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尘世悟语:淡定与舍得的智慧
21598700000028

第28章 灵活变通,自在处世(2)

老太太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卖布鞋的,小女儿嫁给卖雨伞的。天晴的时候,我就会想到小女儿的雨伞一定卖不出去,所以忍不住要伤心;下雨的时候呢,我就会想到大女儿,下雨天当然就没有顾客上门买布鞋啦,所以想想就要流泪。”

禅师说:“原来是这么回事!你这样想不对呀!”

老太太说:“母亲为女儿担心,怎么不对?我知道担心也是没有用的,但是我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禅师开导她说:“为女儿担心是没有错,可是你为什么不为女儿开心呢?你想想,天晴的时候,你大女儿的布鞋店一定生意兴隆;下雨的时候,你小女儿的雨伞肯定十分畅销。你应该天天为她们开心才是呀,怎么会难过呢?”

老太太听完禅师的话,豁然开朗。以后每当她想到自己两个女儿的时候,无论晴天雨天她总是笑嘻嘻的。

看待问题要采用多种角度。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更需要灵活地思考,有时候看问题时改变一个视角,事情完全就变了样,人生也就从此改变了。

致命的偏执

永嘉禅师的《证道歌》里说:“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这两句禅诗,自古以来,在禅林广为流传。

镜里的花,是镜前花的投影;水中的月,是天上月的投影。如果你想得到镜中的花朵、水中的月亮,那就是虚无缥缈的事情。

《摩诃僧口律》卷七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在一座山里,生活着500只猕猴。有一天它们来到一片树林中游玩,正玩得尽兴就到了晚上,这时一轮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

猴子们游玩的树下有一口井,正在嬉戏中的猴子们朝井中一看,发现了井里月亮的倒影。猴王对其他的猴子说:“可怜的月亮,今天落到了井里,快要淹死了。让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把它救出来,免得这个世界上晚上没了月亮,一片黑暗。”

猴子们听了,都觉得有道理。可它们很快就犯了愁:这口井看上去很深,怎样才能把月亮从里面捞出来呢?

这时猴王想出了一个主意,说:“我抓住树干,你们抓住我的尾巴,这样一个抓住另一个的尾巴,一点一点往下放,我们就能捞出月亮了。”

猴子们一听,都认为这是个好主意,就依言照办,一个抓住另一个的尾巴,下到井里去。当第一个猴子刚碰到水面时,井里的月亮就变得支离破碎,任凭它怎么捞也捞不到。可是,这只猴子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捞,还是捞不到,就这样来来回回有好几个回合。这一次,眼看就要捞到井中月亮的时候,突然间听得一声巨响!原来是猴王抓住的那棵树干承受不住长时间的拉吊,一下子折断了。这样一来,捞月亮的猴子们全都落到了井里,活活地被淹死了。

愚痴的人将虚幻的影子当作真实,并生起贪心去追逐它,结果徒劳无功,招致了灭顶之灾。

我们从小就知道猴子捞月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不去清醒地分析问题,只会犯下低级的错误。无论再努力、再费尽心机或者付出高昂的代价,也不会取得成功,甚至无异于缘木求鱼,离目标越来越远。

有些事情需要“半途而废”

人生中的前进与后退没有定式。假如,生活无法让你继续前进或者连退路都难以走通,那你不妨半途而废,随缘而定。

从小我们就被父母和师长们教导做事要持之以恒。比如:“只要努力,再努力,就可以达到目的。”你如果按照这样的准则做事,你常常会不断地遇到挫折和产生负疚感。由于“不惜代价,坚持到底”这一教条的原因,那些中途放弃的人,就常常被认为“半途而废”,令周围的人失望。其实,人生有些事是强求不来的,实在做不到,何不放弃?如果你死钻牛角尖不放,那么你就是放弃了其他事情上成功的机会。

“持之以恒”这个词本身并没有什么对和错,只是我们在具体问题中具体对待,不能这个办法行不通还是持之以恒,如果那样就是愚蠢了。

《思考致富》一书作者拿破仑·希尔曾经在爱迪生的实验室中访问他。爱迪生做了一万多次实验才发明了电灯。希尔问他:“如果第一万次实验失败了,你会怎么办?”

