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和谐合作
21434100000020

第20章 和谐合作是一种实力(3)

1978年,两大巨人终于站到了一起。Windows和Intel正式形成了联合,英特尔的安迪·格鲁夫与微软的比尔·盖茨建立了美国有史以来最赚钱的商业联盟。天才与狂人的合作铸就世界计算机产业的软件之王与硬件之王。从携手之日开始,英特尔的386、486、奔腾Pro、奔腾MMX、奔腾二代系列处理器所向披靡,而微软基于英特尔的DOS操作系统、Win3.0,Win3.1、Win3.2及Win95、Win97则确定了软件产业的工业秩序。在近20年内,二者之间通过竞争与互补的崭新商业合作方式从称霸世界的苹果、IBM手中夺得了个人电脑产业的霸主地位。

作为微软公司的奠基人,盖茨与艾伦推动了整个电脑行业的发展,将那个曾是农田广布的农业区奇迹般变为数据时代的神经中枢。在这一过程中,盖茨将总部位于西雅图市郊的微软公司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具实力的公司,而他自己则跻身于电脑行业成为最受尊重和最为人们所敬畏的实力人物。然而盖茨并不单纯地满足于他无所不在的操作系统所控制的各式电脑的成功,如Window95。他希望现在的每一个使用互联网络的人都购买他的软件。

微软在保罗·艾伦等人的努力下,获得了强大的英特尔的支持。那么,不管Sun公司、网景公司对微软公司的挟击多么强烈,微软都可以视而不见了。因为他们无论怎么吵来吵去,最后在方方面面还不得不依附微软。

“联横”使微软与英特尔这两个超级公司,站到了信息时代浪潮的最前沿。

强强联合,1+1>2,一下子就使双方的实力上升到一个高度,变落后为先进。

计算机的核心部件是微处理芯片,没有先进的芯片,计算机的性能就不可能提高,这对于计算机生产企业更新产品至关重要。1985年,康柏公司得到英特尔公司研制80386微处理器的信息后,积极与其联系,并达成了合作开发80386项目的协议。

协议的达成标志着康柏公司已经领先了竞争对手。

1987年,以80386微处理器为基础的个人计算机问世,该机的运算速度较IBM公司最先进的个人计算机快3倍,而IBM采用同类型芯片的个人计算机,滞后近一年才投放市场。而此时,康柏公司又开发出了便携式Ⅲ型计算机等新产品,重新领先于IBM公司。

进入1988年后,康柏公司开始生产膝上个人计算机,此机型的销售在笔记本电脑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与此同时,新研制的486桌式个人计算机也开始生产并进入市场。这一时期,康柏公司年销售额增长50%以上,达到30亿美元。

康柏公司在不断研发新品的同时,也对拓展海外市场倍加关注。康柏公司不仅成为欧洲个人计算机市场的第二大供应商,而且在澳大利亚、芬兰和香港设立分支机构以开展销售业务。

1991年,康柏公司在个人计算机中采用新的记忆结,使其潜力扩展到20个信息组。并引入以电话为基础的、通过授权经销商操作的消费者服务和技术服务线路。收购工程工作台制造商硅图象计算机公司13%的股,使公司的经营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

中小型计算机企业不管如何发展,都不具有行业的主导地位,这里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小型企业没有生产全程产品系列的基础条件。康柏公司决策者意识到不改变这一现状,公司很难进一步发展,也更谈不上确立在计算机行业的领先地位。基于这种考虑,康柏公司在1995~1998年,先后同生产通讯产品的Thoms公司,生产网络产品的NetWorthm公司、Microco公司,生产高端容错计算机的Tandem公司、DEC公司等合作。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合作行动,康柏公司从一个单纯生产个人计算机的一般企业,发展为仅次于IBM公司的全世界第二大计算机企业。

康柏公司创立时间不长,但却发展迅猛,这其中除了计算机行业为新兴的朝阳产业等诸多因素外,和公司始终坚持以科技合作开发为基础有重要的关系。康柏公司的决策层很早就意识到,如果长时间靠一两种产品拼市场,公司非但不能长久发展,在激烈竞争的计算机市场中,生存都恐难保证。所以公司坚持科技合作开发为基础,力争在最短的时期内设计研究、生产出新一代的产品,并快速推向市场,以此获取较大的利益。科研人员配置、生产工厂的设置等都要最大限度地符合这一要求。一般计算机生产企业研发生产一种新产品需要一年至一年半的时间,而康柏公司通过合作开发只用半年或9个月的时间就可完成,时至今日这一时间更为缩短。康柏公司依靠这一机制,不断推出适应市场的产品,企业迅速发展,使众多同行望而生叹。

