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张璪来到苏轼家中,和苏轼告别,苏轼略备酒菜为他送行。两人坐在苏家前院内,苏轼举起酒杯,对张璪说道:“邃明兄,今天,我们俩要好好喝上两杯,算是我给你送行,预贺你升任县令!”张璪举杯一饮而尽,满腹牢骚地叹道:“咳--年兄不是在讽刺吧,都是同年,章惇当知县都任届期满了。”苏轼笑道:“不要急嘛,所谓三年不飞,一飞冲天嘛。”张璪摇头叹道:“三年法曹,三年县令,只在县野里打转转,有何出息。”苏轼饮酒不语。
张璪举杯向苏轼说:“子瞻兄,不是我不帮你,即使小弟在这里,也是无用!”苏轼笑道:“邃明兄误会了。我觉得,当官本就没有出息,无非是为国尽忠罢了。”张璪心中虽不以为然,但也不好反驳,转即正色道:“正是,正是。就要分别了,还请子瞻兄送几句话吧!”
苏轼沉吟片刻,笑道:“好吧,苏某送邃明兄十个字:官小想大事,官大想小事。”张璪微微思索,点头道:“精辟,精辟!子瞻兄,你在凤翔想的可都是大事,不像我,就只想小事!”苏轼笑道:“呵呵,想大事也好,想小事也罢,但能做好事就好啊!呵呵!”张璪先是一怔,随即也举杯笑着,又饮了一杯。
陈希亮自受了苏轼一番抢白,不仅没有记恨于心,反而茅塞顿开,真正认识了苏轼这个人,也认识了自己之前的种种不足。反省一通后,也意识到为什么陈慥宁可离家租房而住,并且拜苏轼为师,却屡屡和自己这个父亲“作对”。他之前总觉得儿子不孝,现在才知道也许儿子才是对的。
夜晚,陈希亮让陈奇带着他,骑马来到陈慥所租之地。屋内灯火明亮,门没锁,陈希亮轻轻推门而入,只见屋内书架上散乱地摆着各式各样的书籍,书桌上笔墨纸砚齐全,陈慥正在桌前阅读一部史书,浑然不觉有人进门。陈希亮见陈慥读书竟如此专注,心中大感欣慰。
陈慥忽察觉身后有人,以为是侍从,头也不回,摆摆手说:“有事我再叫你,先出去吧。”陈希亮咳嗽一声,陈慥仍手不释卷道:“听见没有?”陈希亮轻声一笑,从后面用马鞭翻了翻陈慥手中的书,陈慥一惊,回头见是父亲,顿时手足无措。稍冷静下来后,陈慥忙起身施礼道:“父亲,您为何来此?”
陈希亮脸上露出难得的慈爱,笑道:“我怎么就不能来?”说着环视四周叹道:“你越来越不像我的儿子了,瞧你住的这地方,你看的书,你倒像个读书人了。”陈慥忙说道:“父亲,孩儿已拜苏大人为老师,他教授孩儿学业。”陈希亮点头道:“苏轼有学问,该是个好老师吧?”陈慥应道:“孩儿受益匪浅。”
陈希亮此行当然主要是看看儿子,但也想让陈慥帮忙苏轼招募义勇,以此表明自己对苏轼态度的改变。但又不太好意思说出口,于是沉吟半晌,装作轻描淡写地说道:“为父来看看你,这就要回去了。只是--苏轼要招募义勇,他毕竟是个文人,不如你懂,你能帮他且帮他,也算为凤翔百姓做件好事。”陈慥听此,领会了父亲的意思,欣喜地说:“遵命,父亲。”
陈希亮摆摆手走到门前,正要开门。陈慥在后面忽然跪下道:“父亲,请恕孩儿不孝。”说罢抬头看着陈希亮。
门开着,陈希亮一愣,站在原地,并不回头,但陈慥从后背仍可觉察到父亲胸膛的起伏。陈希亮叹了口气,说:“慥儿,你为何要骂为父?”陈慥一惊,疑惑地说:“父亲,孩儿不明。”陈希亮仍不回头,说:“子不教,父之过。你不骂我又是骂谁?”陈慥忙道:“错不在父亲,是孩儿的错。”陈希亮肩膀微微一耸,声音有些哽咽,说道:“慥儿,有空搬回来住吧,家里没你,冷清!”说着不等话音落下,就走出门去。陈慥热泪盈眶,目送父亲离去。
自苏轼贴出招募义勇的告示,并把保卫凤翔城的意义在告示中说明之后,逃走的村民们纷纷返回家中,携粮参军的人络绎不绝。
