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爱是最高的算计
21398100000015

第15章 聪明人为什么会在群体博弈中使用大爱(1)

1、自私的智慧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

社会选择律是指人在参与社会博弈的无穷选择中,为了得到更多,失去更少,一般都会自认为作出理性的智慧的选择,而且这个选择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目的。

社会人并不是忘记了人性的绝对自私性,只是这种绝对自私的实现会出现两种可能,一是受到阻碍,二是得到支持,这是每个自私者在利益最大化选择中首先要面对的新课题。如果把纯粹的自然人叫小我人,那么,社会人就可以称之为中我人。中我的首要目的就是爱他人,否则,别人都不会跟你玩,除非使用欺骗和暴力等非常手段。

人从自然人进化到社会人,只是从纯粹自私的小我进化到了客观相对自私的中我。在社会场中,我们修炼的重点课程是如何与他人打交道,是如何认识他人;附带课程是修炼与万物之间的整合利用关系。

爱他人也可以分五步提升认识:第一步认识到别人也是自私人,也想生存、发展实现大我;第二步认识到自己自私,也要允许别人自私;第三步认识到合作可以尽快实现彼此的自私;第四步认识到在一系列的合作中要修正的是自己的欲望和能力;第五步认识到爱他人等于爱自己,爱万物要掌握真理。总之,社会人虽然不是进化到最高层次的人,但他里面也蕴含着大爱精神。

人性在社会中提升和超越的过程,就是与他人打交道的过程,就是在人与人的博弈中增进关系智慧的过程。在人与人的博弈中,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最大的智慧就是“认识你自己”。从生到死,一辈子争取活个明白,明白什么?明白自己活着究竞可以是什么?可以干什么?应该为什么?总之,人在社会中成长的智慧,首先是关于人际关系的智慧有待提升,其次才是关于物的创造的智慧有待提升。

社会选择律的第一推论:只有合作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社会通过协作提高了人的能力:你种田我织布他建房等等解决了人的衣食住行。通过分工提高了人的技能和效率,创造出可供人类生存的财富,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一个工人……再努力工作,一天也造不出一枚针,……有些工厂将造针分成十八道工序,分别由十八个经过专门训练的工人担任,有时候一个人也兼任二三道工序,一个雇用十个工人的工厂,……一天就生产了48000枚针,平均每人生产4800枚。可见分工带来效率提高的奇效:通过互助,减少了偶发事件带来的损失,古语云“天有莫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靠个人单打独斗,根本无力消灾免难,有了众人〔也就是社会〕互帮互助才可能渡过难关,免于毁灭。

至于人的发展更是须臾也离不开社会。你的爱人、朋友要到社会上去找;你的财富要到社会上去求,你的荣誉地位要社会承认才能成立。总之一切也离不开社会,这是不言自明的真理,也是无须论证的公理。

人人都懂得用最低成本追求利益最大化

人对于任何形式的付出,都期望得到相应回报。人也只愿意为自己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声名和荣誉——现实的和潜在的——在知识和技艺的提高上做出努力,并为此付出必要的劳动,直至竭尽全力。

人们日常生活追求的,是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并且常常是物质化的利益,而不是什么真理和正义、皇帝脸面及国家利益——那些确有人在求索的精神上的东西,若不最终以物化来体现和标明,其意义和作用也非常有限。所以,除非愚昧,被人利用,除非被迫无奈,因为欠疚,或为了某种得到认可的远期利益,人对尽义务及低酬劳动之类的事不感兴趣。

凡是付出劳动,就须得到合适的报偿,否则人便不愿继续辛勤,再徒劳而动。报偿的形式有多种各样:付款,赠物,一些人所共求的好处,即回报给习俗认为价值相当的物品;还有赞扬,答谢,以助人方式回敬,利益许诺,可能的报答等等,不一而足。……

社会选择律第二推论:人在可以懒的时候,不会不懒。

这里的懒,不是不行动,而是对利益算计的结果,在得不到更大利益时,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偷懒,就会放纵自己,毫无约束,沉溺于肌肤之利的满足,不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寻求自己的更大、更长远利益,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肯定。在现实中,人之所以会懒,正是因为有这种可以懒的前提、条件和环境。

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曾经介绍过这样一个典型:在大西北农村,有些农民穷得只能主要靠政府的救济过日子。每年过冬都要救济棉衣,但每年过冬又都没有棉衣穿。冬天来了,给他们救济一套棉衣。到了春天,他们就把棉花抓去变成夹衣。进入夏天,天热了,他们又把夹衣剪开,变成两件衬衣。之所以他们会如此,是因为他们相信,冬天来了,政府还会再给他们棉衣。鉴于这种情况,政府调整了救困扶贫的思路,给困难户输给“造血功能”。对于特困户,无偿提供二十只绵羊,让他们放牧后卖羊毛致富。可有人从县城领到羊后,还等不及回家,在路上就宰了一只吃了。他们为什么会如此?因为他们坚信,这二十只吃完了,国家会再给二十只。企业内部的管理也是如此,任何一个人只要他能够懒、放纵自己、为所欲为,并可不承担任何后果,他就不会向上发挥自己的潜能、奉献自己的智慧。

