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不露是自我保护的重要方法,它会减少遭到别人暗算或报复的机会。如果别人根本不知道你的内心想法,别人怎么攻击你?如果你不说让人讨厌的话,别人怎么会报复你呢?
管理学上有一个“塔马拉效应”,塔马拉是捷克雷达专家弗·佩赫发明的一种雷达,它与其他雷达的最大区别是不发射信号而只接收信号,也不会被敌方反雷达装置发现。
这一理论常用来指导商务谈判。在同对方的谈判中,要把自己的目标隐蔽起来,把一些次要的问题渲染成很重要的问题,用来掩人耳目而让对方多占些便宜,你也表示很“勉强”地让步。
这一策略在于把对方的注意力放在我方不甚感兴趣之处,使对方增加满足感。这是谈判中常常使用的重要策略之一,它能使我方与对方保持良好的关系,在谋得我方利益的同时,使对方也深感巨大的满足。
如我方得知对方最注重的是价格,而我方最关心的是交货时间,那么我们进攻的方向可以是支付条件问题,这样,就可以分散对方的注意力,以实现我方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这种策略如果运用得很熟练,对方是很难反攻的,它可以成为影响谈判的积极因素,而不必冒重大的风险。
说是扮猪吃虎也好,韬光养晦也罢,这一战略其实是商场中的奇兵,它确实有助于隐藏自身实力,从而给对手以出其不意的攻击。
智慧金言
古人说“三缄其口”,就是告诫人们不要妄言妄语。“祸从口出”,也是此类道理。一个干大事业的人怎么可能没有心机?怎么能轻信别人,随便宣扬,授人以口实,受制于别人呢?
敬人敬心,德之厚也
译文
尊敬他人就要尊重他人的思想,这是提高品德的关键之处。
解读
树立威望,培养仁德,只知在物质上施人以惠是远远不够的。人们也许会为此感恩于一时,却不能使之诚服于一世。在思想上尊重别人,最能打动人心,化敌为友,令人敬佩。一个仅在表面上礼仪备至的人,人们若和他没有心灵的相通之处,终不会融为一体,亲密无间。常言道有容乃大,没有思想上的包容,其气量就难称之为大,其品德便毫无过人之处了。
活学活用
妒贤嫉能,伤人害己
君子以公道正义克制私欲,所以有博爱之心;小人以私欲取代公道,所以嫉妒别人而多害。有博爱之心的人看见别人有才能,就会多加赞赏,好像自己也有这项才能;而小人则根据私心,抹杀天理,看见别人有才能就妒忌憎恶,看见别人有美德,就诋毁伤害。
士人任职于朝廷,就要被人忌恨;女人进入宫中,就要被人妒嫉。汉代宫中出现了“人彘”的悲剧,唐朝宫廷则有对“人猫”的恐惧。
萧绎忌才而毒死刘之遴,隋代众儒妒能而欲杀孔颖达。王僧虔自谦书法拙劣而免祸,薛道衡因诗句之美而被杀。
唉,世上善妒的小人如此多,他们的心肠又非常狠毒,人们怎能不忍一忍自己极欲表现才能之心呢?
孔子说:“君子明于道义,小人明于势利。”义,是天理所当然;利,是人们素来所向往的。大凡君子能够遵循天理,没有人欲之私心,所以能够爱所有的人。而小人则放纵私欲,违背天理,所以常妒嫉别人。因此,正如荀子所说:“君子能够用公理克服私欲。”
历史上,战国时期的庞涓是有名的爱得“红眼病”的人,其下场之惨,足可借鉴。
春秋末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其中魏国势力最为强大,魏惠王野心勃勃,意图称霸天下,于是四处招贤纳士,收拢人才。
庞涓和孙膑同为当世高人鬼谷子的学生。两人在鬼谷子的指导之下,文韬武略无所不习,成为当时的奇才。但庞涓较为心浮气躁,在学艺未得大成之时,便急欲立功扬名,于是便下山投奔魏国。
孙膑
在魏国,庞涓深得魏惠王信任,授封为大将军。他用所学的知识训练兵马,在与卫、宋、鲁、齐等国的交战中,屡战屡胜,备受魏国朝野尊重。
不久,孙膑也学成下山。他德才兼备,智谋非凡,是个百世难遇的奇才。下山之初,因为没有根基,所以孙膑也前往魏国。魏惠王得到消息,便征询庞涓的意见。
庞涓心知自身逊孙膑一筹,便说:“孙膑是齐国人,我们如今正与齐国为敌,他若来了,恐怕有所不妥。”魏王说:“如此说来,外国人就不能用了?”庞涓无奈,只得同意让孙膑前来。
