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爱国主义教育丛书:詹天佑
21423000000005

第5章 举步维艰的中国铁路交通事业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各国列强纷纷将经济触角伸向中国内地。因此修建铁路,进而控制中国铁路交通命脉,就是他们进一步扩大经济侵略的重要手段。以英帝国主义为首,相继向清政府提出修建铁路的要求。

1863年(清同治二年)侨居上海的英、美商人联名呈请当时的江苏巡抚李鸿章,要求建设上海至苏州间86公里铁路;

1864年(清同治三年)英国铁路专家史蒂文生由印度来华,拟有中国铁路网计划草案,铁路干线和支线合成贯穿我国重要省份的一张巨大的网。如果英帝国主义的这个计划得以实现,那么中国将完全沦为英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1865年(清同治四年),英商杜兰德氏在北京宣武门外私造小铁路1里多长,试行小火车,当即被清政府步军统领拆毁;

1867年(清同治六年),英国公使乘修订《中英通商条约》的机会,正式向总理衙门提出在中国境内修建铁路的要求;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英商怡和公司在没有得到清政府同意的情况下,擅自修建了上海到吴凇口的凇沪铁路,通车1个多月,没想到,压死了一个士兵,清政府向英商提出交涉。这条铁路的命运竟是:由清政府赔银18万两收回,拆毁了运到台湾,扔到打狗湖中!

……

昏庸腐败的清政府统治者内部的顽固派,对铁路这种“破坏风水”的,“祖宗所未创”的“怪物”,历来怀着又怕又恨的仇视态度。就是清政府中的所谓“洋务派”,对铁路的认识也有一个由反对到赞成的过程。1867年,洋务派首领之一的李鸿章,还认为铁路是“凿我山川,害我田庐,碍我风水,占我商民生计”。

然而,自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开始,李鸿章的认识改变了,他力主兴办铁路。原因是,这一年日本侵略者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兵攻占我国的台湾,10月,李鸿章奉命与日本谈判,订立了《北京专约》,《专约》规定,日本军队撤出台湾,但清政府要赔偿日本侵略军的“军费”,白银50万两。这事件,在清政府内部产生了不小的震动。此时,李鸿章才痛切地感觉到,加强中国的海防,没有铁路不行:

“南北洋滨海七省自须联为一气,方能呼应联通。惟地段过长,事体繁重,一人精力继难兼顾。……何况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法,有电线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当不至于误事,而中国固急切办不到者也。今年台湾之役,臣与沈葆桢函商调兵,月余而始定;及调轮船,分起装送,又三月而始竣,而倭事业经议定矣。设有紧急,诚恐缓不及事。”

同年,李鸿章又向恭亲王奕?“极陈铁路利益,请先试造清江浦至京,以便南北运输”;

1877年(清光绪三年),福建巡抚兼台湾学政丁日昌向清政府要求,将拆毁的凇沪铁路材料,尽移台湾,作为改建台北至台南铁路之用;

1880年(清光绪六年),前直隶提督刘铭传奏请兴修以京师为中心的南北三大干线;

1881年(清光绪七年),左宗棠奏请速修清江浦(今江苏省淮阴市)至通州(今北京通县)的铁路;

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前清王朝驻俄国钦差大臣曾经泽奏请修筑北京至镇江的铁路;

……

尽管如此,顽固派和慈禧太后仍然害怕,开铁路会挖断了他们清王朝的“龙脉”,而加以竭力反对。对于洋务派进行的修筑铁路的一切努力,顽固派的反对和破坏手段也无所不用其极。例如,顽固派得悉,前直隶提督刘铭传奏请朝廷,修筑北京到清江浦的铁路的消息后,立即上书,极言修路的“弊端”:

第一,清江浦已经十分繁华,再开铁路,一定会更繁华,这样会引起洋人产生“觊觎之念”,深入清江浦,实在危险;

第二,自清江浦到北京相距千余里,中间那么多田亩、房屋、坟墓、桥梁,难道不会阻挡铁路的修建吗?再说,将来铁路造成后,行人、骡马、大车在哪里通行?如果与火车同走一条路,难免拥挤不堪,万一压伤人畜,引起纷争,如何收拾?

