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通过对抗衰老医学以及现代人类健康状态的多年研究,得出结论,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导致现代人体质不佳的主要原因。所以,尽快养成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是改善人们健康状态的最根本方法。
§§§第一节合理生活起居
起居有常主要是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并合乎自然界和人体的生理常度。它要求人们起居作息、日常生活要有规律,这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重要原则。
一、合理作息的保健作用
古代养生家认为,人们的寿命长短与能否合理安排起居作息有着密切的关系。《素问·上古天真论》说:“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可见,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非常重视起居有常对人体的保健作用。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起居如惊,神气乃浮”,清代名医张隐庵说:“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作劳,养其精也。夫神气去,形独居,人乃死。能调养其神气,故能与形俱存,而尽终其天年”,这说明起居有常是调养神气的重要法则。神气在人体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概括。人们若能起居有常,合理作息,就能保养神气,使人体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面色红润光泽,目光炯炯,神采奕奕。反之,若起居无常,不能合乎自然规律和人体常度来安排作息,天长日久则神气衰败,就会出现精神萎靡,生命力衰退,面色不华,目光呆滞无神。
古代养生家认为,起居作息有规律以及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能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避免发生疾病,达到延缓衰老、健康长寿的目的。
现代老年医学过对人类衰老变化与衰老机理的研究认为,不同种属的生物具有不同的寿命期限,这种期限与遗传有关。每种生物的寿命在遗传基因中都按出生、生长、发育、成熟、衰老、死亡这一过程,预先做了程序安排。这种生命过程的安排,被称为“生命钟”,即按“生物钟”的规律演变展现一系列的生命过程,决定着生物寿命的长短。虽然人体后天的周期性节律变化受生物钟的控制,但更为现实的是在于训练和培养。人类大脑皮层在机体内已成为各种生理活动的最高调节器官,而大脑皮层的基本活动方式是一种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个体在生活中获得的,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一个逐步建立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建成和巩固与生活作息规律有密切关系。条件反射一建成,其活动就相对稳定,并且具有预见性和适应性。而条件反射还可以随环境因素的变化而消退或重新建成,这样就提高了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可以在大脑神经中枢建立各种条件反射,并使其不断巩固,形成稳定的良好的生活习惯。一系列条件反射,又促进人体生理活动有规律的健康发展。可见,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规律是提高人体适应力,保证健康长寿的要诀之一。
二、生活作息失常的危害
《内经》告诫人们,如果“起居无节”,便将“半百而衰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若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恣意妄行,逆于生乐,以酒为浆,以妄为常,就会引起早衰以致损伤寿命。现代研究认为,人体进入成熟以后,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身体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开始出现一系列退行性变化。例如适应能力减退、抵抗能力下降、发病率增加等,这些变化统称为老化。老化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衰老多发生在老化过程的后期,是老化的结果。生理性衰老是生命过程的必然。但仍可通过养生延缓衰老;病理性衰老则可结合保健防病加以控制。有些人生活作息很不规律,夜卧晨起没有定时,贪图一时舒适,四体不勤,放纵淫欲,其结果必致加速老化和衰老,并进而导致死亡。
葛洪在《抱朴子·极言》中指出:“定息失时,伤也”。生活规律破坏,起居失调,则精神紊乱,脏腑功能损坏,身体各组织器官都可产生疾病。特别是年老体弱者,生活作息失常对身体的损害更为明显。据现代研究资料表明:在同等年龄组内,退休工人比在职工人发病率高达三倍之多。说明只有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休息、劳动、饮食、睡眠,皆有规律,并持之以恒,才能增进健康,尽终其天年。
三、建立科学的作息制度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与之息息相关。因此,人们的起卧休息只有与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相适应,才能有益于健康。例如,平旦之时阳气从阴始生,到日中之时,则阳气最盛,黄昏时分则阳气渐虚而阴气渐长,深夜之时则阴气最为隆盛。人们应在白昼阳气隆盛之时从事日常活动,而到夜晚阳气衰微的时候,就要安卧休息,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样可以起到保持阴阳运动平衡协调的作用。又如,一年之中,四时的阴阳消长,对人体的影响尤为明显。因此,孙思邈说:“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即根据季节变化和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生理需要的作息制度,并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使人体的生理功能保持在稳定平衡的良好状态中,这就是起居有常的真谛听在。
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是宇宙间的普遍现象,从天体运行到人体生命活动,都有内在规律或称节律。现代医学已证实,人的生命活动都遵循着一定周期或节律而展开。如人的情绪、体力、智力等也都有一定的时间规律,体力、情绪和智力的节律周期分别为23、28和33天,每个周期又分为旺盛和衰退两个阶段。人的体温总是凌晨2~6时最低,下午2~8时最高。脉搏和呼吸是清晨最慢,白天较快。血压也是白天高,夜间低。
规律的生活作息能使大脑皮层在机体内的调节活动形成有节律的条件反射系统,这是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培养规律生活习惯的最好措施是主动地安排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做到每日定时睡眠、定时起床、定时用餐、定时工作学习、定时锻炼身体、定时排大便、定期洗澡等。把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使人们生机勃勃,精神饱满地工作、学习。这样,对人体健康长寿是大有益处的。
§§§第二节劳逸适度
劳和逸之间具有一种相互对立、相互协调的辩证统一关系,二者都是人体的生理需要。人们在生活中,必须有劳有地,既不能过劳,也不能过逸。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说:“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疲及强所不能堪耳”。古人主张劳逸“中和”,有常有节。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劳逸适度对人体养生保健起着重要作用。
(一)调节气血运行
在人生过程中,绝对的“静”或相对的“动”是不可能的,只有动静结合,劳逸适度,才能对人体保健起到真正作用。适用劳作,有益于人体健康。经常合理的从事一些体力劳动有利于活动筋骨,通畅气血,强健体魄,增强体质,能锻炼意志,增强毅力,从而保持了生命活动的能力。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合理的劳动对心血管、内分泌、神经、精神、运动、肌肉等各个系统都有好处。如劳动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呼吸和消化功能、提高基础代谢率,兴奋大脑皮层对肌体各部的调节能力,调节精神。
适当休息也是生理的需要,它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调节身心必不可缺的方法。现代实验证明,疲劳能降低生物的抗病能力,易于受到病菌的侵袭。有人给疲劳和未疲劳的猴子同时注射等量病菌,结果发现疲劳的猴子被感染得病,另一方却安然无恙,这说明合理休息是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益智防衰
所谓“劳”,不光指体力劳动,还包括脑力劳动,科学用脑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面。科学用脑,就是用脑的劳逸适度问题,它要求人们勤于用脑,注重训练脑力的功能和开发其潜能,又要注重对脑的保养,防止疲劳作业。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由于惰性的原因,往往容易犯“懒于动脑”的毛病。因此,应大力提倡善于用脑,劳而不倦,保持大脑常用不衰。现代研究证明,一个人经常合理地用脑,不但不会加速衰老,反而有防止脑老化的功能。实验证明,在相同年龄组的人群中,经常用脑和不用脑的人相比,能够经常性合理用脑的人脑萎缩少,空洞体积小。因而得出结论,经常性合理用脑,可以预防衰老,增加智力,尤其是能够预防老年痴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