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拱手施礼说:“父亲,照此说来,那佛门道观不就毫无意义了吗?”苏洵说:“不能这么说。佛是一门学问,佛是一方净土,无奈无助厌世者,不归佛门,又归哪里?”苏辙说:“孩儿明白了。那儒、释、道之性又有什么不同呢?”苏洵解释说:“儒性在圣,佛性在心,道性在自然。佛家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们读书之人,若为官能救一方百姓,若在朝能致君尧舜,使天下承平,生齿富足,无饥饿,无战乱,无灾疫,其德其量又如何计算呢?那就是儒,是佛,也是道。”苏氏兄弟拱手齐道:“孩儿明白了。”苏洵赞许地点点头。
就在此时,御街上,一身孝服的仆人快马加鞭,直奔兴国寺而来。
兴国寺内,苏洵父子三人向寓所走去,苏轼兄弟二人毕竟心中不豫,表情有些黯然。他们忽然看见院内站立着内宫的两位近侍,不由地一惊。一位近侍问道:“前面的可是苏轼?”苏轼急忙回答:“正是在下。”内侍说:“苏轼接旨。”苏轼急忙跪下,只听内侍宣旨道:“敕。新科进士苏轼,朕甚爱汝材,今特授汝翰林院学士之职,钦此。”苏轼谢恩后,站起身来,从近侍手中接过圣旨。苏洵欣慰地笑了笑。
突然,外面传来一凄惨的叫声:“老爷!”“三苏”向外望去。仆人福安由觉新领了进来,见到苏洵,扑通跪倒,大哭:“老爷--”苏洵惊慌问:“福安,你怎么来了,何事啊?”苏轼、苏辙兄弟也紧张不安地望着福安。福安哽咽着说:“老爷,夫人……夫人她已于二十日前去世了。”苏洵怔了片刻,慢慢地软倒。苏轼、苏辙急忙扶住,连喊:“父亲!父亲!”
王珪府上,王珪躺在椅子上,摇晃着腿,品着茶。王府管家进来,对王珪轻声说:“老爷!老爷!听说苏轼的母亲病逝了!”王珪一怔,问道:“当真?”管家讨好地说:“这哪能有假,都准备启程回蜀了。”王珪悠悠地说:“嗯,按大宋礼制,苏轼要回西蜀守制二十七个月,来回要三年。嘿嘿!”王珪疑思的脸上露出了微妙的笑容。管家凑上去说:“老爷,三年以后,皇上怕连苏轼是谁都已忘了。”王珪看了管家一眼,站起身,悠闲地吟道:“自古才命不相当啊,不相当啊……”
汴河码头上,章惇、张璪等人相伴前来送行,不一会儿,欧阳修、范镇也到了。苏洵说:“多劳诸位相送!”苏轼、苏辙一身孝服,跪地向诸位致谢:“不敢有劳恩师及诸位相送。”范镇安慰苏洵说:“苏老先生,夫人遽然仙逝,令人悲痛。然先生还需善自珍重,教导孩儿,将来为国出力。”苏洵说:“谢范公了。”
欧阳修则是一脸忧虑,“三年之中,朝局难测,只怕子瞻、子由的授职又有变化。”苏洵说:“但尽人事,莫问天意。”欧阳修说:“也是。明允公能这样想就好了。”范镇对苏轼、苏辙嘱咐说:“丁忧守制,乃人子之礼,期间要多读《孝经》《礼记》,多受圣贤教诲,也是孝中的应有之义。”苏轼、苏辙连忙说:“谨受教。”欧阳修也对苏轼叮嘱:“丁忧期间,也可留意民情吏治。”苏轼点头领教。
苏轼转身对章惇等人说:“一场大比,与诸位仿佛结成了生死兄弟,祝各位前程远大!”章惇对苏轼说:“我们的任职尚未下来,一旦得知,我们会报知于你。”
正在说着,皇宫内侍来到:“圣旨到--苏轼、苏辙接旨。”苏氏兄弟急忙跪下说:“臣,苏轼、苏辙接旨。”内侍宣旨道:“敕。朕悉汝母病逝,准回西蜀故里丁忧守制。汝母有孟母之德,育才有功,追赠汝母成国太夫人。可。”苏氏兄弟齐呼:“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三苏”、巢谷等拜别众人上路。参寥身着佛衣,站在远处,望着苏轼等人远去的帆船,双手合十。
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四月初八,苏轼母亲病逝,苏轼、苏辙回乡丁忧二十七个月。
