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朴乃存,器工招损。言拙意隐,辞尽锋出。
识不逾人者,莫言断也。势不及人者,休言讳也。力不胜人者,勿言强也。
王者不辩,辩则少威焉。智者讷言,讷则惑敌焉。勇者无语,语则怯行焉。
忠臣不表其功,窃功者必奸也。君子堪隐人恶,谤贤者固小人矣。
物朴乃存,器工招损
译文
事物朴实无华才得以保存,器具精巧华美才招致损伤。
解读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很多事情都被扭曲了。不考虑这个背景和实际需要,那么就不能顺应时势,更保护不了自己免受伤害。正像事物因朴实而不惹人注意一样,俗人眼中的缺点却成了它自存的法宝。而器具的精致让人觊觎,你争我夺,造成对其本身的伤害,这正是它所炫耀的结果。由此引申开来,在言谈上的巧言善辩,自有它的弊端,过于玩弄辞令也会伤害自身,于事有误。
活学活用
管住自己的嘴巴
心理学家说,人若有心事,应该说出来,才不会在内心郁积,闷出病来。这个说法没错,但是不能随便说,因为口是心的大门,守口不严,就会泄露很多机密;意是心的腿脚,如果意防得不够严谨,就会摇摆不定走上邪路。
某公司销售部刘经理和董事会发生意见冲突,双方一直未能妥善处理,为此,刘经理耿耿于怀,准备跳槽到竞争对手的公司。
刘经理一方面是为了泄私愤,另一方面是为了向未来的“主子”表忠心,把公司的机密文件和客户电话全部透露给各市场经销商,使得市场乱成一团,并引发了很多市场纠纷,各地市场上的电话几乎将公司电话打爆。
这还不算,他还打电话给当地工商、税务部门,说公司的账目有问题,虽然最后查证没有问题,但给公司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刘经理带着满意的“成果”去向竞争对手的公司邀功请赏,没想到遭受了一番冷遇。新老板见刘经理如此对待老东家,谁知道他以后会不会如法炮制,对待自己的公司呢?身边有这样的一个人,就像是埋下了一个随时可以爆炸的定时炸弹,谁还敢用?自然不敢录用他。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为了自己倾泻自己内心的不满,口无遮拦等于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因为守口不严而惹出的风波实在太多了。很多人似乎只抱定一个看法:反正现在是言论自由,没人因为你说了什么叛逆的话而把你打成反革命,既然活得不快活图个嘴的快活那也是一种快活。
于是,有的人稍稍受点上级的委屈,便大肆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甚至把公司机密随便透漏给别人;有的人假装老道,凡探得某个腐败分子东窗事发,便大言不惭地发表评论,说什么“不腐败,谁当官”;有的人酒未高便耍酒疯,逢得饭馆稍有不周便小题大做,拉开架势就要关人家的张……
智慧金言
有的人长期管不住自己的舌头,结果吃了大亏。其实,口无遮拦、撒泼耍赖不用太多,一两次就足以说明问题:你的生活观是消极的,你的精神是颓废的,你的意志是薄弱的。如果管不好自己的那张嘴,那你很可能会和“不满”和令人讨厌终生为伴!
言拙意隐,辞尽锋出
译文
拙于言辞才能隐藏真意,话语说尽锋芒就显露了。
解读
俗话说大智若愚,大言若讷。言辞谨慎,不露锋芒,常常是成大事者智慧的显现。浅薄者信口开河,不仅暴露了他们的肤浅,也让人一眼看穿其心意,其架势更讨人生厌。言语作为了解一个人的重要窗口,如果不有所节制,他就毫无秘密可言;言语作为交际的一个重要手段,只有措辞得当,有所保留,才能助事有成,于人无咎。
活学活用
话说半句留半句
做事都要给自己或他人留有余地,就是不要做得太绝,这样遗物的上帝不会嫉妒我,鬼神也不会伤害我。假如一切事物都要求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一切功劳都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即使不为此而发生内乱,也会因为这导致招来外面的伤害。
要友善的与人交往,做事不能太绝。因此,有碰触的地方不妨退一步,让对方先过;宽阔的道路,分给别人三分便利未尝不可呢?
