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向这三个国家用兵,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故一起叙述。清朝同他们的战争,背景不同,起因各异,性质亦有区别。
这些战争都发生在高宗晚年,盛世已达顶峰,虽隐然已呈回落之势,但仍然显示出一个强国的威风。
战争的起因,并不复杂。这要从乾隆四十五年(1780)高宗庆祝七十寿辰谈起。是年,高宗和他的臣僚云集避暑山庄,隆重举行庆典。西藏六世班禅欣然前来祝寿,不意于祝寿后即九月病逝于北京。他来时,高宗、满汉大臣及蒙古王公赏赐、馈赠给他大量金银财宝,据载,所得数十万金,更有宝冠、璎珞、念珠、晶玉之钵、镂金袈裟、珍宝,“不可胜计”。班禅死后,高宗命将这些遗产全部送回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储存。岂料都被其兄仲巴夺占,其弟沙玛尔巴一无所得,一怒之下,逃到廓尔喀,煽动他们前去抢夺那些财富。沙玛尔巴的挑唆,直接刺激了廓尔喀人抢掠的欲望,从而埋下了战争的种子。廓尔喀与西藏邻接,其来贸易的商人受到西藏当地重税盘剥。廓尔喀即以此为口实,于乾隆五十三年七月,武装入侵后藏,大肆抢掠。当高宗派遣援军抵藏时,入侵者已退兵。
清驻藏大臣巴忠负责办理此次事件,但他办理不善,私自与廓尔喀议和,以其退回所占聂拉木、济咙、宗喀三处为条件,每年由西藏付给300个元宝,作为地租之费。议和之事,未得到达赖喇嘛的批准,故每年付300个元宝无从兑现。廓尔喀人以违约索债为名,遂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七月,再次入侵后藏地区。驻藏大臣及藏兵未作抵抗,便惊惶撤退,致使入侵者窜人扎什伦布寺,将六世班禅所遗宝物掳掠一空,继而到处烧杀劫掠。巴忠自知责任重大,自杀以偿。西藏又陷入灾难之中。
同年十月,高宗委派两广总督福康安为大将军、二等超勇公海兰察、成都将军奎林为参赞大臣,率1.4万余军队前往西藏反击入侵者。另征调各地军需,务保战争胜利。至乾隆五十七年五月,福康安等马到成功,迅速将廓尔喀人逐出西藏。但高宗的战略目标是“直前进剿,扫穴擒渠”,彻底击溃其国,将其国王擒获。正像他喜得西藏收复捷报后所作的一首诗中说:“复番境已压寇境,阳布摧枯望不赊。”目标直取其都城阳布。
福康安等率军5000进入廓尔喀境内。这里,到处是山岭纵横,险滩急流,人烟罕至,道路不通。清军所遇艰险非人所能想像,福康安以下所有将士“皆露宿崖下,实甚劳苦”。廓尔喀顽强抵抗,更增加了进军的难度。清军将士硬是不惧艰难,实行强攻,连连获胜。于乾隆五十七年七月,深入700余里,歼敌4000余人。但在离都城阳布仅数十里的集木集遭遇敌人殊死阻击,清军死伤甚惨,护军统领台斐英阿等一批将领阵亡。尽管如此,廓尔喀已无力再战,乘机请降。从高宗到福康安都虑及八月后此地即将大雪封山,如相持下去,后果十分危险,不容置疑,即允其投降。其国王为表示诚意,将所掠扎什伦布寺之财宝如数归还,交出同西藏私立的协约;还将逃来的已故沙玛尔巴的尸骨及眷属交还,并派使臣至北京纳表进贡。高宗敕封其国王拉特纳巴都尔为廓尔喀国王。战争以清军胜利告终。此战为正义的反击战,扬国威于遐方,保卫了边疆的安宁,是值得称颂的。
在解决了廓尔喀人人侵的问题时,高宗随即对西藏政体进行改革。雍正初年,创设驻藏大臣,是对西藏政体的首次改革。清廷的本意,欲以驻藏大臣总揽全藏,监督和贯彻朝廷政令。但事与愿违,西藏实权却被噶布伦操纵,一切大事都由噶布伦与达赖喇嘛商同决定,驻藏大臣形同虚设。噶布伦专权,滋生事端,以致屡次引发西藏动乱。廓尔喀人进犯西藏,就是噶布伦妄签和约、于商贸处理不当,酿成了大乱。高宗吸取历史教训,于乾隆五十六年底至次年四月,连续发布改革西藏政体的政令。归纳起来,主要有:明确驻藏大臣的政治地位和权力,规定与达赖平列,凡事均会同办理,最后批准权出自皇帝。实际上,西藏军政大权已转移到驻藏大臣掌握。关于噶布伦,降为驻藏大臣的属员,自此失去一切特权;这一职务的人选和任命,亦交给驻藏大臣,会同达赖,共同选择,报请北京审批;过去,驻藏大臣素不过问西藏租赋财政。此后,当地财政的人选,由驻藏大臣决定,一切收支,亦由驻藏大臣全面综核。总之,“一切事权俱归驻藏大臣管理”。
