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求诸人?人同类而智殊,贤不肖异,皆巧言辩辞,以自防御,此不肖主之所以乱也。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为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污④无之而非是。此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注释
①涂:同“途”。
②谗:在别人面前说陷害某人的坏话。
③污:同“污”。
译文
为君之道不仅办事须要简约无为,而且还须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和操守。最好的是向自身寻求,其次是向别人寻求。对别人的索求越多,其作用就相当于将其推开得更远、更快些;对别人的要求越强烈、越过分,你自己失去的也就会越多、越快。
什么叫向自身寻求呢?使耳朵和眼睛所接受的东西适度,节制嗜好和欲望,放弃巧智计谋,去掉虚伪奸诈,让意识在无穷无尽的空间中畅游,让思想处于听其自然的道路上,像这样就没有什么可以伤害自身性命的了。没有什么可以伤害生命就可以了解事物的细微之处,了解了事物的细微之处就可以了解事物的绝妙神奇。了解了事物的绝妙神奇就叫做得道。所有那些万事万物,得道以后才能形成,所以懂得了道,就可以顺应万物的变化,心胸变得博大精深不可测度,道德行为就会显着美好,和太阳、月亮一样不可熄灭,豪杰义士不断前来,远方的国家都来归服,不可阻挡。意念、精气就会畅通,没有束缚,不可压抑。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就会重新回到朴素的状态,嗜好和欲望容易满足,求取的养生之物少而又有节制,就会不可占有;就会超越尘世,自得其乐,不可玷污;就会威武不能使他害怕,严厉不能使他恐惧,不可屈服。所以懂得了得道的原理,就能所作所为都合乎时宜,能够随机应变,不可穷尽;就能举止有方,“苦节君”像索取和给予都遵循情理,不可迷惑。说话没有过失、还像附在肌肤上,不可改变。谗媚之人就穷困了,贤明的人就兴旺了,不可隐藏。所以懂得了得道的真谛,就会如同天地一般,那么还有什么事不能承担,什么东西不能适应呢?比方说驾车的人,反求于自身,就会车也变得轻巧了马也跑得快了,跑到很远的地方以后再吃饭也不会疲倦。以往,先代的亡国君主们,认为罪责在于别人,所以每天都杀戮不停,以至于亡了国还不醒悟。而夏、商、周三代振兴国家的君主,认为罪责在自己身上,所以每天都辛勤地为人民做事,总不放松,这才使他们成为天下的圣王。
什么叫向别人寻求?同样是人但智慧相差悬殊。不论贤明的人和不肖的人有多大的差异,都用花言巧语、辩解之辞来保护自己,防范仇敌,这是不肖的君主之所以惑乱的原因。凡是评估一个人,如果他比较通达,就观察他都对什么人以礼相待;如果他显贵,就观察他都举荐什么人;如果他富贵,就观察他供养的是哪些人;如果他听取别人的言论,就观察他的实际行动;如果他闲暇无事,就观察他爱好的是什么;如果他学习,就观察他说出来的都是什么话;如果他贫困,就观察他不接受的是什么;如果他贫贱,就观察他不去做的事情是什么。使他高兴,以检验他的操守;使他快乐,以检验他的邪僻。使他发怒,以检验他的气节;使他恐惧,以检验他的信念;使他悲哀,以检验他的人性;使他穷困,以检验他的意志。以上八种观察和六种检验,是贤明的君主用来评估人的标准。评估人又一定要注意他的六戚、四隐。什么叫六戚?就是父亲、母亲、兄长,弟弟、妻子、儿女这六种亲属。什么叫四隐?就是朋友、熟人、邻居、亲信这四种亲近的人。在内就凭借六亲四隐来观察,在外就用八观六验去衡量,那么一个人的真诚和虚伪、贪婪与卑鄙、美好与丑恶就都不会判断错了。这就像躲避雨点儿一样,所闪避的地方没有不是这样的,无论到哪,都会被雨淋到。这就是先代圣王据以识别人的原则。
活学活用
什么叫求之于人呢?人与人同类但智力不同,贤能和庸俗之人有区别,但都用花言巧语将自己掩饰起来,所以平庸的君王很容易被迷惑。凡是鉴定一个人,当他通达时,观察他所礼遇的是什么人;当他显贵时观察他举荐的是什么人;当他富有时,观察他供养的是什么人;他听取意见了,观察他以后的行为;当他空闲的时候,观察他有什么爱好;当他探讨问题时,观察他说什么话;当他窘迫时,观察他不接受什么;当他贫贱时,观察他不去做什么事。让他高兴起来以检验他的操守,让他快乐起来以检验他的癖好,让他愤怒起来以检验他的气节,让他恐惧起来以检验他的自持能力,让他哀伤起来以检验他的品性,让他困苦起来以检验他的志向。以上这8种观察、6种检验的方法,是贤明的君主鉴定一个人的方法。鉴定一个人还要听取这个人六亲四隐的看法。什么叫做六亲呢?六亲包括父母兄弟和妻子儿女。什么叫做四隐呢?四隐包括朋友、故交、乡亲和邻居。一方面收集六亲四隐的评价,另一方面运用八观六验的方法。这样人的诚实虚伪、贪婪卑鄙、善良邪恶就都能查明而无所缺漏了。这就如同让人在雨中奔跑,想不被淋湿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先代圣王了解他人的方法。
