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困乃正,命顺乃奇。以正化奇,止为枢也。
事变非智勿晓,事本非止勿存。天灾示警,逆之必亡;人祸告诫,有之固益。躁生百端,困出妄念,非止莫阻害之蔓焉。
视己勿重者重,视人为轻者轻。患以心生,以蹇为乐,蹇不为蹇矣。
穷不言富,贱不趋贵。忍辱为大,不怒为尊。蹇非敌也,敌乃乱焉。
人困乃正,命顺乃奇
译文
人处困厄是正常的,命运顺利是出人意料的。
解读
人的一生充满危机,如何应对危机常常是人们走出低谷的关键。对人生的顺逆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就是人们丢掉幻想、面对现实的理智行为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十分重要,它可使人在任何时候都勇于进取,不为任何困难所压倒。同时,良好的心态也会让人行为守矩,不走异端,在困厄之时保持君子本色。
活学活用
忍人所不能忍,做人所不能为
能忍他人所不能忍的悖逆,才能做他人不能做成的事业。
公元616年,李渊被诏封为太原留守。当时北边的突厥用数万军马多次进攻太原城池,李渊遣部将王康达率军队出战,几乎全军覆灭。后来他巧使疑兵之计,才勉强吓跑了突厥兵。然而,在突厥的支持和庇护下,郭子和等纷纷起兵闹事,李渊防不胜防,项上人头随时不保。
在常人看来,李渊当时处在内外交困的局势,必然会奋起反击,与突厥决一死战。不料李渊竟派遣谋士刘文静为特使,向突厥屈节称臣,并愿将其全部金银珠宝统统送给始毕可汗!
原来李渊根据天下大势,已决定起兵反隋。要起兵成大气候,太原虽是一个军事重镇,但不是理想的发家基地,必须西入关中,才能号令天下。而西入关中,太原又是李唐大军绝对不能丢失的根据地。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保住太原并顺利西进呢?
李渊
当时李渊手下不过三四万人马,即使全部屯驻太原,应付突厥与盗寇的随时出没,已是捉襟见肘。而现在要进伐关中,显然不能留下重兵把守。唯一的办法便是和亲,让突厥“坐受宝货”。因而李渊才不惜俯首称臣。
李渊的退步策略获得了大丰收。始毕可汗果然十分赞成与李和亲。后来,李渊派李世民出马,不费周折便收复了太原。
而且,李渊还得到了突厥的不少资助,始毕可汗一路上送给李渊很多马匹及士兵。李渊还乘机购来数以万计的马匹。这不仅为李渊拥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骑兵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且因为汉人素惧突厥兵英勇善战,李渊军中有突厥骑兵,这为他增加了不少的声势。
李渊让步的行为,虽在名誉及物质上都有很大损失,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策略,它使原本弱小的李家军既平安地保住了后方根据地,又顺利地西行打进了关中。
智慧金言
很多时候,成功只是一种结果。为了最后的成功,暂时让步妥协,决不是不求上进,而是为了我们更有把握赢得成功。
以正化奇,止为枢也
译文
把逆境转化为顺境,有所不为是关键。
解读
改变命运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止”的作用是独特而又不可替代的。“止”不是绝对停止,有所不为的“止”蕴含着高度的进取和克制,它不会使人急功近利,也不会使人消极等待,它总能让人避过急流险滩,迂回达到既定的目标。这是由困境中的客观环境所决定的,在四处羁绊的状态中,放手一搏固然重要,有所顾忌也同样不可或缺: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常是提高成功机率的前提。
活学活用
屈伸之道,不可不知
将清高藏在浑浊里,将伸展隐在屈服中。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刀刃钝的刀子怎么用力也切不下去,刀刃锋利的刀子很好切,但是一不小心反而容易切伤自己。因此,在待人处世中不要锋芒毕露,以免惹火烧身。
