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要有心机做事要有心计(全集)
2155600000028

第28章 做人要有心机(28)

秦二世于是下诏,对章邯大加指责,言辞甚厉。章邯接诏,又气又怕,一时六神无主。长史司马欣前去咸阳替他探听消息,一住三日,也无法让赵高召见他。他从别人口中知晓这其中的缘故,于是赶紧返回对章邯说:

“赵高对将军有心排斥,看来无论你有功无功,都不免遭他陷害了。如今皇上下诏责罚,也一定是赵高从中作梗。”

章邯大吃一惊,情绪更加低落,他徘徊多时,哀叹不止。

值此时刻,赵将陈余派人送书前来,劝他反叛秦国,信中说:

“白起、蒙恬都是秦国的大功臣,可他们的下场却是被赐死。将军为秦卖命奋战,到头来却为赵高陷害、昏君猜忌,其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天意亡秦,如将军认清形势,反戈一击,不但无有灾祸,还有除暴济世之大名,何乐而不为呢?”

章邯见信落泪,久不作声,司马欣长叹一声,出语说:

“皇上不识奸佞,反责忠臣,这太让人心寒了。这不是将军欲反,而是不得不反啊,将军就不要犹豫了。”

章邯自感走投无路,于是向项羽投降。秦朝失去大将章邯,更加速了它的灭亡。

识时务者为俊杰,章邯的反叛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和一个新朝代的建立。这与姜太公助周灭商是一脉相承的,择主依时而变,不但顺应天理,而且对己有利,这种两全齐美的事,对于有“心机”的人来说是不难选择的。

8.千万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

在职场中,老板都希望员工“忠臣不事二主,好员工不思跳槽”。但对于与自己一同打天下的“有功之臣”,老板不见得能容忍“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殊知“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不但适用于战场,也适用于不见硝烟的商场。所以你得多点“心机”,脚踏两只船随时准备不测,千万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否则也忒惨了点。

自古职场如战场,虽不见血肉横飞也会暗“箭”频出,对于共创江山的人来说,艰难困苦会让人紧紧团结在一起,但等到生意越做越大时,就不见得共创天下的人还是一条心了。

廖先生今年40岁,刚离开他待了15年的公司。

15年前,他到一家小电器行工作。廖先生忠诚能干,甚得老板的器重,廖先生颇有“士为知己者死”的豪气,每天卖命地做,老板也未亏待他,二人情同手足,业务也因此而一日千里。

后来公司扩大,进口外国家电,廖先生花了半年时间建立了全省的经销网,可说备尝艰苦。老板对他的表现相当满意,待遇、红利也一年比一年给得多。

三年后,公司开始稳定成长,廖先生以为他混得差不多了,开始把担子放了下来,有空时常出国散心。在老板的指示下他把很多重要的工作交出去,成为一个“德高望重”的“长老”。廖先生也对他能在立下战功之后享“清福”大为满意,谁知半年后,老板拿了一张支票放在他的桌上,要他离开这家公司。

廖先生万分不情愿,可是也不得不离开。

这个故事就是“杀功臣”的故事。并不是每个“老板”都会杀功臣,但“功臣”被杀,也总是有原因的,分析如下:

就“老板”这边来说,有的纯粹是基于私利,不愿“功臣”来分享他的利益,抢他的光芒,所以“杀功臣”;有的老板为了保持“天下是我打的”的绝对成就感,所以杀功臣;更有的认为“利用”完了,再也不需要这批当年共打天下的“战友”,所以杀功臣。

就“功臣”这边来说,有的“功臣”自以为帮老板打下天下,如今“天下太平”,自己正可以握重权,领高薪,甚至“威胁”老板顺从自己的意志;有些“功臣”因为的确“功绩不凡”,颇受属下爱戴,因而结党营私,向老板“勒索”利益;有的“功臣”则不断对外炫耀自己的功绩,忘了“老板的存在”……

总之,功臣让老板产生威胁感、剥夺感,老板自尊被损,又不愿功臣成为负担,从义理、私心考量,于是不得不假借各种名目把“功臣”杀了。作为“功臣”来说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有难易享,有福难当”,坚难困苦能够增进彼此的团结,生意兴隆时反而会加深彼此的隔阂。如果你还不是老板,还只是老板手下的一员“重臣”,而你又想留在公司继续发展,那你就必须遵循以下几条:

1.隐姓埋名,不提当年勇。也就是说,如今只有老板的名字,你的名字“消失”了,一切“荣耀”归于“老板”,你从此“没有声音”,也不可提当年勇,你一提,不就在和老板争风头吗?他是不会高兴你这么说的。

2.淡泊明志,终生为“臣”。利用各种时机表现自己的“胸无大志”,无自立为“王”的野心,永远是老板的人。你若野心勃勃,老板怕控制不了你,又怕商机被夺,迟早会对你下“毒手”。

3.与时俱进,自显价值。很多“功臣”认为“理所应得”很多利益而不做事,然后成为退化的一群,因而被“杀”。因此要保全,必须随时显露自己的价值,让老板觉得少不得你,否则一旦成为“废物”,就会被当成“垃圾”丢掉,谁在乎你曾是“功臣”呢?