这日,曹勇、王老汉、王二领着官户村的村民也来到凤翔府衙前的招募处,这里人人都扛着粮食,父母送子,妻子送夫。曹勇来到苏轼跟前说:“苏大人,我们官户村的人都来了!”王老汉也说:“苏大人,我给您送义勇来了!这是我的两个儿子。”苏轼感激道:“老人家,你怎么把王二送来了,还是两个儿子?官府规定,一家只收一名义勇啊!”王老汉感叹道:“苏大人啊!多亏了您啊,没有您,我们这一家子早就不知散落何地了。眼下大人正是用人之际,俺哪能不帮您守城呢?”苏轼笑道:“老人家,不是帮我守城,是帮朝廷守城,帮自己守城!”王二听此,转头对人群说:“苏大人说得对,只要把凤翔守住,就是把我们的家守住了!”众人都兴奋地响应道:“是啊,我们的家就在这凤翔府,我们不守城,谁来守城?谁来守家?”苏轼高兴地说:“好,老人家,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收下。”说罢,指挥衙役按顺序录名、称粮。
苏轼又和巢谷来到开元寺,召集凤翔的和尚道士们组成义勇,并由巢谷带领训练。而数千人的村民则由王彭组织军士在官户村集合训练,剩余诸人由苏轼、陈慥等率领修筑城墙。整个防御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一天傍晚,巢谷从开元寺回来,正在院中巨石上磨长刀,小莲路过,说:“巢谷兄,听说子瞻哥要招募义勇,准备抗击西夏军队。”巢谷停下手中的活,兴奋地说:“是呀,莲妹,没看见我在这儿磨刀霍霍吗?”小莲点头,问道:“巢谷兄,明日我要做个物件,你能帮我忙吗?”巢谷兴致勃勃地说:“当然,莲妹要做什么东西?”小莲神秘地一笑,说:“谢巢谷兄,明天就知道了。”
第二天傍晚,苏轼从城墙修筑处兴冲冲地回家,王弗迎上来扑打苏轼身上的灰尘,笑道:“看你,高兴成这样!”苏轼张开双臂,让王弗收拾,笑道:“当然要高兴啊!真是想不到,一天就招募了一千余人。真是怪,抓人刺义勇,人就逃跑。招募义勇,哎--反而争着当!”王弗收拾好苏轼的外衣,高兴而又略带一丝神秘地说:“快进去吧,莲妹还有更好的消息等着你呢。”苏轼不解地看着王弗。
刚好小莲从屋内迎了出来,说:“哥哥回来了。没有什么,就是姐姐爱夸奖人!”王弗笑道:“莲妹,你就快拿出来吧!”小莲向屋内喊了一声巢谷,巢谷喜滋滋地从屋里搬出一套大型的弓弩。
苏轼惊奇地抚摸着这套弓弩,研究着,问道:“这是什么弓弩?怎么像个纺车一般?”小莲笑道:“这叫诸葛连弩。”苏轼惊道:“诸葛连弩?莫非是当年诸葛亮所造之弩?”边说边要摆弄,小莲急忙制止道:“哥哥小心,还是让巢谷兄给哥哥演示吧!”
巢谷把诸葛连弩搬至后院的喜雨亭中,让弓弩对着一面土墙,众人尾随而至,好奇地看着巢谷操作。巢谷将预先制好的箭排装上,共九支箭,每排三支,自上而下。然后用力搬动长长的力臂,将三根弓弦撑开,再扣动扳机,瞬间发射完了三排箭,准确地射在了远处的土墙上,力度之大,竟至于坚固的土墙有摇摇欲坠之势。
苏轼大惊,拍手笑道:“哎呀,太好了,太好了,这简直顶得上十万大军啊!若用它在城头往下射,敌人纵使有千千万万,吾何惧哉!”小莲笑道:“不仅可以设在城头,还可以埋伏在城外壕沟边,阻滞敌人,等敌人冲到近前,再撤回城里!”
苏轼激动地握住小莲的手,连连摇晃,大喜道:“对啊!我的好莲妹,你可帮了为兄的大忙了。你这小脑袋是怎么想出来的?”众人皆笑。小莲微嗔道:“哥哥!”苏轼会意,知道自己有些失态,笑着放开了小莲,但仍追问道:“快说说,你是怎样制成这诸葛连弩的?这不是已经失传了吗?”
