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命是因果在捣鬼
21397400000006

第6章 原理篇:因果法则(4)

正因为如此,许多人就看透了命运,他们从这种得不到果中开发出一个新的果来,这个果就叫“活在当下就是禅”。

他是以奉献的态度付出的,而不是以投资的态度付出的,他不指望会收到将来的回报,他追求的是当场就能体会到一种救助别人的快乐和安慰,他能从每一个人施恩中得到精神的娱悦和满足,他能从每一次善举中修炼他的灵魂,提升他的品质,从而使他成长成熟得更快。

还有另一些人根本不承认因果,这也是错误的。我们要走中间的路,不堕二边。痛苦和快乐跟因果是否有关,以我们现在的智慧和感官是没法确定的。一般情况下,我们现在做得好与不好,是跟以后的果必然关连,但跟现在的显现没有直接关系,当然,特殊因缘除外。

还有一些人认为:因为杀生偷盗等违背了宗教信仰,所以才不能去杀生偷盗。

其实并非如此。不能杀生偷盗的原因,是因为杀生偷盗违背了自然规律,必然会遭到报应,所以才要戒除。比如,服毒是不是违背佛教教义的呢?虽然佛教是禁止人服毒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毒药本身是不能吃的,如果你非要尝试,必然会中毒并感受痛苦,这就是违背自然规律而得到的果报。

有些毒品服用后立即会发作,有些则几个月甚至几年后才发作,因果报应也是如此,虽然因果是我们的眼睛看不见的,但它们的显现规律都是一样的。当一个人服毒后,在还没有发作并活得很健康时,有人便以为他服的不是毒,仔细想想这有道理吗?没有痛苦并非没有中毒,只是毒发的时间没到而已。同样,杀生偷盗就像把毒品吞下去一样,肯定是要发作的,只不过需要一个阶段或一个过程罢了。

有果与无果说是大众对因果法则争论的焦点,因为许多人都似乎在自己身上验证过有因无果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在做出明朗地解释。

在生活中,这种有因无果的事遍地都是。

现象10:小因大果——四两拨千金

有一天,张三打了王二,过了几天,王二打了张三的儿子。这件事会使我们有这样的理解:因为张三打了王二,所以王二才打张三的儿子。这样的因果只是一个简单的因果,佛学中的因果不是这样简单。佛学中讲的因果是由许许多多象这样的简单因果组成的有机整体。如何来理解这样的整体呢?玩过多米诺骨牌游戏的人都知道:在多米诺骨牌游戏中,后一张骨牌的倒下是由于前一张骨牌倒下引起的。所以,前面的牌是后面牌的因,后面骨牌是前面骨牌的果。在骨牌游戏中,这种因果一直会传递下去,直到最后一张骨牌倒下为止。在大型的骨牌游戏中,当第一张骨牌倒下后,会产生一种气势宏大的动态场面,它是由众多的因果传递构成的,而这种因果传递又是由众多更简单的因果(骨牌倒下)产生的。所有这些因果有机组合成一张因果网络,它确定了我们看到的多米诺骨牌游戏的整体形态。

前一个问题讲了许多人努力去并没有得到好结果,那么,社会上还有另一种情况,即只用很少的努力却得到了很大的结果,正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市面上有关懒人成功学的书很有几本,而且一直好卖,我翻了一下后感慨万千!

不错,努力不是目的,努力只是手段,关键是结果,目前那些活得滋润的人,那些财富比平凡平庸者多十倍百倍千倍的人,难道他们的努力和付出真的要比那些平凡的人多十倍百倍千倍吗?显然不可能的。那这中间的差别又在哪里呢?

在选择支点问题上分出了不同。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武当张三丰创立的太极,就是专门研究支点论的,他觉得搏斗双方不应死拼硬打,打不是目的,胜才是目的,如是他就研究搏斗中致胜的一级要素,他得出力度、角度和速度,才是任何一场搏斗中致胜的根本问题,谁把握住了这三个问题,就能快速致胜,这三个要素中的角度,就是讲的支点问题。霍元甲所以打败俄国大力士也是运用了支点原理。

平凡的人也在努力,甚至比成功者更努力,他们为什么没有成功,反而一生都在贫民窟中哀声叹气呢?

