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尼克松与中国:半个世纪的不解之缘
21659200000038

第38章 走上重返政坛之路(3)

③Brzezinski,P0wer and Principle,p. 412.

并没有证据显示尼克松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做过什么具体的工作,但他的确向卡特政府提出过政策建议。在1978年下半年的时候,尼克松与卡特政府的关系密切起来。12月15日,卡特总统向几位政界领导人通报了即将与中国建交的消息,其中也包括尼克松。尼克松非常高兴,并简短地与卡特讨论了这一事情将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卡特对他与中国领导人一起为中美关系打下的基础表示肯定,并感谢他的各种建议①。

卡特同时还派政府中的中国问题专家迈克尔·奥克森伯格专门去向尼克松单独简报中美关系的细节。尼克松让奥克森伯格提醒卡特充分估计在公开消息之前保守秘密的难度,以及过于依赖下属的危险。尼克松还提请卡特注意中美建交后可能影响到美国与其亚洲盟国的关系。尼克松还“写下了这些主要盟国的名单,并对每一个国家做了冷静的评判”。奥克森伯格后来回忆说,他相信当时很少有领导人“有这样的全局观”②。

尼克松知道中美建交一定会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也会在美国国会中引起争议,而出现国内的政治危机。对此,尼克松递交给卡特一份4页长的信,建议卡特政府首先要向国会中的亲台势力做出保证,并采取措施平息国会内的批评声音。其次,卡特政府要让美国的盟国安心,特别是对韩国,要向他们保证,美国废除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并不意味着“美国开始退出亚洲的其他部分”。再次,他建议卡特政府暂时停止指责其他国家的人权状况。对于尼克松的这些建议,卡特在12月22日亲手写了一封回信,说自己很欣赏尼克松的那封“出色的信件”,并认为很有帮助,还告诉尼克松自己接受了他的建议,尽管“有相当的困难”③。这也是尼克松首次正式地向他的继任者提供政策建议。尼克松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去影响美国的对华政策,同时也为自己在政治上的复活铺路。

①Carter,Keepin Faith,pp. 199 -200,p.202.

②Newsweek,May 19,1986,p. 21.

③Aitken,Nix0n:A Life,pp.552 -553.

1979年1月底,中国副总理邓小平访问美国,这也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中国国家领导人正式访美。作为新的中美关系的奠基人,尼克松被邀请出席欢迎邓小平的招待会。不过,这也遇到了阻力,副总统沃尔特·蒙代尔就反对让尼克松出席招待会,但当他向卡特提出这个问题时,已经太迟了,布热津斯基已经得到卡特批准,并告知尼克松说卡特总统“欣赏他在开启新的中美关系中所起过的作用,并感到邀请他(出席招待会)是合适的”①。几天之后,卡特又写信给尼克松,正式邀请他出席欢迎邓小平的招待会。按照安布罗斯的说法,中国方面对邀请尼克松出席招待会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甚至威胁说,如果尼克松不出席,“邓小平就会到圣克莱门蒂去拜访他”②。这一点虽然无法证实,但以中国对尼克松一贯的态度,这完全是可能的。1月29日,在因“水门事件”辞职下台4年多后,尼克松第一次回到白宫,这标志着尼克松“在今后14年里向3位总统发出源源不断的有影响力的信件和备忘录的开端”③。

在招待会上,卡特把尼克松介绍给邓小平。尼克松以前没有见过邓小平,但他还是很愉快地谈起了自己以前对中国的访问。在招待会上,与尼克松同桌的有卡特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美国驻华大使伦纳德·伍德科克,分管亚洲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理查德·霍尔布鲁克,以及中国副总理方毅,而且这一桌是紧靠着卡特与邓小平就坐的主要席位,可见尼克松受到的待遇不低。招待会将要结束时,尼克松把菜单递给在座的每一位,请他们签名留念④。这显示出尼克松对这次机会的珍惜。

次日上午,尼克松与邓小平举行了两个半小时的会谈,邓小平邀请尼克松再次访华,尼克松接受了邀请,并在之后宣布将在这一年的夏天再次访华。尼克松通过出席这次招待会以及之后在公开场合的活动,大大地提升了他在美国政坛的影响,成为他重返政坛路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正如《新闻周刊》的一篇文章所说的,卡特与尼克松握手并欢迎他回到白宫,成为“尼克松漫长的放逐生活中的转折点”⑤。

①Brzezinski,P0wer and Principle,p. 407.

②Ambrose,Nix0n,Vol. 3,p. 524.