眉州城内纱縠行街上挤满了人,其中不乏穿孝服者。众人指点、羡慕、叹息。苏洵骑马,苏轼、苏辙、巢谷皆牵马而行。将进家门,苏轼兄弟扑向母亲的灵堂,伏地号啕大哭起来。
少顷,苏洵从后面急步进来,众人见他摇摇晃晃,急忙架住他。谁知苏洵甩开众人,在妻子的灵堂前“扑通”跪倒,大哭起来,众人大惊。司礼手拿簿本,命人搀起苏洵,苏洵哭着推开。司礼着急地说:“苏老先生,按礼夫不跪妻!”苏洵大哭说:“古礼夫不跪妻,但夫人于我有大恩,我跪的是恩人!古礼岂能制我!”众人听了,无不哽咽。
苏洵跪着哭诉道:“夫人啊,进我苏家,夙兴夜寐,相夫教子,一日不闲。无夫人,便无苏洵的今日,无夫人,轼儿、辙儿也不能中举。为夫曾与你相约,要白头到老,为何要中道相弃啊!即便不怜为夫,难道儿子也忍弃置不顾?今后遇事,让我向谁求正?我的好夫人,我的大恩人啊!”这时,苏轼的姐姐苏八娘哭昏过去,采莲、王弗和史云等人急忙将她救醒。
司礼领苏轼、苏辙看过母亲遗体,高喊:“合棺--”众人哭声大作,苏轼、苏辙和苏八娘痛苦地拍打着母亲的棺木。
送葬队伍缓缓穿过街道、小桥、田野。随着棺材抬过,众人跪拜。送葬的人渐渐散去了,苏洵、苏轼、苏辙、王弗、史云、采莲、苏八娘、巢谷等人仍不愿离去,他们或坐或站地围在程氏墓碑之前。苏轼泪流满面,想起小时候母亲教导自己和弟弟读书的情景……
九岁的苏轼与六岁的苏辙正在听母亲授课:“范滂是谁呢?据说是当今推行庆历新政的范仲淹大人的祖先。在东汉末年,阉人乱政,大诛党人。范滂当时任太尉,也在逮捕之列。在和母亲诀别的时候,他说:‘娘啊,儿舍生取义,死得其所,只是不放心母亲。儿死以后,娘千万不要有更多的悲痛,倘若把身子哭坏了,儿在九泉之下也不会瞑目的。’他母亲从容镇定地说:‘儿啊,你现在就义,与党人的领袖李膺、杜密齐名了。既得了美名,又要不死,哪有如此两全其美的事情?放心地去吧。不悲伤是不可能的,你是娘身上掉下的肉。但是娘为你骄傲,身为大丈夫,还有比忠君爱民爱国更重要的事情吗?’”苏轼问:“范滂在狱中又如何呢?”程氏说:“桓帝派中常侍王甫去问他,范滂仰天长叹:‘古人修善,自求多福;今日修善,反陷大戮;身死以后,愿将尸首埋葬首阳山侧,上不负皇天,下不愧夷齐!’王甫听了这话,也感慨动容,命人给他解去桎梏。”
苏轼偎到母亲的怀里,天真地说:“母亲,我长大如果想做范滂,你愿不愿意?”程氏高兴地说:“你有志能做范滂,娘为什么不能做范母呢?”苏轼坚定地说:“母亲,我会让你心满意足的,弟弟也会。”
程氏紧紧地拥抱着两个儿子,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我有子矣!”
苏洵仍呆呆地凝望着程氏的墓碑,采莲用衣襟擦去眼角的泪水,对他说:“老爷,不要过度悲伤。夫人临终前有话,只要两位公子金榜题名,她就可以含笑九泉了。”苏洵悲伤地点点头,站起身道:“话虽如此,夫人相夫教子,呕心沥血,积劳成疾,如今二子荣登皇榜可她却……”群山静默,有风轻轻拂过苏洵斑白的鬓角,盘旋而过……
礼制规定,守制期间,夫妻不能同房,甚至共同相处的时间都很少。这时,苏轼、苏辙的姐姐苏八娘就成了王弗、史云的好伙伴。她来到王弗、史云居住的房内,两人正在灯下做针线活计。苏八娘说:“这么晚了,妹妹还不休息啊。”王弗二人急忙起身让座。苏八娘拿起二人正在做的一件衣服,问道:“这是……”王弗说:“听说公公不日就要远行,我和史云妹妹正在商量着为公公赶制几套夏衣。”苏八娘点点头:“难为你们了,其实爹爹的衣服本不少,倒是子瞻、子由两个你们要多上点心。近日我发现他们兄弟二人的鞋面俱已破损,料想他们男人家在京里只顾读书,穿戴是不讲究的。”王弗听后,羞红了脸低头不语。
史云年纪尚小,脱口而出:“姐姐说的何尝不是。但我们婚后不久,他就上京赶考,哪里知道尺寸,眼下怕人说闲话,又不便多问。”说完后才发觉不妥,也羞得涨红了脸,轻揉着衣服下襟。苏八娘见状,笑着点点头:“这倒是了,明日我去给你们要个尺寸,你们照着做就是了。”王弗还未开口,史云抢着答道:“谢谢姐姐。”苏八娘心疼两个妹妹,硬是接过了未缝完的衣裳,让王弗与史云早些休息。