主要是因为他没有找到人生的支点,他的努力是事倍功半,而成功者找到支点后再努力却是事半功倍,刚好相反。

据说有一海关总长十分正直,任何人要想走私都有相当的难度。许多走私犯都栽在他的手上。那些走私犯有的是钱,他们运用了各种手段去收卖那位海关总长。但无论是用钱还是用美色,都丝毫不能打动他的心,都被拒之门外。

但几年后,这位海关总长被判了刑。这么一个正直的人又怎会被判刑呢?因为受贿。那个送贿的人是怎么将这位挺得住的海关总长拖下水的呢?那人找到了海关总长的致命优点——孝敬父母,而他父亲特别喜欢收藏古玩,那个拖他下水的人就用办法接近了他父亲,送了无数的父亲朝思暮想的古董。于是,那位父亲就给当海关总长的儿子打招呼,而母亲也站在边上说话。海关总长堪不破父子情面,就给那曲线拖人下水的人开了一次绿灯,真的就一次,放行了一批走私货。那可是一批大单——几个亿。后来问题被副总长揭发出来,最终下了监狱。

从这个反面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找支点是何等的重要。许多问题如果找不到支点,你再怎么种因,再怎么努力也白搭,关键是要找到人或事的突破支点,只要找到了支点,就算不那么拼命努力,也会取得好结果的。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太多太多,如某某成绩老是数一数二,但他并没有整天像个书呆子去学习;许多人工作的业绩总在前几名,但他并没有像许“多无事忙”的人一样整天投入工作;……

总之,要想卓越,先找支点。

讨论者提出的问题并不能证明不符合因果法则,正是因为种对了因之故!

另外,在生活中,我们时常只付出一点点,有时却带来了极大的回报。我们平时绝对不要小看细小的付出,有时也会带来意想不到好结果,从下面这个案例便略知一二:

田里的某一粒沙,与其他亿万粒沙以及阳光、空气、水共同培育了一个西瓜,虽然它对这个西瓜只作了比亿万分之一还小的贡献,但这小小的一分贡献却是永恒不可变的事实。这个西瓜给十个口渴的人共同吃了,其中一位教师,这位教师吃了西瓜,精神振作起来,因而使他当天下午的课倍加精彩,学生因而获益,这些获益的学生以后进入社会有所贡献。其中一个学生的贡献与这粒沙的关系,虽然是微乎其微,你能抹消这微小的关系吗?

不妨再看看《辽宁农民报》上的一个真实故事:

在重庆金佛山密林深处,猴子和人演绎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去年7月底,北基山脚下的山民王志成在林中采药时遇见一只两岁多的左手受伤的黑叶猴。王志成把黑叶猴抱回家,为黑叶猴洗伤口、上草药,让它在家里疗伤。

一周后,黑叶猴伤口长好,猴子却不愿离开。它天天在王家转悠,甚至帮忙做事,有野猪、黄猴、刺猬等来偷吃庄稼时,黑叶猴便扑前吓退对方。这样,在王志成家中生活了一个多月后,黑叶猴在一天早上悄悄地离开了王家。

9月底的一天凌晨3时,王志成所在的村庄还在沉睡。突然,一阵猛烈的打门声伴着惨烈的喊叫声,把王志成惊醒。王跑出门看,是黑叶猴回来啦!王正要上前抱它,黑叶猴一反常态,挣脱王的拥抱,焦急地大叫。见王志成不明其意,黑叶猴用手指着后面的山岭。王转身看去,天啊,一座大山正在倾倒,山上巨大的石头不断滚落。黑叶猴伸出长臂,一个劲儿地拉王志成快走。王志成终于明白了。他飞奔回屋,摇醒妻子,拉起娃儿,跑出屋外。接着,又一家一家喊门。全村5户人家共20多人刚刚跑出门外,大块的山石便滚压下来,直逼村庄。许多村民哭了:好险啊,如果不是猴儿救人,我们死定了。

死里逃生的村民,四处寻找救命“恩人”。只见黑叶猴站在树上,两眼爱怜地望着人们,嘴里发出“呜呜”的欢叫,像是为逃脱死神的人们祝福。不一会儿,“恩人”便消失在密林中……

我还听到一个狐狸获救报恩的真实故事。

到唐山出差时,有一位老者给我讲了一个有关放生的故事,说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

这位老人告诉我,在1976年以前,他是唐山某水库的管理员,因常常闲来无事,他喜欢上了垂钓,他钓的鱼常常吃不了,就存养在一口大缸里。

1976年初夏的某个晚上,他听到厨房里有动静,便抄起家伙去看个究竟。原来是一只前来偷吃鱼的野狐不小心掉进了缸里,怎么也爬不上来了。当他用强光手电照着狐狸正欲动手时,看到狐狸的眼里满是惊恐,甚至还有眼泪,他的心软了……最终放了这只野狐。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左右,熟睡中的他,被一种急促的抓挠声音和呱呱鸣叫吵醒,他听出来是那只狐狸,就起身下床打开房门——那只野狐焦躁不安地仰脸望着他,并一次次地就地兜圈子,像一个有急事的满腹话语的哑巴。忽然,咬住了他的凉鞋,狠命地往外拉。于是,他随狐狸来到院子里。就在这时,举世皆惊的7.8级的大地震轰然降临,他居住的配电室瞬间即被震塌……

直到现在,年迈的老人还念念不忘那只被他放生、又来救他的狐狸。

对许多人来说,做一件利他的小事并不难,也许在某一天,突然你就收到了极大的回报。虽然这个回报是你不成期待过的,既然来了,当然也是好事。由此看来,举手之劳的好事要随时做,随处做,随人做。

