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爱国主义教育丛书-中国古代爱国名人4
21416400000005

第5章 为政清廉不谋私利(2)

齐景公喜欢打猎。王宫的后花园里养着很多鸟,主管鸟的叫烛邹。有一次,齐景公走进后花园,发现几只珍贵的鸟不见了。他向烛邹寻问,烛邹回答说不知道怎么飞走了。齐景公大怒,下令把烛邹斩了。站在一旁的晏子,于心不忍,说“慢!烛邹有三条罪状,请允许我当面斥责他,然后再杀他。”于是,卫士将烛邹押回来,晏子指着跪在地上的烛邹说:烛邹,你有三大罪状,你为国君主管鸟,却让鸟飞走了,这是第一条罪状。我们的国君是个仁慈的人,现在被迫让他杀人,这是你第二次罪状。如果这事传出去,给诸侯各国的人听到了,他们一定会批评我们的国君看重鸟而轻视人,这名声难听,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景公听了晏子的话,就决定不再斩烛邹了。

在晏子的辅助下,齐景公对内改革弊政,任用贤才,发展经济,增强军力;对外联合邻国,共抗晋楚等强国,重整霸业,使齐国一度重振国威,又恢复了强盛局面。

视死如归,尽忠为国

齐庄公六年(前548年)权臣崔杼发动政变,杀死庄公,立公子杵为君,崔杼自立为右相,立同党庆封为左相,把持了齐国朝政。

为了拉拢人心,使文武百官大臣归顺于他。一天,崔杼把所有大臣都集中在太公庙中,跟他歃血盟誓,晏婴也在其中。庙的四周布置下重兵,有谁不肯跟他沾血宣誓的,立即被杀死。不多一会儿,便有10多人残遭杀害。晏婴临危不惧,当众揭露崔杼。他高志喊道:“苍天有眼,崔杼无道,弑君杀臣,罪当于天诛地灭。”话刚落间,两名武士跨步向前,一刃架其颈,一剑戮其胸。崔杼见晏婴不服,忙引诱说:“晏相国若不随我,只怕你倾刻丧命,如若支持我,仍让你为相,你看如何。”晏婴大义凛然说:“要杀便杀,要砍便砍,要我背弃国君,休得妄想!”“给我乱剑砍死!”崔纾向站立两旁的武士命令道。这时,左相庆封赶紧向前制止武士动手,并伏耳对崔杼说:晏婴三朝为相,权压群臣,德高望重,若杀了他,恐怕不妥。崔杼思虑良久,才不得已放了晏婴。

临走,晏婴对群臣大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忠臣不要助纣为虐!晏婴的车夫刚才目睹主人处于危险境地,急得心如火烧。见崔杼已不追究,便催晏婴快走。晏子仍不紧不慢地说:“今日我晏婴没死在奸佞之手,明日定叫崔杼死在我手中。”

后来,有人嘲笑晏婴不是忠臣,因为按照当时的风俗习惯,国君被杀,当臣子的也必须以身殉君,以示忠心。晏子听罢不屑一顾,对人说:“我晏婴活着不只是忠于国君,更是忠于社稷。我若死去,谁来匡扶倾颓的江山?只要对国家有利,我甘愿承受一切污言秽语!”

晏婴尽忠为国,身受后人称赞。

晏婴平常食不重肉,妾不衣帛,以清廉、俭朴、谦恭下士著称。晏婴厉行节约,为相后,仍居于闹市附近,上朝乘旧车。他的妻子老而丑,但他并不嫌弃。司马迁誉之为:“齐之贤相”。传世《晏子春秋》出于后人依托,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的思想。

王与马共天下

——王导

东晋时,有一个为政清廉,历仕元、明、成三帝,领导南迁仕族、联合江南仕族,稳定了东晋在南方的统治的名相,他就是王导。

王导,字茂弘,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生于276年,卒于339年。士族出身,少有远识。袭祖爵后长期随司马睿,出谋划策,关系甚密。

琅邪王司马睿在西晋皇族中地位、名望不算太高,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被任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王导随司马睿南迁,镇建康(今江苏南京)。协同堂哥、扬州刺史王敦努力提高司马睿在江南士族中的威望。建议起用名士顾荣、贺循,前后吸收106人在王府做官,从此,江南大族纷纷拥护司马睿。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即位,是为晋元帝,史称东晋。元帝把王导比如汉高祖刘邦开国丞相萧何。欲拉他一起坐在御座上受百官朝拜,王导力辞。于是元帝朝政悉委王导,军事全托王敦,民间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王导位高权重,但生活上十分简朴,仓无储谷,衣不重帛。且能大义灭亲。不以与王敦为堂兄弟而从其乱。