如果你做不到以上几点,想在职场中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不甘于人下,那你就应早点做好准备多留二手,脚踏两只船又何妨,时刻准备激流勇退自谋高位,或者干脆来个“自立山头”独挡一面。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若想有所行动就必须早做准备,别等到火烧眉毛了才有所行动,否则也就太晚了。

9.遇见“明主”就要忠心不二

择主虽然讲究依时而变,但“跳槽”过频却并不可取,天下之大卧虎藏龙无数,遇到合适的“领导”时便要死心踏地跟着,不可一山还望一山高,如熊瞎子掰玉米似的,到头来什么都没有捞到,这是做人的大忌,也是有“心机”的人必须明白的道理。

我们常说的择主要喜新厌旧,但这个喜新厌旧的前提是我们的上司领导实在是扶不起的“阿斗”,跟着他注定一辈子将无所作为,这样才能成为我们选择“跳槽”的前提条件,如果我们遇到的是明主,是不可多得的雄才大略之人,这时如果还“一心二用”,到头来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便可能是你自己。

做人要有“心机”,这个“心机”并不是要我们不劳而获去占别人的便宜,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人生和事业的成功,所以找到“明主”之后最好死心踏地跟着,“贞观之治”年间的著名宰相房玄龄,便是这样一位悟透这一“心机”的人物。

房玄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得力助手,他与杜如晦被人合称为“房谋杜断”,一时被传为佳话,他一生至忠至勤,在唐太宗年间做了二十年的太平宰相,尤为可贵的是,他能够善始善终,这在斗争激烈的封建官场是十分难得的。

隋朝末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时候,房玄龄正任隋朝的隰城(在今山西汾阳)当官。李渊派其子李世民(后来的唐太宗)带兵去平定渭水以北地区,房玄龄经过分析比较,认为隋朝灭亡只是迟早的事,而在诸多起义军中,惟有李唐政权深明大义,极得民心,又能礼贤下士,将来必定能据有天下,于是,他就毅然抛弃了隋朝的官位,投奔了李世民。房玄龄的这一“弃暗投明”便正是他一生发迹的起点。

公元630年,即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以后的第四年,房玄龄被提升为尚书左仆射,行宰相之职。

在任相职期间,房玄龄可谓至忠至勤,而且成绩卓著,堪称能相。史书上这样称赞他:“任总百司(总管政府中的各个衙门),虔恭夙夜(日日夜夜地谨慎虔诚地处理各类问题),尽力竭节,不欲一物失所(不让一件事办不妥当)。”

对于朝廷上的一些烦事,他几乎事无巨细,一概过问,不仅定期审查吏治、司治的得失优劣,甚至连宫室的营选、武库里的存储数目,他都要一一过问。史书说他“事无巨细,咸当留意”,其认真负责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房玄龄心地一片赤诚,为人胸怀宽广,善于团结同僚,容易与人共事,并且注意发挥别人的长处。如经他推荐的杜如晦,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史书上称他“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房玄龄就注意发挥他善于决断的长处,每和太宗有所谋划,都要等杜如晦前来定断,用房玄龄的话来说,就是“非如晦莫能筹之”,而杜如晦的很多看法,往往与房玄龄不谋而合。“房谋杜断”,相得益彰,他们两人的密切工作,与勾心斗角的官场习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成为流传不绝的佳话。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危,太宗不断派人看望,并亲去探望,于房玄龄临死前与他握手叙别。房玄龄死时,“太宗对之流涕”,足见君臣感情之深。

人言官场险恶,官场如战场,其实并不尽然,其主要条件应看处于什么样的朝代,得遇什么样的君主,更主要的还是自己的态度。以曹操之“奸”,尚有许多人忠诚于他,尚有许多人在他手下得以善始善终,何况奉事别的君主呢?由此看来,官场机诈,宦海“三忌”,都是存在的,但也不是绝对无法避免的,至于如何避免,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俗话说太平天子易做,太平宰相难当,但房玄龄稳稳当当地做了二十年太平宰相,且身后哀荣无限,实在是中国古代大臣里善始善终的典范,他能做到如此,概莫基于两点原因:其一是弃暗投明,抛弃腐朽的隋朝投奔了开明的唐太宗,这一选择为他的一生开了一个好头;其二是他能够勤勤垦垦地跟随太宗皇帝,这是他得以荣宠一生的根本原因。

为官之道,择主固然重要,但踏踏实实做事却是实现人生理想的根本所在,悟透这一“心机”的人将注定有所作为。

10.把握时机,才能越跳越高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选择“跳槽”便是选择另一条奋斗之路,选择一位赏识你的上司。只有等到天时地利时,你的“跳槽”才能真正成为你成功人生的开始。