反过来也成立,《法句经》说:“勿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可见微小的业力,是可以转换为广大的。因此,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就是说,小小的善业或恶业,如不断地造作,就会累积成重大的业力。所以,我们不应忽略轻业,不可随喜恶业。聚沙成塔就是此意。

现象11:支点因支点善果——雪中送炭的事要多做

现在我们知道,不是你种了好因就一定能结出令你期待的果。这个因有无数种形式,本小节讲的是支点因,即只要一施这种因,哪怕只施出一点点,那也是能当场收到令你惊奇的效果。

在意大利,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做了一个送玫瑰花的实验,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心理学家找到两对正在谈恋爱的青年男女,这两对青年男女的背景、经济状况、学历、资历、能力都不相上下。他让其中一个男孩子每周都向其女朋友送一束玫瑰花,半年来都这样做了。而让另一个男孩子只在情人节那天送一束玫瑰花。

那个送了半年玫瑰花的男青年在八月十五那天又送了一大束玫瑰花时,他女朋友见到他手中又是一束玫瑰花,脸上并非表现出令人高兴的神情,更有甚者,这女青年自怨道:“我看到别人送给自己女朋友的都是大把大把的蓝色妖姬。”

而另一个从未收到男朋友送花的女青年,在情人节第一次收到一束很普通的玫瑰花时,她当场兴雷得不得了,脸上表现出了极度的甜蜜,欣喜若狂,不顾周围围还有许多同事,迅速忘情地冲上去与男朋友紧紧相吻在一起。

而且要不是心理学家把做实验的行为告诉故事中第一个女孩的话,那女孩就可能与他男友吹了,因为她认为这么死皮懒脸的男人,这么没创意的男人太普通了,令她提不起劲,她几乎想放弃这份恋情了。

这两个男青年对女朋友都在种因,一个是努力种善因,锲而不舍,另一个只是在关键时刻种因,而这两种因产生的结果却令人吃惊。从这种故事我们应当清醒,给予要及时、急需和适度。要知道,给予后的效果好坏,并不与付出数量的多少成正比。

由此可得,凡是雪中送炭的事都要尽量多做,凡是锦上添花的事都要尽量少做,凡是画蛇添足的事都要尽量不做。

下面是一个关于支点因结支点善果的例子:

一位担任美国一家著名跨国企业亚洲区顾问的老人退休了,两个年轻人去拜访他。老人尽管已经年过六十,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他广博的知识和超前的思维让年轻人也自叹不如。老人善于预测经济形势,曾经很多次把企业从可能爆发的危机中解脱出来。一个年轻人笑着请老人给他预测一下人生。老人问他想预测哪一方面的,年轻人伸出手掌给老人看,说:很多人都说我的生命线很长,特别长寿,你看看呢?

老人看了一眼年轻人的手掌,反问道:你知道构成人体组织的最小单位是什么吗?年轻人疑惑的说:是细胞吧?老人说:不对。细胞并不是最小的单位,它是可以再分的。生物学家已经发现,构成人体组织最小的单位是DNA,目前已经破解的DNA组合已达两亿,按照DNA的组合推算,人的寿命应该是1200岁。

年轻人大吃一惊,不解的问:如果真是那样的话,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却很少有人活到100岁呢?因为生命有折损,我们每一天的日常行为都是对DNA的折损。我们说话、工作、吃饭、思维,每时每刻都在消耗着生命中的DNA,这使我们的生命达不到生命应有的长度。

那就是说,如果我们什么也不做,一点也不消耗DNA,我们就可以活到1200岁了?理论上是这样的,但是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我们不可能不消耗,活着就要消耗,吃饭、睡觉这些维持生命最基本的成本就是消耗。即使我们不工作,我们也不可能不消耗。

年轻人被这番话惊呆了。原来维持现有的生命是以牺牲未来生命为代价的,活到100岁的人是以牺牲掉未来的1100岁的生命为代价的!这是多么昂贵的代价。

老人仍旧侃侃而谈:所以,按照消耗掉的DNA计算,那些著名的科学家取得成就是正常的,并不是因为他们特别伟大,其实我们也完全可以做到。我们没有做到,按说应该比他们消耗的DNA少许多,所以,我们应该活到200岁以上。

可是为什么我们并没有活那么久,甚至比他们活得更短?年轻人更加疑惑。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和他们消耗了同样多的DNA,甚至我们消耗的更多,但是我们并没有把我们消耗的DNA投入到有益的事业中去,而是用在了无谓的事情上,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被缩短了。

我们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如果把自己的时间都投入到无谓的事情中去,那么不但不能产生收益,延展我们生活的空间,反而会成为对生命最无益的消耗,也就是在缩短我们的生命。怎样让我们牺牲掉的生命发挥最大的价值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思考的课题。

了解支点因支点善果后,我们就要将之广泛运用。请看“改变命运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