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曹操对陈宫小声说:“你听见了没有,他们说什么捆上杀、绑上杀,这不是要对你我下手,还有谁呢?吕伯奢说他要打酒去,他肯定是去举报你我去了。”陈宫说:“我看吕伯奢是个善良的人,又和你父亲有八拜之交,他必定不会做这种事。”然而曹操认定吕伯奢是去举报,准会带人来捉他,陈宫的话他哪里听得进去?他提了一把剑,就冲进了后院。吕伯奢的家属和仆人发现了曹操,看到他杀气腾腾,于是都吓得乱跑乱叫起来。曹操不容分说,见男杀男、见女杀女,只片刻就把吕伯奢的一家人都杀了。然后和陈宫一起跑到后院厨房里看还有没有人,一进厨房,只见地上正好捆着一只猪。看到这一情景,曹操和陈宫顿时明白了一切。然而曹操只是冷笑了两声,就拉着惊慌失措的陈宫逃走了。在路上,他们正好碰上了打酒而归的吕伯奢。曹操一看躲不开了,只能同陈宫一起下马。吕伯奢手中拿着酒瓶,问道:“天已黄昏,你们二位怎么要走啊?”曹操说:“侄儿正在避祸,唯恐连累伯父,所以还是决定早早离开这里。”吕伯奢不以为然地说道:“贤侄快不要这么说,我已经吩咐家里人杀猪款待二位,现在天气又晚了,你们随我回去,吃了饭,在我家住一夜,明天一早再走也不迟。”曹操坚持要走,而吕伯奢也坚持要留。这时陈宫一看双方僵持不下,他怕吕伯奢把曹操激怒,再生事端,于是对吕伯奢说道:“吕老先生,您的好意我心领了。不过您千万不要再挽留我们了,您还是快回去吧,回到家您就全明白了。”吕伯奢一听陈宫话里有话,又看陈宫的脸上惊慌失措的样子,以为是家中人说了什么闲话,把两位得罪了,再留肯定是留不住了。他这才松开了手,与曹操、陈宫道别而去。不料,走了还没多远,曹操突然一勒马停住了,陈宫问曹操要干什么,曹操说要回去嘱咐吕伯奢几句话。陈宫一听就明白了,忙劝曹操饶过吕伯奢。但曹操不听,回头就把吕伯奢给杀了。然后抛出了那句臭名昭著的话: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陈宫因此对曹操十分失望,悄悄地离开。
吕伯奢死得确实冤,但也没有影响到曹操日后成为一代枭雄。做好人如果做到吕伯奢的份上,那还是不做的好。
人是可以选择自己做什么样的人的。如果把道德看得得很重,你可以选择做个好人;如果将道德视如无物,你可以做个坏人。当然好人坏人的区分过于笼统,但是不管做什么样的人都要讲究手段。
一个人如果做了一件好事,但是不被所有的人理解,那么这件好事不如不做。如果一个人是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做事情,但是表现了自己的好心,那么这件事情也是值得的。
五代十国有个叫冯道的人,他在未出仕的时候曾经写过一首诗,全诗是: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从诗中可以看出冯道并不是太注重细节上道德的人,但是这并不表示冯道没有道德,冯道讲究的是大道,而不是在细节上做文章。他为了中原百姓不被屠杀,跑到耶律德光那里去恭维他。仅这一件事情就说明了冯道的道德取向。他如果讲究细节上的道德,完全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去见耶律德光,见了耶律德光也没有必要为了老百姓而去恭维他。冯道是不能仅用好人来形容,能做得如此超脱的只能是圣人。
做好人是要讲究手段的。有一种人,他对所有的人都很好,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先为别人着想。但是他们并没有多少朋友。因为受到他恩惠的人会以为他另有企图。即使能够理解他的好心,受了他的恩惠太多,也会觉得心理不平衡,进而主动疏远这个人。人都想自由,都想在做决定的时候不受任何因素左右。如果一个人受到别人很多恩惠,那么他的决定必然会受到那个人的左右。所以要想和别人保持很好的关系,那就不要对人太好,而且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侵犯那个人的空间。如果要想找到朋友,那就不要过多地打听或者干涉到别人的生活。叔本华将人类社会比喻成寒冷的冬天在一起挤暖的豪猪。他们之间如果太近,就会互相刺伤,于是开始疏远;但如果过于远,那么就不保暖,于是开始靠近,如此循环往复,人类社会就是在这种状态下继续着。
做好人同样是这个道理。如果你想做好人,做大好人,那么你会无限地靠近,以便于给别人温暖,但是你在温暖别人的同时刺伤了别人。在社会中,你不要主动地为别人的利益着想,你可以关照到他们的利益。但是如果你不是想让别人欠你人情的话,那么你就不要过多地为别人的利益着想,因为他自己的利益,他自己会尽心尽力地去争取。同时还要学会争取别人的理解,这样会有更多的朋友。有的人过分小心,无论受到什么不公正的待遇,都憋在心里,不愿意告诉别人。这种人把社会想象得过分险恶。其实将自己的想法和委屈告诉别人是没有多少问题的,关键是你要使用一些手段。不要向别人抱怨什么,但是你可以用很多手段向别人说明自己的处境艰难。你可以让所有的人都看见,这样别人就会自然感觉到难度很大。有两家银行,一家银行是采用比较先进的机器,平均每个客户的等待时间只需要十分钟,银行里面的员工有条不紊地在工作。而另一家银行由于设备比较陈旧,平均每个客户的等待时间需要十五分钟。第二家银行的负责人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他让所有的员工都跑动起来,而且时常提醒顾客还需要多长时间的等待,这个时间往往比真实等待的时间要长,因此几乎所有顾客都觉得第二家银行的效率比第一家的高。