我国古人在评价人才方面早就有六亲四隐和八观六验的方法,现代的人才测评方法更是日益推陈出新,主要包括心理测验、面试与评价中心这三种,其中心理测验最方便也最为常用。人才测评主要的工作,是通过各种方法了解被试者,从而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在美国,近1/3的小企业和2/3的大公司都实施了人才测评。85%的英国公司在招募新人时使用心理测验的方法,在职经理也常被要求进行心理测验。1956年,AT&T对公司几百名初级管理人员进行评价,将结果封存起来。8年后。用曾受测人员的实际升迁情况与当初的评价进行核对。结果显示,在被提升到中级管理岗位的人员中,80%的评价鉴定是正确的;而在未提升人员中,有90%在8年前就预测到了。匹茨堡大学职业研究院的威廉·C.帕海穆教授在调查评价中心的研究项目后指出:经过评价中心测试选拔的管理人员,比仅凭主管人判断而提拔的管理人员,其成功率要高到两到三倍。所以,评价人才是非常必要的,管理者应该制定出适应本企业具体情况的人才评价体系,用于入职者的筛选和员工的晋升,一方面可以全面考察受试者的各项能力,另一方面也达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测评效果。
智慧金言
发现人才,鉴识人才,这是一门看似主观性很大,实则深奥无比的学问。人才的发现与鉴识,不但是一个“剖石为玉、淘沙为金”的耐心活,而且与管理者自身的德、识、才、学等方面的修养紧密相关。这就如同在玉器市场“赌石”,又好似在旧货市场上“淘宝”,讲究的是眼光和专业知识。
孟夏纪·劝学
题解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师道的尊严。作者认为,由于人们不学习理义知识,导致道之不行,家国不治。学习的关键在于尊敬老师,而老师也应该以理服人,躬行道义,这样才能赢得人们的尊敬。
原文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曾参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②也。
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③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予,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了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了在,回何敢死?”颜渊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注释
①疾:快,迅速。
②濡:沾湿,润泽。
③石垂:古同“缒”,拴上重物往下沉。
译文
在古代君王的政教中,最荣耀的是孝顺父母,最显达的是效忠君主。孝子和忠臣是父母和君主都希望看到的。声名远扬,是人子和大臣们所愿意的。可是君主、父母们遇不到忠臣孝子,人子大臣们不能扬名,这是因为他们不知理义,不知理义,是因为他们不学习。学习的人求教于学识渊博的人,我不相信不能成为圣人。有圣人出现,天下就会安宁。圣人出现在右方,右方的国家就会见重于天下;圣人出现在左方,左方的国家就会见重于天下。因此,古代的圣王都尊敬老师。尊敬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这样就会声名远扬,德行显赫。所以老师的教诲,不会在意学生的贵贱尊卑,而只关注传道。如果某个学生能够接受理义知识,那么教授他理义知识就是合适的。学生所需求的就会得到,所想要的就会实现,这是因为得到了圣人的教诲。勤奋学习才成就圣人,不勤奋学习而成为杰出人材的人是从来没有的。发奋学习就要尊敬老师,老师受到尊敬,他的言论就会被人接受,理义就会彰明。所以,老师上门教授的人不可教化,召唤老师前来教授自己的人不可教化,因为这样他们就不会听取老师的教诲。老师用不受感化的理义、不被听取的知识来勉强地教授学生,而希望理义实行,身受尊敬,不是太渺远了吗?