达赖与班禅的继承权,长期操纵在西藏宗教上层集团,所谓转世灵童皆出自达赖与班禅的亲族姻娅,形成了一家的世袭,垄断了西藏的一切。高宗决意改革,于乾隆五十七年八月,创设了金奔巴瓶抽签选灵童之法:将符合转世要求的“呼毕勒罕”若干人,把他们的生年月日各写在一签上,置于瓶内,届时由达赖等会同驻藏大臣当众抽签决定。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现在。
在高宗的授意下,驻藏的大将军福康安等连续制定了管理西藏的“善后章程”等各项文件,后汇编为一册,取名为《钦定西藏善后章程》。文件对西藏的管辖权及各个方面的行政、人事管理、疆界等都做了具体规定。自此,西藏真正成了中国的组成部分,西南与西北均获安宁。
缅甸是我国近邻,云南省大部分地区与之接壤。明初,缅甸已归属中国,至清入主中原,于顺治十八年(1661)吴三桂率军入缅,逼其交出逃亡的永历帝,此后,双方失去了联系,缅不朝不贡,持续了近百年。当乾隆初,双方正欲建立隶属关系时,却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
战争的原因,颇为复杂,总由一些边事酿成军事冲突。乾隆十八年(1753),缅甸发生内乱,各土司互相攻杀,长达十余年。一些土司、溃兵及百姓纷纷进入我云南境内避难。云贵总督吴达善乘机勒索宝物,引起骚乱,云南土司与缅人冲杀起来,形势进一步恶化。缅甸内乱后,被木梳头目瓮藉牙父子所统一,以各种借口,进入我边境骚扰,如与缅邻界的耿马、孟定、孟连等土司,屡受侵犯,甚至已深入到距普洱不远的地区。时任云贵总督的刘澡以谎报军情,隐瞒失地而被降职,后畏罪自杀。高宗再派陕甘总督杨应琚前往云南,主持大计。据杨调查,边事起衅,纯属缅甸入侵抢劫,夺占中国土地。由此造成中缅开战,责任完全在缅甸。杨应琚按高宗指令,重新组织清军反击,很快收复了失地,将缅军逐出中国。
中缅争端本来只发生在局部,双方原无大动干戈之意。但杨应琚听信缅境木邦土司提出内附中国的请求,又受到请将征缅的蛊惑,便上疏高宗,建议乘时攻取缅甸。高宗以杨“久任封疆,夙称历练,筹办一切事宜,必不至于轻率喜事,其言自属可信。”竟批准了他的建议。一场本来可以避免的大规模战争终于爆发了。
乾隆三十一年(1766)九月,杨应琚挥军攻缅,进入蛮暮土司之新街,邻近土司纷纷约降。杨传檄缅甸,号称清军50万,命缅投降。缅置之不理,调兵数万,分四路出击。清军猝不及防,加之兵少,很快被击败,新街失守。杨惊慌失措,未向朝廷通报实情,而是掩败为功。不久,谎言暴露,高宗大怒,下令革其职,逮捕问罪,后命其自尽。第一次征缅,清军以失败而暂告结束。
接着,高宗委派明瑞为云贵总督,统兵攻缅。乾隆三十二年九月,明瑞率两万余兵马,分两路出击。当清军锐气正盛之时,有明瑞指挥得法,连连获胜,迫使缅军不断后退。但是,越是深入,困难也越大。由于地理不熟,常迷路,气候恶劣,清军病亡日增。更严重的困难是粮饷不继,而缅方行坚壁清野之策,使清军野无可掠。明瑞全无顾忌,力主进军缅甸都城阿瓦,这就犯了孤军深入的大忌。缅甸侦知清军已空虚,便组织重兵反攻。缅军先围4000余清军于木邦,予以全歼;至明瑞因粮尽率军后撤,缅军纠众尾追,“五日不战”。明瑞率军退至小猛育,距国境仅200里,缅军已集结四五万人,以优势兵力将清军包围。明瑞下令乘夜突围,尽管将士们拼死搏斗,仍无法冲出重围,死伤累累,诸将也多死伤。明瑞已身负数伤,及冲出20里外,自虑难以逃出,便从容下马,于一棵树下自缢。高宗对其甚为崇敬,给予优恤。额尔登额、谭五格等将临危逃跑,高宗将他们处死。清军第二次征缅又以失败无功再告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