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理财,月光族”傻眼了
小李,单身,月薪3000元,这在北京算是偏低的收入,所以小李从来没想过要理财,每个月都是“月光一族”。当看到身边的人都学着理财的时候,他嗤之以鼻,这么点钱,理什么财啊?等我赚了十万百万的时候再理也不迟。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看似健康的小李,却被一场疾病击倒,几万元的医疗费让这个“月光族”傻眼了,恨不能就这样病死算了。后来还是在公司同事的帮助下,每个人凑了点钱,才帮他把医药费垫付了。那些同事的收入跟他差不多,但是很多人都已经有了不少存款了。这个时候,小李才醒悟过来,原来理财并不需要等到自己有了闲钱后再理,只们愿意,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始理财,而且越早开始,受益越早。
一个人如果从来都没想过要理财,头脑中从来都没有理财的观念,那么财富也将离他越来越远。一个准备理财的人,必须改变自己的观念,认真对待理财。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理财不是一时的冲动,也不是偶尔的心血来潮,必须把理财和生活紧密结合到一起,在生活中理财,在理财中生活,这才是正确的理财态度。作为一个现代人,要维持一个家庭经济上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最基本的赡养长辈、抚养孩子、教育、医疗、购车、买房之外,还得为添置家庭用品、全家旅游以及希望退休后仍能拥有潇洒的生活等等支出一定的资金,不管是哪个阶段、哪一种生活要求,都必须要靠金钱来满足。因此,通过理财为将来储备必要的经济能力,是现代人必修的理财课题。
理财其实就是一种观念。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这种“算计”就是一种理财,只是现在很多人对于理财的理解存在很多误区。
误区一:我没财可理。有这种观念误区的人认为,理财是那些有钱人的事,对于自己这种每个月靠薪水度日的人来说,谈理财是一种笑话。但是真的是这样吗?不尽然。现实生活中,那些腰缠万贯、日进斗金的富豪们并不见得就会理财,反倒是那些每个月靠薪水度日的人却是理财高手。
“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之所以会有这种说法,是因为那些富人享受着上一代积攒下来的财富,却又不懂理财,于是坐吃山空,再多的财富总有一天会花光;而对于那些穷人,因为穷,所以精打细算,让每一分钱都发挥功效,甚至让每一分钱都能赚钱,如此一代代积累,终有一天会摘掉贫穷的帽子。
误区二:我不需要理财。投资银行JP摩根的调查显示,全球大部分超级富豪过去20年都不能守住巨额财富,“败家率”达80%。有人把《福布斯》杂志2005年的全球400位首富排行榜与20年前的同一排行榜相比,结果发现,平均每5名榜上有名的超级富翁中,只有1名能在榜上屹立不倒。为什么会这样?只因为他们中很多人认为自己的财富这么多了,不需要打理,不需要理财。
事实上,真正富有的人除了拥有金钱上的财富外,还应拥有时间上、精神上的财富,他们应懂得利用自己的时间去享受努力的成果,而这就需要打理自己的财务,让财富给你带来你想要的生活。谁最懂得管理金钱,谁才是最富有的人。
误区三:会理财不如会挣钱。这种观点同样是错误的。会挣钱的人很多。红极一时的影视艺人钟镇涛会挣钱吧?可是他曾经被法院裁定破产。还有很多体育明星、演艺明星,开着名车,住着豪宅,他们每次比赛或者每场演出所挣的钱是普通人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他们应该算是会挣钱的人,但是仍旧会陷入财务危机,因为他们不会理财。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必须学会理财。
误区四:等我有了钱再理。持这一观点的人跟“我没财可理”是一样的,认为自己现在没钱,就可以不理财。但是,如果等到你有了钱再理的时候也许已经迟了。
理财并不是富人的专利,没有钱的人更需要理财。如果你的收入本来就只够维持生计,除去开支所剩无几,那么你就更需要理财。理财并不仅仅指开源,还指节流。没钱的人更需要合理地安排和规划自己的支出,花好每一元钱,增加自己的投资知识,尽量获得高回报率,使自己的财富增值。
