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与周恩来的会晤是中美两国最高领导层之间第一次直接的会谈,他们不仅表达了各自的立场和原则,而且表现出了不同的谈判技巧和风格。尼克松的基本出发点是维护美国的安全和国家利益,他一方面强调两国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危险,另一方面强调他在国内所面临的困难,希望能以最小让步得到最大收获。他的底线是当他回国时不至于受到猛烈攻击。尼克松是一个老练的谈判高手,他在全球战略的问题上立场鲜明,但在一些有关两国关系的具体问题上则含糊其辞。尼克松说他不经常做出承诺,但只要是答应了的事,他总是能做得更好。但是,他也给自己留出后路,他说,“我们总要有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相对来说,周恩来表现出的是一种东方文化的魅力,他对尼克松的观点和立场表示理解,但认为无论在此时,还是在将来,两国领导人的世界观都是截然不同的。周恩来在原则上毫不退缩,但在具体问题上又有极大的灵活性,因而在坚持信念的同时也愿意做出让步。
虽然分歧仍然存在,但尼克松与周恩来的会谈是成功的,尼克松对此次坦率的会谈感到满意,觉得超过了他的预期。周恩来也很高兴,因为双方陈述了各自的原则、立场,也讲出了不同领域的分歧,并找到了达成共识的基础,他还赞扬此次会谈打破了外交惯例。相对而言,对于将来的发展前景,中方比美方更为乐观。虽然周恩来说这次会晤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但他的看法似乎是只要有了第一步,今后的路就相对会容易走了。周恩来说,要在一年内走完长征可能是不行的,所以会比一年更久一点,但他显然相信,只要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中美之间全面的正常化会很快实现。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周恩来希望尼克松总统本人和他的顾问、助手们都能继续留任。当罗杰斯说在美国的制度下,如果连任,尼克松总统最多也只能再有5年的时间,周恩来回答说,5年足够了!可惜,后来形势的发展超出了他的预想。
1972年2月27日,当尼克松访华进行到尾声时,双方在上海发布了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成为尼克松访华的实际成果。《上海公报》包括五项基本内容:一是简述尼克松的访华;二是分别表述各自对国际问题的看法;三是双方就国际关系和双边关系在五项基本原则下达成的共识;四是各自对台湾问题的立场;五是双方就进一步发展两国人民之间的交往达成的一致。《上海公报》并不意味着解决了中美关系的所有问题,但是,它在承认分歧的基础上,打开了互相交流与了解的大门,是发展两国关系的基础。
五、尼克松为什么能够实现成功访华?
尼克松访华获得了成功,实现了中美两国领导人的首次直接会谈,成为中美关系史上的重大转折点。访华虽然没有解决所有问题,但是打开了两国的沟通渠道,使对话取代了对抗,而且,尼克松的访华可以说是在没有建交的情况下,在事实上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尼克松能够实现对华政策的突破,最重要的原因是美中两国有共同利益,那就是共同对付苏联的扩张。同时,双方都希望能够尽快结束越南战争。正是这样的基础为中美新关系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但具体来说,其他因素也不可忽视:
1.尼克松访华成功得益于精心的准备
尼克松政府对此次北京之行非常看重,希望这将是一次完美的旅行,并进行了6个月的精心准备和3次预备旅行。1971年10月,基辛格率领一个小型代表团到达北京,为尼克松的访问商讨日程安排。他这次旅行的代号是“波罗行动2”,寓意为继承当年马可·波罗不远万里,从欧洲来到中国,并把中国介绍给西方的壮举。1972年1月,基辛格又进行了他的第三次访华和第二次预备访问。而第三次预备访问的人数和规模令中国人大吃一惊。这次以其领队、副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亚历山大·黑格命名的代表团,由白宫先遣队队长罗恩·沃克率领,在尼克松到达北京之前,为尼克松的访问进行了整整3个星期的准备工作。
出发之前,美国政府内部也进行了非常认真的准备。代表团的全体成员都知道,美国政府的目的是要与“古老而具有潜力的、包括了近1/4世界人口”的中国建立起正常的关系,这是一次具有历史性的、重要的访问,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新关系的建立。所以,参加这次访问的成员都要求“行为端正、机敏、老练”,他们都得到一份有关中国的礼仪指引,避免出现不合时宜的言谈举止①。
①Nixon Presidential Materials,NSC Files,HAK Files,Box 40,Trip Files,U. S. National ArchivesⅡ,College Park,Md.
