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老年医疗保健10000个为什么(中册)
21662400000053

第53章 胸腹部肿瘤(4)

肝癌早期没有特殊症状,一般从症状出现如果不治疗,到死亡平均时间为3~6个月。1970年以后,我国应用甲胎蛋白(AFP)进行肝癌普查,现在一般人平时做常规体检的报告单上都会出现AFP这个指标,那么AFP是什么?它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么升高的?它为什么会这么受到体检的青睐呢?AFP是胚胎发育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蛋白,在胚胎二个半月至五个月时含量最高,以后逐渐减少,出生后一周降至通常方法查不出的水平,健康成人血中不应有这个蛋白。假若患了肝癌,癌细胞又会合成和分泌这种胚胎蛋白,普查发现一些早期肝癌病人,这些人都自称身体健康,甚至不相信得了肝癌,当手术切除后,被证实癌块已有花生或枣子大小了。一般癌块小于3cm的早期病人,往往都无自觉症状。当出现症状时,往往有30%~40%的病人属于晚期。

现在,我国肝癌的诊断和治疗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如AFP、AFP异质体与B超检查结合,可在症状出现前6~12个月做出诊断,使小肝癌诊断率提高到97.5%;小于5cm的无症状肝癌切除后5、10年生存率可达54%~76%、43%~45%。使肝癌由“不治之症”变成了“可治之症”。肝癌治疗生存率的提高有很大原因归功于早期诊断的普及。另外,AFP可以用作肝癌追踪观察的重要指标,手术切除或化疗后AFP明显下降,表示手术或化疗成功,而且肝癌无转移;过一段时间后若AFP重新上升,说明肿瘤可能复发。

2.为什么AFP检测阴性也会是肝癌

虽然说AFP检测能发现无症状的小肝癌,但值得注意的是,AFP检测还不能达到百分之百正确,AFP检测阳性不一定是肝癌,除肝癌外,还有许多疾病都可引起AFP增高,如正常孕妇也可能出现AFP升高,因为AFP是胚胎发育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蛋白,在胚胎二个半月至五个月时含量最高,因此可使正常孕妇检测到AFP升高。还有新生儿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胆管细胞癌、卵巢内胚窦瘤等都可以检测到AFP升高,所以,对于AFP阳性病人还要进一步做全面检查,才能做出最后确诊。

而AFP阴性者,也不能完全排除肝癌。因为仅60%~70%原发性肝癌细胞能够合成和分泌AFP到血液中,同时检测AFP和AFP的异质体可提高肝癌的诊断阳性率,但还有10%~15%的肝癌即使已发展至晚期,AFP的检测还是阴性的,还有其他部位转移到肝脏的癌也可能AFP阴性的。如果一个人开始感到全身倦怠,即使休息,也无法消除疲劳;食欲减退,恶心或上腹胀满;肝区疼痛,为间歇性或持续性疼痛,可放射到肩部或背部,形体消瘦,体重下降,有这些症状时,即使AFP检测阴性,也不要万事大吉,务必要引起重视,要进一步检查,可采用其他肿瘤标志物来辅助诊断:如肝癌CA199阳性率为64.6%、还有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同工酶(γ-GTⅡ)、异常凝血酶原(DCP)、岩藻糖苷酶(AFU)、α-抗胰蛋白酶(AAT)。影像学诊断可以做彩色超声、CT、磁共振成像(MRI)、动脉造影等检查以获得及时正确的诊断。

3.为什么肝癌发现时往往是中晚期了

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症状,甚至有的病人肝癌已属晚期,但症状仍不明显。一般多在肝病随访中或体检普查中应用AFP及B型超检查偶然发现肝癌,此时病人既无症状,体格检查亦缺乏肿瘤本身的体征,一旦出现症状而来就诊者其病程大多已进入中晚期。

肝癌的自然病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第一,早期亚临床期。由癌前病变细胞产生到亚临床肝癌诊断的成立,时间约10个月,无任何症状,影像学也难以发现。第二,亚临床期。由亚临床肝癌到症状出现,一般约10个月,常由影像学发现,此时若能早期诊断,手术切除,5年生存率可达60%~70%。第三,中期。由症状出现到黄疸、腹水或远处转移,约4个月。第四,晚期。即黄疸、腹水或远处转移的出现到死亡,大约两个月。肝癌总的病程大约两年半时间,其中两年时间都是在没有症状的早期阶段,一旦出现症状为时已晚,多数病人就只有半年的存活时间。我国目前保健体制尚不完善,大部分群众缺少定期体检的习惯,往往等到出现症状才去医院,所以我国的肝癌病人发现时往往是晚期。