再给大家讲个故事,处长把一项采购工作交给这位朋友,这件采购工作是有相当困难的,处长问他:“有没有问题?这件事办砸了是要扣工资的哟!”他拍着胸脯回答说:“没问题,包你满意!”过了三天,没有任何动静。处长问他进度如何,他才老实说:“不如想像中那么简单!”虽然处长同意他继续努力,工资还是扣了。
还有一位朋友和同事闹不愉快,他向同事说:“从今天起我们断绝所有关系,彼此毫无瓜葛……”说完话还不到两个月,他的同事成为他的上司,这位朋友因讲过这样的话,无奈辞职了。
上面尴尬的例子都是话说太绝早成的。把话说得太绝就像杯子倒满了水,再也滴不进一滴水,再滴就溢出来了;也像把气球灌饱了气,再也灌不进一丝丝的空气,再灌就要爆炸了。当然,也有人话说得很绝,而且也做得到。不过凡事总有意外,使得事情产生变化,而这些意外并不是人人能预料的,话不要说得太绝,就是为了容纳这个“意外”,为了自己,为了他人,说话前想一想。
各国政府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新闻发言人面对记者的询问,都偏爱用这些字眼:“可能、尽量、或许、研究、考虑、评估、征询各方意见……”诸如此类,都不是肯定的字眼,他们之所以如此,并非不负责任,而是为了留一点空间好容纳“意外”,否则一下子把事情说死了,结果却发生了意外,就会很尴尬,说的难听点,自己在打自己的脸。
因此以下几方面是你在说话时不得不注意的。
做事方面:
别人向你求助的时候,如果能够做到,可以答应,但不要“保证”,应该说“我尽量,我试试看”。如此,即使将来不能帮别人办成事,别人也不会对你有什么想法。
给领导办事的时候,当然要接受,但不要说“保证没问题”,应该说“应该没问题,我会全力以赴”。这是为了防止万一自己做不到所留的后路,事实上这样说并无损你的诚意,反而更能让领导觉得你是一个谨慎的人,成熟的人,所以,事情办成了,就会更信赖你;即使事没做好,也没有什么。
做人方面:
朋友之间不要把话说死了。特别是不要说出“势不两立”之类的话,除非你与对方有深仇大恨。不管谁对谁错,最好是闭口不言,或者即使说话也留有余地,不要把对方一棍子打死,防止将来与你为敌。
不要急于对别人说出自己的评价。比如说“这个人完蛋了”、“这个人一辈子没出息”之类的话,都是不合适的,人一辈子很长,有很多变数,谁知道一个人哪天碰到好运气呢?同样的,也不要说“这个人前途无量”或“这个人能力高强”,总之,应多用“考虑……不过……假如”之类的话语,为以后长期做个打算。
智慧金言
虽然有时话说必须要说绝,但是除非必要,还是保留一点空间的好,这样既不会得罪人,也不会使自己陷入困境,总之,多用些中性的、不确定的词句,让你可进可退自如。
识不逾人者,莫言断也
译文
见识不能超过别人的人,不要说判断的话。
解读
好为人师、轻下断言,是不少人的一大毛病。过度的自信和轻视别人,也是很多人的受挫之因。而真正的有识者,他们知道识无止境的道理,更把它贯彻到实际中去,所以能出言谨慎,不冲动行事。错误的判断往往是致命的,在这一错误理念支配下的行动所造成的后果,常是无法挽回的灾难。在这一点上,如果能自省谦逊,善听人言,不固执己见,许多大的损失就可避免。
活学活用
好议事者,不可图事
喜欢议论事情的人,不要和他一起策划大事。
在日常生活中,在单位上下级间、同事间,感到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时,许多不是很聪明的老实人,他们会表现出不满、愤怒的情绪,甚至会暴跳如雷,大骂一通。往往这些行为,只是简单发泄了一下自己激动的情绪,而于对方却无丝毫的作用,反而耗费自己的气力,还可能会引起别人的误会,让自己伤得更深。
刘宁是一家公司的行政助理,同事们都把她当成公司的“管家”,公司里的大小事务,都要找她才行。如此一来,刘宁每天事务繁杂,忙得晕头转向,牢骚和抱怨便成了家常便饭。
这天一大早,又见她抱怨:“烦死了,烦死了!”一位同事皱眉头,不高兴地嘀咕着:“本来心情好好的,被你一吵也烦了。”
事实上,刘宁性格开朗外向,工作起来认真努力。虽说满腹牢骚,该做的事情,一丝一毫也不曾怠慢。设备维护,办公用品购买,交通信费,订客房,买机票……刘宁整天忙不过来,恨不得有三头六臂。再加上为人热情,中午不想下楼吃饭的人还请她帮忙叫外卖。
刚交完电话费,财务部的小李来领胶水,刘宁不高兴地说:“昨天不是刚来过吗?怎么就你事情多,今儿这个、明儿那个的?”抽屉被她用力一拉发出咔咔的响声。她翻出一个胶棒,往桌子上一扔:“以后东西一起领!”小李非常尴尬,又不好说什么,忙赔笑脸:“你看你,找人家报销时就叫亲爱的,一有点事求你,脸马上就长了。”
大家正笑着呢,销售部的王娜冲进来,原来复印机卡纸了。刘宁脸上立刻晴转多云,不耐烦地摆摆手:“知道了。烦死了!和你说‘N’遍了,先填保修单。”她一边把单子扔给王娜:“填一下,我去看看。”一边嘟囔:“综合部的人都死光了,什么事情都找我!”这可把综合部的小张气坏了:“这叫什么话啊?我招你惹你了?”