南宋时期的秦桧,是一个奸诈的无耻之徒,他有一个下属,也具有“秦桧之风”。有一次,此人为了讨好上司送给秦桧一条名贵的地毯。秦桧把这条地毯往屋里一铺,恰好合适。秦桧由此想到:这个人太精明了,他连我屋子的大小都已经测出来了,还有什么事情能瞒得了他呢?秦桧惯于在背后算计人,怎么可能容忍别人对自己的心思掌握得这样透彻呢?所以,有了这个想法后,那个“聪明”下属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封建时代,统治者最忌讳他人参与为自己选择接班人,因为这是一个极为严肃的问题。每一个有希望接班的人,无论是兄弟还是叔侄,可说是个个都红了眼,因此这种斗争经常是最凶残、最激烈的。但是,杨修却在如此重大的问题上不识时务,犯了卖弄自己小聪明的毛病。
曹操准备选择长子曹丕、三子曹植中的一人做继承人。曹植能诗赋,善应对,深得曹操欢心,曹操想立他为太子。曹丕知道后,就秘密地请歌长(官名)曹丕吴质到府中来商议对策,但是害怕曹操知道,就把吴质藏在大竹片箱内抬进府来,对外说抬的是绸缎布匹。杨修发现后,就去向曹操报告,因此曹操派人到曹丕府前进行盘查。曹丕听说以后十分惊慌,赶紧派人报告吴质,并且请他快想办法。吴质听后很冷静,让来人转告曹丕说:“没关系,明天只要你用大竹片箱装上绸缎布匹抬进府里去就行了。”结果可想而知。曹操因此事怀疑杨修想帮助曹植来陷害曹丕,非常气愤,就更加讨厌杨修了。
曹操为考曹丕和曹植的才干,经常拿军国大事来征询两人的意见。杨修替曹植写了十多条答案,曹操的所有问题,曹植都能根据条文来回答,因为杨修为相府主簿,深知军国内情,曹植按他写的回答每个题都答对了,曹操心中又产生了怀疑。曹丕后来买通曹植的亲信随从,把杨修写的答案呈送给曹操,曹操非常生气地说道:“匹夫安敢欺我耶!”
又一次,曹操让曹丕、曹植出某城的城门,暗地里告诉门官不要放他们出去。曹丕碰了钉子,乖乖回来了。曹植听说以后,又向他的智囊杨修问计,杨修很干脆地告诉他:“你是奉魏王之命出城的,谁敢拦阻,杀掉就行了。”曹植领计而去,杀了门官,出了城。曹操知道以后,先是惊奇,得知事情真相后,愈加气恼。
曹操性格多疑,总担心有人暗中谋害自己,因此开始找岔子要除掉这个不知趣的家伙。
机会不久就来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进军定军山,曹操的亲信大将夏侯渊被黄忠斩杀,曹操亲率大军迎战刘备于汉中。战事进展很不顺利,双方在汉水一带形成对峙状态,曹操进退两难,前进害怕刘备,撤退又怕遭人耻笑。一天晚上,心情烦闷的曹操正在大帐内想心事,恰逢厨子端来一碗鸡汤,曹操看碗中有根鸡肋,感慨万千。这时夏侯惇入帐内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道:“鸡肋!鸡肋!”因此人们便把这句话当作号令传了出去。行军主簿杨修马上让随军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惇万分惊恐,把杨修叫到帐内询问详情。杨修解释道:“鸡肋鸡肋,丢掉可惜吃起来又没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困在这有什么用,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夏侯惇听了十分佩服他说的话,营中将士都开始打点行装。曹操知道这种情况后,差点气坏心肝肺,大怒道:“匹夫怎敢造谣乱我军心!”因此,喝令刀斧手,将杨修推出斩首,并把首级挂在辕门之外,好让不听军令的人以此为戒。
俗话说得好:“聪明反被聪明误。”杨修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应该肯定,问题在于他被聪明所误,处处都要露一手。“恃才放狂”,不顾及别人受了受不了,不考虑别人讨厌不讨厌,而这一个别人,却是曹操这个同样聪明过人、恃才傲物的顶头上司。因此,针尖对麦芒,杨修终于送掉了自己的性命。
如果你对公司的内情非常了解,当那些弄不清楚真相的人在谈这件事的时候,有些人是想借机探听消息的,而你却毫无戒心,把自己所知道的一五一十全说了出去。那么,本来对这件事并不是十分了解的人,却从你嘴里得到了情报。假如你恰好碰到的是别有用心的人,他再跑到上司面前去搬弄是非,让上司以为你是在随便散播小道消息,本来是对自己非常有利的情报,反而成为自己的绊脚石,这可真是不划算。
看到这里,你肯定会说:“不用说我早就已经知道这个道理了!”但是,你是不是真的能时刻地记住这个原则,还随时谨记在心呢?
