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与岐伯经常坐在一起,商讨医学的时候,就商讨到了什么样的人能够长寿呢?
黄帝从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归纳总结,概括出了有这样几种人:
1.上古时的真人
上古,就是指前代,或曰“先世”。对此,《晋书·顾荣传》里作了恰到好处认识性的解释:“勋茂上代,义彰天下。”又祖先亦称“上代”。西晋文学家陆云《答兄平原》诗亦云:“昔在上代,轩虞笃生。”
真人,古时候,产生了很多认识性的解释,例如:道家称“修真得道”或“成仙”的人。《庄子·天下》:“关尹老骄乎,古之博大真人哉!”《楚辞·九思·哀岁》:“随真人兮翱翔。”王逸注:“真,仙人也。”从我国历上来看,封建社会时期,少数道家人士有被帝王赠号为真人的,如唐玄宗称庄子为南华真人、文子为通玄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唐桑子为洞虚真人。宋时,道士也有被称为真人的,如道士张伯端,号紫阳,后世称为紫阳真人。又元太祖封丘处机为长春真人。
而黄帝与岐伯商讨医学问题时,说的所谓“上古”时的“真人”,是指能够掌握(古语说的是“提挈”)自然界中的天地阴阳变化规律,使其精神形体或曰身体,能完全适应其自然界的要求,从而能够达到其养生最高标准。所以,《文子》一书里作了恰到好处,认识性的解释:“得天之道,故谓之真人。”
那么,“得天之道”的“真人”,能够长寿,究竟能够长寿到什么程度呢?黄帝说:上古时的“真人”,其长寿,能够长寿到长生不老!用黄帝的原话来说,叫做“寿敝天地,无有终时”;唐医学家,王冰亦作了认识性的解释:“体同于道,寿与道同,故能无有终时,而寿尽天地也。敝,尽也。”
那么,上古时的“真人”,为什么能够长寿到与天地同寿呢?黄帝归纳概括出了这样一些认识性的道理,他说:朕听说,上古时代的“真人”,他们能够掌握了自然界中的天地阴阳变化的根本规律,什么时候,都能够适应天地阴阳的变化,则能够恰到好处进行调节呼吸,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够注意做到:吸收到精纯的最清新的空气,并且还能够超然独居一处,使其精神,不论春秋冬夏,都能够饱满并守持于内,不外泄;很注意进行锻炼身体,使其筋骨肌肉与整个身体达到恰到好处高度的协调,所以,上古时的“真人”,他们的寿命,才能够同于天地而没有终了的时候,就是说,他们的寿命能与天地同寿——长生不老——寿敝天地,无有终时。
2.中古时的至人
中古,亦称“中叶”,或“中世”。例如《诗·商颂·长发》云:“昔在中叶,有震且业。”班固《幽通赋》里亦云:“系高琐之玄胃兮,氏中叶之炳灵。”从中国历史上来说,亦泛指中期。如:17世纪中叶。
至人,古时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生活中的一种较普遍的习惯,将思想道德等某方面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尊称为“至人”,这种人其修养高深,思想行为与上古时的“真人”相似。从中国历史上来看,对于这种人——至人,在不少的古书里,都作了历史反映性的记载,例如:名着《荀子·天论》里云:“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庄子·田子方》里亦云:“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又《天下》里云:“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那么,中古时的“至人”,为什么能与上古时的“真人”一样相似,能够长寿呢?究竟有什么道理呢?黄帝归纳概括出这样一些认识性的道理,他说:中古的时候,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尊称为“至人”的人,其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在于他具有淳厚的思想道德,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养生之道,能够适应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并且还能离开世俗社会生活的干扰,积蓄精气,集中精神,能够与广阔的天地自然界恰到好处相结合,将视觉听觉的注意力能够与自然界中的八方恰到好处相适应相结合,所以“至人”和“真人”则相似,亦能够长寿;亦可归属于“真人”的行列。
3.圣人
古时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人们将其道德智能极高的人,并且亦比较普遍,人们尊称他为“圣人”。被尊称为“圣人”的人,亦有多种不同的情形。例如:《易·乾·文言》载:“圣人作而万物睹。”《论语·述而》里亦云:“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荀子·性恶》里亦曰:“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从我国历史上来看,封建社会时期,则曾经出现过对帝王的一种尊称;例如:王建在《宫词》里云:“殿头传语金阶远,只进诃来谢圣人。”在天主教来说就是指死后灵魂升入天堂、可作教徒表率,·应受宗教敬礼的人。自12世纪起,须经教皇列入“圣品”,始可正式尊为圣人。
然而,黄帝说的这种圣人,是指:他能够安处于天地自然界中的正常环境之中,不论春夏秋冬,都能够顺从或曰能够适应非人所为自然界中八方风的活动的自然规律;不仅如此,而且在生活中,则能够使其自己的嗜欲同世俗社会相适应,相结合得恰到好处;在日常生活中,他没有恼怒怨恨之情,其行为亦能够不离开世俗的一般准则;生活上其穿着装饰亦很普通的衣服,其举动亦没有炫耀于世的地方;在社会上,他不使其自己的形体或曰身体因为事物的繁忙而劳累过度;在内,指主观上,亦没有任何思想负担;其特征是:以安静、愉快为目的,以悠然自得为满足,所以就会使其形体或曰其身体不易出现衰惫,精神亦不易耗散,所以,使其寿命亦可达到百岁左右。
4.贤人
古时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将有才能、德行好,尊称之为贤人。例如古书《毂梁传·文公六年》载:“使贤者佐仁者。”范宁集解云:“贤者,多才也。”但亦有时专指德行。如《荀子·王制》里云:“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
然而,黄帝说的“贤人”,是指:其最突出的特征是:他能够依据天地的变化,其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来恰到好处以顺从阴阳的规律性的变化来适应四时——春夏秋冬季节的变迁,来追随上古时的“真人”,进行养生,使其生活符合养生之道。不言而喻,这种贤人,当然就能够增益寿命,但他亦有终结的时候。
总之,以上所说的“真人”、“至人”、“圣人”、“贤人”之所以能够长寿的一些内容意思,及其精实质,用《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敞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外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