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它有三个缺席者: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苏联。
慕尼黑会议后,捷克斯洛伐克作为一个国家已经不复存在,波兰发现自己成为大国的梦想破灭,苏联对英法等国的敌视则更强,这影响它日后与英法等国的关系。
慕尼黑会议还使法国在东欧的势力彻底消失,同时英国在东欧的势力除希腊和土耳其外也已消失。
苏联东边有德国的威胁,同时英法长期以来把苏联视为“眼中钉”,而日本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妄图从中国东北进攻苏联,南进南洋,称霸世界。美国隔岸观虎斗,企图再次坐收渔翁之利。面对这种情况,苏联的压力巨大,斯大林密切注意世界格局,希望战争局限在资本主义阵营内。斯大林一面采取权宜之计与德国周旋,一面做好应付战争的准备。
1939年3月10日,斯大林在苏联共产党第18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弱点是他们放弃了集体安全的原则而转向了绥靖政策。绥靖政策就是企图使侵略国转向其他国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动德国人东进,他们准许侵略国轻易获得战利品。他们纵恿德国:‘你们只要攻打布尔什维克就行了。’他们挑拨我们与德国发生没有任何理由的冲突。”
斯大林继续大声疾呼:“我们决不能让那些战争贩子把我国拖进战争中去。”斯大林尽管反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绥靖政府,但他没有放弃建立集体安全的计划。
3月15日,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第三天,苏联外长李维诺夫提出召开由苏联、英国、法国、波兰、罗马尼亚和土耳其等国参加的欧洲会议,商讨采取共同军事行动来阻挡德国扩张的问题。
英国、法国和波兰的领导人不信任苏联,担心中了斯大林的诡计。他们以时机尚不成熟为理由拒绝了苏联的提议。
4月16日,苏联外长李维诺夫在莫斯科接见英国大使,他对英国大使说:“由于欧洲的安全局势越来越紧张,德国的侵略野心太大了。苏联、英国和法国有必要缔结互助条约。三国还应该签署军事协定。三国还应该向中欧和东欧所有受到德国威胁的国家作出担保。希望英国和法国能接受这些建议。”
英国政府对苏联外长李维诺夫的提议迟迟不答复。李维诺夫推行的集体安全外交政策失败,他被迫辞职。5月3日,莫洛托夫继任苏联外长。5月8日,英国政府通知苏联,拒绝与苏联结盟。这使得苏联更加忌恨英国的“祸水东引”政策。为了苏联的安全着想,斯大林决定与德国改善关系。
四面楚歌
希特勒与苏联政府达成交易后,主要担心的是苏联不去瓜分波兰的领土。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军进入波兰两天后,希特勒就开始催促苏联进军了。
轴心国缺少重大战略协同,除了德国在欧洲战场驱使几个仆从国接受以德为主的战略外,轴心国打的是一场有联盟之名而无联盟战略的战争。
正在睡觉的日军忽然被轰炸机群的轰鸣声惊醒了。远处苏军怒吼着的火炮喷出了一颗颗炮弹,砸向日军阵地。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200多辆苏军坦克排成几百米宽,快速向日军阵地扑来。
诺门坎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关东军,奠定了苏联远东边境地区的稳定。这一战役是日本放弃不敢从东方进攻苏联的重要原因。诺门坎战役使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能够集中兵力攻打德国。
1939年3月21日,法国总理达拉第访问伦敦。英国首相张伯伦对他说,英法两国与波兰、苏联联合发表声明,宣布四国将马上开会商讨如何制止德国在欧洲进一步扩张的问题。达拉第同意了,但波兰反应非常冷淡,认为苏联对波兰有野心,拒绝英国的建议。
在英法商量怎样对付德国扩张时,希特勒决心武力夺取立陶宛的默麦尔。3月20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约见立陶宛外长,要求立陶宛把默麦尔还给德国。否则,德军就灭掉立陶宛。他对立陶宛外长说:“立陶宛人不要骗自己,以为能从英法那里得到支援。”
3月21日,里宾特洛甫通知立陶宛政府,必须派代表于22日到柏林,在默麦尔归还文件上签字。第二天,希特勒准备从海上出兵炮轰默麦尔,他乘坐袖珍战列舰自施魏恩缪恩德启程,率其他舰船向默麦尔驶去。下午,立陶宛代表来到柏林,与里宾特洛甫谈判。希特勒在袖珍战列舰上多次催问立陶宛代表是否签字,这关系到德海军是否炮轰默麦尔港。
3月23日凌晨1时30分,立陶宛代表签字了。当天下午2时30分,希特勒进入港口城市默麦尔,在默麦尔戏院向住在那里的日耳曼人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说,宣布默麦尔回归祖国。希特勒再次无视《凡尔赛条约》。德军占领默麦尔给波兰人以巨大的震动,他们普遍担心希特勒的下个目标是波兰走廊。
