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之不公,人怨难止。穷富为仇,弥祸不消。
君子不念旧恶,旧恶害德也。小人存隙必报,必报自毁也。和而弗争,谋之首也。
名不正而谤兴,正名者必自屈焉。惑不解而恨重,释惑者固自罪焉。私念不生,仇怨无结焉。
宽不足以悦人,严堪补也。敬无助于劝善,诤堪教矣。
世之不公,人怨难止。
译文
世道不公平,人们的怨恨就难以停止
解读
怨限的根源,归根到底还是由世道不公而引发的。怨限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它的爆发破坏力惊人,是任何人不能轻视的。其实,消解人们的怨恨当从治世开始,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彻底消除仇怨便只能是句空话。无论何人都不能漠视对已怨恨的增长,高高在上者无上的特权也会被积怨摧垮。聪明的掌权者做出一些姿态和让步,甚至忍痛割爱来化解怨恨,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活学活用
冷眼看待世间不公
人的一生怎么可能不遇上一点曲折,不被别人误解?天下之大,哪能什么利益、好处都被你占了去?不被理解的时候就觉得委屈,得不到好处,就报怨命运的不公平,不思自己是否努力,只是怨天尤人,是什么事情也做不好的。遇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要豁达大度,不要以一事一时的不顺利为念,应该看到社会的发展,什么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有了委屈、冤屈,自然要倾吐,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不能被委屈、不公正的待遇、不平的遭遇所困扰,无法解脱,什么事都没有心思去做,整天沉溺在自己的不平遭遇之中,仿佛你是天下最悲惨的一个,这是不行的。
《劝忍百箴》中谈到“忍不平”时谈到:处在不平的状态就会发出声音,这是物理的常性。豁达的人目光远大,与世无争,尽管别人得到的东西很多,给予我的却很少,我也能忍,不去争讨。别人自视圣明,却认为我愚笨,我也不去计较,依然能忍。优待别人而轻视我,我不看重待遇,同样能忍。别人不能忍受,争斗引起大祸。我的心境淡泊寡欲,不怨恨也不愤怒。他强大而我弱小,应该看到强弱一定有它的原因;他兴盛而我衰微,那也是盛衰自然有它的定数。人在很多时候能战胜天的意志,而天的意志也常常能左右人。世态炎凉不定,而我的心境却常如春天般温和。唉,怎么能不忍呢!
这里反映了古人对待不平的态度。首先,人的一生中随时可能陷于不平的境遇。要忍受自己所遇到不公平对待,心胸要宽广,不去计较那些小事,而应自我完善。其次,既然知道自己遭受不平时心中难免气愤,所以也应该能够理解他人在遇到不平时的心态。三是要平等对人,不能由于自己的行为造成别人处于不平的境地,这是忍不平的另一个方面。最后,作为一个统治者或握有一定权力的周世宗人,应该不因私废公,以偏盖平,执法要公允,不能枉法徇情。这也是不平之忍的内容。
五代十国时的周世宗是个英明果敢的豪杰,在当时那样混乱的情况下,仅仅用五六年时间,威望和名声便震慑了整个中国,可以说是一代英王了。然而他却不到四十岁就死了。死后不过半年,政权就落到赵匡胤之手。他一生的功绩,只不过为宋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考察他一生行为,他之所以命短,只怕是因为他性格太过暴躁,动用刑法太严,他手下的官员,稍有过错,他便处以重刑杀掉。他虽富才干,办事雷厉风行,但却不懂宽容。
当时翰林院医官马道元曾进状给世宗,诉说自己的儿子在寿州境内被贼杀死,现主犯已在宿州被捕,当地州官不认真断理此案。一向重视整顿吏治的世宗闻听此言,勃然大怒,派大臣窦仪乘驿站快马去处理此案。
窦仪秉承世宗旨意,在制刑上格外严酷。审理结果,牵连处死了24个人及其家属。知州赵砺亦因此被撤职。达件事本来只是马氏的一个儿子遭杀,怎么能诛连24家的族人呢?古人常说:“过刚则折。”周世宗励精图治,是有名的勤政之君,脾气又如此暴躁,怎么会不短命呢?