误区五:钱太少,理财的效果不明显,所以不理财。
我觉得有这种误区是因为不太了解钱的习性。我们来看看钱有什么样的习性。我认为钱是属于长跑型运动员、耐力型选手,时间越久跑得越快。我们来举一个例子。每个月拿出100元来投资,我们仅以每年10%作为年收益率。从20岁开始投资,一个月投资100元,那么我们来计算一下,60岁时将拥有632407元。
从30岁开始,到60岁,将拥有226048元。
从40岁开始,到60岁,将拥有75936元。
从50岁开始,到60岁,将拥有20844元。
可看出,时间越长,钱增长得越快、越多。如果你了解钱的这种习性,还会觉得一个月投资100元效果不明显吗?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如果能养成节省的习惯、投资的习惯,钱少的人就一样可以成为有钱人,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
误区六:工作忙,没时间理财。
这完全是在给自己找借口。连大文豪鲁迅都坚持记账,我们普通人每天挤出10分钟记记账,每天挤出1小时学学理财知识,都是没问题的。
误区七:不懂理财知识,没法理财。
这种担心也不必要。只要肯学习,什么时候学都不晚,什么样的知识都可以学会。我们来讲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人想学金融知识,可是又犹豫不决,他就去问一个朋友。他说:“我想学金融知识,可是再过四年我就44岁了。你看还行吗?”他的朋友对他说:“怎么不行呢?你不学金融知识再过四年你也是44岁啊。”朋友的话使他顿悟,他就去报名学习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你肯学习,什么时候学都不晚。理财知识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是每个人都可以学懂的。你每天多去看看报纸,看看理财的书籍,听听理财的讲座,就可以学会,就能帮助你理好财。
误区八:理财就能一夜暴富。
这种想法是同理财相悖的。理财要求做到未雨绸缪,在力求财务安全的基础上,实现财产持续稳定的增长,这同一夜暴富没有关系。那些妄想一夜暴富的人们,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上当受骗,严重亏损,甚至血本无归。
误区九:理财要随大流。
理财是一种个性化的东西,每个人有不同的财务状况,不同的生活目标。理财不能采用一刀切、随大流的做法,理财是个性化的。因此从众不一定对,别人的做法不一定适合自己,一定要从自身的状况出发,寻找个性化的出路。
误区十:理财的原则和方法男女不一样。
这是一种误解。理财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诸如要量人为出攒钱、要打深井去生钱、要筑堤坝去护钱,这些对男女都同样适用。
实际上,理财是一个观念问题,是一种生活态度。有钱没钱,钱多钱少,有时间没时间,都不能成为忽视理财的借口。你不理财,财就不会理你。你忽视理财的同时,财富也离你越来越远。
节流固然要紧,但开源更为重要
一对老夫妇省吃俭用将4个孩子抚养长大,岁月匆匆,他们结婚已有50年了。收入颇丰的孩于们正秘密商议着要送给父母什么样的金婚礼物。
由于老夫妇喜欢携手到海边享曼夕阳余晖,孩子们决定送给父母最豪华的“爱之船”旅游航程,好让老两口尽情徜徉于大海的旖旎风光之中。
老夫妇带着头等舱的船票登上豪华游轮,可以容纳数千人的大船令他们赞叹不已。船上还有游泳池、豪华夜总会、电影院、赌场、浴室等,更令他们目不暇接、惊喜无限。
惟一美中不足的是,各项豪华设备的费用都十分昂贵。一贯节省的老夫妇盘算自己不多的旅费,细想之下,实在舍不得轻易去消费。他们只得在头等舱中安享五星级的套房设备,或流连在甲板上,欣赏海面的风光。
幸而临行前他们怕船上伙食不合口味,随身带有一箱方便面,既然吃不起船上豪华餐厅的精致餐饮,于是只好以泡面充饥,如想变换口味,便到船上的商店买些西点、面包、牛奶果腹。
到了航程的最后一夜,老先生想:若回到家后,亲友邻居问起船上餐饮如何,而自己竟答不上来,也还是说不过去。他和太太商量后,索性狠下心来,决定在晚餐时间到船上的餐厅去用餐,反正也是最后一餐,明天即是航程的终点,也不怕挥霍。
在音乐及烛光的烘托之下,欢度金婚纪念的老夫妇仿佛回到初恋时的快乐。在举杯畅饮的笑声中,用餐时间已近尾声。老先生意犹未尽地招呼侍者结账。
侍者很有礼貌地问老先生:“能不能让我看一看您的船票?”