③Aitken,Nix0n:A Life,p.552;

④Brzezinski,P0wer and Principle,p. 407.

⑤Aitken,Nix0n:A Life,p.553;Newsweek,May 19,1986,p.18.

尼克松重返政坛道路上的另一个重要事件是他在1978年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从1975年6月起,尼克松便开始撰写回忆录,他与助手们一起,每周工作7天,每年工作365天,花了整整3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著作。尼克松自己说他的写作原则是不会卑躬屈节的,也不会坦白忏悔,而是力求百分之百的准确。尼克松描写了他从1913年出生到1974年辞职的经历。他专门记述了自己在1972年的访华,并以“本世纪最伟大的外交成就之一”为本章的开头,以“(访华的)这一周改变了世界”为结尾。这本长达1 000页的被称为“为历史作证”的回忆录出版后,引起很大反响,在6个月内就销售了33万册,成为20世纪最畅销的总统自传①。

当然,人们对这部回忆录也有各种不同看法。巴里. D.卡尔认为,尼克松的回忆录给人的印象是,尼克松“一辈子都在与敌人战斗”,这些敌人包括“东部的当权派、媒体和官僚系统”,他没有解释其中的原因,只是一味地强调那些“反对他的阴谋”,并为自己辩护。不过,卡尔也认为尼克松提出了一些有关20世纪美国政府的重要问题。“他比他的前任们更坚决地为这些问题寻找确实的答案”,并“对我们理解这些问题有戏剧性的结果”②。毫无疑问,尼克松在回忆录中无疑是袒护自己的,他始终认为自己的功绩大大超过自己的缺点。这也不奇怪。有哪一个公众人物的回忆录不是这样呢?《尼克松回忆录》是他晚年众多著述中的第一部,与他后来的许多著作和文章一样,广为流传。

①Aitken,Nix0n:A Life,pp.537 -538;Nixon,RN:Mem0irs,pp.544 -580.

②Barry D. Karl,“The Nixon Fault”,in Reviews in American Hist0ry,Vol. 7,No. 2(June 1979),p.143,p.144,p.152.

1979年9月,尼克松再一次访问中国。在进入中国大陆之前,尼克松在香港举行的一次记者会上发表了他对中国时局的看法。他说,一个强大的中国对保障世界和平十分重要,一个虚弱的中国将导致外来入侵而引发战争。因此,使中国在经济上和军事上强大起来,符合全世界每个国家的利益。他还把中国与苏联做比较,认为中国正致力于国内事务,而苏联采取的却是对外侵略的政策。他呼吁美国要加大抵制苏联侵略扩张的力度,否则世界将处于危险的境地。

在这次访华中,尼克松会见了邓小平,中国方面也给予他很高级别的接待。邓小平赞扬尼克松过去为发展中美关系所做的努力。曾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陪他登长城的叶剑英元帅还拉着尼克松的手,称他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一次宴会上,中国领导人用了一句中国的谚语“喝水不忘掘井人”,来形容中国人民决不会忘记尼克松和中国老一辈领导人一起对中美关系的贡献,这也是为什么尼克松在中国受到好评和欢迎的原因。在这次访华期间,尼克松对中美关系的前景非常乐观。

9月21日,在尼克松由天津返回北京的火车上,新华社的记者采访了他。尼克松认为中美关系有一个非常好的基础。第一,中美两国都认为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以保证各自的安全与生存对双方都有利。第二,从经济的立场看,两国有很强的互补性。他说,中国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又在计划实行工业化并推动各个领域的发展,而美国有很强的金融和技术实力。如果中国的人口资源、自然资源能够和美国人民的创造性和能力结合起来,一个强大的经济体将对两国都有利。这也是尼克松首次直接就中美经济关系发表意见。第三,随着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将日益增加。尼克松认为这三个因素是两国在未来的岁月里发展积极的、建设性的和持久关系的重要基础。最后,尼克松还说他希望在《上海公报》发表10周年纪念日的时候再来中国①。

①FBIS,Daily Rep0rt,China,September 24,1979,B2 -3.