正是这种让别人看到自己在努力的办法才博得别人的信任。在社会中生存也同样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并不是虚伪的表现,而是一种手段,一种做人做事的手段。
在社会中,不要从来都是老好人的表现,那样会让人觉得很不可思议。也不要从来都是一副笑脸,人们会觉得这个人很虚伪,即使你是真的很真诚地对待别人。
历史上有很多人做人不讲究手段。他们太注重细节上的道德,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大道德。他们说话从来不转弯抹角,把自己想说的话,无论是该说还是不该说的都一股脑地说了出来。他们往往对君王是一片赤胆忠心,但是君王却对他们的话感到生气,进而对他们做出惩罚。
这种人做人本心不坏,但是在做人的方式和手段上出了问题。冯道做人本心也不坏,而且有菩萨心肠,做人的方式和手段上也是绝对高明的,值得学习。讲究手段也并不是贬义,而是一种策略。策略要讲究效用,而不是讲究冠冕堂皇。
老狐狸认为,做好人必须讲究策略,不要做老好人。
过分好心必须提防
老狐狸认为,过分的好心必须提防。一个人如果对你达到不近人情的好,那么其中一定有问题。
齐桓公是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他之所以成就霸业,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的国相管仲的辅助。
当管仲得了重病,快去世的时候,齐桓公前往探视。管仲见到齐桓公欲言又止。齐桓公问道:“如果你有什么不放心的事,就请说出来吧。”
管仲见齐桓公态度十分诚恳,于是忧心忡忡地说:“还请求大王今后不要重用易牙、竖刁、常之巫、公子启方这几个人,最好让他们远离您的身边。”
齐桓公问道:“这我就不大明白了,当年我逃难的时候,易牙连自己的孩子都肯煮了给我吃,竖刁为了在我身边侍俸,宁可自阉当太监,而常之巫有测生死祸福的能力,可以帮助我逢凶化吉,至于公子启方多年追随我,连父亲病故都不肯离开去奔丧,这四个人都如此忠心耿耿,怎么你让我远离他们呢?”
管仲叹了一口气说:“主公仔细想想:一个人连自己的亲骨肉都能不爱怜,都肯杀死,难道他还害怕杀别人吗?一个人连自己的身体都可以残害,难道他不会去残害公主您吗?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是和他的为人联系在一起的,只要好好修炼自己的德行,自然会善始善终,根本就不需要靠外力所能改变的。所以,我请求主公看在国家社稷的份上,三思而行!”
齐桓公十分敬重和信服管仲,等到管仲死后,齐桓公按照管仲的提醒,把易牙、竖刁、常之巫、公子启方等打发出宫。
然而这四个人出宫以后,齐桓公却觉得心里一下子空落落的,饭吃不香,觉睡不好,好不容易熬了三年,他又差人把易牙等人找了回来。
第二年齐桓公卧病在床。易牙、竖刁等见齐桓公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开始堵塞宫门,假传君命,不许任何人进去。有宫女乘人不备,越墙入宫,探望齐桓公。而此时桓公正饿得发慌,索取食物。宫女便把易牙、竖习作乱,堵塞宫门,无法供应食物的情况统统告诉了齐桓公。桓公于是仰天长叹,懊悔地说:“如果管仲有知,我又有什么面目去见他呢?”说完就用衣袖遮住脸,最后活活饿死了。桓公死后,宫中大乱,齐桓公的几个公子为争夺王位各自勾结其党羽,互相残杀,致使齐桓公的尸体停放在床上六七十天无人收殓,尸体腐烂生蛆,惨不忍睹。
过分的好心是要提防的,一个人灭绝了人欲,过于大义灭亲是十分让人害怕的事情。王莽为了篡位居然将自己的儿子也杀死,以此来博得好的名声,最后事实也证明王莽野心勃勃。而武则天为了得到皇帝的宠幸,居然将自己的女儿给扼死,以此来陷害皇后。历史上种种事实表明,过分的好心必须小心提防。
管仲临阵脱逃,是因为家中的老母亲无人奉养,这种人知道人情,知道人伦,知道作为人子应该做的和不该做的,所以他是个比较正常的人,正常的人就很容易打交道。而齐桓公身边的四个人中有三个算很不正常,一个拿自己儿子的肉给齐桓公吃,一个为了照顾齐桓公而自毁身体,一个父亲死了而不去奔丧。这三个人的举动太矫饰,太过于煽情,是需要提防的。很多人都认为这些人忠心耿耿,一片真诚。殊不知在没有根本利益冲突的时候,违背了人伦之类的事情是最不可信的。
在《三国演义》中讲了一个猎户刘安为了给刘皇叔弄点吃的东西,结果把自己的妻子给杀掉了,用他妻子的肉来请刘皇叔吃。这个故事是不足信的。这个刘安在《三国演义》中也没有了下文。即使这个故事是真的,那么刘安也不应该得到重用,因为重用他是最危险的,他连自己的妻子都敢杀,又有谁不敢杀?