虽然态度不好,但整个公司的正常运转还真离不开刘宁。虽然有时候被她说得下不来台,也没有人说什么。怎么说呢?她不是应该做的都做好了吗?但是,那些“讨厌”、“烦死了”、“不是说过了吗”……实在是让人听了不舒服。尤其是同办公室的人,刘宁一叫,他们头都大了。“拜托,你不知道什么叫情绪污染吗?”这是大家的共同反应。年末的时候,公司民意选举先进工作者,大家虽然都认为这种活动老套可笑,暗地里却都想自己能榜上有名。奖金倒是小事,谁不希望自己的工作得到肯定呢?领导们以为先进非刘宁莫属,可一看投票结果,50多张选票,刘宁只得12张。
有人私底下说:“刘宁人是不错,就是嘴巴太厉害了。”
刘宁很委屈:我累死累活的,却得不到他人的理解?
什么叫费力不讨好?像刘宁这样,工作都帮别人做到家了,嘴上为逞一时之快,抱怨了几句,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
智慧金言
有些事情,已经做了或者必须要做,就不要再去抱怨了。因为再抱怨也无济于事,而且可能会失去应得的利益。而这样的人,与之交友,你会感到很累。
势不及人者,休言讳也
译文
势力弱于别人的人,不要说忌讳的话。
解读
在不知不觉中冒犯有权势的人大有人在。如果说坚持正义而故意为之,这无可厚非,但因无心之失而招惹麻烦、自树强敌,就该深刻检讨了。有权势的人忌讳颇多,身为弱者,和他们打交道尤当小心谨慎,纵使人们和有权势者曾是密友故旧,乃至亲人,也不能随兴而发了。要知有权势者的虚荣心极强,他们在此的承受力也极为脆弱,惹恼了他们,对自己终不是件好事。
活学活用
矮檐之下要低头
民间有一句俗语,叫“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就是说,人在权势、力量不如别人的时候,或者在求人办事之时,不能不低头退让。这句话,可以说洞澈世事人情,非常有智慧。然而,仔细看这句话的后半句,我们会发现“不得不”一词里隐含着太多的勉强和无奈,这是一种消极的、不情愿的低头。既然是勉强和不情愿的,做起来就不免流露出不满的情绪,这种不满如果让对方看到,很可能会影响你办事的效果。因而,我们要把这句俗语改成“人在屋檐下,一定要低头”。把“不得不”改成“一定要”并不是在玩文字游戏,而是要求权势和力量不如对方的人要积极主动地低下头来,变消极为积极,变不情愿为心甘情愿。
所谓的“屋檐”,通俗点说,就是别人的势力范围,也就是说,只要你在这势力范围之中,靠这势力生存,那么你就在别人的屋檐下了。这屋檐有的很高,任何人都可抬头站着,但这种屋檐不多,以人类容易排斥“非我族群”的天性来看,大部分的屋檐都是非常矮的!也就是说,进入别人的势力范围时,你会受到很多有意无意的排斥和限制,以及不知从何而来的欺压,除非你强大到不用靠别人来过日子的程度。即使如此,你也不能保证一辈子都可以如此自由自在,不用在人屋檐下避避风雨。所以,在人屋檐下的心态就有必要调整了。所以,只要是在别人的屋檐下,就“一定”要低下头,不用别人来提醒,也不用撞到屋檐了才低头。这是一种对客观环境的理性认知,根本没必要不好意思和抹不开面子。与生存相比,脸面又值多少钱?在生存与脸面相矛盾时,生存第一!
“一定要低头”,起码有这样几个好处:你很主动地低下了头,不致成为明显的目标;不会因为头抬的太高而把矮檐撞坏。要知道,不管撞坏撞不坏,你总要受伤的,尽管你的头是“铁”的,但老祖宗早就有“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古训。不会因为脖子太酸,忍受不了而离开能够躲风避雨的“屋檐”。离开不是不可以,但是必须考虑要去哪里。要知道,一旦离开,再想回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在“屋檐”下待久了,就有可能成为屋内的一员,甚至还有可能把屋内人赶出来,自己当主人。
在中国历史上,各种斗争,极其复杂。忍受暂时的屈辱,低头磨炼自己的意志,寻找合适的机会,是一个成大事者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西汉时期的韩信忍胯下之辱正是这种“一定要低头”的最好体现。因为他不低头就把自己弄到和地痞无赖同等的地步,奋起还击,闹出人命吃官司不说,还很可能赔上一条小命。另一种“一定要低头”,属于更高一个层次。就是有意识地主动消隐一个阶段,借这一阶段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消除各方面的隐患,为将来的大举行动做好准备。
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国公李渊(即唐太祖)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有目的地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有点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李渊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隋炀帝对自己起疑心了,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低头隐忍,等待时机。于是,他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试想,如果当初李渊不主动低头,或者头低得稍微有点勉强,很可能就被正猜疑他的隋炀帝杨广除掉了,哪里还会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