尼克松要真正实现在政治上的翻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在这段时期,总的来说,尼克松的对华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他政治生命的复活。同时,在这个时期,尼克松对中国的了解日深,对中国的喜欢也越多。在他的工作室里的墙上,悬挂着他与毛泽东、周恩来会谈的巨幅画像,他的家和办公室都是中国风格的装饰,卧室的家具也用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红漆。他家里的用人是一对华人夫妻。尼克松总是用中国菜招待客人,还请客人品尝中国的茅台酒,并示范中国的敬酒方式。另外,他也读了不少有关中国历史、艺术和政治的书籍①。随着对中国认识的加深,他对中国也有了新的看法,并在他晚年的著作中进行了阐述。总之,70年代后期的两次访华,对尼克松晚年的政治复活和他的中国观有很重要的意义。而他对新当选的美国总统共和党人里根寄予厚望,期望自己能够对美国的对华政策发挥更大作用。

三、尼克松对里根政府的影响

在尼克松之后的历任总统中,里根是对中国态度最强硬的,最亲台湾的,甚至有人认为他是“美国现代史上最保守的总统”②。当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当时作为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的里根专门发了一封电报给蒋介石,表达他对这一件事的不同意见。里根与台湾关系密切,曾两次访问台湾。1972年时,他曾说过,如果是民主党人像尼克松那样访问北京,他会“发疯似的喊叫”,因为“民主党的总统是怀着姑息的心态”去这样做的,而尼克松“只是想建立起(与中国)之间的沟通”。当尼克松访华归来时,里根问他,如果中国要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他该怎么办。尼克松回答说,如果这种事情发生,美国将保护和防御台湾。里根听了以后,才觉得放下心来。1975年,当美国讨论与台湾和韩国的关系时,里根告诉传媒说,他认为朝鲜和中国“必须知道,如果他们采取任何冒险行动的话,将陷于与美国对立的危险当中”③。

①Ambrose,Nix0n,Vol. 3,p. 488,p.539;Newsweek,Oct. 11,1982,p.35.

②David Ignatius,“Reagan"s Foreign Policy and the Rejection of Diplomacy”,in Sidney Blumenthal and Thomas Byrne Edsall,eds.,The Rea an Le acy(New York:Pantheon Books,1988),p.193.

③Ronnie Dugger,On Rea an:The Man&His Presidency(New York:McGraw-Hill Book,1983),pp.370 -371.

1978年5月,里根警告,如果与中国建立以放弃台湾为代价的外交关系,将会“引起一系列灾难性的连锁反应,不仅是对台湾,而且是对美国自身”。当1978年卡特政府准备与中国建交时,里根也是主要的批评者之一。他说,新的中美关系“建立在背弃台湾的自由中国人的基础上”,世界各国“看着我们为了政治上的利益冷血地出卖了台湾”。他甚至说,如果他当选为美国总统,他将在台湾设立美国的官方机构。他的这番话引起中国方面的强烈不满,认为这是搞“两个中国”的政策,是绝对不能接受的。美国驻中国大使伍德科克也认为里根的这些话是对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中美关系的威胁①。

1980年,里根作为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参加竞选,在竞选中,他指责卡特太软弱,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台湾的言论,并暗示如果当选,将恢复与台湾的官方关系,提高向台湾出售武器的规格,还把台湾说成是“美国的盟友”②。在这样的情况下,中美关系出现了复杂的局面。

中国方面对三个问题感到不满:一是美国在越南战争以后,没有积极的态度,苏联仍然在中国北部陈兵百万,中国在南部与越南的关系十分紧张,而美国对此无动于衷;二是中美之间经济关系的发展进程不尽如意;三是台湾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更加艰难。特别是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的问题,是中美关系中一个突出的问题③。

①Dugger,On Rea an:The Man&His Presidency,pp. 370 - 371;Lou Cannon,Rea an(New York:Perigee books,1984),pp.272 -273.

②Michael Schaller,Reck0nin with Rea an:America and Its President in the 1980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pp.125 -126.

③Alexander Haig,Jr.,CAVEAT:Realism,Rea an,and F0rei n P0licy(New York:Macmillan,1984),pp.195 -197.

总的来说,里根政府在对外政策上是比较强硬的。大卫·伊格内修斯把里根的风格比作美国电影形象兰博,即“美国新硬汉的风格”。因此里根的外交政策“缺乏灵活性和敏感性”,而且他的鹰派言辞导致了很多问题。并且在里根当政的大部分时间里,他几乎“没有做出过一件成功的美国主导的外交政策记录”。伊格内修斯甚至说,“到里根总统任期结束时,美国与苏联相比的状况比他刚上台时更弱了”。里根在外交政策上可以说没有什么建树,因为他“过于看重现象而不重视本质”。伊格内修斯还认为里根对台湾的同情“威胁到了从尼克松和基辛格开始的打开中国大门的明朗的形势,因此可能毁掉美国最重要的战略关系”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