秦始皇的暴虐,周世宗的酷烈,使他们都被打上了暴君的印记,纵然贵为皇帝,他们的心里也有不公,恨上苍不公,恨下臣不贤,恨自己的王道不能完全地得以实现,于是他们暴虐,于是他们的手下,无以计数的忠臣贤民难得善终,可是最终,他们的寿命也都不没长到哪去。可见,喜怒无常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处事上的失误,也是对自己身体的戕害。
吕坤在《呻吟语》中说:“你在冤屈的时候,心居广大,则无往而不泰然。”他继而进一步阐述他的看法:“在遭遇患难的时候,内心却处在安乐;在身处地位贫贱的时候,内心却达到了富贵;在受冤屈而不得伸张的时候,内心却是居于广大宽敞的境界,就自然会无往而不泰然处之了。心底无私,天地自然宽。”
尘世之上,真正的“公正”与“公平”是不存在的,万物都有其相对性,人不能只凭着一个片面的见识便冲动起来,因为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己,一时的冲动都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不要以为自己是手握着“公道”大旗的执旗手,不妨糊涂一下,跃身事外。从旁观者的角度将问题重新审视一遍,也许公正才能真正地由心而生。
智慧金言
做人应该懂得把心胸放开,把眼光放远,不以委屈为念,正像古人说的,如果你视平川大路如沟壑纵横,视身强体健为病痛满身,视平安无事为不测祸福,那你还有什么不平不能忍呢?
穷富为仇,弥祸不消
译文
穷人与富人互相仇视,遍布的祸患就无法消除。
解读
穷富差别造成的对立自古难去。穷人和富人互以为敌,严加戒备,由此激发的祸患层出不穷,双方的损失都是极为惨重的。消解双方仇怨的途径绝不是罕有。重要的是富者要戒除为富不仁的行为和狂妄态度,穷者也要摆正心态,不能因穷生恨,狭隘地视富为仇。没有人甘于贫穷,也无人富不思保,穷富之间只要善于应对、处置得当、各有所止。双赢的效果就会显现。
活学活用
赚钱当以人为主
不看重钱财可以集聚众人,约束自己则可以使众人信服,放宽肚量便会得到他人的帮助,凡事率先去做则可以领导他人。
人世间有这样一句谚语:“丢了金钱,什么都没有丢;丢了健康,即丢了人生的一半;丢了精神,就一切全丢了。”
这句谚语蕴含着这样的思想:切忌把财物看得比人重要。钱同人相比,还是人第一,钱第二。一位伟人曾经这样说过,人是世界上一切最宝贵的东西,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因而我们主张,赚钱要以人为主。
赚钱以人为主,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第一个就是,钱要靠人来赚,因而要注意以人为本,合理地发挥个人的长处,企业的管理者更要合理地用人,建立完善的人才机制。
三星企业财团是韩国的一个名声鼎沸的大财团。像欧美一些著名的大企业一样,三星企业财团几十年来历久不衰,经营有方固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但从根本上看,还应归之于它的卓越的人事管理。
长期以来,三星财团董事长李秉坚持“人才第一”的信条,把企业员工的素质看作是企业成败攸关的大事,因此,“三星”自创业起,就一直花大气力来物色和训练人才。
早在1956年,“三星”就成为韩国第一个通过公开招考来甄选人才的财团,并一直坚持至今。新职工一旦录用后,首先进入员工训练中心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培训,接受“爱三星”的教育,使之树立“我就是三星、三星就是我”的信念。在中心培训结束之前,还要从事一项“适应生活及提高推销能力”的训练,其做法是交给每位新职工两件三星企业财团的产品,用汽车把他们送到乡下,让他们分头去推销,货未脱手不得回来。李秉还尤其重视招罗社会各界人才,其中有曾任南韩国防部长的金贞烈、曾任法务部长的洪进基等高级官员,以及经济界、学术界的精英,一一委以重任。无怪乎韩国社会舆论界称“三星”为“人才汇集中心”。