元帝死后,王导辅佐明帝,继而与庾亮等共佐幼主成帝,政绩卓然。

理财专家

——刘晏

刘晏,字士安,唐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东北)人。生于715年,死于780年。唐朝大臣,他是一位杰出的理财专家。刘晏自小喜欢读书,勤奋好学。出身于地主家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早在723年,唐玄宗封泰山,刘晏献颂给玄宗,被授为秘书省正字,当时他只有8岁,名噪一时,号为神童。天宝年间,做过两任县令。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任度支郎中兼御史,领江淮租庸使。在任职其间,他为人正直,秉公办事,注意节俭,受到好评。从肃宗上元元年(760年)任户部侍郎兼度支、铸钱、盐铁等使起,就成为唐朝主持财政的长官。有时是一人独任,有时与人分掌天下金谷。在代宗初年,还做过短时间的宰相,但仍领着名目繁多的使职。到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正月,罢官,前后管了差不多20多年财政。

刘晏初主财政工作时,经过‘安史之乱”,“天下户口,什亡八九。州县多为藩镇所据,贡赋不入,朝廷府库耗竭。”(《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六)在这种情况下,刘晏对唐朝的财政制度进行了较大的整顿。

代宗广德元年(763年)任部尚书,同平章事,不久罢相。后来授御史大夫,领度支盐铁转运租庸使及东都、河南、江淮、山南等道转运租庸盐铁使。后又加关内、河东、三川及诸道青苗使,总管全国财赋。刘晏精力充沛,机智多谋,曾自比于贾谊、桑弘羊。

“安史之乱”后,江淮不能运米至关中,京师米价斗至1000。当时南方的财赋收入转运到京师主要是通过隋时开通的运河。在刘晏以前,把南方的粮食运到长安,由于水流湍急,10斗粮能有8斗运到长安已经很不错了,在一般情况下,只能半数运到目的地。刘晏整顿了由江淮向关中运粮的漕运。他认为长江、汉水、黄河、渭水的流速不同,应分段运输。他按各段水域的实际情况造出不同的船只,并分别训练水手。刘晏在扬州设置10个造船场。征发民工疏浚汴水,改革督运用工办法,每年运粮数十万石,解决了关中的粮荒。以前由江淮运米至洛阳,需要八九个月,他整顿漕运后,缩短至40天即可到达。

刘晏还改革了常平设施,置巡远,及时掌握市场动态,扩大经营范围。他常用重价雇用跑得快的人,用逐站传递的办法,取得各地物价的情报,即使是边远地方的消息,只消几天,就可送到转运使衙门,因此他能掌握控制物价的主动权,国家得到好处,而天下不致有物价太贵或太贱的问题。他曾说:“办事首先要选择人才,所以一定要挑机智、精明、干练、廉洁、勤恳的人员。”因而,他的属官虽远在数千里之外,都能像在他眼皮底下的一样服从命令。各场各院的负责官员,都是当时的优秀人才。以致刘晏逝世以后,掌管财赋有名的人,很多是他原来的部下。

刘晏理财把爱民放在第一位,各道设置知巡院的官,每10天一次,向转运使衙门汇报各州县气候、收成情况,及时减免欠收地方的税赋,调拨救济物质,解决民间的困难。因此人民能够安居乐业,户口逐渐增加。刘晏初任转运使时,天下现存人户只有200多万,到他的晚年增加到300多万。

刘晏还着重改革了原来官产官销的盐法。原来在各州县都设有盐官,掌握盐的专卖,刘晏都予以取消。因为他认为官多了一定会造成民间的种种不便,所以他只在产盐地设置盐官,向盐户收购所产的盐,然后加价转手卖给商人,并且罢去了对盐商加征的捐税,任盐商运销各地,离产盐地远的地方,运一部分官盐贮存在那里,如果没有盐商,就减价出售,叫做“常平盐”。他的做法使政府得到利益而民间不致缺盐。这样不仅避免了多设盐官扰民的流弊,也使国家盐税收入大增。刘晏初主盐政时,每年盐税只有60万贯,到大历末年增加到600万贯,占当时国家收入的一半。

刘晏通过一系列的整顿措施,增加了国家收入,改善了“安史之乱”后唐财政紊乱、入不敷出的状况。他选用能干人才,制定严格法令,理财达20年之久,注重“敛不及民而用度足”。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军国之用,全靠刘晏的规划。

刘晏为官勤勉,事情不管大小,当天的事都在当天了结;决不过夜。他倡导节俭,饮食简单朴素,室无奴婢。

元载做宰相时,常选择朝中有文学才能者,为自己作文书,杨炎曾被元载选去干过一段时间。后来元载罢相,被贬为道州司马。元载犯错误,皇帝派刘晏作问官。杨炎是元载的亲信,当时也贬了官,德宗继位后,用杨炎为宰相,杨炎为元载报仇,便置刘晏于死地。杨炎先是把刘晏贬为忠州刺史。后来,杨炎又陷害刘晏,诬告刘晏在忠州拒绝朝廷命令,准备反叛。就是这年七年(780年),刘晏因陷而亡。全国上下震惊都认为刘晏冤枉。

(朱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