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让人想到早在1857年,曼哈顿还没有塞满摩天大楼和小汽车,美国的园林建筑师奥姆斯特德就预见到纽约人将来需要在市中心有个休息的地方,于是在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修建了阔大的中央公园。公园建成后奥姆斯特德特意在纽约各地张贴示意图,指明去公,园的路径和方向,鼓励穷人和病人到公园去,无论贫富都可以在里面游玩,公园里的草地不会让任何人有受歧视的感觉,在中央公园每个人都受欢迎。以后的事实也证明,每个纽约人或去纽约的人,都愿意去中央公园里走走看看。奥姆斯特德成功的将风景变为城市建筑,纽约中央公园也成了城市建设的经典。
城市生活无非就是三大块;商场、情场、官场。佛说世界是有情世间,城市就该有情,环境也要有情,建筑更应该有情。
每逢佳节不思亲
过去挖苦祟洋媚外者,说在他们眼里“连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的圆”。我在国外也赶上过中秋节,1982年在北美过八月+五,到夜晚竟怎么也找不到月亮。最近几年倒是发现园的月亮比住宅小区的圆,租比小区的亮,且圆得饱满,亮得安静。
连续多年,每到中秋之夜,我和妻子都到公园里或坐或走地呆上一两个小时。前几年非常清静,闹非典那年的中秋夜,公园里只有我们老两口子。这两年人开始多起来,也大多是上了一些年岁的人,我真想打听一下,他们都是些什么人,为什么在这月圆之夜不跟家入团圆。
要到公园里来
妻子说何必去问别人,问问你自己还没答案吗?不错,我们在家里无非是守着电话机子,等着它响起来听到儿女们的问候,却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才会响?如果它不主动响,你想用它找到儿女们却并不容易,即便你找到了他们也往往不能多说上几句。所以,我不如揣上手机到公园里来寻找中秋节古典的味道,人与月遥迢相望,寄托情怀,凝神而思,获得一种难得的明澈和宁静。
而公园外面的月亮太闹了。城市里提前几个月就开始闹月饼,将中秋节变成了月饼推销节、跑关系节。而现在的月饼又千奇百怪,有纯金造的,有纯银做的,有直径六米的,有高度十三层的总之就是不让人好好吃的。可是,中秋的神粹是“月”,不是“饼”呀!光在“饼”上闹腾,出奇制胜,赚钱第二,超女促销,模特当道……热闹是足够了;可人们却觉得中秋节的味道变了,似乎缺少了一点什么,缺了什么呢?
一种静,一种情,一种思,就是古人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人间无非两种境界:团圆有团圆的祥和,不团圆有不团圆的思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怎么可能一味地闹呢?过节不可不闹,不可光闹,光闹就把节味儿闹没了。这味道就是中秋节所蕴含的文化情怀。现代人怎么就变得没有惦念、没有乡思,“每逢隹节不思亲”了呢?过年变成狂欢节,国庆节是“旅游黄金周”,节节都是赚钱节,节节都想日进斗金……
难道当今全球一体化的世界已经人月两圆,不需要也没有必要“每逢佳节倍思亲”了吗?事实是今天的世界仍然流动太多,不团圆太多,往往“求名为骨肉,骨肉万余里”。有的大学不得不开展督促学生给家里写信或打电话的活动因为现在的大学生愿意写信,只有在缺钱的时候才会给父母打电话。这样的学生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亲情淡泊,没有责任心,自然也不会成为受欢迎的人。