学习的人自己不去受教化,不肯听取教诲,自行其是,这样想要成名、安身,不过是怀揣腐肉却希望芳香,在水中却嫌衣服湿,这是不可能的。
凡是说教的人,在于凭敏捷的言辞说服别人,而不是迎合取悦别人。现在的说教者,多数不能以言服人,反而迎合其意取悦别人。不能以言辞服人却去取悦别人,这就好似想救溺水的人却往他身上压石头,想救治生病的人却给他喝毒药。这种做法只能使世道更加混乱,使不肖的君主更加糊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当老师的关键就是以理服人,行其道义。理既服人,道义既行,就会地位尊贵,王公贵族不敢轻视他。即使是至尊的天子,也要拜见他而不觉得羞耻。
师徒相遇,未必融洽相处。如果有谁丢弃了道义事理而追求未必可以实现的,想要人们尊重他,不是太难了吗?所以为师者必须以理服人,躬行道义,这样才会赢得人们的尊重。
曾参说:“君子走在路上,自然有他孝敬的父辈,有他尊敬的老师。如果一个人不孝敬父辈,不尊敬老师,他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呢?”这是说尊敬老师如同尊敬自己的父辈。曾点派儿子曾参外出,过了约定的日期,曾参还没有回来,人们看望曾点时说:“怕是遇难了吧?”曾点说:“他即使是死,我还活着,他怎么敢自己不当心儿遭遇横祸呢?”孔子被困于匡,弟子颜渊来迟。孔子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颜渊说:“你还健在,我怎么敢去死呢?”颜渊服侍孔子,就像曾参侍候曾点那样。古代的贤人就是这样尊敬自己的老师,所以老师就会不遗余力地把自己的学问全部传授给他。
活学活用
先代圣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更荣耀的了,没有什么比忠更显赫的了。忠孝是君主和父母都非常想得到的东西;荣耀显赫是人子人臣都非常愿意拥有的东西。然而,做君主、父母的不能得到他们所想要的,做人子人臣的不能得到他们所愿意拥有的,这是因为不懂得理义造成的,不懂得理义又是因为不学习造成的。
“忠”与“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自然不用多说,对企业来说,员工对企业的“忠"很重要。具体来说,就是爱岗敬业。
“忠"这个字在《论语》中出现达17次之多,其中有个故事说孔子的学生子张问孔子:“楚国的令尹子文三次做令尹的官,没有喜形于色;三次被罢免,也没有怨天尤人。每一次交代时,一定要把工作事无巨细都交待给接班的人。这个人怎样?”孔子回答说:“忠矣。"孔子所谓的“忠"竭尽全力、公而无私之谓。规范着上下之间、个人对国家民族之间的道德关系。
美国作家阿尔伯特·哈伯德说“如果能捏得起来,一盎司忠诚相当于一磅智慧”。作为企业的一员,忠于企业。是最基本的要求。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的成功就源于他对工作的忠诚敬业。他刚开始在匹兹堡从事递送电报工作。但他不甘于一直从事这份工资很低的工作,他渴望能成为一名接线员。为了达到目标,他晚上自学电报,每天早晨提前跑到公司,在机器上练习。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有一天,公司忽然收到一份内容非常紧急的电报,但是当时接线员都没有上班。卡内基见状立刻跑去代为收了下来,并赶紧将其送到收报人的手中。公司上层为他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将其提升为接线员,薪水也增加了一倍。正是卡内基忠诚尽职的品质为他后来成为钢铁大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智慧金言
大凡成就事业的人,都有一颗忠诚企业的心。投机取巧、见异思迁或频频跳槽“这山望着那山高”,是断然成就不了事业的。如果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忠于自己的企业,各自尽其所能、忠心不二地为企业工作,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这样的企业一定会获得成功。
孟夏纪·尊师
题解
本篇主要论述的是尊师的重要性。作者通过十圣六贤尊礼老师而威就帝王大业,子张、颜涿聚等六位求学于有道之人而免除刑罚、声名远扬的事例来说明尊师、敬学的重要性。
原文
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帝颛顼师伯夷父,帝喾师伯招,帝尧赵孟頫画迹师子州支父,帝舜师许由,禹师大成贽,汤师小臣,文王、武王师吕望、周公旦,齐桓公师管夷吾,晋文公师咎犯,随会,秦穆公师百里奚、公孙枝,楚庄王师孙叔敖、沈尹巫,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勾践师范蠡、大夫种。此十圣人六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