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
人体内“五藏”(脏)之一。
人体内的心,是属于人和脊椎动物推动血液循环的肌性器官。当然,人和脊椎动物是有区别的,人是属于高级动物,而脊椎动物,是属于低级动物。高级动物和低级动物,尽管是有区别,有不同,但是,仅就其心来说,都是属于推动血液循环的肌性器官。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根据脏象、经络学说,人体“五脏”之一的心,其功能作用,归纳概括说来是:心主血脉,指心与血脉有密切关系。血液循环运行,主要靠心气(营养物质)的推动。对此,《黄帝内经·素问·痿论》里有记载:“心主身之血脉”。
心藏神,这里说的所谓“神”,是指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因此,“五脏”中的心,其含义中则还包括具有恼的功能。并认为“心主血脉”与“藏神”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的。对此,《黄帝·内经·灵枢·本神》里有记载:“心藏脉,脉舍神。”
心气——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这种营养物质,它通于舌(见《灵枢·脉度》:指与舌有内在联系,故有“舌为心之苗”,“心开窍于舌”之说。如心火上炎,可出现舌疮碎痛、糜腐等症。
心的经脉为手少阴经,与手太阳小肠经有表里关系。
2.心者,君主之官
黄帝和岐伯商讨和研究医学的时候,二人就谈到了人体内“五脏”之一的心,其功能作用究竟都是些什么呢?
首先是黄帝向岐伯提问题,说:“愿闻十一脏腑之相使,贵贱何如?”
岐伯头脑的反映很快,亦非常聪明,立即比喻性的回答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那么,岐伯为什么将“心”比喻成为“君主之官”呢?强调“五脏”之一心的重要性,像似君主制时期的国家元首一样,统帅全国;这里是比喻:心——君主官能统帅全身,为什么呢?因为“君主之官”,能“神明出焉”,这里说的所谓“神明”,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总之,古时候,人们的习惯用语,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其内容意思说,“五脏”之一的心,主宰全身,好似一比喻:像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则都是由心——君主之官而出。
3.肝
人体内“五脏”之一。
那么,人体内的肝,究竟都起些什么作用呢?
按照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根据脏象、经络学说,人体“五脏”之一的肝,其功能作用是:
肝藏血,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对此,《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篇》里有记载:“人卧血于肝。”不仅如此,而且唐医学家王冰亦注释云:“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藏。”
肝主疏泄,指肝气(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需要疏通畅达。如肝失疏泄,可影响脾胃功能,或导致肝气郁结而致病。
肝主筋,指筋的运动功能与肝的养筋作用有关。对此,《黄帝内经·素问·经脉论》里有记载:“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滋养)于筋。”
肝气通于目(见《灵枢·脉度》),指肝与目有内在联系。肝气和调,“则目能辨五色”,故有“肝开窍于目”之说。
肝的经脉为足厥阴经、足少阳胆经有表里关系。
4.肝者,将军之官
岐伯将“五脏”之一的肝,比喻成为“将军之官”,可以说是恰到好处。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唐医学家王冰和古学者吴昆,都各自作了认识性的解释,王冰注释云:因肝“勇而能断,故日将军。潜发未萌,故谋虑出焉。”吴昆注释云:“肝气急而志怒,故为将军之官。”
所以,古时候,人们的习惯用语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其内容意思说,“五脏”之一的肝,因主怒,像似将军一样的勇武,故被称之为将军之官,其谋略,则是由“五脏”中的肝——将军而出。
5.肺
人体内“五脏”之一。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根据藏(脏)象、经络学说,人体“五藏”(脏)之一的肺,其功能作用,是:
肺主气,肺司呼吸,并有统属一身之气的功能。对此,《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篇》里有记载:“诸气者,皆属于肺。”
通调水道,指体内水液的通畅与调节,有赖于肺气宣散、肃降的作用。对此,《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里有记载:“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肺主皮毛,指肺与体表皮毛有密切关系。对此,《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篇》里有记载:“肺之合皮毛,其荣毛也。”
肺气通于鼻(见《灵枢·脉度》),指鼻与肺有直接联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故有“肺开窍于鼻”之说。
