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历史记载,自纪晓岚上推七世,纪氏家族多读书人。祖先纪坤,虽然科举不顺,却很有诗名,著有诗集《花王阁剩稿》。纪晓岚的曾祖父纪钰,有幸进入太学,才学受到过皇帝褒奖。而纪晓岚的祖父纪天申做过县丞,其父纪容舒,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恩科举人,历任户部、刑部属官,外放云南姚安知府,为政有贤声,而且写文章很有一套,尤其擅长考据之学,著有《唐韵考》、《杜律疏》、《玉台新咏考异》等书,死前还留下了“贫莫断书香”的遗训。
纪晓岚就出生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为纪容舒次子。雍正二年六月十五日午时,纪天申饭后到书房一边翻书一边休息,不久就睡着了。梦中,他看到一只猴子从窗户钻进来,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却到书橱翻阅书本,翻完一本扔一本,不久几橱书就被它翻了个遍。忽然,它发现纪天申的手上还拿着一卷书,就蹿上来抢夺。纪天申一惊便醒来了,手中的书也掉在了地上。恰在这时,一名仆人来报,儿子纪容舒刚刚得了一位少爷。这个刚降生的男孩,便是纪天申的第五个孙子纪晓岚。
据说,纪晓岚小时候精力充沛,睡眠很少,喜欢玩耍,也喜欢听大人们讲故事。爷爷纪天申很宠爱他,常常给他讲各种有趣的故事,逗他开心。也许,正是这些故事开启了纪晓岚智慧的一生。
儿时的纪晓岚就显现出了超越同龄人的智慧。一次,他和几个孩子在街上玩球。刚好遇到官轿经过,顽皮的小孩子不小心将球掷进了轿内。正当一群小儿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之时,纪晓岚自告奋勇,独自一人壮着胆子上前讨球。
轿子里的官员,见是个孩童,便存心想戏弄一下他,于是出了一个上联,说如果他对得出下联就把球还给他,否则就不还了。他的上联是:“童子六七人,惟汝狡”。
纪晓岚略一寻思,便道:“太守二千石,独公……”话未说完,却忽然沉默了。官员很好奇,催他讲完,谁知纪晓岚却说:“你要是还我球,就是独公廉,要是不还的话,就是独公贪”。官员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把球还给了他,暗自惊奇于这个孩子的聪慧,料他日后必大有作为。
这个官员所料不错,乾隆十二年丁卯科,纪晓岚应顺天府乡试,以第一名解元夺魁。喜讯传来时,合家欢腾,纪晓岚本人反而异常平静,亲自置办厚礼酬谢老师。乾隆甲戌殿试以后,纪晓岚以文学出众,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二十八年仲春,纪晓岚又被任命为福建省提督学政,而此时他刚过不惑之年。
纪晓岚是名副其实的才子,而且是具备领导才能的才子。他一生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两件事上,即主持科举和领导编修。“浮沉宦海同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着实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过人的眼力是纪晓岚成功主持科举的重要因素。传说,在纪晓岚以福建督学之职担任会试考官时,乾隆曾冒充考生参加考试,由于做事隐秘,三场下来竟无人发现。后来,纪晓岚在阅卷时,发现一篇文章笔力非凡,就向乾隆推荐了这个考生。乾隆一看考卷,发现正是自己所答,不禁暗赞纪晓岚的眼光。但为了掩饰此事,他拒绝了纪晓岚的推荐,纪晓岚几次上书,都不予答复。乾隆一朝,纪晓岚共担任过8次主考官,为朝廷选出了众多优秀的治国之才,不能不说他是清朝的一大功臣。
主持编修是一项浩大而繁琐的工作,常人难以胜任,纪晓岚在这方面可谓劳苦功高。尤其是乾隆二十八年开始的《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其规模之庞大,可以称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项浩大的工程,不仅是纪晓岚毕生的主要成就,也是乾隆皇帝的成就之一,更是整个中国文化史上不可磨灭的一大功绩。