社会选择律第三推论:人在勤劳后没有任何收益时,不会不懒。

人是势利性动物,谁都不想当“杨白劳”,劳而无功,就是指一个人付出艰辛和努力,并不能为他的利益和欲望带来什么满足,他的活动也仅仅是毫无回报地服务于他人,奉献于他人的“学雷锋”。如果是这样,他就肯定不会付出努力。在中国农村过去的大集体和国有企业,为什么在改革开放之前,懒人多,效率低下,就是因为这一原因。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谁还会付出努力干多、干好?

在90年代,我到过一些机关和工厂,有些领导老抱怨他的下属工作不积极、做事怕吃苦。我告诉他们这个错不在于你的下属,而在于你自己。你的下属付出努力和勤劳之后,你不能及时地给他以酬偿,为他们的利益和欲望提供满足,他为什么要努力?在现在的企业中,这个问题也仍然存在。员工做了付出,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他也就不会再做这种努力了。相反,如果员工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你能及时地给他提供相应利益和欲望的满足,对他的努力和贡献及时给以反馈,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会相对充分地发挥出来。

海尔管理中经常讲到毛宗良的故事。讲广东潮州有一个客户给海尔写了一封求购“玛格丽特”洗衣机的信。海尔总部要求下属企业海尔梅洛尼公司,按照既定承诺在四十八小时内把洗衣机送到客户家里。一台海尔“玛格丽特”洗衣机由青岛运至广州后,驻广州的安装人员毛宗良租了一辆车,专程把洗衣机送往客户家。到下午两点时,在离潮州还有近一半的路程时,所租车因手续不全被交警扣留了。而被扣车的地方又前不着村,后不把店,离最近的海峰城也还有四五公里地。毛宗良拼命地拦车,但汽车司机一见大体积的洗衣机都不愿拉。拦了十多辆车都没有结果,到了下午三点多,毛宗良决定不再等了,找了一条绳子,把150多斤重的洗衣机捆在身上,在温度高达摄氏38度的烈日下,饿着肚子走了两个多小时,达到海峰城后,才另找车上路,按承诺把洗衣机送到客户家。

在这里,毛宗良是在学雷锋吗?不是,完全不是。海尔企业管理规范,任何一个员工只要为企业做出了贡献,都会得到他应有的回报。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也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让员工白干白付出,保证让员工付出多少、贡献多少,就一定能获得多少回报,并让这种回报严格与贡献成比例。

2、人的一切追求都不可能离开社会

人的一切需求都离不开社会

地球上所有生物无论动物、植物,动物小至细菌大至雄狮,植物小至藻类大至参天大树,其绝大多数都是依其本身的生理结构而独立生存的。

大量科学研究与观察证明:生物的一枝一叶,一躯一体其所以存在于该生物体之中,都与该生物的生存与繁衍有关。人就其本质而言,也是地球生物的一类,而唯独单个的人与其它生物不同,就其生理结构而言,根本不具备独立生存的条件和能力,他既无利牙鋭齿,也无力量与速度,与其它动物争夺食物以满足生存的需要。

个体的人靠单打独斗,要在地球上求得生存,远不如一条狗,根本无法生存。这是因为:个人力量的有限性不可能超力量的终身为生存而奔波,人在其生存过程中有病、弱、残、老的现实存在,其力量就永远无法满足生存的需要;人需要的多样性,个体的人其能力的局限性,根本无法满足其生存的全部需要,简单而言,人需要有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单个的人都不能生产和得到;成功与失败的不确定性,随时有导致个体人的毁灭,这点和其它动物没有区别。

而且人的心理本质是趋利避害,好逸恶劳的。这与其它生物世界的个体为生存而劳累奔波一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格格不入。在这物竞天择的残酷世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单个的人只靠他个人的力量,根本没有生存的空间。

可人在地球上生存下来了,而且统治着地球,用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那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万物万事以人的需要、欲望、目的是否满足而决定应该不应该,好不好,坏不坏,美与丑。”这是为什么呢?这是人是有思维能力能够产生思想的社会动物。人是依靠社会而生存和发展的。

每个单个的人,不论他本事有多大,智慧有多高,能力有多强,脱离了社会必将一事无成。评价人的好坏、善恶也只能以是否有益于社会作为标准。可是,我们社会上一些人,认识不到个人和社会休戚相关的关系这一公理。把个人的力量夸张到天上去了,小则发了点财就天花乱坠;当了点官就得意忘形;大则妄称圣贤,搅乱社会,背判社会,这在历史的长河中并不鲜见。