老先生闻言不由生气:“我又不是偷渡上船的,吃顿饭还得看船票!”嘟囔中,他拿出船票扔在桌上。
侍者接过船票,拿出笔来,在船票背面的许多空格中划去一格。同时惊讶地问:“老先生,您上船以后,从未消费过吗?”
老先生更是生气:“我消不消费,关你什么事!”
侍者耐心地将船票递过去,解释道:“这是头等舱的船票,航程中船上所有的消费项目,包括餐饮、夜总会以及赌场的筹码,都已经包括在船票售价内,您每次消费,只需出示船票,由我们在背后空格注销即可。老先生您……?”
老夫妇想起航程中每天所吃的泡面,而明天即将下船,不禁相对默然。
通常贫穷人家对于有钱人之所以能够致富,较负面的想法是将有钱人致富的原因归诸于运气好或者从事不正当的行业。较正面的看法是将有钱人致富的原因归诸于有钱人比他们努力或者更能克勤克俭。但这些人万万没想到,真正造成他们的财富被远抛于后的原因,是他们对钱的态度。因为穷人与有钱人对钱的处理方式不同,有钱人的财产多是以房地产、股票的方式存放,穷人的财产多是存放在银行。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平民站在一个超市门口,目不暇接地浏览着琳琅满目的商品。这时,他身边走来一个衣冠楚楚的绅士,嘴里叼着雪茄。平民恭敬地走上前,对绅士礼貌地问:“您的雪茄很香,好像很贵吧?”
“25元一支。”
“好家伙……您一天抽几支呢?”
“10支吧。”
“天哪!您抽烟多久了?”
“40年前就抽上了。”
“什么?您仔细算算,要是不抽烟的话,那些钱足够买这幢百货商场了。”
“那么说,您也抽烟了?”
“我才不抽呢。”
“那么,您买下这个超市了吗?”
“没有啊。”
“告诉您,这个超市就是我的。”
谁也不能说平民很聪明。其一,他心算能力很快,一下子就算出40年抽25元一支的雪茄就可以买一个超市了;其二,他很懂勤俭持家由小到大的道理,并身体力行,从不抽烟。然而,他的智慧并没有变成钱,因此他既没有享受雪茄也没有攒下买超市的钱。
一个人想跻身于致富之林,要能在思考模式上挣脱传统的框框。钱是靠赚出来的,而不是靠克扣自己攒下来的。
富人尊重自我价值,穷人贬低自我
有一次聚会,一个在德国汉堡定居的老朋友讲起了他的一次颇有意思的求职经历。
去年,在德国留学毕业后,他开始四处求职,期望着能尽快地找到一份正式的工作。但汉堡的就业形势并不容乐观,加之他刚刚毕业,缺乏工作经验,所以,一直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三个月后,他开始心灰意冷,凭着自己的二级建筑装饰设计师的证书和资质,委曲求全地在一家私人的小建筑装饰设计公司工作了。那家私人公司的规模很小,能给他的工资也相对偏低一点,月薪只有2800欧元,但他已经很知足了,毕竟得来不易。
刚工作了一周,工会的人就找到了他,开始询问他的工资状况,他如实地回答了。未了,工会的工作人员提醒他说:“李先生,按工会和政府的规定,像您这样的二级建筑装饰设计师应该得到3500欧元的月薪。”但他笑着回答说:“感谢你们的关心,我现在完全可以接受这个偏低的工资,我需要这份工作。”.听完他的话,工会的工作人员一脸失望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