纪昀组织了360余名编纂官,对底本图书进行甄别比对,将其分为应刻、应抄、应存三种,其中前两种要全文抄入《四库全书》,而后者只存书目。若有不同版本,则要进行比对,选择质量最好者作为底本,然后还要对底本进行初步的点校和修改,并交给总纂官审阅,合格后交由乾隆御览。通过这些程序的书籍,即可被抄录入《四库全书》。抄录者最初由官员保举,后来则从不第秀才中挑选字迹工整者录用。这些人需要每日抄写千字,工作5年,共计180万字。工作完成后,根据质量和数量分别授予不同的官职;但若有字体不工整者,记过并罚多写万字。据统计,先后共有3800余人被录用,平均每天都有600人参与抄写工作。最后,抄录好的《四库全书》还要在总校官的安排之下,经过分校官和复校官的校对,再经总裁官抽查,才能最终装订成书。
经过10年的编纂,《四库全书》终于陆续编订完成。以纪昀为首的四库全书馆群臣们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由于乾隆生性好大喜功,动辄对《四库全书》的编纂指手画脚,如此大的工程全靠人力完成,难免会有疏漏,此外,再加上乾隆对文字的挑剔,纪昀等人不免被屡屡申斥甚至得咎。总纂官之一的陆锡熊在奉命去沈阳校对的路上病逝,总校官陆费墀也因为被乾隆申斥郁郁而终,死后甚至还被抄没家产。纪昀虽然受到乾隆的恩宠,幸免于难,但他一生为《四库全书》。
编订好的《四库全书》共抄写了7部,乾隆仿效著名藏书楼天一阁的形制,建造了七处楼阁以存放《四库全书》:它们是故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沈阳故宫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镇江金山文宗阁、扬州文汇阁、杭州西湖行宫文澜阁。如今存世的仅有文渊阁本,文溯阁本和文津阁本、另有文澜阁本部分存世。
平心而论,在《四库全书》的修订过程中,重新发现并整理了不少孤本和善本,此外还保存了从《永乐大典》中辑佚的将近400种书籍。此外,《四库全书》开启了“乾嘉学派”重考据的学风,对国学的继承和发扬有重大的影响。但是,乾隆利用编纂《四库全书》,大兴文字狱,篡改传统文化,实行愚民统治的用心也是显而易见的:尽管他曾经表示不会利用民间献书大兴文字狱,但这根本就是一句空话。著名的“王锡侯字贯”案只是数十起文字狱中较为人所知的一件。此外,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大量被乾隆视为“违逆”的书籍都被焚毁,据统计竟有3000种之多;而幸存下来被录入四库全书的书籍,也按照乾隆的意愿被修改得面目全非。
主持编修的工作也许枯燥无味,但纪晓岚本身却是一个趣味十足的文人,利用闲暇之余,自著了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阅微草堂笔记》,可惜这部小说原稿已遗失,虽然作者凭记忆重新写过,但仍不免有很多疏漏。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说:“惟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鲁迅对这部小说给予如此高的评价,足见纪晓岚的文笔之妙和才华之盛。
纪晓岚不仅文名远播,也极富政治才能,只可惜他文名太盛,政治上的成就反而被文才掩盖了。
纪家祖上曾经遭遇过动乱,家业受到过沉重打击,直至纪晓岚的父亲这一代才开始复兴。纪晓岚从小耳濡目染社会的重重矛盾,所以他为官之后特别注重疏导民情,主张因势利导,避免矛盾过分激化导致社会动乱。如他自己所说:“教民之道,因其势而行之易,拂其势而行之难。”
乾隆五十七年,京城附近遭遇大涝,饥民激增,盗贼蜂起,一时间京城拥进了大批求食的饥民,积压已久的社会矛盾大有一触即发之势。纪晓岚得知后,立即上表陈情,剖析利害,劝导朝廷截留南漕万石官粮以赈灾。这个措施来得及时有效,饥民得到粮食后很快离开京城,一场危机化解于无形之中。纪晓岚的这一善政,解救了千千万万的饥民,使他们摆脱了死亡的阴影,也免去了一场有损国势的动乱,稳定了民心。
其实,正如每个由盛转衰的王朝一样,当时的清王朝也存在很多尖锐的社会矛盾,只不过大多数人都被所谓的“盛世”光景所迷惑,不去相信也不愿相信它们的存在而已。而纪晓岚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敏锐而深刻地洞察到这些矛盾,并且想方设法地去疏导、缓解,这实在是为政之人的一种可贵品质。
嘉庆十年,纪晓岚逝世,享年82岁,谥“文达”。嘉庆皇帝御赐碑文“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用以褒奖他才政双绝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