爱迪生回答:“我就不会在这儿与你谈话了,此刻我会把自己锁在实验室中,做第一万零一次实验。”

这个小故事被大多数谈到“进取”的演说家用作坚韧不拔的典型例证。他们会说:“每次你打开电灯的时候,都可以感受到爱迪生是一个毅力非凡的人。”但我们应该感受到的是:爱迪生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发明创造的科学家。

希尔没有表达出来的,也许他认为人们可以自己领悟出来的是:爱迪生不是把同一个实验做了一万次。他做了一万个不同的实验,也就是做了一万次假设,发现不对就马上放弃。他做了一万次的半途而废。

一个推销员被客户以“再说吧”这样的轻松方式逐渐毁掉前程。他在每一次与客户洽谈业务的时候都力图操纵局面,所以客户能给他的答案只有“再说吧”。而他办公桌上的档案大多也有着“容后再议”。他日复一日地与这些客户满怀希望地联络,却毫无所获,仍以此为荣。

他的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没有实用价值。收入丰厚的推销员只是尽快行动,要求客户给出明确的“是”或“不是”的答案。这样他们就不必在已接触的客户身上再花费时间和精力,而及时投身到与下一个客户的业务上去。不论你把推销讲得多么复杂,它首先是一个数字游戏。你能很快了解谁对你说“不”,你就听到更多次的“是”。

这位勤奋却自毁前程的推销员认为,只要他能坚持不懈地与这些客户一而再、再而三地联络,凭着他的执着,他的客户一定会与他达成交易。他认为自己的毅力一定会瓦解客户的拒绝。事实却不尽如人意。

执着是一种可贵的精神,但如果你坚持的东西本身有问题,那你的执着就该被称为固执。所以半途而废有时也是一种智慧。

人们常说坚持就是胜利。持之以恒的精神固然可贵,但如果我们所坚持的东西有偏颇,甚至是错误的,那坚持到底只会一错再错。我们应该牢记一句话:“如果方向错了,停下来,就是前进。”世界之大,到处都有机会和选择,如果明知是错,还一条道走到黑,撞南墙了还不回头,换来的往往是追悔莫及。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允许半途而废,敢于否定自己,敢于放弃不切实际的理想,也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适应了才会长久

中国古代有自己的一套道德规范,有“忠”、“孝”这两面大旗,有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有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佛教若想在中国传播,不听王命不行,不讲“忠”、“孝”不行,不遵国法不行,不与儒学、道学妥协、调和也不行。所以,中国的佛教学者,绝大多数在出家以前,已经受到了儒家学说的洗礼,再经道家思想的熏化,然后再学习佛教理论。所以,号称明代佛教四大师之一的德清禅师说:“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子》《庄子》,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他宣传“孔老即佛之化身”。

六祖慧能(也作惠能)之前,禅定修行大多讲究坐卧壁观之法,强调以坐禅为务。达摩壁观9年,终日苦坐,四祖道信“数十年中胁不至席”,五祖弘忍及弟子神秀皆以静坐苦熬为修行之法。他们无不在长夜静坐中,以“渐修”方式求解脱。

唯六祖慧能学禅不步入后尘,适应实际情况,一反传统,大胆提出“禅非坐卧”。他说:“住心观静,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慧能曾写一偈,云: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慧能反对僵化、单一而死板的坐禅方式,是一种改革。慧能的学佛习禅的顿悟观,更加适应中国的国情,所以慧能的南禅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学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把别人之长与自己国家、企业、个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使别人之长更具适应性;另一种是不顾具体情况,生搬硬套,人云亦云,似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简单模仿,只求“形似”,反而有害。所以,模仿的目的不是东施效颦,而是要走出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