康柏公司为稳固其自身的优势,在创业过程中,不断与海外合作,海外生产经营已发展到相当的规模。目前,康柏公司已在英国的苏格兰和新加坡建立了生产基地,在巴西和中国等国家也陆续建立了一些工厂、组装厂,公司在160多个国家建立了拥有近4000家零售商的庞大的计算机销售网络。康柏公司海外销售额已占到其销售总额的50%以上,实现了公司全球化经营的目标。

发展的可能性几乎不可预测

——合作意味着扩展

我们有全球性合作组织但没有国家偏见。

近年来,企业的“作战场地”与过去相比规模大大扩展了。越来越多的变化,其转变的可能性几乎不可预测,这点必须引起注意。国与国之间的边界线作用同贸易壁垒相比,越来越小,集团公司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

——[韩]李健熙

三菱汽车为了走向世界,采取了广泛的跨国行业协作战略。

产品出口

1984年,三菱汽车与荷兰、比利时、挪威等3国签订了销售合同,并进一步把业务扩展到东欧如波兰等国家。

三菱汽车最具代表性的海外协作是从泰国向加拿大出口“雄马驹”。“雄马驹”是三菱汽车提供技术生产出来的。泰国“雄马驹”的生产公司MSC公司是三菱汽车出资48%设立的合资公司,那里生产的泰国版的雄马驹早在1988年3月就达到年产2万台的规模,并提供给加拿大克莱斯勒公司。由于出口限制的影响,泰国公司不能向日本扩大出口,于是只好和克莱斯勒达成协议,通过分工体制相互融通,而避开产品、劳务费都较高的日本。而被称为心脏部位的发动机是从日本运来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清除排气限制。

三菱汽车在4年期间把在美国的销售数量增加了81%。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从2003年4月份开始进行把工厂规模扩大20%的建设工程,计划在2004年秋季完成。工厂扩张的投资规模为约2亿美元。

在加拿大,三菱汽车通过加拿大克莱斯勒公司,出口泰国MMC太伯罗生产的雄马驹。从1989年2月开始,三菱就不断增加销售种类。2003年,三菱汽车公司宣布全力进军加拿大汽车市场,并计划到2007年底,年销售量能超过3.8万台,并占据2.3%的市场份额。

在墨西哥,新型车的需求量到2004年将上升至100万辆,三菱汽车于2003年开始向墨西哥销售轿车和多功能越野车。墨西哥政府现在只允许进口、销售那些在本国生产的国外整车,目前三菱公司在墨西哥并没有生产厂,而戴姆勒—克莱斯勒在墨西哥设有工厂。三菱汽车将利用戴姆勒—克莱斯勒的进口配额销售其在美生产的客用轿车和多功能越野车。三菱汽车希望通过戴姆勒—克莱斯勒向墨西哥销售其在美国生产的Montero多功能越野车和Mirage紧凑型车。

技术转移

对于协作制造商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技术转移都具有重大意义。有些汽车制造商虽然自己生产所有的产品,但难免在有关设备和生产工具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即使有新产品开发成功,由于数量少和成本高的限制,生产起来也并不合算。因此,这些工厂大部分采取组合装配的生产方式,从日本进口产品和部件,在现地调运轮胎和蓄电池等进行生产。

三菱汽车还向韩国现代汽车提供新型发动机旋风器、V6型6气筒等发动机技术,并向马来西亚的普洛顿公司以及泰国的MSC二公司提供有关技术。马来西亚的普洛顿公司主要是生产迷你小型轿车的座位,但因马来西亚政府的国产化政策,其中一部分便转给了生产同车型的泰国的MSC公司。而FF专用手动变速机由三菱汽车出资45%的菲律宾公司ATC专门提供。这样一来,在向加拿大出口雄马驹中,三菱汽车与泰国、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亚洲4国结成庞大的相互补充体制。

三菱汽车积极向外国提供技术援助和进行投资,这是在久保富夫社长把成熟技术积极向海外转移的战略方针指导下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