肺的经脉为手太阴经,与手阳明大肠经有表里关系。
6.肺者,相傅之官
岐伯将“五脏”之一的肺,给比喻成为“相傅之官”,可以说是恰到好处。
所谓“相傅”,古时候,人们习惯将辅佐之官,称之为“相傅”;其所以说岐伯将“五脏”中的肺,给比喻成为“肺者,相傅之官”,相当符合中医科学的认识,并且恰到好处,对此,《类经》三卷第一注,就作了相应的认识性的解释,因为“肺与心皆居膈上,位高近君,犹之宰辅,故称相傅之官。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故日治节出焉。”
所以,古时候,人们的习惯用语,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其内容意思说,“五脏”中的肺,是相傅之官,犹如相傅辅佐着君主,因主一身之气而调节全身的活动。
7.膻中,护卫之官
所谓“膻中”,指心包。对于它在人体内的功能作用,《类经》三十卷第一注,作了符合中医科学认识性的解释,指出:“……心包之位,正居隔上,为心之护卫。胀论云: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而“膻中”被比喻的“护卫”,其职责是护卫着“心主之宫城”。
所以,古时人们的习惯用语,说“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其内容意思说,“膻中,围护着心而接受其命令,是臣使之官,心志的喜乐,则是靠它而传布出来。
8.胆
胆,是人体内的“六腑”之一。
所谓“胆囊”,就是指人体内,其浓缩和贮存胆汁的器官。在大多数脊椎动物中,亦包括人在内,其胆囊由胆管扩大而成,位于近肝脏部分或在肝脏内部(有的脊椎动物如马、骆驼、鹿、象等则无胆囊)。人的胆囊形似长梨,紧贴在肝下面的前部,容积30~50毫升。进食时(尤其是进食脂肪性食物时),胆囊壁收缩,使胆汁经胆囊管和胆总管排出,进入十二指肠,协助消化脂肪。囊壁内层为黏膜,除分泌黏液外,尚有吸收水分的能力,从而浓缩胆汁,便于贮存。
所谓“胆汁”,指肝细胞分泌的一种外分泌液。味苦,黄绿色,弱碱性。主要成分有帮助脂肪消化和吸收的胆盐、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胆色素)、胆固醇和无机盐类等。胆汁的生成量与蛋白质的摄入量有关,食用高蛋白时生成量较多。成年人一昼夜分泌一升,一部分直排人肠腔内,另一部分先进入胆囊,经浓缩和贮藏后再在进食时输入肠腔。
9.胆者,中正之官
岐伯将“六腑”之一的胆,其所以比喻成为“胆者,中正之官”,是有一定的道理。
唐医学家王冰就作了认识性的解释,指出:因为人体内的胆,具有“刚正果决,故官为中正;直而不疑,故决断出焉。”
所以说,古时候人们的习惯用语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其内容意思说,人体内的胆,具有会使人刚正果决,要靠胆,直而不疑,一遇事会使人能决断出焉。
10.脾和胃
“五脏六腑”中的脾和胃,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这里从“脾”在人体或曰人体内的功能作用先说起。
“五脏”之一的脾,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根据脏象、经络学说,脾的功能作用,可作这样的归纳概括:
脾主运化(见《素问·灵兰秘典论》)及《类经》张景岳注):指脾有运化水谷、输布精微与运行水液的功能。人体气血、津液等钧来源于水谷的精微,故称“脾为后天之本。”
脾统血:指脾有统摄血液的作用。若脾气虚不能统血,可见便血、崩漏等病症。
脾主肌肉、四肢:指脾能输送饮食化生的营养物质,以充养肌肉、四肢。《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禀气于胃,……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脾气通于口(见《灵枢·脉度》):指脾与口有内在联系,故有“脾开窍于口”之说。
脾的经脉为足太阴经,与足阳明胃经有表里关系。
“六腑”之一的胃,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胃的功能作用,主要是受纳和腐熟水谷,因此有“水谷之海”(见《灵枢·海论》)之称。食物经过胃而下送小肠,故胃以通降为顺。人体的气血、津液等食物中营养物质所化生,首先依靠胃的受纳,故胃气的强弱,对保持人体健康和疾病的预后有重要关系。
11.脾胃者,仓廪之官
人体内“五脏六腑”中的脾和胃,岐伯为什么比喻成为“脾胃者,仓廪之官”呢?有何道理?
古时,人们的习惯用语,其所以会将脾胃给比喻成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其内容意思说,脾和胃司饮食的受纳和布化,是仓廪之官,五味的营养靠它们的作用而得以消化、吸收和运输。
12.大肠和小肠
大肠为“六腑”(府)之一。在人体或曰人体内,其功能主要是传导作用。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叫做“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灵兰秘典论》篇第八)其内容就是说,将小肠移送下来的糟粕,变而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小肠为六府之一。小肠在人体或曰人体内,它的功能作用,主要的是受盛、化物和分别清浊。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就是指将承受胃中的食物继续消化,吸收其精华养料(或曰营养物质),将其糟粕部分下送大肠,并将其中水液下渗到膀胱。
13.大肠者,传道之官;小肠者,受盛之官
岐伯回答黄帝的提问,将六府中的大肠、小肠,分别比喻成为“传道之官”和“受盛之官”,是有道理的。
其道理何在?