过去是父母在不远游在是有本事的有专长的有关系的有钱的和有权的谁不想出去?以前“绝户”一词是令人恐惧的,甚至是一种诅咒,而今“绝户”就是“空巢”,是一种时尚,甚至还能令某些人艳羡…现代人的情感就是这样被一个个五花八门的“现代观念”给稀释了。亲情本来是最没有条件的,而现在的人却在亲情上有着太多的算计是不是影响自己赚钱,影响自己的升迀,影响自,己的学业,甚至是不是影响自己的约会、出游……等等。
公利心搀和:进来,亲情还能不打折扣?古人讲孝子侍亲不可有“八态”沉静态、庄肃态、枯淡态、豪雄态、劳倦态、疾病态、愁苦态、怨怒态。观在只要还有点孝心,即便有这“八态”也还算是好的。就怕孝心全无除这“八态之外再加上凶恶态、虐杀态家庭暴力已不新鲜,甚至像孙子杀死奶奶,儿子杀死毋亲,或儿女杀死自己、让老人绝户绝望得生不如死。现代人为什么得抑郁症的特别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亲情。”
没有亲情,人就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是亲情温暖着人的心智,缺少了这份温暖,人必然会感到冷寂和孤独。广州的谢洪均老人死在家里两年多,一个活人变成一堆白骨之后才被人发现。(《南方都市报》2005、9、15)这就是所谓的信息时代、网络社会,对远在天边的事情可以夸夸其谈,对身边该管的事情却漠不关心。这也是现代人感情稀释的典型表现:防着离自己最近的人,越对身边的人和事越冷漠。这还不是过去人们所批评的“娶了媳妇忘了娘”,如今不娶媳妇也可以忘了娘,而且也不只是忘了娘,娶了媳妇的也可以忘了媳妇,或忘了丈夫。
网上有个段子形象地刻画了这种情感稀释的过程:“两千年代,爱情太快,从爱到崩,一个礼拜。周一放电,周二表态,周三同床,周四腻歪,周五小闹,周六开踹,周日寻找新爱。”现代人的情感甚至不只是被稀释了,还感染了“情感溃疡”,流脓渗水,破破烂烂,自己的不珍惜,也不拿别人的当回事,动不动就卖情卖肉。成都一女大学生当街叫卖自己的“情爱日记”,广东一男青年举着“出租处男”的牌子沿街兜售,北京一大学在《爱情婚姻家庭社会学》的课堂上,一百多名学生跟着老师齐声高喊:“性,性,性!”像搞传销,真不知道这是在鼓励自己,还是吓唬自己?是示威,还是胆怯?
你说这不是“溃疡”是什么?到处滴嗒,滴嗒的到处都是腥味儿。所以,社会学家根据各种各样的调查,为现代人的情感总结出一系列的“定律”。比如《男女定律》:聪明的男人+聪明的女人浪漫;聪明的男人+愚蠢的女人怀孕;愚蠢的男人+聪明的女人绯闻;愚蠢的男人+愚蠢的女人结婚。而《情人定律》是:1、情人迟早会变心,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2、情人若不变心,则你会变心;3、无论谁先变心,变心的一方必先指责对方变心;4、如果两人都变心,则会有其他变心人来插足其间。
男女之情尚且如此,对待父母、兄弟、朋友、邻里的感情已经被“稀释”或“溃疡”到什么程度不是可想而知了吗?过年过节本来可以治疗这种“稀释”和“溃疡”,现在似乎恰恰相反,加剧情感的“稀释”“溃疡”,年节过后人们变得更疲倦,更隔膜。那么,人类发明年节的本质和意义岂不是变了?
爱情欺负什么人
一位刚走出大学校门不久的年轻编辑,非常崇拜某女作家,求我写了封引荐信,千里迢迢去“朝圣”。“朝归来仿佛突然长大了十几岁,口称可知道人间是怎么回事,知道生活是怎么回事了,已经过去好长时间,还对那位女作家过的日子感慨不已。她没有想到启己心目中的文,学女神、一代才女,竟然过着坻乎于凄凉的日子:独身一人”请了一个保姆,每隔三天来一次,帮助收拾一下屋子,做顿有干的有稀的饭菜。在保姆不来的日子里,她便吃剩菜剩饭,或随便糊弄一点,有一口没。
女才子刚50岁出头,功成名就,按理说正是享受人生的最好时期,抓住中年的尾巴,充分体验成熟的生活和成熟的生命的种种欢乐。而她却没有,早早地松开了手,提前以老年的心境安详自然地迎接老境的到来。这是为什么?她内心深处怎样认识自己生活中的缺陷,是无可奈何地接受;还是喜欢这种缺陷?