既然波兰拒绝合作,为了对付波兰的无礼,希特勒扬言要诉诸武力。3月23日,英法正式结成军事同盟,并于31日宣布对波兰的安全给予保证。波兰政府对德国的态度变得更加坚决。
3月24日,希特勒回到柏林。第二天,他对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说,现在还不希望用武力解决但泽问题,若波兰人不肯让出但泽,就只能对但泽动武。
在军事合作方面,1939年3月,英法通过战时相互援助的义务,通过一旦德国入侵荷兰、比利时和瑞士,两国也要给予军事支援,进一步加强英法同盟。
此后,英法两国总参谋部开始长期会谈,双方就未来的战争期间如何合作进行蹉商。双方商定:两国军队将一同向德意宣战;在同一战区内的联合作战行动由一方的指挥部统一指挥;一旦战争爆发,英国应出动海军和空军予以支援,向法国出动英国远征军;陆上的战役由法军陆军负责指挥。
英法两国知道,在1939年单靠两国的力量是无法使希特勒停止侵略的。他们想避免战争,必须联合苏联的力量。英法立即抛弃了过去对付苏联的政策,自4月初开始与苏联恢复友好往来。
从1933年起,苏联一直谋求与英法等国合作,建立集体安全体系,但英法等国对德意日等国推行绥靖政策,苏联的愿望总是无法达成。
德国与奥地利合并后,苏联于1938年3月17日曾向英法等国建议在国联举行国际会议,讨论阻止德国继续扩张的问题,但遭到英国的粗暴拒绝。英法对这一提议的反应加重了斯大林对他们“祸水东引”企图的疑惧。
这时,苏联试图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迫切希望已经变成彻底的失望。英法帝国主义列强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封锁政策使苏联的国际活动空间非常狭窄。在这极为不利的国际环境下,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斯大林在外交事务上表现得越来越谨慎。
斯大林认为要让苏联在帝国主义国家包围中强大起来,需要相当长的和平时期来发展工业和军事力量。推迟战争的爆发是斯大林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这个原因,使苏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把外交工作的重点放在维护和平上。
二战爆发前,苏联先后与波兰、芬兰以及南面和西面的几乎所有邻国都签署了双边及多边和平条约。然而,在德国法西斯的不断侵略扩张下,这些和平条约显得非常脆弱。
苏联从英国和法国那里没有看到合作的诚意,即使是面对希特勒的一次次背信弃义,英国和法国依然排斥苏联。苏联已经被法西斯国家包围了,斯大林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安全政策,他以前总想努力争取与英法结成同盟,但现在却准备脱离英法,改行中立政策,决不与任何国家结盟,避免苏联首先被卷入战争。
大战一触即发,英法这时要与苏联结成反法西斯同盟,但仍不肯拿出诚意,英法与苏联的谈判不可避免地破裂。斯大林曾派人询问法国代表:“若波兰受到攻击后,能拿出多少个师来对付德国?”法国代表说:“100多个。”苏联代表又问:“英国能够拿出多少个师?”英国代表答复是:“2个,以后将增加2个。”苏联代表叹道:“你们知道不知道,如果我们要打仗的话,我们得投入300个师。”
经过长期的接触,斯大林发现英国和法国政府并没有决定在波兰受到侵略的时候动武。英法两国只是希望英法苏以外交上的联合吓退德国。斯大林肯定,这样做是不可能的。斯大林认为,英国和法国不但没有任何诚意,而且张伯伦政府的根本目的就是纵容希特勒入侵波兰,威胁苏联。
苏联政府也像英法一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应对战争。1939年,苏联军费从1937年的201亿卢布增至408亿卢布。1939年2月23日,苏联海军委员会宣布组建一支庞大的远洋舰队。
1939年春夏之际,张伯伦虽然不断派代表与苏联谈判结盟事宜,但他还希望与希特勒谈判取得成功,这导致英国的信誉不断下降。
在战略方面,英国认为自己是海上霸主,主要负责对德国实施海上封锁和战略轰炸,地面作战应由主要盟国法国承担。法国却认为德国在占领波兰后,下一个目标是苏联,而进攻法国至少是四五年以后的事情。
德国方面,在正式发动入侵波兰的战争前,希特勒认为必须先改善德国的不利态势,避免英法苏的结盟,排除一战时使德意志帝国陷入泥潭的两线作战的可能。希特勒把主攻方向对准了法国,因此,必须开展对苏联的和平攻势。希特勒决心通过重大让步来争取苏联的中立。
1939年 5月,德国驻苏大使舒伦堡突然被召回柏林。回到柏林后,舒伦堡受到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的约见。里宾特洛甫命令舒伦堡回莫斯科后,态度友好地向苏联政府传达德国对苏联没有敌意,尽快查清苏联对德国的真正态度。
舒伦堡指出,在英法苏谈判期间,德国与苏联的接洽是否恰当时,里宾特洛甫说:“英国和苏联不可能达成什么实质性的协议,元首不相信英国和法国会给予苏联以大量的或者真心实意的军事援助。这一点,元首的眼光可谓英明。”
舒伦堡回到莫斯科后,立即展开外交活动。他拜见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对莫洛托夫转达了柏林对苏联日益友好的诚意,要求与苏联恢复经济贸易谈判。接着,舒伦堡又与其他苏联领导人会谈,反复强调改善德苏关系的重要性。