社会又是个什么东西

社会是两个人以上人的集合,说到底人类社会是人的利益集合体。人的活动就其本质而言大体上都是社会活动,单个的人脱离社会的活动有,例如:赏花观景。但极少。其大部份是社会活动。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开展谋生存,谋发展的活动。在这种关系和活动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每个人便可以获得独自不可能获得的利益。得以生存、发展和欲望的满足。这就是人为社会动物的缘故。

社会活动主要是关于财富的活动:一方面是关于物质财富的活动,也就是对于物质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活动,称之为经济活动。另一方面是关于精神财富的活动,比如教育、文艺等等,以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活动。我们称之为文化产业,它们都与财富相关。还有第三种活动比如朋友往来、同学交往,血缘关系,爱情婚姻、拐骗盗抢、打架杀人等等,不妨称之为人际关系活动。为了这三种活动的存在和发展,必须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配合,有一定的秩序。

可是,就人的本质而言,每个个体的人,它的一切行为,都是以能否满足个人的需要、欲望、目的为标准,能满足者为善为好,否则为恶为坏。

孟子研究了大量历史后,得出结论就个人而言:“可欲之谓善”。两千年后的罗素给善下的定义完全重复了孟子的话:“笔者认为,当一个事物满足了愿望时,它就是善。或者更确切些说,可以把善定义为愿望的满足。”小偷偷到了东西,欲望得到了满足,对他而言是一种善,尽管对被偷者和社会而言是一种恶;自我牺牲舍身救人,对于牺牲者而言是恶,因为他连命都丢了,但对社会和被救者而言确是善,而且是上善。

因此,善恶、美丑、错对与好坏,并没有客观不变的标准,而是由事实和行为本身对主体的需要、目的、欲望而决定的。当然,这种应该与否、对错、美丑、善恶的判断,是个人对该事实的判断。而非道德或价值判断。不难看出个人的价值判断,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不一致的,甚至是矛盾的。

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有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授予社会管理职能。这就需要由人组成的社会,来管理组成社会的人。这可以说人类史上的一大进步。

3、人的善恶由自我管理和社会管理决定

恶善中只能反映人包涵兽性、人性和社会性

自古以来,谈人性都集中在“善恶”二字上。我多年的学习,也认为有一定的道理。简略录之如后,然后再谈自己的看法。

一是性善说:原于孟子。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生来就具有四项“善端”,一日“侧隐之心”,二曰“羞恶之心”,三曰“辞让之心”,四曰“是非之心”。有此四项善端,人才得以为人,无此四项善端,人便形同禽兽。他认为,这些都是出于人的本能。他也谈到了社会文化,说:“侧隐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就是说,人后天的“仁、义、礼、智、信”这些道德观念,都是从先天的四项善端而生发的。人性的向善,如河水的东流,是必然法则。至于人的恶行,正是由于失去了善端的结果。所以,人在社会生活中,要加强道德修养,永葆善性。

二是性恶说:源如荀子,他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人一生下来就具有自私、自利的本能,贪财好色的本能,嫉妒仇恨的本能。沿着这种本能的发展,才产生了争夺、残杀、淫乱等行为。在天性上,君子和小人、大禹和盗跖都是一样的,没有本质的区别。至于人的善行,在于“人为”,而不在于本性。“人为”就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本性是天生的,不可学;“人为”是后天的。可以学。人的善行是学习的结果。

三是性近说:发端于《礼记》和《论语》。《礼记》是孔子修订过的,《论语》是孔子的语录,故可称是孔子的观点。《礼记》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这就是说,人性的最大喜好是食欲和性欲;人性的最大厌恶是死亡和贫苦。对此四种好恶之感,人人一样,善者如此,恶者亦如此,无一人能跳出界外。《论语》又说:“性相近,习相远也”。这又是说,人的天然本性是十分接近的,至于后天的善恶分化,善恶转化,则完全是环境影响,习惯使然,即教育、修养的结果。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即此之谓也。严格的说,应与孟、荀说二并列为第三说,但由于种种原因,被孟子等人吸纳改造,融入了性善说之中,失去了个性。

四是三品说:西汉大儒董仲舒提出了一个“性三品”的人性学说。大意是,人的本性是不一致的,而是因人而异的,可分为三个品级:一曰“圣人之性”,二曰“斗筲之性”,三曰“中民之性”。圣人之性就是那些圣者、贤者、王者、贵者的品性,它们是高贵的,聪明的、善的;斗筲之性就是那些愚民刁民的品性,它们是贱的、愚的、恶的;中民之性是指上智和下愚两极之间的大多数普通人的品性,它们具有潜在的善性,但须经教化来开发,未经开发之前,善还谈不到,故,人的善恶之性一方面由先天禀受,一方面由后天教育形成。《董仲舒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