这位年轻的编辑也是女性,所以感触就格外深切。曾引以自豪的满脑袋现代意识,也受到强烈的震颤,以致动摇并生出许多疑问:俗云“少年夫妻老来伴儿”,为什么年轻的时候称夫妻,而老了就称“伴儿”?“红颜多薄命”“赖汉子找好妻”……这些重复了千百年的老话,至今仍在重复,一定有它的道理。它成了创作上的一个很大的套子,历代都有文人钻进钻出套来套去,也说明生活里还在不断发生这样的故事。这不能不说是优秀女子的悲哀用不着我来饶舌,打开现代社会这本大书,有多少“女强”被无能的丈夫背叛乃至遗弃;有多少出类拔苹的女性拥有漂亮的容貌、成功的事业、足够多的金钱等一切令人妒忌的东西,惟独不能拥有令自己满意的爱情,或者曾经有过但没有全始终。莫非爱情也是“高处不胜寒”?这里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
对不同的人来说,爱情的分量也不一样,从重达千斤到轻如鸿毛的都有。有人时刻准备用整个生命去爱,为了爱而生存,视爱情为人生的全部,为追求伟大的爱情即便毁灭了人生也无愧无悔。这是悬空式的伟大恋人,把自己整个吊在了想像中的爱情大树上。任何爱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愈是优秀分子,由于智商高、知识多、想像力发达,这种主观色彩就愈重。而客观现实是,那种伟大的灿烂辉煌的爱倩本是很容易能碰得到的。于是,视情感为自己惟一所拥有的最珍贵的东西,便铸成天下情人的悲剧因素。
爰情的辉煌在于浪漫,爱情的长久取决于清醒地对感情的把握,这是另一种人的爱情观。不管讲起来多么动听,写在纸上多么漂亮,爰情只是类生存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不是生存的全部。不论所爱的人多么重要,也不可能取代个社会。正如鲁迅所说:“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普通人往往既需要爱,也不能离开养育这种爱或毁灭这种爰的现实世界。如果不是选择死。而是选择生,就不能排斥理智。理智是人类为了生存而付出的“沉重而又无可奈何的代侨”,人要生存就不能没有连智的帮助,不要理智就是取消人类的存在。当然,这里所说的理智的“重大功用并木是单指用它来对付爰情。”
然而,古典式或者浪漫式恋人斯信奉的真正的爱情有三个特性:“强烈、疯狂、毁灭这显然是排斥理性的。理性介人爱情,必然注重瑰实,讲求实际。这很容易被指责为平席,不懂爱情。而在爱情的波涛中翻船溺水的,常常是那些对爱情懂得太多的人。使爱情和不幸成了相等同的概念。这是因为爱情有欺骗自已的天性。
古今中外举世名的爱情和各种艺术作品里的爱情,就是一种丽的诱惑。正因为真正的爱情难寻,人类基于爱情的渴望才生出许多想像编出许多故事,无形中给爱情定出了一种标准。倘没有这个参照系,人间也许会少些爱情悲剧。实际上每个人的爱情都有自己的条件,自己的特殊性,跟谁的都不一样,尤其跟古今中外著名的爱情范例不一样,这才是你的。秀分子极端推崇独特的风格和个性,爱起来却喜欢跟别人比:“你看人家怎样怎样追求理解,寻找知音——其实上帝造出男人和女人是为了让他们相互爱恋,未必是为了让他们相互理解。人际之间尤其是男女之间不可能有严格意义上的真正的彻底的全无保留的沟通。你理解你自己吗?往往似了解非了解反而会产生一种神秘的情感,成就爱情。一且彻底了解,优点视而不见,缺点一目了然,便会生出许多失望,相互的吸引力也随之丧失。如仅仅是一杯清淡寡味的白开水还算是好的,倘若再清澈见底地看到许多毒菌病块,忍无可忍便会分手。所以,许多长久夫妻的长久秘诀,是爱对方的缺点。一个人身上的优点谁都喜欢,而缺点,尤其是隐秘的缺点,只有爱人知道,能够容忍,当然包括帮助,帮助不好仍然是容忍,久而久之变成了一种习惯,形成了一种惰性,根互适应,了。这种习惯和适应构成了一种深切的别人无法替代的关泵,生理、心理上的一种完全的容忍、默契、理解,胜过浪漫的爱。