在斯大林的授意下,7月22日苏德贸易谈判恢复了。7月26日,德国外交部官员尤利乌斯·施努尔在施莱兹饭店宴请苏联驻柏林大使阿斯塔霍夫和商务代表巴巴林。双方会谈一直继续到12点半。在此次会谈上,施努尔提出德国想与苏联完成一笔外贸交易的请求。
通过这些外交活动,德国向苏联反复强调绝不会进攻苏联;德国保证苏联置身于欧战之外;若苏联愿意,还可以达成苏德间利益的协定。苏联大使阿斯塔霍夫表示,与德国恢复正常关系符合两国的利益。
这时,斯大林的首先考虑的是苏联的安全问题,一旦拒绝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可能招致战争。再加上英法美等国的态度,斯大林决定保持中立,让德国放心地去对付英法。但他又不希望德国吞并整个波兰,不想看到德国装甲师太靠近莫斯科。因此,他提出苏德共同瓜分波兰的建议。
8月23日晚,斯大林接见了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两人秘密商定了协议的文本,里宾特洛甫在文本中加上了有关德苏两国形成友好关系的重要文字。斯大林以农民式的精明说,苏联政府在被德国劈头盖脸地骂了6年以后,不能一夜之间把一项德苏友好宣言拿到人民面前。惟一能够援助波兰的苏联表示在德国攻打波兰时将宣布中立,作为回报,德国将送给苏联一块波兰的领土,作为苏联遭到入侵时的缓冲地带。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几乎答应了斯大林的所有条件。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使苏联成功地推迟了战争,为国内发展经济带来巨大的好处。
苏联和德国都很清楚,目前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只是两国为自保而不得不签的条约。希特勒想从地图上消灭波兰,苏联也反对波兰作为一个独立国家而存在,苏联的这一政策一直维持到1941年6月德军入侵苏联时才不得不放弃。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在英法苏谈判无望,希特勒侵略波兰决心已下,苏联出于自身安全而采取的非常措施。这个条约使苏联摆脱了德日两面夹攻的危险,为苏联赢得了宝贵的扩军备战时间。但条约的签定在各国中间引起了混乱,不利于世界反法西斯运动的开展。多年来苏联在各国人民心目中反法西斯斗士的形象受到损害。
之后,苏联和德国为各自利益履行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的部分承诺。德国进攻西欧各国时,苏联甚至向德国提供了小麦和石油。
德苏条约发表后,意大利和西班牙公开表示反对。日本更是反对,因为日本正在中蒙边境与苏军作战。英国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十分恼火,扬言要派间谍谋杀希特勒。
苏联在条约签署后,赢得了短暂的和平。如果没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会受到德、意、日从欧洲和亚洲的两面夹攻。英法会据守马奇诺防线并且资助德国。美国这个“日本的兵工厂”也会反对苏联。而签订条约后,红色的苏联不用向整个世界开战了。
斯大林对丘吉尔说过,他在1939年的夏天时决定苏联不能被英法骗到单独对德国作战的不利局面中去。如果同英法结成同盟的希望无法实现,就转而联合德国。
丘吉尔不得不承认:“苏联与德国做交易,固然令人反感,但在当时是最有利于苏联的。斯大林优先考虑的是苏联的战略安全。”
苏波之间的关系一直不是很好,在8月25日战争爆发前夕,苏联同英法进行军事会谈时,波兰报纸和波兰人民不停地说,波兰不要苏联人的帮助。
苏联政府认为,为了把苏联的帮助给予波兰,苏联就必须先征服它吗?还是苏联应跪下来乞求把帮助献给波兰?这两种立场苏联都办不到。而对于苏联瓜分波兰的另一种解释是,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世界局势,苏联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国防的行动,而其中对波兰的出兵即是为了建立“南方战线”。
首先提出瓜分波兰的,并不是直接进行攻击的德国,而是从波兰背后突施冷箭的苏联。苏联政府认为,留下一个残存的波兰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容易在苏德两国间造成磨擦。最好的办法是从分界线以东,一直延伸到布格河为止的整个华沙省划归德国所有,剩下的领土划归苏联。
希特勒与苏联政府达成交易后,主要担心的是苏联不去瓜分波兰的领土。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军进入波兰两天后,希特勒就开始催促苏联进军了。
1934年1月,德国同波兰签订了《德波互不侵犯条约》。波兰政府认为,《德波互不侵犯条约》签定后,波兰可以不再依赖法国,执行独立的外交政策,并借助德国的工业来增强波兰的国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