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巴巴罗萨行动
21748300000002

第2章 苏联崛起(2)

1938年,苏联开始了第三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继续兴建工厂。1938和1939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增长分别为11.8%和16%。然而,战争却离苏联越来越近了。

斯大林18岁时,在第比利斯的一家铁路工厂领导马克思主义工作小组。20岁时创办了格鲁吉亚的第一份革命报刊《斗争报》。

斯大林成立了拥护以列宁为首的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第比利斯委员会。21岁的斯大林在重工业城市巴士姆的10家工厂中建立了11个社会民主党小组,成立以他为首的巴士姆委员会。

斯大林领导了由工人罢工而形成的巴士姆政治示威游行。巴士姆政治示威游行震撼了沙皇政府,推动了高加索地区甚至整个俄国的社会主义运动。沙皇政府派遣密探前来调查,斯大林被捕入狱。

斯大林在高加索的一家监狱里关押了一年半后,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东部,流放期为3年。那一年冬季,斯大林收到列宁的慰问信。从列宁的信中,斯大林发现只有列宁才能把最繁乱的事情理顺得这样清晰。斯大林认为列宁的每句话里都蕴含着哲理,使他更加相信列宁。

斯大林无法忍受自己与社会主义运动隔绝3年。当时恰逢日俄战争临近,中国满洲边界混乱。斯大林乘坐一辆农民的马车,顶着风雪向乌拉尔西行,路上遇到了可怕的暴风雪,差点被冻死。但斯大林仍想逃离西伯利亚,后来,他终于回到了高加索地区,但脸和耳朵已经被冻坏。

斯大林回到第比利斯以后,开始执行列宁的社会主义路线。俄国大革命风暴的前夜,斯大林领导巴库石油城的工人举行“十二月大罢工”,罢工大获全胜。接着,南高加索地区多次爆发大罢工,很多城市的工人甚至建立了武装,农民们也组成了革命委员会支援工人们的罢工。

斯大林一边领导南高加索地区的革命运动,一边组织出版革命书报、小册子和传单。面对沙皇反动政府被迫颁布的“自由宣言”,斯大林在集会上经常对工人和农民们大喊:“我们需要武装、武装、再武装!”

1905年底,斯大林以南高加索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在芬兰坦默福斯举行的第一次俄国布尔什维克代表大会。在代表大会上,斯大林第一次见到了党的领袖列宁。列宁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进一步感到列宁的伟大。列宁很赏识斯大林,认为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干练的作风。

2.超强的军事色彩

苏联军工业是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快速壮大的,在军工业壮大的过程中,斯大林的倾向和作风对军工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斯大林经常直接指导军工业的具体生产,确定发展重点。

斯大林是在战争年代中成长起来的,他对武器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日常工作中,他对军事的关注程度超过其他一切工作。他每天都抽出几个小时研究军事上的问题,尤其重视军工生产。

在一些重要武器的设计和制造上,斯大林不相信政治局、总军事委员会以及其他军事会议。斯大林重视直接接触第一手资料,他经常接见兵工厂的经理、党委书记和总设计师等。斯大林严格要求他们完成预定的军工生产计划。

斯大林是苏联军工业方面的专家,他经常深入专家、部队的高级指挥官中间,一起讨论武器的各种问题。他十分了解各种兵器的性能和工艺特点。

斯大林行事素来雷厉风行,当他确定要制造某种武器后,立即要求有关部门尽快完成设计和生产。比如,152毫米加榴炮的设计工作在斯大林的督促下仅用18天就完成,而此前的76毫米榴弹炮设计工作用了18个月才完成。在他的监督下,苏联军工业始终保持着满负荷运转。

斯大林对苏联军工业生产的指导,并不是空想那些苏联的物质条件暂时不允许的方面。他不是无知的专制统治者,他对军工业有着全面、科学的认识。

在他那钢铁般意志的有力领导下,薄弱的苏联军工业快速壮大,基本保持着正确的发展方向。苏联军队装备了大量精良的现代化武器装备,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基础。

斯大林善于调查军工业的发展情况,他尽量使苏联军工生产少走弯路,基本保证了根据实际情况向苏军提供装备。苏军机械部长库利克元帅曾向斯大林提出用107毫米野战炮代替45毫米和75毫米坦克炮,斯大林立即采纳了他的建议。

另一方面,斯大林的一些主观错误也给军工业的正常运转带来了不利影响。例如,万尼科夫等火炮专家向斯大林提出107毫米野战炮不适合发射穿甲弹,不能作为坦克炮使用。这个合理化建议被斯大林拒绝了,因为红军在苏联内战期间曾使用过107毫米野战炮,斯大林对这种野战炮的感情很深。苏德战争初期,改装107毫米野战炮的坦克在战场上遭受重创。