虽然爱情的光环消失了,换来的是长久而平实的爱情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说,婚姻也是一种包容,包容婚姻中的各种的缺陷。高调好唱,但不要说爱缺点,即便是容忍缺点对一个优秀人物来说,也是很困难的,因聪明人爱挑剔,会挑剔。凡事都有个限度,不同的人、不同的爱情、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限度。如果容忍变成了一种下地狱般的痛苦折磨,岂不成了罪孽?这要看容忍什么样的缺点,看对方还有没有值得重视的优点,对有的人来说容忍变成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对另一些人则是夫唱妇随”。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情:某夫妻中的一个曾犯过严重的很丢人现眼的错误,邻里朋友还记忆犹新,可人家两口子又一抉上街、散步、说说笑笑,日子过得还不错。当事人、受害考比别人转弯子还快,这是为什么?一个女研究生热烈地爱上了自己的导师,这位导师正值中年,是个有成果的名人。他的夫人知道了,不气,木躁,找到了那位研究生,心平气和地问她对自己的导师知道多少?他有名气,有成就,别人很容易看到他的优点,很容易喜欢他,爱他。这位夫人又列举了只有她才知道的他的许多缺点和身上的疾病,讲了自己是怎样忍辱负童地帮助他,照顾他,使他有今天还有牢靠的明天。最后坦诚地向研究生:“如果你自信能比我做得更好,我就撤出,成全你们。”结果,在这场感情纠葛中撤出的是那位研究生。她没有把握在成了导师的妻子以后还能长期忍受他的缺点和那讨厌的疾病。
规代社会流传着不少害人不浅的观点:“爱情和婚姻是两回事,爱情常常毁了婚姻,婚姻也可以毁了爱情”,“享受爱情和享受生活是矛盾的,优秀女子的理想爱情属于一个高尚的社会,无法和世俗的生活协调”。优莠女子的感情负担太重了。爱得浅了不够味,怀疑不是真正的爱情;爱得太深了又会患得患失,不仅会爱得没有了自己,述将最终失去所爱的人。说起话来思想很“现代”,真正动真情爱上了一个人,文会变得很“传统”。我在一次会议上曾听到一位情场得意的老兄发过这样的感叹:“愈是优秀的女子愈烦人!”
看来,对优秀女子来说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现代”,要么保留一颗女人的平常心。优秀而又幸福的女人多半都有一颗平常的心,她们活得自然而文完整。为爱情而生、为爱情而死的生命,倒常常是有缺陷的。尽管这种缺陷也不失为一种美”种高尚。记不得是哪位先哲说过大意是这样的话:一个婚事顺利的普通人要比一个过独身生活的天才幸福得多。这话也不是没有毛病,因为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并不一样。
怀有一颗平常的心,就是愿意回到家庭中过普通人的但是牢靠的生活,驾驭爱情,充实自已的人生。所谓用彻头彻崑彻里彻外的轭代观念武装自己,就是为了对付爱情的从属性和不平等。把人类“最沉童最可怕的一种情感”转化成一种“轻松、自由、信任,豁达”的男女关系。这就是现代爱情的基本特点年月目本家妇女杂志《莫拉》做忑一哥调查,为种尹人打兮种是以放弃工作专做主妇的山口百惠所代表的温柔贤惠型种是以松田圣子所代表的我行我素型,不放弃职业,不舍弃自我。结果是大多数人更喜欢后者。《两性差异》一书的作者韦娜说得更直截了:卜对手男女双方而言,爱情是为生存而战社会继续开放,观念不断变化,带来了许多快速而多变的感情问题:婚姻的缺陷暴露得最多,感情的饥渴者和流浪儿最多,情人最多,几乎冲击了各种年龄各种阶层的人。心里岿然不动者是少数,已经采取了行动的也是少数,大部分人是七、里有所动或正准备动。至于怎样动,动的结果如何,那就难说了。敏感的人总是先动,所以要格外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