4.为什么说体检是尽早发现肝癌最好的办法

肝癌的早期诊断,对现代医学来说早已不是难题,约70%的肝癌病人早期血AFP就会升高,且呈进行性升高。B超、CT、磁共振等可以检查出直径约1cm左右的肝癌结节。发现早期肝癌的最好办法就是定期体检,尤其是肝癌发生的高危人群,即凡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或丙肝抗体阳性,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1)年龄35周岁以上;(2)慢性肝炎病史5年以上;(3)家族中已有确诊肝癌病人;(4)长期酗酒者;(5)母亲垂直传播的肝炎;(6)长期食用腌腊、烟熏、霉变等食物者;(7)长期工作压力过大、工作负荷过重或长期精神压抑者;(8)器官移植病人。

确定了上述高危人群,对这些人要进行定期的、连续的追踪检查和观察,这是早期发现肝癌的有效方法。具体做法是:每3个月检查肝功能的同时检查甲胎蛋白(AFP),如无异常,每3~4个月检查一次AFP,半年检查一次B超,1年做一次PEEP。这样可以发现早期肝癌,未来的方向是用基因的监测方法争取早期发现肝癌。

5.怎么治疗肝癌

常规肝癌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切除、放疗、化疗以及中医药治疗,除以上常用方法外,尚有冷冻治疗、激光治疗、介入治疗、基因治疗等均已在临床应用,每种治疗方法均有其各自的优势与缺点,只有充分结合各治疗优势,互相弥补其治疗缺点,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6.为什么中医在治疗肝癌上有优势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其任务相当艰巨,参与机体的各种消化代谢、吸收利用活动。一旦肝功能异常会出现糖代谢、蛋白代谢、脂肪代射等一系列紊乱。大部分肝癌病人均死于肝功能衰竭或因肝功能异常导致门脉高压引起的消化道大出血。中药治疗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恢复保护肝脏,重点不着眼于瘤体而在于症状的改善;症状好转,瘤体自然稳定或缩小。大部分肝癌病人脾功能亢进是肝癌病人最严重的并发症,它可引起造血机制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加上门脉高压,致使胃底静脉高度曲张,极易引起消化道大出血。肝功异常还会出现蛋白合成不足,出现低蛋白,引起大量腹水。肿瘤压迫还会出现胆汁排泄障碍,引起黄疸等。

利用中药的健脾理气、消导、软坚散结等特点进行治疗均能达到使AFP下降、肝功能正常,增加吞噬细胞、T细胞、肿瘤坏死因子的疗效,促进病人饮食量的增加,消除腹水、祛除黄疸,控制瘤体的继续生长。针对肝癌发病部位的血供丰富、双套供血、转移快、生长迅速的特点,中医从外围症状着眼,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解除了病人诸多由原发灶引起的症状。通过中医治疗的病人一般不疼痛、腹水消失、肝功能降至正常、黄疸消退,达到“带瘤生存”目的。原本生存在3~6个月的病人能延至1~3年,甚至更长,而且病人能自理,能参加一些体育活动。

§§§第六节大肠癌

1.为什么大肠息肉会癌变

目前认为80%以上的大肠癌是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从腺瘤演变成癌短者需2年,长者10多年。大肠黏膜内肿瘤样隆起性病变,不论其大小、形状及组织学类型均称为息肉。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肿瘤性息肉,例如炎性息肉,不用切除可随着治疗即自行消失。还有一类腺瘤性息肉,虽属良性,但有发生癌变的可能,总癌变率为10%~20%。事实上,即使是可能发生癌变的腺瘤,也有容易变癌和不容易变癌的区别。我们可以把腺瘤性息肉比喻像蘑菇,那些蘑菇根部粗大的就比根部细小的容易癌变,生长在结肠的息肉要比长在直肠的息肉易恶变。从病理组织学分析,绒毛状腺瘤最容易癌变,癌变率可达50%以上;其次是混合性腺瘤,癌变率为20%;管状腺瘤的癌变率最低,约占5%。因此发现腺瘤性息肉,即使是很小,也应及时切除,并要做病理检查,以确定有无癌变。