作为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设一直带有强烈的军事色彩。 从1921-1927年的新经济政策时期,苏联的建设中心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当时,苏联的军事工业继承了沙俄时代的落后基础,缺乏生产武器的物质资料,特别是钢铁的产量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5。苏军的武器装备是在沙俄军队的基础上改进后继续使用的,主要来自外国,缺乏自立研制的国产武器。

1927年,斯大林在一次大会讲话中指出:“苏联即将面临一场长期的、残酷的军备竞赛,交战双方的所有经济和军事基础都将在军备竞赛中受到考验。”军工业成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心,其中飞机、火炮和坦克成为重中之重。“二五计划”期间,军工投资达到470亿卢布,军工产值比“一五”增长1.8倍。在“三五计划”中,前三年军工业投资1182亿卢布,占“三五计划”总投资的25%以上。从1928年至1940年,苏联累计国防开支1701亿卢布,同期工业投资总额为1850亿卢布。

苏联的工业布局充分考虑了战略纵深问题。“一五计划”在白俄罗斯、乌克兰、高加索、哈萨克斯坦等地兴建工业基地。“二五计划”把大批重工业兴建在东部。“三五计划”把工业投资在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和西伯利亚。

从1930-1938年,苏联坦克产量增长43倍,火炮产量增长7倍,枪支产量增长5.4倍。武器产量增长幅度很大,速度很快。尤其是1936年以后,德国加快了扩军备战计划,刺激了苏联军工业的发展。“三五计划”期间,苏联新建2000个兵工厂,集中力量制造飞机和坦克。

从1939年至1940年6月22日,苏联生产坦克7000辆(新式坦克1500辆)、火炮100700门。同期德国坦克和装甲车产量共7292辆,火炮产量仅为14088门。

与此同时,苏联加快了新兵器的研制,1937年研制出T-46-5坦克、152毫米加榴炮。1938年研制出CMK重型坦克、122毫米榴弹炮。1939年研制出KB重型坦克和“喀秋莎”火箭炮。轻武器方面,新式半自动步枪、机枪、自动步枪等步兵武器纷纷出厂。

1938年的军工产值比1937年增长36%,1939年的军工产值比1938年增长46.5%。到1941年,国防预算占到全部预算的43.4%,当时的苏联已经武装到了“牙齿”。

斯大林从民用重工业中调拨大量人力和物力投入军工业生产。1940年1月,斯大林决定研制新型迫击炮和迫击炮弹。6月,斯大林决定生产T-34坦克,还要求部分民用企业生产T-34坦克,比如拖拉机厂和运输机械厂。12月,斯大林决定从43.9万名技工中抽调5万名青年技工赴军工企业工作。1941年6月,斯大林决定大量生产火箭炮弹和“喀秋莎”火箭炮。

斯大林行事的雷厉风行促进了苏联军工业的快速壮大,但也带来了急功近利等许多弊病,尤其是在技术要求高的空军装备方面造成的危害最严重。

比如,1939年6月,斯大林下令:“在1940-1941年新建9个飞机厂和改造9个旧飞机厂,并将飞机发动机的产量扩大一倍。”军工部门在斯大林的高压下一味求快,结果新飞机质量差。1941年前三个月,苏联空军发生一等事故71起,二等事故156起,损失138架飞机,损失141位飞行员。

在重武器装备方面,战争初期,苏军与德军相比,苏军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占有很大优势。以坦克为例,在坦克最重要的两项指标(火力和防护力)上,苏军坦克具有明显优势。

在数量上,德军投入苏联战场的坦克(包括自行火炮)共4700多辆,其中能够与苏军T-34坦克抗衡的德国4型坦克数量很少。而苏军装备了1225辆T-34和636辆KV-1坦克。

在战争初期,苏军在战略上严重失误,但在个别战场上靠着装备优势经常使德军吃亏。比如,在立陶宛的一座桥梁上,一辆苏军的KV-1重型坦克凭借强大的火力和超厚装甲,阻挡德军一个师整整两天。当时德军的反坦克武器无法对付它。

德军曾经紧急要求兵工厂提供新式武器以对付苏联T-34坦克。正是因为T-34坦克的威胁,才促使德国后来研制了“虎”式坦克。

苏联的军事理论是在与国内的守旧思想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当时的主要代表为:伏龙芝、叶戈罗夫、特里安达菲洛夫、图哈切夫斯基、乌波列维奇等将领。这些将领们认为:军事科学必须精确地分析和估计在世界占主导地位的科技进步和发展。

从20世纪20年代末起,这些将领们大量使用炮兵和装甲兵集团军,同时通过航空优势和无线电及机械化步兵来加强国防。他们还重视发展汽车业和拖拉机运输、铁路和公路建设。

1937年,在苏联军事理论上,最流行的是对骑兵解决战术和战略任务的夸大,而斯大林和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坚持这种主张。