一般来说,每个公司都会有能力强与能力一般的人,主管总是喜欢把工作交代给能力比较强的人,认为能力强的人能够不负所托完成任务。因此,这一类的人多半容易骄傲自满,容易锋芒毕露,容易遭人嫉妒。所以,在待人处世中,聪明的人都懂得明哲保身、不显露自己全部的实力这个道理,不让人了解自己究竟有多少战斗力。
在决斗一开始的时候宝刀不可随便出鞘,如果决斗刚开始你就先亮出自己的宝刀,那么这一场决斗你就输定了。在最后关头宝刀方可出鞘,你这样才可能有反败为胜的机会。无论何时都不可让对方从一开始就追着你打,否则到最后你只有弃城投降一条路。如果不知道对方的实力,就不能掉以轻心。
智慧金言
说话时显露自己的聪明,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事事都想显示自己高人一筹,这样做即使不为人所嫉,也会为人所伤。
事变非智勿晓,事本非止勿存
译文
事情的变化不是有智慧的人就不能掌握,事情的根本不知停止就无法保存。
解读
身陷困境,保存根本比任何时候都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会留下翻身的资本,以待来日。许多急躁冒进的人不知此理,他们徒逞“困兽犹斗”之能,结果将最后的希望一齐葬送,成为彻底的输家。本来世事是无常的,人有得意的时候,自有倒霉的时候,用不着太多的失落和绝望。对急进偏爱的人,他们一旦看到由此带来的坏处,知止的好处也不会不请自来:一个人智慧的高低,往往表现在他对事情发展的洞察上。
活学活用
退却并非逃避
楚庄王刚即位不久,整天与妻妾寻欢作乐,不理朝政,还下了一道命令:如果有敢议论国君的得失者,格杀勿论!朝中大臣们都噤若寒蝉,有话也不敢说。这天,楚庄王在后宫左搂右抱,手下的伍举再也看不过去,说要觐见,楚庄王一脸的不高兴,就对伍举说:“你有什么要紧的事赶快说,没看见本王正忙着吗?”伍举笑着对楚庄王说:“倒也不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只是微臣听说大王特别喜欢猜谜语,臣这里有一个,许多人都猜不出来,所以今天特地来献给大王,看大王能否猜出来。”楚庄王很不耐烦:“快讲给我听!”伍举看楚庄王已经中了自己的圈套,知道自己的生命无忧,当下一字一顿的说:“山上有只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请问大王这是什么鸟?”楚庄王明白伍举是在说自己,就说:“我以为是什么样的谜语呢,原来是这个呀,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实际上,楚庄王只是表面上寻欢作乐,却无时无刻不在寻找忠臣。后来,大夫苏从直言敢谏,楚庄王才告诉大家真相:我整整等了三年,才遇到像伍举、苏从这样的忠臣,你们是楚国振兴的希望所在啊!之后下令,杀掉所有那些只会拍马屁的人,重用伍举和苏从,全力发展生产,整顿军队,使楚国日益壮大起来,终于打败了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原来楚庄王用三年的时间来等待时机,目的就是使晋等一些国家放松警惕,然后,得到贤臣,壮大自己的实力,最终“一飞冲天,一鸣惊人”。这可谓是楚庄王得以胜出的杰作,此中,让自己的国家停滞三年,这也就是“退让”巧妙之所在了。大家可以看出,楚庄王并不是一味的退让隐忍,也不是因为害怕而逃避,而是为了让自己的国家,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这也就是在退步中等待进步的时机了。
在当今社会中,与人交往也好,与人共事也好,如果一味的强调自己该怎么样进步,该怎么样出人头地,因为社会是大家的社会,也不可能万事一帆风顺,当遇到逆境的时候,还硬着脖子,不让不退,那是多么危险的事。