在“三星”财团里,量才录用、注重实绩是一贯坚持的用人原则。每年十二月,“三星”都要召开下属企业的首脑会议。会上,对表现平平的经理,总是给予铁面无情的训斥,甚至当场宣布免职;而对于那些经营出色的下属,则给予表彰和奖励。李秉给职工的奖金数额往往大得惊人,而且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三星”奖惩分明、不讲情面的铁腕人事政策,是其“人才第一”思想的又一具体体现,对“三星”的发展同样起着积极的作用。
企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通过职工的创造性劳动去实现的。“三星”财团把“人才第一”奉为信条,把育才、爱才、用才视为命脉,从战略的高度来对待用人的问题,遵循的正是“因人成事”的经营之道。而从其员工个人的角度来看,能够被合理地利用,从而不断地自我超越,以有能力去获取更大的个人财富的过程,也实际上是一个“因事成人”的成材之道,是一种双方都受益的事情。
赚钱以人为主的第二个方面是,钱要用在人身上。很多人都弄不清楚钱与人之间的关系,许多人的脑子里都在萦绕着一个“钱”字。商海中天天为了赚钱而争得你死我活,仿佛钱就是一切,钱就是上帝。但是,钱是人创造出来的,为人所使用,人是金钱的主人,不是金钱的奴隶。所以说,糊涂学认为,在钱与人的问题上,还是要以为人赚钱为目的,以钱为人所用为原则,这样才能悟到不想赚钱,方能赚钱的妙用之所在。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不到十五岁就成为亿万富翁,不过,他自认只是财富的保管人,所以乐于捐钱给社会大众。
然而,找他捐钱的人太多了。为了保证捐助出去的钱得到合理的利用,他需要对每一件申请案仔细调查,于是,他让助手着手成立办事处,专门负责调查事宜。于是,他们在1901年,设立了“洛克菲勒医药研究所”;1903年,成立了“教育普及会”;1913年设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1918年成立了“洛克菲勒夫人纪念基金会”。
哲学家史威夫物(Dean swift)说过:“金钱就是自由,但是大量的财富却是桎梏。”洛克菲勒深谙这个道理,他一生之中共捐了五亿五千万美元,他的捐助,不是为了虚荣,而是出自至诚。因为他即使不再努力也早已经有了足够用的钱,而他也并不需要用这件事去炒作,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他一如既往地赚钱,热衷于赚钱,赚了钱,又热衷于把它捐助出去,帮助别人。
他一生都能把赚到的每一分钱用到真正有意义的地方,到了九十岁,他依旧身心健康,耳聪目明,日子过得很愉快。他九十八岁的时候去世,死时,只剩下一张标准石油公司的股票,因为那是第一号,其他的产业都在生前捐掉或分赠给继承者了。
洛克菲勒的行为在于一些金钱至上的人心里,真是一个大糊涂虫的行为,那么多的钱,给别人干嘛?还不留着给后世子孙?但是洛克菲勒可不一定会这么看。他把钱给赋予了真情,所以他获得了感情上的快乐。赚了钱,他自己衣食没有受到苦,他参加运动,健康饮食,他享受事业之趣,他的家人也没有受苦,他的钱让家庭有了正常的生活,他给了每一个继承人准备出了自己的那一份,他只是没有把家业全都给自己的继承人,因为他想让自己的后代,不以钱为累,不因钱而迷失。他把每一分钱都合理地用到了有用的地方,多出来的,他用于去帮助其他的人,他是钱的主宰者,所以受人尊敬,事业成功,所以他健康、快乐、长寿。
名商人胡雪岩也曾经说过:
“我有了钱,不是拿银票糊墙壁,看看过瘾就算数,我有了钱要用出去!世界上顶顶痛快的一件事,就是看到人家穷途末路,几乎一钱逼死英雄汉时,我有机会挥手斥金,喏,拿去用!够不够?”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是个大富翁,不能谁都有多余的钱去给别人,也并不是把自己的钱都送了人,自己什么都没有就是正确的金钱观念。我们只想说,洛克菲勒和胡雪岩给了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有关于人与金钱之间的关系的启示,钱应该为人所用,而不是人要为钱所用。有钱能使鬼推磨是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连下地狱都不如的地步,是不值得赞赏的。
以人为主,是赚钱的宗旨,以人为手段,以人为目的,才能让赚钱的人没有精神压力地去赚钱,因而这钱,也会赚得轻松些,快乐些。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削尖了脑袋往钱眼儿里钻,却始终钻不进去的道理所在。
智慧金言
一切以人为主的与赚钱有关的决策都是一种真情的体现,如果说这种种的决策都算做一种糊涂的话,那么这又让人富裕又有着感情的糊涂,可真是一个让人觉得亲近的糊涂呢!
君子不念旧恶,旧恶害德也
译文
君子不计较以往的恩怨,计较以往的恩怨会损害君子的品行。
解读
俗话说:“大人不计小人过”,要想成为君子,就必须拥有超过常人的雅量。世上的君子凤毛麟角,透过他们宽广的胸怀,人们更应看到他们超前的目光和不凡的见识。在君子看来,世间恩怨本是癣疥小事,若纠缠其中不能自拔,只会让人目光短浅,无法成就大事。何况修身养性,超凡脱俗,讲究的就是戒除俗见,洞悉世理,如果和平常人一样拘于俗情,其品德修养自无从提升了,这对他们才是最大的损失。
活学活用
记人之善,忘人之怨
人对我有恩,一定不能忘记;我对人有怨,一定不要长久。
一个对别人施予过恩惠的人,不应总将此事记挂在内心,也不能到处宣扬你的施恩,那么即使是一斗粟的恩惠也可以得到万斗的回报;以财物帮助别人的人,爱计较对他人的施舍,而要求别人予以报答,那么即使是付出万两黄金,此施舍也不会有任何价值。
隋朝李士谦把几千石粮食借给了同乡的人。而恰巧这年粮食没有丰收,借粮的人家无法偿还。李士谦把所有的借粮人请来,设下了酒席招待他们,并当着他们的面把债券都烧了,说:“债务了结了。”第二年粮食大丰收,那些人都争着来还债,李士谦一概拒绝不受。有人对他说:“你积了很多阴德。”李士谦说:“做了人们不知道的好事才叫阴德。而我现在的行为,几乎尽人皆知。怎么算阴德呢?”
在历史上也有同样的例子,战国时齐国的冯谖为孟尝君“市义”,笼络了人心,使孟尝君的根基稳固,大业遂成。
李士谦没有乘人之危,逼债逞狂,慈怜为本,以爱心示人,一是焚券了债,二是拒绝别人还债,有恩于人不居恩自擂,才能得到人们的拥戴,他死后百姓恸哭不已便是明证。拔一毛而利天下可为,自产利他人亦可为,施者不寄望于厚报,然公道自在人心,他会得到无价的回报。
智慧金言
做人应该具备助人为乐这一品质,助人并以之为乐就上升为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施恩惠于人而不求回报,“为善不欲人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所谓“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若行善为沽名钓誉,即使已经行了善也不会得到任何回报,出于至诚的同情心付出的可能不多,受者却足可感到人间真情。所以,施恩惠给予他人,有所求反而会没有功效。
小人存隙必报,必报自毁也
译文
小人心有隙怨一定要报复,这样只能自我毁灭。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