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尘世悟语:淡定与舍得的智慧
21598700000004

第4章 积蓄力量,改变人生(1)

最有意义的人生不是别人给予我们的,而是自己赋予人生一定的意义。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人生,因为只有这样的人生才是最主动的、最有生命力的。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留心机会,抓住机会,一点一滴地努力,不断地作出成绩,最后厚积薄发,达到我们想要的理想和境界。

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有意义

胡适在答友人的信中说:“人生的意义全是每个人自己赋予的:高尚、卑劣、有用、无用……全靠自己的作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自己想如何生活。你若情愿自己天天白昼做梦,那就是你这一生的意义。你若发愤振作起来,决心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创造自己的生命的意义,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做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生命无穷,生命的意义也无穷了。”

有一天早晨,奕尚禅师刚打坐完,寺院里就传来阵阵悠扬而深沉的钟声,整座山谷仿佛苏醒了。奕尚禅师凝神侧耳聆听许久,很显然,他是被这种特别的钟声吸引住了,因此,他很想见见这位敲钟人。于是,等到钟声一停,他忍不住召唤他的徒弟来,询问道:“刚才我听到了寺院中有史以来最有吸引力的钟声,我想知道今天早晨敲钟的人是谁?”

徒弟回答道:“回师父,敲钟的人是一个新来参学的小沙弥。”

奕尚禅师赞赏地点了点头,随后,他吩咐这位徒弟将那位小沙弥叫到他的跟前来。

奕尚禅师开口问道:“你今天早晨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在敲钟呢?”

小沙弥感到不知所措,他不知道奕尚禅师为什么要特意见他,更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问他。于是,忐忑不安的他回答道:“尊敬的师父,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心情,只不过是为了打钟而打钟罢了。”

奕尚禅师反问道:“这肯定不是你的心里话。我能感觉到你在打钟时,心里一定念着些什么。因为我今天听到的钟声,并非是以往的钟声,而是非常高亢响亮的声音,只有拥有一颗虔诚的心的人,才能敲出这种深沉又博大的声音。”

小沙弥被眼前禅师的话问住了,他开始认真思考如何回答禅师的问题。最后他认认真真地回答奕尚禅师的问题,说道:“其实我也没有刻意念着,只是我平常听您教导说:‘敲钟的时候应该要做到虔诚、斋戒,用犹如入定的禅心和礼拜之心来敲钟。’如此而已。”

奕尚禅师听了小沙弥的这番话,感到很高兴。于是,他进一步提醒这个小沙弥:“往后无论处理任何事务,都要保持今天早上敲钟的禅心,如果你做到了,那么将来你的成就会不可限量!”

从此,这位小沙弥一直牢牢记着奕尚禅师的开示。终于他成为了一名得道的高僧。

他就是后来继承奕尚禅师衣钵真传的森田悟由禅师。

禅心是心无杂念、专心致志地做自己所做的事。小沙弥带着禅心去敲钟,使得毫无新意的钟声具有了新的内涵,让一件日常的琐事变得有意义。人生与敲钟其实也是同一个道理。

在一所著名的大学里,著名作家毕淑敏正在讲台上演讲。从她演讲的一开始就不断有人给她递纸条,其中有一张纸条的内容是:人生有什么意义?请你务必说实话,因为我们已经听过太多言不由衷的假话了。

她当着所有人的面把这个问题念出来,念完后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她说:“你们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会讲真话。我曾经在西藏阿里的雪山之上,面对着浩瀚的苍穹和耸立的冰川,如同一个茹毛饮血的原始人,反复思索过这个问题。我相信,当一个人处在年轻的时期,会无数次地问自己:我的一生,到底要追求怎样的意义?对于这个问题,我思考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终于得到了答案。现在我将非常负责任地对你们说,我思索的结果是人生没有任何意义!”

当她说完这句话后,全场出现了短暂的寂静,但紧接着就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这可能是毕淑敏在演讲中获得的最热烈的掌声。她赶快用手做了一个“暂停”的手势,但掌声还是未停息。

她接着又说:“请大家先不要忙着给我鼓掌,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呢。我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没错,但是——我们每一个人要为自己确立一个意义!是的,关于人生意义的探讨,无时无刻都在充斥着我们的周围。回答这个问题有很多种说法,由于我们对这些答案已经非常熟悉,这些答案也常常是重复的,已经让我们从熟视无睹滑到了厌烦。可是这不是问题的关键,重要的是别人强加给你的意义,无论它多么正确,如果它不曾进入你的心里,那么它永远是身外之物。比如,我们从小就被长辈们灌输过人生意义的答案。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谆谆告诫的老师和各种类型的教育,也都不断地向我们阐发人生意义的补充版。但是有多少人把这种外在的框架当成了自己内在的标杆,并为之下定了奋斗终生的决心?”