吴起杀妻求将的故事也被很多人传诵着,说吴起够丈夫,够忠心,够大义。其实吴起是很可悲的。别人先说他的妻子是敌国人,如果和敌国交战,吴起肯定会有私心。吴起为了夺得帅印,便把妻子杀了。等他成功以后,自然有人再献谗言,说他既然连自己的妻子都不曾放过,又怎么可能让他忠诚于自己的国君呢?国君也是抱着这样的心理,于是不再用吴起,而吴起也只好逃到其他国家去。
不可否认,很多人为了功名利禄抛家弃子,但这种人可信吗?这种人连最基本的人伦都不能够遵守,怎么能让他遵守国家法度,为国君效忠尽力呢?每一个人都是有感情的,都对自己的亲人有着不可替代的感情,如果不是利益大到让他完全可以抛弃亲情的份上,他一般不会舍弃亲情的。
老狐狸认为,对于那些将自己最珍惜的事物都无偿献出来的人最好不要相信,因为他们很少是出自真心,背后肯定有着一颗野心勃勃的心。
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老狐狸认为,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
嵇康因为得罪钟会,被钟会诬陷,司马昭下令判处嵇康死刑。听说嵇康要被处死的消息,3000名太学生联名上书,要求赦免嵇康,并要求他到太学去做老师。这种场面浩大的救援活动使得司马昭更加坚定了除掉嵇康的决心。
嵇康临刑前做了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把儿子托付给山涛,因为他相信山涛是长者,是君子,是不会辜负他的嘱托的;一件事情是弹了一曲《广陵散》,作为千古绝唱和最后向整个社会的挑战宣言。因为这曲《广陵散》,嵇康更是千古留名。后世有很多传说和故事是关于《广陵散》的,似乎所有的故事都在幻想着这曲《广陵散》已经流传了下来,这固然和《广陵散》曲子本身有关系,但更和嵇康这个中国历史上最认真、最执着的人有莫大的关系。
他把朋友看得太认真了,于是写下了两份绝交书和朋友绝交。他很珍惜友情,其结果是越珍惜,越得不到。他对纯洁有着十分顽固的癖好,最后导致被人诬陷致死。在那个太现实的社会中,他的性格和整个社会格格不入。而最为关键的是他得罪了君子,也得罪了小人。君子不会对他有什么意见,但小人对他却恨之入骨,最后他死在小人的诬陷之中。
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是流传千古的绝交名文。在信中嵇康写道:“你通达事故,善于应变,对事情多所随和而对别人很少怪责,而我却性格率直,心胸狭窄,对很多事情不能容忍,只不过偶然同你认识罢了。近日听说你升了官,我觉得十分惊恐不安,担心你要推荐我出去做官,像厨师不愿让人说只有他自己在割肉,于是硬要把尸祝也拉去帮助自己一样,使我手执鸾刀,也沾上膻腥气。”“作为二人双方的互为知己来说,重要的是要了解彼此的天性,从而成全彼此的天性。夏禹不逼迫伯成子高一定要做诸侯,是因为要成全伯成子高的气节;而孔子不向子夏借伞,是为了不暴露子夏的缺点。……我的兄长刚刚逝世,心情常常感到十分痛苦,女儿刚刚十三,儿子也只有八岁,还都没有到成人的年龄,更何况我自己还经常生病。这些让人悲伤的事情,怎能说尽呢?我现在只想守在自己的茅舍里,教养自己的子孙,经常同自己的亲属谈叙一下久别之情,叙说一下自己的生平过去,喝上浊酒一杯,弹上清琴一曲,这就是我的志愿。如果你要非缠住我不可,也不过就是要替官家找到适当的人选,以补助时世的需要罢了。……假如你一定强迫我同你一道进入仕途,一定要把我弄进官场,这样你才能快心,而你一旦这样逼迫我,我是会发作疯病。如果不是对我有深仇,我想你是不会把我逼到这种地步的。……以上所说是我的心意,写这封信一方面以此向您解释,并且以此和你绝交!”
老狐狸认为,为人处世,最好是不要肆意得罪人,如果要得罪的话,也要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因为得罪君子以后,君子虽然可能会十分介意,但绝对不会一心想着报复。而得罪小人以后,可能小人表面上不会介意,但还是会想尽办法去陷害,以此来泄心头之恨。在嵇康的悲剧中,他的致命弱点就是过于认真,其实山涛也是好心一片,希望他能出山做官,即使嵇康不领情,也没有必要走上绝交这条路,他把朋友这两个字看得太重了,最后只能通过绝交来说明自己的为人处世的原则。
对任何人都要有平等的态度
老狐狸认为,对待任何人都应该有一个平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