图哈切夫斯基元帅重视装甲部队的建设,反对夸大骑兵作用的理论,于1937年5月6日在《红星报》上发表文章:“目前国内出现一种军事理论,这种理论并非建立在分析敌我新装备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内战的经验上。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国力和文化的发展,不应该关注内战时期的英雄主义。我们应该关注资本主义阵营中,我们可能的敌人的军备加强。”

1937年5月11日,在图哈切夫斯基的合理论建议文章发表5天后,他竟变成了“人民公敌”,被指控为诋毁马的作用,被解除了军职。

6月11日,图哈切夫斯基、雅基尔、乌波列维奇、埃德曼、费尔德曼、普里马科夫、普特纳、科尔克一起被定为叛国罪,并被处决。

斯大林发布的《关于建立装甲兵和机械化集团军不合时宜的决定》,成为二战前夕苏军建设上的重大失误。

在机械化军的建设问题上,斯大林有时听信库利克元帅和巴甫洛夫将军的建议,有时听信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的建议,两年间,苏联机械化军先是撤销,后来又重建,阻碍了苏军的机械化军建设。

另外,斯大林指导了很多现代化武器的设计和生产工作,苏军的装备精良。但是,斯大林重用大批思想守旧的将领,比如长期担任国防主席的伏罗希洛夫,他认为骑兵所向无敌。

大批能征善战的军官在大清洗中被杀,其中最著名的是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图哈切夫斯基和德国的古德里安、英国的富勒、法国的戴高乐,是欧洲少数几个真正了解装甲部队作用的高级将领。作战思想保守的布琼尼等将领则成为苏联军队的主要领导人。

1938年,伏罗希洛夫在《工农红军和海军二十周年》的报告中说:“在世界各国军队中,骑兵几乎销声匿迹了……而我国坚持的是相反的主张。我国英勇的骑兵将再次作为无敌的红色骑兵载入史册。红色骑兵仍然是战无不胜和摧毁一切的武装力量。”

1939年,布琼尼元帅在第18次党代表大会上说:“我认为,马对我国的经济和国防同样重要。然而,我国养马业比其他农业部门受害更深。人民公敌在国家致力于工业化和集体化时期,诋毁马的作用。”斯大林对骑兵的莫名其妙的嗜好,使苏联在苏德战争时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德国入侵波兰后,苏联立即通过《普遍义务兵役法》,它使应征年龄从21岁降为18岁。苏军的扩建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苏军从1933年的85.5万扩编至1939年初的194万又从1939年的194万激增至1941年的420万,新建了125个师。后来,苏联又征召50万预备役参军。苏德战争爆发时,德军部队中最年轻的士兵是1940年秋季入伍的,1941年春季入伍的属于预备军团,而苏军战前西部军区有2/3以上的士兵是1941年入伍的新兵。

1940年3月,苏芬战争结束,这场战争充分暴露了苏军在大清洗后的虚弱。大清洗后提拔的大批军官缺乏经验,造成苏军整体战斗力下降。

1940年6月,德国在西欧的闪击战惊醒了坚持“骑兵天下无敌”思想的斯大林。苏军重建机械化部队,并要求装备3.2万辆坦克,苏联还在西部边境加快修建工事和机场。

1941年3月,苏军改编要求坦克部队扩充为61个坦克师和31个摩托化步兵师,每个坦克师配备375辆坦克,每个摩托化步兵师配备275辆坦克,总计31400多辆。苏德战争爆发前,苏军共得到7000多辆坦克,其中新型坦克为26%。庞大的机械化部队并未建成。

改编要求一年内新建25个空军师和106个航空团,其中一半装备新型飞机。1941年夏季,苏联航空工业产量比德国高50%,但新型飞机产量远远跟不上需要。战争爆发时,苏军只有19个航空团完成了改装。1941年初组建的5个空降军缺乏新式武器,新的防空体系尚未建立。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军编制计划被迫缩减,每个空军师缩减为两个团,每团飞机从61架缩减为22-32架。

战争前夕的苏联是庞大的没有组装完成的战争机器,这正是希特勒急于入侵苏联,而斯大林尽量避免与德军开战的原因。

同时,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先前在斯大林强有力的领导下的兵器工业打下的雄厚物质和技术基础,苏军后来也是无法挽回败局的。

资产阶级政府为了阻止布尔什维克党的武装起义,于1917年11月2日派士官生占领了圣彼得堡各个重要据点,并查封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工人之路》和《士兵》报,搜捕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同时,资产阶级政府命令圣彼得堡军分区派兵攻打斯莫尔尼宫——军事革命委员会所在地。

11月6日,列宁写信给斯大林,要求在当晚逮捕政府人员,解除士官生的武装。根据列宁的指示,在总指挥托洛茨基的领导下,圣彼得堡的卫戍武装、水兵以及工人赤卫队参加了起义。

根据斯大林制定的起义计划,起义军攻占了圣彼得堡的各个重要据点,包围了资产阶级政府所在地冬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