孙膑来到魏国,一谈之下,魏王就知道孙膑更有将帅之才,便想拜他为副军师,协助庞涓行事。庞涓听了忙说:“孙膑是我的兄长,才能又比我强,岂可在我的手下?不如先让他做个客卿,等他立了功,我再让位于他。”实际上,这是个计谋。庞涓是为了不让孙膑与之争权,然后再伺机陷害他。而孙膑还以为庞涓一片真心,对他十分感激。
庞涓原以为孙膑一家人都在齐国,因而不会在魏国久留,便试探着问他:“你怎么不把家里人接来同住呢?”孙膑说:“家里人非亡即散,哪里还能接来呢?”庞涓一听,顿时一惊。如果孙膑真在魏国待下去,自己的地位真是岌岌可危了。
事后,一个齐国人捎来了孙膑的家书,大意是让他回去。孙膑回了一封信,言称自己已在魏国做了客卿,不能随便走。凑巧的是,孙膑的回信竟被魏国人搜出来,呈给了魏王。魏王便问庞涓如何处置此事。
庞涓一见机会来了,应答道:“孙膑是大有才能之人,如果回到齐国,对魏国十分不利。我先去劝劝,如果他愿意留下,那就罢了;如果不愿意,那就交由我来处理。”魏王点头答应。
庞涓当然没有劝孙膑,而是对他说:“听说你收到一封家信,怎么不回去看看呢?”孙膑说:“只怕不妥。”庞涓大包大揽,劝孙膑可放心探亲,孙膑颇为感动。第二天,便向魏王告假。
魏王一听孙膑要回乡,便称他私通齐国,命庞涓审问。庞涓故作惊讶,先放了孙膑,又伪装向魏王求情。尔后,又神色慌张地向孙膑解释,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保住了孙膑的性命,但黥刑和膑刑却不能免除。于是,孙膑脸上刺字,膝盖被剔,终身残废。
后来,庞涓阴谋为人揭破,孙膑佯疯逃出魔掌。两人相对成仇。在马陵之战中,庞涓以前所犯罪孽,终得报应,身败名裂,客死他乡。
嫉妒对嫉妒者之为害,正如铁锈之为害铁。心胸狭窄者之所以避免不了失败的结局,就在于他们存心不良。
智慧金言
不愿别人超过自己倒还罢了,要命的是,当自己倒霉之时,也要别人没好日子过。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除了伤人害己,真别无他途了。
诚非虚致,君子不行诡道
译文
真诚不能靠虚假得来,所以君子不使用诡诈之术。
解读
弄虚作假,沽名钓誉之人,他们纵是骗得声名,也终会被人揭穿的。良好的品德容不得半点虚假,人的伪装不可能滴水不漏,一旦事情紧急,人的本性自然而然地显现,这绝非做假之人所能控制的。真诚对人才能赢取人心,不使诡诈才能问心无愧,堂堂正正。小人之辈不从根本上培养仁德,这就决定了他们不管手段多么高明,到头来只能是枉费心机,归于无用。
活学活用
对人坦诚,才得真交
装腔作势自命清高,不如坦诚做人来得真实。
孟子将“天时、地利、人和”看作战争取胜的三个要件。其实,不仅是战争,政坛、干工作、创事业以及人生的成败等都是如此。人生难得一知己。古往今来,像张咏、寇准这样的挚朋好友确实难得!他们教育了我们:对待朋友要真诚,只有珍惜友谊,保存友谊,才能使友谊地久天长!
北宋宰相寇准与张咏是至交,寇准谙谋略,有治国兴邦之能;张咏善诗文,有倚马可恃之才。但两人在性格上有着相似的一面:为人耿直,不卑不亢。
张咏在天府之国做官,饱览西蜀风光。西蜀沃野千里,膏腴泽民,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且辣味风情十足,这使张咏诗兴豪发。张咏喜欢与诗友们一起登高临风,切磋阴阳八卦,抒发豪情壮志。一天,诗友们把话题扯到了将要成为宰相的寇准身上:“听说寇准要当宰相了。你与他可称为当今两大奇才呀。”张咏并没有压人抬己、嫉才妒贤之意,他非常真诚地说:“寇公奇才,可惜学术不足。”
张咏从成都回来以后,拜访寇准。两人见面以后,不作揖打拱,只拍肩相悦,说不完的知心话。寇准摆下百禽宴,盛情款待他。酒逢知己千杯少,两人喝得好不痛快。过了一些时候,张咏要回成都了。临别,寇准诚恳地请张咏赠言指教。张咏只对寇准说了一句话:“《霍光传》不可不读。”
送走张咏,寇准立即去找来《霍光传》,逐字逐句地读。读到末时,一惊,“光不学无术”一句映入眼帘。寇准恍然大悟:“原来张咏在指出我的缺点呀!”从此寇准刻苦研读,终于成了文略俱全、忠贤皆备的好宰相。
智慧金言
酒逢知己千杯少,千杯过后,若可听到朋友的忠言,即使是逆耳的,也是非常值得的。朋友之间理应如此,指出对方的缺点是为了让对方更加完美!这才是真正的朋友!