荀子认为,做人处世要恪守“中庸”之道。聪明人做事,在富有的时候要能想到自己不足的时候;平稳的时候要能想到自己也会陷入艰难的时候;安全的时候要能想到危难的时候。自己十分小心的行事,还恐怕有祸及身,这样,无论做什么事都不会陷入困境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凡事都要谦虚谨慎,应退让时就得退让,这样就不会因为自己的偏激而走上极端,也就不会在与人交往中处处受人辱骂、抵牾、陷害了。
中庸处世讲的是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要能做到“中”,“中”者,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不能只想着怎么“进”,也不能因为顺利而忘乎所以,要适当的“退”,但前面已经讲过,“退”并不是完全放弃,更不能是逃避,而是要等待时机而更进一步。
所谓适中的“退让”,说白了就见好就收手,不能贪得无厌,因为社会的存在,就有它存在的规律,这是自然法则,谁也打破不了。好人不可做完,好事不能做尽,懂得这一点,不管是进还是退都有尺度,才不会因此而失去更多的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
智慧金言
在退让的同时,要时刻提醒自己要增强自己的实力,以备进步之用。“得寸进尺”即是要“先得一寸而后再进一尺”,得不到的时候就暂且退让。可能在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人会觉得,在与人交往的时候退让,是懦弱的表现,是自己不自信,这无疑是一个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不管怎么说,退让并非是因为自己做不到或是做不好而逃避,也并非是害怕别人,或是不自信不坚强什么的。这个道理也得分情况、分时间、分场合,退让也要符合“中”的尺度,要不别人还真以为你是脓胞。
天灾示警,逆之必亡;人祸告诫,省之固益
译文
天降灾难表示警告,违逆它一定灭亡;人生祸乱让人警戒,反省它必有益处。
解读
天灾人祸不是无缘无故就会发生的,人们当从灾难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以规范调整自己的行止。善于在困境中磨砺自己的人,总能悟出人生的大道,进而在进退之间暗合天地的规律,不感情用事。事实上,只有平安度过灾难的人,才最有可能拥有成功的一切。聪明人不会时自然和世事的暗示视而不见,愚顽的人才相信自己可以主宰世界。成长和成功不会一夜之间完成,在困境中修习进退的学问,他日的成就才是真实和坚实的,也是不易反复的。
活学活用
横逆困穷,豪杰炉炼
逆境是人生最好的煅炼场所。能经受逆境的考验,对身心都有好处;不能经受考验,身心都会受到损伤。
人处在逆境中,可时时自觉纠正自己的过失,陶冶自己的性情,使人变得坚强深刻;处在顺境中,眼前就像布满了看不见的刀枪戈矛,人的意志逐渐消失也无所觉察。
战国中后期,尤其是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后,秦国愈发强大。面对着这种趋势,其他六国不免恐慌起来。有的主张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抗秦,这种苏秦主张被叫做合纵;有的主张六国中的任何一国联合秦国,来攻击其他国家,这种主张被叫做连横。在这场“合纵连横”的战役中出现了许多能言善辩、靠游说获俸禄、进仕途的游士、食客。苏秦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