需要警惕的是家族性息肉病,它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全结肠与直肠均可有多发性腺瘤,直径可为黄豆大小至数厘米,数目可从100左右到数千个不等,平均为300个左右,多数腺瘤有蒂,部分呈基底较宽的结节状或斑块状隆起。该病病人40岁以上癌变率为100%。所以尽管发现的腺瘤小亦应视为癌前病变,应尽早切除,以消除隐患。病人的家族也应检查,以便能早期发现病变。所幸的是该病发展而来的癌仅占全部大肠癌的1%左右。

2.怎么发现大肠癌的早期症状

关注大肠癌的早期症状有利于我们尽早发现大肠癌并及时处理。直肠癌、结肠癌统称为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消化道肿瘤中,大肠癌的发病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而位居第三。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

(1)便血是所有大肠癌的早期症状之一,但不同部位的大肠癌其出现的时间和性质有所不同。便血往往是直肠癌病人的第一个症状,早期量很少,多在大便条的一侧附有新鲜血痕。少数病人在粪便排出后,随之排出较多量滴状的新鲜血液;乙状结肠因紧连直肠,故乙状结肠癌的便血特点类似直肠癌,但由于粪便在乙状结肠内停留的时间延长,便血的颜色会变暗,以至排出绛紫色或黑紫色的大便,便血出现的时间也相对较晚,不一定是病人的第—个症状。有时由于血量少,或在体内停留时间长,肉眼不能觉察,但做大便隐血试验呈阳性。大肠癌的便血需与痔疮、肛裂、菌痢、肠炎、肠息肉、溃疡穿孔等疾病引起的便血进行鉴别。

(2)大便习惯改变包括大便时间、次数的改变,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泻。直肠癌的病人大便次数可增多,但每次排便不多,甚至根本没有粪便,只是排出一些黏液、血液,且有排便不尽的感觉。部分病人可在便秘后出现腹泻,或仅为大便开始时干燥而末端变稀,或反复交替出现便秘与腹泻。

(3)便形异常正常的大便条呈圆柱形,垂直从肛门排出,如果癌肿突出在直肠腔内,压迫粪便,则排出的大便条往往变细,形状也可以改变,可呈扁形,有时变形的大便条上还附着有一丝丝血痕。

(4)腹泻部分病人可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病人每日排便次数增多,可为黏液血便、黏液浓血便或为溏薄的稀便,可伴有里急后重感,此时应与菌痢加以区别。

(5)排便疼痛约有50%的直肠癌病人排便时有疼痛感,程度有轻有重。

(6)腹痛部分病人以腹部隐痛为首发或突出的症状,另一些病人表现为典型的不完全性肠梗阻性腹痛,即疼痛为阵发性绞痛,并伴有腹胀。

(7)乏力、贫血。

3.怎么认识大肠癌的高危人群

大肠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实践证明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测,是提高早期诊断率既经济又有效的方法。以下是大肠癌的高危人群:

(1)30~40岁以上,有下消化道出血症状者。

(2)以前得过大肠癌者,第二次患结肠直肠癌的可能性比正常人增加3倍。

(3)有大肠癌家族史的家属,患大肠癌的危险性比普通人群高2~6倍。几种基因以及遗传病给结肠癌造成很大的危害:家庭性息肉病、Turcot综合征、Gardner综合征、少年息肉病、Cowden氏病、神经纤维瘤病。

(4)溃疡性结肠炎、息肉病、腺瘤等均是,其癌前期病程为5~20年。

(5)部分晚期血吸虫病亦并发大肠癌。

(6)增加了直系亲属患这种病的危险,一些家庭情况,如家族性息肉病,给结肠癌病人带来许多的危害。

(7)缺钼、经常接触石棉、便秘、大便量少、肠腔内厌氧菌数量增多、溃疡性结肠炎、高食物脂肪、低膳食纤维等也可能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关。

4.为什么会造成大肠癌高误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