱的人,就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
至巧不敌至拙
老狐狸认为,至巧不敌至拙。一个人说十句话,如果有九次都正确,人们往往不会称赞你,因为只要你有一句话说得不对,就会受到众多的指责;一个人如果十个谋略有九次成功,人们往往也不会十分赞赏,因为如果有一次谋略失败,人们就会纷纷批评起来。因此,君子应该宁可保持沉默,也千万不要浮躁多言,宁可表现出来十分笨拙,也千万不要自作聪明。
卫国人吴起是个十分善于用兵的人,他曾经为鲁国国君出力。后来鲁国遭到齐国的进攻,鲁国国君特别想任用吴起为将军,然而这时,有人偷偷告诉国君说吴起的妻子就是齐国人,如果任命他当将军,鲁国恐怕会很快灭亡。国君听说后,就不敢用吴起,然而吴起一心想成功立业,于是杀了妻子,用此来表明他绝对不会去亲附齐国。鲁国国君看到以后,被吴起的诚意所打动,于是任命他当将军,不久,鲁国军队就把齐军打得大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