同时,既然这是美国总统第一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尼克松总统本人也做了充分准备,对他来说,与中国领导人会谈是完全没有先例的。对此,基辛格为尼克松预备了一份备忘录,他把中国领导人描述为既是狂热的也是实际的,也就是意味着,中国领导人“一方面在原则问题上是强硬的,但在另一方面又是很现实的”,总是在大的原则上很坚定,但在细节上比较灵活。所以,基辛格建议尼克松把握好方向,并对最终的结果做出承诺,但“不要有什么立刻去做的事情”。基辛格建议,尼克松与中国领导人打交道的基本技巧应该是表明美国对改善中美关系是认真的和经得起考验的。基辛格也分析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性格与个人风格,建议尼克松与周恩来进行坦率的交谈①。
2.中国方面给予了密切的配合
中美关系的突破当然离不开中国方面的努力。正如基辛格所说:尼克松访华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双方领导人让意识形态服从于共同利益的能力”②。两国领导人在会谈中增进了了解,第一次从直观的角度认识对方,并彼此留下了深刻印象。尼克松和基辛格对毛泽东和周恩来给予了高度评价,而毛泽东在会谈中也说他不喜欢从杜鲁门到约翰逊的所有美国总统,这并不包括尼克松在内。他还说,尼克松作为个人,不是要打倒的对象。他喜欢和尼克松这样的右派打交道,因为至少右派敢做左派只敢说的事情。尼克松在一些重大和敏感问题上所表现出的坦诚和直率,得到中国领导人的赞赏,后来更将他视为中国的朋友,这也使尼克松在其最后的岁月里获益匪浅。
在尼克松访华期间,中国给予了全面的合作,特别是在起草《上海公报》的过程中,虽然有艰苦的谈判和讨价还价,但中国还是做出了不少妥协和让步。举例来说,中国没有提到美台《共同防御条约》,而这个问题历来是中国方面很关心的问题。有些人看不到中国方面为此做出的巨大努力,也不能理解在当时的条件下中国克服的困难,而认为美国让步过大,让中国捡了便宜。实际上,任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只有在互利互惠和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才能有持久的关系。
①Ibid.,Box 13,China Files.
②Kissinger,Years 0f Renewal,p. 139.
3.尼克松访华成功还在于双方将台湾问题予以搁置
在整个过程中,中国领导人没有在台湾问题上向尼克松施加压力,只是强调主权与原则,没有设定任何具体的目标。尼克松政府在对华政策上也力图避免在台湾问题上过度纠缠而影响大局,那就是要达到美国在地缘政治上对抗苏联扩张和结束越南战争的目的。中国领导人知道,台湾问题由来已久,十分复杂,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的,因此,决定从长远考虑,不把台湾问题列为当务之急。尼克松在会谈中也反复说明,如果中国在台湾问题上持强硬态度,那么,他在国内就可能面临强大的压力,各种势力,包括亲台湾的势力、反尼克松的势力、反华的势力就会纠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很强的力量,使对华政策成为下届总统选举时的热门话题,引起激烈的党派争论,并可能导致他在连选总统时失败,而断送中美关系的大好前景。中国领导人也在这个问题上予以谅解,没有坚持强硬立场。而尼克松也做出了有突破性的承诺,使双方在这个问题上都既有克制,又有收获。总之,出于共同的反苏目的和各自的国家利益,中美双方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处理两国关系,并取得了重大成果。
访华成功使尼克松在国内政治和外交上都大有所获,例如,来自爱达荷州的民主党参议员弗兰克·丘奇曾经是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中最激烈批评尼克松的人之一,但他在尼克松访华之后说,尼克松最大的成就是他改变了美国公众对中国的印象,而且他说,这次访问的长远的结果还会更好①。尼克松访华之后,一份对美国公众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美国人对这次访问的意念和结果都是好评,这对尼克松争取连任、获得更多选民的支持有利。此外,它还影响到国际关系结构的变化,仿佛在一夜之间,中国“回到了国际大家庭”。尼克松访华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Brandon,The Retreat 0f American P0wer,pp.197 -198.