是的,被灌输的人生意义是没有真正的意义的,重要的是你要为自己确立一个意义。要想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就需要我们给它赋予多种意义,让意义丰富人生的内涵。即使你拥有得再多,也会撒手而去。糖在口里是甜的,味觉能直接感觉到。不吃糖时,那种甜的感觉只能是回忆,和在口里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要想总有甜的感觉,就得总有糖在口里,显然是不可能的,即使你有足够的钱来买糖,但你的身体承受不了吃下这么多糖。只有把人生看成像糖一样甜,这种人生才是真正的甜!

不圆满也是一种圆满

婆娑世界,万事万物皆有缺陷,圆满只是相对的。人世间做人做事之难,也在于任何事情都很少有真正的圆满。

一代女皇武则天,即便是那个时代最辉煌的女性,但终究还是被逼退位。英明的她预见了在她死后将是人们对她无休止的荣辱毁誉,于是,她立下了一块巨大的“无字碑”,也称丰碑,其意为功过是非任由后人评说。

站在浩瀚的历史角度上看,任何人事一时的辉煌并不代表着生生世世皆辉煌。无论是谁都要经历世人多角度的分析和评判,这个时候的你又如何能做到真正的圆满呢?

人活着的时候,若想追求做人做事达到最高的境界,就需要放下计较之心。一个能够不计较成败、荣辱和得失的人,便是一个真正得道之人。

金代禅师非常喜欢兰花,于是,他在寺院里栽种了很多品种的兰花,并且悉心照料这些兰花。有一天,他要外出云游一段时间,临走前他向弟子交代:一定要好好照顾寺里的兰花。师父走了以后,弟子们都很细心地照顾它们。但是有一天一个弟子在给兰花浇水的时候不小心将兰花架碰倒了,几乎所有的兰花盆都打碎了,兰花撒了满地。弟子们因此都非常恐慌,心想着师父回来后一定会重重地惩罚他们的。

不久金代禅师云游结束,回到寺院。他闻知了此事,不但没有责怪弟子们,反而说道:“我种兰花,一是希望用来供佛,二是为了美化寺院里的环境,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弟子们听后都感动得落下了眼泪。

金代禅师说得好:“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金代禅师之所以看得开,是因为他虽然喜欢兰花,但心中却无兰花这个障碍。因此,他并不因为生活的不圆满而影响他心中的喜怒哀乐。

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会经历或多或少的不如意之事,一时的逆境看似是波折,但是聪明的人会利用逆境来变成命运的转折点,其结局不言而喻,一定是圆满的。看明白了圆满的相对性后,对生命的波折、情爱的变迁,自然也就能云淡风轻,处之泰然了。每个人都在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古今中外,芸芸众生,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不存在的。也正是人生的不完满,生命才会更加厚实。可见看似不圆满的人生其实也是一种圆满。

用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面对物质世界,会抱着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来对待人生,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之事业。超然物外不是玩世不恭,而是让自己的心境轻松,守住做人的本分,从俗事中解脱,不被外物所累。出世与入世的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的,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

有一位禅师外出游学时,因口渴而四处找水喝。这时,他看到一个年轻人在池塘里用水车打水,这位禅师就向那个人要了一杯水喝。

年轻人以一种羡慕的口吻说道:“将来有一天我看破红尘,我一定会跟您一样出家学道。不过,我出家以后不会像您那样到处行脚,居无定所,我会找到一个能够长期居住的地方,好好参禅打坐,不再抛头露面。”

禅师微笑着问道:“年轻人,请问你什么时候会看破红尘呢?”

青年人答道:“我们这里方圆几十里地就数我最了解水车的性质了。这里的人们都以这里的水为主要水源,如果有人能接替我照顾水车,让我没有后顾之忧,我就可以放心出家,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了。”

禅师问道:“你是最了解水车的人,那我问你,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或完全离开水面会怎样呢?”

青年人答道:“车是靠下半部置于水中和上半部逆流而转的原理来工作的,如果把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水车不但无法转动,甚至会被急流冲走;同样地,水车若完全离开水面,车就不能把水带上来。”

禅师说道:“车与水流的关系恰恰说明了个人与世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完全入世,纵身江湖,难保不会被五欲红尘的潮流冲走;倘若全然出世,自命不凡、清高自傲,不与世间来往,则人生必是漂浮无根。同样的道理,一个修道的人,出世与入世也要处理得当才行啊。”

入世与出世不是截然分开的,出世只是为了更好地入世。近代的大才子、大艺术家、高僧弘一法师就是一位真正做到了用“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的人。他出家后,一方面潜心研究佛法,著书立说;另一方面则不断游历,交流和弘扬佛法。

生活中,如果人们总是牵挂得太多,太在意得失,就会情绪起伏,被负面情绪牵着鼻子走,不可能活出洒脱的境界。越是背离出世精神的人,就越是难以做好入世之事业。爱默生曾经说过:“笑口常开;赢得智者的尊重和孩子的热爱;获得评论家真诚的赞赏,并容忍假朋友的出卖,欣赏美的事物,发掘别人的优点;留给世界一些美好,无论是一位健康的孩子,一个小园地或一个获得改善的社会现状都可以;知道至少一人因你的存在而过得更快乐自在,这就是成功。”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不让世俗的尘埃蒙蔽你的双眼。淡然面对得失,坦然接受成败,才能超脱物外,找到生命的真谛。