“跳槽”这个词近几年在我国特别得宠,许多年青人都把“跳槽”挂在嘴边,只要别的单位的待遇比现在的好,就立马“跳槽”。

如果有机会能跳到好的单位,并且又是相关行业,那也不防一“跳”,但“跳”之前,一定要灵活把握,不要有了机会就“跳槽”,那样只会“越跳越糟”,而不会“越跳越好”。

其实,“跳槽”的风险也很大,若无大决心、大魄力,最好不要轻率为之。

很多人的第一个工作是在匆忙之中选定的,为了生活嘛,顾不了那么多。这个工作一日一日地做下去,一年、两年过去了,人混熟了,经验也有了。有的从此安安份份地上他的班,以求生活稳定;有的为了寻求较好的待遇和工作环境,运用已经学到的经验,自己创业当老板;有的则转行,到别的行业中试试运气。

“跳槽”的想法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有过,光是想当然没什么关系,如果不只是想,还真的要跳,那就要把握好机会再行动。

“跳槽”要讲天时、地利,最好要“三思”而后行。

(1)我的本行是不是没有发展了?同行的看法如何?专家的看法又如何?如果真的已无多大发展,有无其他出路?如果有人一样做得好,是否说明了所谓的“无多大发展”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2)我是不是真的不喜欢这个行业?或是这个行业根本无法让我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换句话说:越做越没趣,越做越痛苦。

(3)对未来所要转换的行业的性质及前景,我是不是有充分的了解?我的能力在新的行业是不是能如鱼得水?而我对新行业的了解是否来自客观的事实和理性的评估,而不是急着要逃离本行所引起的一厢情愿的自我欺骗。

(4)“跳槽”之后,会有一段时间青黄不接,甚至影响到生活,我是不是做好了心理准备?

如果一切都是肯定的,那么你可以把握这个机“跳槽”了。

不过,有很多事情常出人意料,事先的评估和判断都很好,真正做下去才发现不如预期的那么顺利和乐观,转行也是如此。因此,除非真的迫不得已,我劝你还是别“跳槽”,其理由如下:

(1)做事靠经验,经验则是累积来的,而不是可以从速成班学来的,速成班教的都是皮毛而已。如果你跳的是和本行毫无关系的行业,等于是把过去所累积的专业经验全部丢掉,那不是很可惜吗?而且在新的行业里,你又要花很多时间重头学起,这种时间和精神的浪费相当惊人,何况还不一定学得好。

(2)做事要有成就,冲劲也很重要,而人一到了特定年龄,冲动就会减少;在要收成的年龄“跳槽”,就算有冲动,也会少了许多,守成的心态反而会让你在新的行业进退不得,于是一转眼,四十岁了,五十岁了,光阴虚度,不堪回首,何必呢?

话虽这么说,但并没有让你委屈自己老死本行的意思,但“跳槽”的风险毕竟太大,若无大的决心和把握最好不要轻意去冒这个险,尤其不能听别人说那个行业如何地好,就嫌弃起自己的本行,心动又行动。这种哪边好哪边跑的心态会让你一辈子都在“跳槽”,一辈子不得安宁。如果非要“跳槽”,不如从老本行出发,看看与其有关的行业有那些,等了解清楚了再跳也不迟,这样可少花很多力气。另外要从本行的经营形态来考虑,例如不喜欢“生产”,那么可改做“批发”或“零售”,这样灵活处理的话,虽然形态改变,但并没有损害你对该行业的认识与累积的基础。

(第十章)人在江湖飘,防挨朋友刀

人在江湖飘,谁能不挨刀?

是人,在社会上,难免要挨刀,但做人最怕的是挨朋友插的刀。因为是朋友,你不注意他,因为是朋友,你不防范他,因为是朋友,他了解你的肢体命脉,所以给你的那一刀也插得最深,因为是朋友,他才会真懂得背后下手……

1.交友须谨慎,多交必滥

朋友是人生的一部分,也是人们生活的中心之一。如何交友,如何选择朋友是一件非常谨慎的事。朋友以诚相待,但交友也要讲究“心机”,择志同道合者。

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朋友,是人生交际中的主流,哪个也不能少,哪个也不可丢。上溯千古,下至未来,人生永远还是要朋友。交朋友有一定的“心机”和策略,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多交必滥

交友结友不在多,而在于质量,多交必滥,这是在中国古代人对交朋友的经验总结。人们常说:“朋友遍天下,知心有几人”,的确,知音难觅呀。况且,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加选择,一味地以多结交朋友为荣,则会整日忙于应酬,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与朋友的周旋上,必然影响自己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再者,结交的人多了,也必然影响到对朋友的观察和鉴别,如果所结交的人中有品行不端或用心不良者,也很可能给你带来危害。在社会上,确实有这么一种人,以广泛结交朋友为荣,可以说三教九流,无所不交。严格地说,这不是在交朋友,只不过是不负责任的一般交际行为。真正的朋友不在于相互利用,而在于共同的志向和思想,在于互相帮助,使生活增加乐趣,让友谊为你的生活再增加一些光彩。

2.不可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