第三,天津已经设立“招商局”,购买轮船,开辟航线,目前虽然获利不多,但还没有赔本。将来建了铁路,人们都坐火车,没有人乘轮船,天津码头就会衰败下来;……

这些无知的言论,出自一个“内阁大学士”之口,已经十分可笑了。更可笑的是,在召集内阁大臣们对两份奏折进行一番研究和辩论之后,皇太后慈禧居然批示:“叠据廷臣陈奏,佥以铁路断不宜开,不为无见。刘铭传所奏,著无庸议。”

但是不管道路如何曲折、漫长,历史的车轮总要向前转动。

1878年(清光绪四年),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以轮船和海军都以烟煤为命脉为理由,派人勘探河北开平烟煤矿区,呈请直隶总督李鸿章批准,进行开采。并进而请求,由矿务局出资,修筑唐山到胥各庄的矿山轻便铁路。这个请求又遭到顽固派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铁路接近清东陵,火车行驶的轰隆声会使地下的祖宗“陵寝不安”!直到1881年(清光绪七年),矿务局无奈,只得声明,不用机车牵引煤车,而用骡马来拖拽。这样,才获准修筑这条铁路。这又是中国铁路史上一大笑话,一个可悲的笑话。

铁路是开通了,但用骡马拉拽,到底运输量太小。1882年(清光绪八年),矿务局英国工程师金达设计,将一台废旧锅炉改装成一辆小机车,能牵引100多吨货物。小机车行驶在唐胥线上,被称为“中国火箭号”,顽固派又出来反对,他们向慈禧报告:“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慈禧太后立即勒令机车停驶。后来经多方疏通营救,才算保了下来,继续行驶。

后来,唐胥铁路又延长到芦台,并脱离矿务局,组成开平铁路公司,官商合办。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到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台湾巡抚刘铭传在英国的“帮助”下,修建了基隆至台北的铁路,一八九三年(清光绪十九年)延展到新竹;

……

从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开始,经1884年的中法战争,直到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海战爆发,大清帝国腐朽昏庸的面目完全暴露,在这期间,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瓜分中国的进程。它们以坚船利炮为先导,迫使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再行攫取各种利益。在铁路修建上,它们竭力谋取中国铁路修筑权,一旦不能如愿,就转而千方百计地怂恿洋务派修筑铁路,向工程贷款。利用资本输出,来牟取铁路的高额利润,及控制铁路的经营权,并进一步控制铁路沿线的物产资源和经济命脉。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当时和李鸿章一起主持海军衙门的奕譞,在给皇太后的一份奏折里,检讨了他过去反对修建铁路的错误言行,呈请将唐胥铁路再从芦台向西南延伸到塘沽和天津,以方便货运,并以运费收入作为养路费用。慈禧太后同意了奕譞的建议。

工程还没有开始,李鸿章提议,将开平铁路公司改组成官督商办的中国铁路公司。并向英国汇丰银行借款100万两。实际上,此时铁路主权已经落到英国资本家手里。

接着,清政府内的亲德派,联方和荫昌请来了德国工程师鲍尔。这样鲍尔和金达之间就爆发了一场“争夺战”,究其实质,就是英、德两国对中国铁路公司控制权的争夺。双方坚持不下,金达看中了在公司管了8年仓库的留美学生邝孙谋,要他出来与德国工程师鲍尔抗衡。邝孙谋认为自己的铁路技术不如同学詹天佑,因而向中国铁路公司经理伍廷芳推荐詹天佑。伍廷芳也是留美学生,也就同意了邝孙谋的推荐,聘任詹天佑为“帮工程师”,作为洋工程师的助手参加津塘铁路的建设。就这样,在7年蹉跎岁月之后,詹天佑终于开始了他为祖国修筑铁路的辉煌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