志存高远

诸葛亮说过:“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平庸,不免于下流矣。”

宋张载说过,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要进步就得立大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远大的理想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人志向远大,才能放眼高远,不计较眼前的得失,并且克服困难怠惰,不断进取,取得更大的成就。

一个小和尚满怀疑惑地去见师父,问道:“师父,您说好人坏人都可以度,问题是坏人已经失去了人的本质,如何算是人呢?既不是人,就不应该度化他。”

他的师父并没有立刻回答他的问题,只是拿起笔在纸上写了个“我”字,但字是反写的,如同印章上的文字左右颠倒。

“这是什么?”师父问。

“这是个字啊。”小和尚说,“但是您把它写反了!”

“是什么字呢?”

“‘我’字!”

“写反了的‘我’字算不算字?”师父追问。

“不算!”

“既然不算,你为什么说它是个‘我’字?”

“算!”小和尚立刻改口。

“既然算是个字,你为什么说它反了呢?”

小和尚怔住了,不知怎样作答。

“正字是字,反字也是字,你说它是‘我’字,又认得出那是反字,主要是因为你心里认得真正的‘我’字。相反地,如果你原不识字,就算我写反了,你也无法分辨,只怕当人告诉你那是个‘我’字之后,遇到正写的‘我’字,你倒要说是写反了。”师父说,“同样的道理,好人是人,坏人也是人,最重要的是在于你必须认识人的本性,在你遇到恶人的时候,仍然一眼便能见到他的‘本质’,并唤出他的‘本真’;本真既明,便不难度化了。”

师父的意思很明了,如果要去度人,当然要度坏人;如果这世上都是好人,还需要你度什么呢?

王敏为南阳慧忠国师做了几十年的侍者,在这期间他一直任劳任怨,忠心耿耿。慧忠国师想要对他有所报答,帮助他早日开悟。

有一天,慧忠国师像往常一样喊道:“侍者!”这位侍者听到慧忠国师叫他,以为慧忠国师有什么事要他帮忙,于是立刻回答道:“国师!您要我做什么事吗?”慧忠国师听到他这样的回答感到无可奈何,便说道:“我没有什么事情要你做的!”过了一会儿,慧忠国师又喊道:“侍者!”侍者又是和第一次一样地回答。慧忠国师还是很无奈地回答他:“我没什么事情要你做!”

就这样反复了几次以后,慧忠国师喊道:“智者!”侍者听到慧忠国师这样喊他,他不明白为什么国师会叫他智者,他明明是侍者,不可能与智者相提并论,于是问道:“请问国师!您在喊谁呀?”国师看他心窍不开,万般无奈地启示他道:“我叫的就是你呀!”侍者仍然不明白地说道:“国师,我是您的侍者呀!不是智者,您不要再叫我智者了,好吗?”“此人真是朽木啊!”慧忠国师低声对自己说。侍者又重复说了一遍:“您不要再叫我智者了。”慧忠国师看他如此不可教化,便说道:“不是我不想提拔你,实在是你太辜负我了呀!”侍者回答道:“国师!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不会辜负您,我永远都是您最忠实的侍者,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

慧忠国师对侍者抱有的希望彻底破灭了。为什么有的人面对环境只能是被动接受,每走一步都要死死地跟着别人,生怕走错了哪一步,犯成大的错误。难道他就不能感觉到自己的心魂,接触自己真正的生命吗?慧忠国师说:“还说你不辜负我,事实上你已经辜负我了,我的良苦用心你完全没有领会。你从骨子里承认自己是侍者,而不承认自己是智者,智者与众生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就是因为众生不承认自己是智者。这实在是太遗憾了!”慧忠国师的一片苦心始终都不能被他的侍者体会到。

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是智者,只是很多人沉沦于俗世,不能自拔,所以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误认为智者和一般人不同。因此,每个人都不必看低自己,只要你有信心,并且有这个意愿,那么最后你一定能够成为智者。

接纳生活的苦与乐

苦与乐从来都是相伴相生的,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如果我们将痛苦与快乐看成是绝对地对立,从而加以逃避,那么,我们不仅不能得到快乐,反而会使我们更加痛苦。我们之所以害怕苦,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树立起一个正确的苦乐观。

没有苦,哪来的甜呢?苦是乐的源头,乐是苦的归结。“不经风霜苦,难得蜡梅香?”成功的快乐是由艰苦奋斗后所产生的。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可见,他们下苦功实现上进之志,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做一件艰苦的事,我们不能埋怨。一旦有了成功的希望,有了奋斗的目标,苦尽甘来的日子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