祸由己生,小人难于胜己
译文
祸患由于自身而产生,小人很难战胜自己。
解读
要战胜别人,就要首先战胜自己,这是古往今来的一条铁律。一个不自律自强的人,其道德水准和修养功夫定有欠缺,存有许多弱点,凭此自是难以战胜别人的。小人不讲修身,不讲道德,在各种诱惑和罪恶面前都不收手,这是他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与他人无关的。修身决不可废,修身到了一定的层次,才能明辨是非,亦能把握自己,不为情绪所左右。
活学活用
见短识小,得意忘形
孔子的门生子禽高兴于提出一个问题而得到三个答案,因此被记载于《论语》之上;子路因听到孔子要带他乘坐木筏浮海航行而洋洋得意,却不知这只是孔子感叹主张不行而想退隐的假托之辞,因而受到孔子的责备。
楚国的子文三次官至令尹而不喜形于色;三次被罢免,也没有表现出愠怒之色,被誉为心胸宽阔的长者。西汉窦婴因被封为魏其侯而沾沾自喜,最后导致不受重用。
听见捷报而不动声色,谢安确有宰相的器量;接到委任状文而高兴,可见毛义奉养母亲的心志。
人的度量有深有浅,志气有宏大争狭小之别。气量肤浅的小人,心胸则容易满足于虚荣。人的度量有深浅,志气有大小,子文、谢安、毛义的欣喜与窦婴、子路的沾沾自喜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前者含蓄、宽容、恢宏广大,是君子的品格,而后者的见识短小、气量偏狭、容易满足,乃是小人的行为。
面对喜事,怎能不忍住自己的过分得意呢?
古人说:“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养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才是有修养的人的作为。
《论语》记载,令尹子文,三次当了令尹,脸上没有喜悦的颜色;三次被罢免,愤怒之情也不形于色。这是心胸宽大长者的风范,与那种患得患失的人是不同的。
西汉时的窦婴,字王孙,是孝文帝皇后哥哥的儿子。汉武帝建元二年,他被封为魏其侯。他喜欢蓄养宾客,天下的游士都归奔他。当时,桃侯刘舍被免去宰相的职务,太后多次向皇上说窦婴:“魏其侯喜欢沾沾自喜,行为不定,很难担当得起宰相的责任。”于是最终没任他为相。
东汉时的毛义,字少节,卢江人。家里贫穷,因为孝顺父母而受人称赞。当时有个叫张奉的人,仰慕他的名气,去他那儿问候他。刚坐下就有官府的文书来,任命毛义当安阳县令。毛义手捧书信进来,喜形于色。张奉心里认为他很低贱,自己悔恨不该来,告辞再三后就走了。等到毛义母亲死了,毛义辞去官职,服孝去了。后来官家多次召他去做官,他都不去。张奉于是叹息着说:“贤德的人真是难以预测,过去他做官很高兴,原来是为了养亲的缘故。”
由以上各例可见,人的度量志气、秉性不一样。含蓄宽容恢宏广大的人是君子,偏狭肤浅心胸窄小的人是小人。令尹子文的那种喜悦,不是因为官高禄厚而动;谢安、毛义的那种高兴,只是因为君主、双亲而发的,这不就是君子才具备的行为吗?像窦婴的沾沾自喜,子路的那种听说好就高兴,怎么可以和前者相提并论!所以孟子说:“没有高尚情操的人,像七月、八月间的雨,能迅速积聚在沟渠里,它的干涸也是非常快的。”
智慧金言
朱熹说:“一个人没有实际的善行,而突然得到了虚名,这是不能长久的。”这难道不能说是“易浅易盈,小人之腹”吗?我们应当以此勉励自己。
谤言无惧,强者不纵,堪验其德焉
译文
对诽谤的话不惧怕,对势大的人不放纵,以此可以验证一个人的品德了。
解读
检验一个人品德的高低、好坏,是要以事实为依据的,关键之时一个人的表现如何,最有说服力。特别在谤言、强者面前,如果一个人的意志不坚,品德不高,那他就很难坚持原则,更难以不计自己得失而明哲保身了。
活学活用
肚量狭小,惹祸之源
五代后周的范质曾说过,能用鼻子吸入三斗陈醋的人方可当宰相。大概能够担任重要职务的人在于他们的才能,而能够担任朝廷大臣的人靠的是有博大的器量。丙吉不怪罪吐脏了车垫的车夫,张安世不责问尿在殿堂上的郎官,他们的雅量确实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