1.新的中美关系为两国人民的交往创造了条件
在尼克松访华以后,两国之间各个领域的交流迅速展开,如在尼克松结束访华回国后不久,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领导人组成的联合访问团对北京的访问,表明美国的行政与立法机关在对华政策上取得了惊人的一致。之后,人员和教育方面的相互交流多起来,仅1972年就有超过1 000名美国人访问了中国,包括医生、教授、记者、科学家、商人及政治人物等。中国也派出了四个团体访问了美国①。
2.新的中美关系促进了美国调整其在亚洲以及世界的外交政策
尼克松从访华中得到满意的收获,特别是对他与苏联的缓和谈判有利。小艾伦. M.琼斯指出,“如果说华盛顿所期待的北京之行的收获前景并不明朗的话,尼克松总统1972年5月对莫斯科的访问则得到了多样的和具体的成果。美苏之间达成了从癌症研究、环境保护到联合太空项目等广泛领域的合作”②。这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尼克松的访华。
3.新的中美关系有利于越南战争问题的和平解决
尼克松希望借访华帮助其解决越南问题,这一问题是当时美国政府所面临的最迫切也最有难度的对外政策问题。1972年,基辛格与越南北方代表黎德寿在巴黎举行了多次会谈,并最终就停火、释放战俘、撤出美军,以及越南各党派进行政治协商等问题达成了一致。10月26日,基辛格向世界宣布,“和平在望”。1973年1月27日,越南停火生效,尽管直到8月15日还有对越南邻国柬埔寨的零星轰炸,但美国所进行的历时最长和造成国内严重混乱的越南战争宣告停止。关于越南停战的谈判和其中的不少复杂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档案解密和研究,但新的中美关系对越南战争的最后结束无疑是起了作用的。
4.新的中美关系为中美之间的经济交往开辟了道路
尼克松访华之后,在美国的工商业界引起震动,也促使美国的立法部门加快制订有关法规。就在尼克松访华的一年之后,在华盛顿成立了“促进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并且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公司都参与了进来。
①Francis O. Wilcox,China and the Great P0wers:Relati0ns with U. S.,S0viet Uni0n,and Japan(New York:Praeger,1974),p.58.
②Jones,Jr.,U. S. F0rei n P0licy in a Chan in W0rld,p.36.
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取得了巨大进展
尼克松访华以后,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类型的代表团纷至沓来,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也逐年递增,在1957年时,与中国建交的有29个国家,1969年为42个,1970年为55个,1971年为77个,1972年达88个,包括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日本。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和他率领的代表团于1972年9月25日访问了北京,并超越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对于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表示完全理解和尊重。日本迅速地与中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与台湾断绝了“外交”关系。
6.尼克松访华为其连任创造了诸多政治资本
在美国国内,尼克松的支持率上升,并在1972年11月的选举中,以美国总统选举史上少有的大比数,击败民主党候选人乔治. S.麦戈文,获得连任。
帕特里克·泰勒认为,自尼克松访华之后,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轻松愉快的神话”(buoyant mythology)成为中美关系的主题,在之后的20年里,“再不会有重大的国际决定在没有三国领导人共同参与的情况下于莫斯科、北京或华盛顿做出”①。泰勒的断言并不完全正确,虽然尼克松访华为新的中美关系开辟了道路,但在前进的道路上还布满荆棘,中美关系的航船还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最复杂的问题,而尼克松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更是影响深远。
①Tyler,A Great Wall,p.37,p.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