夜深人静,王弗、史云沉沉睡去,苏八娘坐在灯下,用针拨了拨灯芯,对着手中的衣服细细端详一番,开始缝补起来……
第二天中午,苏轼、苏辙正在房内静心读书,苏八娘提一食盒走进来。苏轼、苏辙看姐姐来了,都高兴地站起来。苏八娘说:“歇息一下吧,该吃饭了。”打开食盒,端出两碗面来。苏辙惊喜地说:“热汤面,姐姐亲手做的?”苏八娘说:“呵呵,还能有谁?”苏轼笑道:“太好了,小时候最喜欢吃的就是姐姐做的热汤面。哎,弟弟,说来奇怪,当初在汴梁,章惇兄带着咱们吃了那么多南北美味,竟不及姐姐这碗面的半分香。”“哥哥说得对。”苏辙说着,趁苏轼没留神,从苏轼的碗中偷偷地夹了一筷子。苏轼发现后,不依不饶。一个追,一个躲,兄弟俩围着桌子和苏八娘转来转去。
苏八娘笑笑:“你看看你们俩,还像小孩子一样顽皮,哪像是新科进士,若传出去了,岂不让人笑话?”苏辙说:“怕什么,这是在姐姐面前,又不是在朝堂之上与那些士大夫们辩论国策。”苏轼忽然有些伤感:“唉,自从母亲过世之后,好久没有这么开心过了。”三人一时沉默。
苏辙说:“姐姐、哥哥,咱们不如到以前经常钓鱼的那个小池塘看看吧。”苏轼说:“好啊,记得那时候姐姐经常带我们去玩,现在故地重游,寻找一下当年的感觉。姐姐,好吗?”苏八娘说:“要去你们便去是了,何苦让我去呢。”苏辙上前拽着苏八娘的手说:“这有什么,好姐姐,去吧。”
“什么事这么开心啊?”苏洵说着走进来。苏辙说:“父亲,我们正商量着去钓鱼呢。”苏洵一听,也颇感兴趣:“噢?好啊,为父也算一个。”苏轼有些喜出望外:“父亲也和我们一起去?”苏洵笑道:“有何不可?难道还怕别人说我为老不尊不成?”苏八娘说:“既然父亲也有此意,我去叫上王弗、史云她们。”苏洵说:“嗯,如此甚好。”
正在此时,巢谷进来说:“伯父,程家来人了,说……要接小姐回去。”大家一惊,刚才的高兴劲一下子烟消云散。苏八娘怔了片刻,略带忧伤地向父亲说:“父亲,女儿要回夫家去了。母亲不在了,您要好好照顾自己。女儿不孝,夫家催逼得紧,不能侍候您了。”转向苏轼、苏辙说:“两位弟弟也要多尽心。”说着,哭出声来。
苏轼说:“我去跟程家说,留姐姐多住几日。”苏辙说:“我也去。”苏八娘急忙拦道:“二位弟弟不必。在家这几日,难得跟父亲、弟弟们团聚,我已经很知足了。”
苏洵动情地说:“我的好女儿,委屈你了。当初你母亲将你嫁给她的娘家侄子,原是想让你管教于他。可是那程之才冥顽不化,仗着家里有权有势,终日不务正业,反倒日日虐待于你。为父想起来就如万箭穿心,可也帮不了你啊!唉,你母亲啊,一生明白,一生刚强,就是心肠太好,这才--”苏八娘跪下:“父亲,女儿谁都不怨,只怨女儿命不好!”
苏洵气愤地扶起女儿:“哼,命!命!男人三妻四妾,女人就要从一而终,这是谁定的命!”采莲进来,拉起苏八娘的手:“可怜大小姐,一个如花似玉的人儿,自从嫁到那程家,就变成了这等模样。那程家公子真是畜生不如,四邻八乡说起来,谁不叹息!真不知老夫人当初怎么舍得女儿--”
苏八娘默默地向外走,苏轼、苏辙说:“姐姐,我们送送你。”苏八娘回过头来,含着泪水摇了摇头,转身走出去。
苏家大门外,有轿子在等候,苏八娘满面泪痕地走向轿子,苏洵领着全家人来门外相送。苏八娘一步一回头,仿佛不愿离开苏家,更不愿踏上轿子。苏洵脸色凝重地说:“女儿,你既已嫁给程家,终归是要回去的。”苏轼不悦地说:“父亲,姐姐就不能再住几日吗?”采莲也说:“是啊,老爷,就让小姐再住几日吧。”苏洵叹了口气,说:“唉,程家不对是他们的事,你身正心清便是,还是尽早回去吧。”
苏八娘坐入轿中,掀开轿帘,探头看了一眼父亲与兄弟,悲从中来:“唉,不知能否再见到父亲、弟弟们,还请多加珍重!我去了。”轿子远去,众人神色凝重,采莲偷偷拭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