小莲缓缓说道:“家父生前为边关守将,常常琢磨守城之法,知道对付西夏的马军,弓箭最有效。古书上说三国时诸葛亮有一种连弩,但没有图样,经反复琢磨,方想到是这个样子。不过,未及制成,就--”说罢掩袖拭泪。苏轼恭敬地拱手向天一拜,叹道:“杨大人,大宋冤枉您了。若得您制成此弩,西夏何惧!”
第二天,苏轼立即命令凤翔城内所有工匠连日赶制诸葛连弩。几日内便造成了几百副连弩,架于各城墙的垛口上。王彭兴高采烈地操作诸葛连弩,向前来探视的苏轼说道:“苏大人真神人也,这回西夏鹞子军再敢前来,定让他有来无回!”众军士也齐声呐喊:“让他有来无回!”
凤翔城的防御工事在短短一月内就已竣工,城头的每个垛口都摆上了一副诸葛连弩,下面摆好了数排羽箭。垛口后站着军士,身后是滚木擂石,城门上的水缸里盛满了救火用的水。城外义勇正在训练,百姓与和尚、道士同列,喊声震天。
这日,陈希亮、苏轼、王彭、巢谷、陈慥以及众官员戎装巡视。陈希亮笑道:“苏大人没有食言,竟然连诸葛连弩都被你造了出来!老夫平生所见最固若金汤的一座城池,竟是在短短一月之内建成。苏大人说得对,你不只是个书生,老夫只是个武夫!”苏轼见陈希亮竟如此谦恭,反而不好意思起来,施礼低头道:“陈大人,休怪下官说过的张狂话。若无陈大人鼎力相助,凤翔城建不成如今这样!”陈希亮大笑道:“哈哈,苏大人竟也会说恭维话了!依苏大人所说,本府虽然心胸狭小,但也不至于厚着脸皮抢占苏大人的功劳!”
苏轼笑道:“陈大人取笑下官了。下官还有一事提醒大人,大人尚不可轻敌。西夏兵擅长猛攻急战,稍有疏忽,就会破城。若是城破,我们就不是对手了。那时,全城百姓就死无葬身之地了!”陈希亮正色道:“本府当然知道。苏大人,修城、招义勇你管,打仗我来管,兵法多变,相机而动,本府自有应对之策。”苏轼点头道:“太守英明。”
陈希亮停下脚步,有些不解地看看苏轼,向众人道:“诸位大人,有没有发觉,苏大人如今对本府客气许多了?但本府的脾气很怪,苏大人对我客气倒不如原先顶撞我来得舒服。苏大人,你以为呢?”苏轼笑道:“大人放心,该顶撞时下官自然还会顶撞!”众人大笑。
不多日,探子报得西夏兵已将近凤翔城郊。陈希亮立即带领众官员、将领着戎装来到凤翔城上,等待迎击敌军。
很快,凤翔城外烟尘滚滚,一队西夏兵现出。显然,之前西夏兵的探子早把凤翔的防御工事通报了,今日一见,果然不同寻常,因此西夏将领命令手下军队只远远地看着,想等宋军出城再战。
凤翔城头,陈希亮、苏轼、王彭、巢谷、陈慥等人也远远望着西夏兵,皆胸有成竹。陈希亮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苏轼见状,忙说道:“陈大人万不可带兵出城应战。”陈希亮不耐烦地说:“知道,知道,坚守不出嘛。”
僵持了半日,西夏军畏于凤翔城的防备,又不见有军队出来迎战,遂无奈地掉头离去。城头上众将士见状,皆齐呼三声,军威震天。正此时,苏轼发现陈希亮不见了,问王彭:“陈大人哪里去了?”王彭摇头。陈慥瞬间一惊,忙走到城墙边望着城下,大喊道:“父亲!”众人会意,看着城下,只见陈希亮独自一人,满副铠甲,纵马横刀,嘶喊着向西夏人退走的方向追去,众人见状皆大惊失色。
王彭见状,忙对苏轼说:“苏签判,我下去拦住陈大人。”陈慥也说:“王监军,我随你去。”苏轼摆摆手说:“不必,不必,陈大人自有分寸,他这只不过是过过瘾罢了。陈大人向来自比李广,却英雄无用武之地,今日就让他过了这把瘾吧!”陈慥点头称是,并拦住了王彭。众官员一片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