古人生活中的习惯用语比喻叫做“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其内容意思说,其所以将大肠比喻说是“传道之官”(“道”,意为传导),就是因为大肠在人体内能传送食物的糟粕,使其变化为粪便排出体外。而小肠,其所以比喻说是“受盛之官”,就是因为小肠在人体内能承受胃中下送的食物而进一步分化清浊,将营养物质吸收了,然后将糟粕下送大肠。
14.肾
俗称“腰子”。人和高等脊椎动物的造尿器官。左右各一。肾,为人体内“五脏”之一。
人体内的肾,都起些什么功能作用呢?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根据脏象、经络学说,人体内“五脏”之一的肾,其功能作用,归纳概括来说是:
肾藏精(见《灵枢·本神》),肾精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基本物质,为人体生命之本。
肾主水液,指肾有主持水液调节和排泄废液的功能,这些功能主要依靠肾的气化作用。
肾主骨、生髓,指肾的精气(营养物质)能生养骨髓。对此,《黄帝内经·素问·痿论》)里有记载:“肾主身骨髓。”
肾,其华在发(见《素问·六节藏象论》),发的化生,虽与血有密切关系,又与肾精气(营养物质)盛衰有关。
肾主纳气,肺虽司呼吸,但肾有纳气的作用。如肾虚而致吸气困难,动则气喘,称为“肾不纳气”。
肾气通于耳(见《灵枢·脉度》),指肾与耳有内在联系。肾气充足,“则耳能闻五音”。此外,又有“肾司二便”及“肾开窍于二阴”之说。
肾的经脉为足少阴经,与足太阳膀胱经有表理关系。
15.肾者,作强之官
岐伯回答黄帝提问题时,说的时候,将“五脏”中的肾,比喻为“作强之官”,是相当有道理的。
有何道理?
岐伯的回答,是紧密结合人体内“五脏”之一的肾其功能作用来说的,所以用他的语言来说,就是叫做“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其内容意说:肾,是作强之官,它能够使人发挥强力而产生各种伎巧。
这里说的所“伎巧”,言人的智巧能力,既包括先天本能,又包括后天之技艺,这里尤其是指生殖功能。有关这方面,古学者高土宗和吴昆,二者都有认识性的解释。高土宗注释云:“肾藏精,男女媾精,鼓气鼓力,故肾者犹作强之官,造化生人,伎巧由之出焉。”吴昆注:“作强,作用强力也。伎,多能也。巧,精巧也。”
16.三焦膀胱
三焦,为人体内“六府”之一。
能疏通水道与主持气化。
它在人体内的功能作用其主要的,就是:贮藏和排泄小便。人的膀胱位于盆腔内(排空时),膀胱底有左右输尿管入口;颈部有出口,通尿道。膀胱的大小、形状和壁的厚薄因所含尿液的多少而异。成年人容量平均为350~500毫升。当排尿时,膀胱壁的肌肉收缩,出口处的括约肌放松。
17.三焦者,决渎之官;膀胱者,州都之官
岐伯回答黄帝的提问,说的时候,将人体或曰人体内“六府”中的“三焦”和“膀胱”,给恰到好处比喻为“三焦者,决渎之官”;“膀胱者,州都之官”,是有相当的道理,并且亦是符合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
岐伯的比喻,是紧密结合“六府”中的“三焦”和“膀胱”的功能作用而言的,用他的习惯用语来说,就是叫做“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其内容意思说,人体内“六府”中的“三焦”,能够通行水道。而“六府”中的膀胱,其所以比喻称它为“州都之官”,因为它能够蓄藏津液,通过气化作用,方能排出尿液。
对所谓“三焦者,决渎之官”,《类经》三卷第一注,则作了恰到好处,认识性的解释,指出:“决,通也;渎,水道也。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故日决渎之官。”
何谓“州都”?其“州都”,指水液的意思。州,有聚义。东汉经学家,郑玄亦注释云:“州,犹聚也。”《水经注》卷六文水注,亦指出:“水泽所聚谓之都,亦日都。”
总而言之,以上所说的“五脏六腑”(府),其形象地比喻:十二官的内容,人们应该有这样正确的导向性的认识:
十二官,虽有分工,但其各自的作用,是统一协调的,而相互配合,互相不脱节。
君主如果明智顺畅或曰顺达,随之就会使其下属安定正常。
用上面所说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养生,就会使人长寿,终生不会发生危殆。好有一比喻:用来治理天下,就会使国家昌盛繁荣。
君主如果不能明智顺达,那么会怎么样呢?就会使其“十二官”都要发生危险;因为各器发挥正常作用的途经就会闭塞不通;其结果会怎么样呢?就会使人其形体(或曰身体)要受到严重伤害。
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谈养生续命是不可能的,只会招致灾殃,缩短寿命。
糟糕的是:以君主之昏聩不明来治理天下,那么政权就会发生危险难保了,千万要警惕再警惕呀!
其实,这只不过是比喻而矣。
以上所说的“五脏六府”,生动活泼比喻性的一些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篇第八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