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西方各国的将领们认为,坦克的防御力太脆弱了,火炮是坦克的克星。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把坦克作为奇袭的手段绝不可能,因为反坦克步兵和炮兵能够轻易摧毁坦克。在他们看来,利用坦克发动主攻没有任何前途可言。甚至西方许多批评家认为,应该把坦克当成废铁卖掉。
坦克时代是否真像西方大多数将领们所认为的那样终结了呢?如果真是那样,那么各国军队在未来又将重演阵地战了。然而,德军将领们十分反感阵地战,因为德国的人力和物力与西方国家相比明显不足。
除非人们能发明一种更先进的陆地战术,否则德国将领们宁愿相信,只要坦克运用得当,它仍然会成为最有力的陆地进攻武器。
德国的坦克战理论认为:“只有运动才能取得胜利。”运动的目的就是使德军与对方接触,一旦与对方接触,运动很容易被对方的火力牵制住。为了解除敌军的牵制,或者摧毁对方,或者使对方瘫痪,或者使对方撤退。这只能靠强大的火力来实现,只有强大的火力才能使对方的抵抗崩溃。
而处于静止位置的炮兵火力射程有一定的限制,超出这个限制后,炮兵必须转移阵地支援步兵进攻。这种方式不仅需要大量的重装备,而且消耗大量的弹药;炮火准备也需要很长的时间,且难以掩饰作战意图,无法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因此,德军认为,在未来的战争中用步炮协同的方式进攻,其成功率比一战还要低。
提高进攻成功率的方法就是:不顾对方火力的拦截,快速地向对方纵深穿插,使对方难以建立新防线,最后把进攻引入对方的后方,而坦克战可以利用其优势达到这种奇袭目的。
古德里安认为坦克比以前所有的武器更具有机动能力——尤其是一旦突破了对方的防线后,坦克能继续向前推进而不停顿。他认为,只要装甲部队具备某些条件,这种机动就能不断维持下去。比如地形适合坦克的行驶、敌军的防线上有缺口、敌军的火力处于劣势等。
古德里安认为装甲部队也不是“万能”的,任何武器的威力都是相对的,必须看与它对抗的武器的威力大小。如果对方拥有更多的坦克或者反坦克武器,那么进攻的坦克一样会被击败。他认为,如果情形刚好相反,那么坦克就能取得惊人的胜利。
古德里安认为,不能自暴自弃地认为坦克已经被其他武器替代了。他还认为,现代坦克甚至可以在黑夜和大雾中用罗盘来指引方向,坦克是未来战争的决定性力量。
费迪南德·波尔舍(保时捷)是世界著名的汽车设计师。他一生主持过多项杰出的设计,最著名的是:戴姆勒汽车公司的亨利公爵牌汽车,38/250梅塞德斯·奔驰牌轿车、V16汽车联盟汽车、二战中的德国虎式坦克和航空发动机。
波尔舍是一位杰出的车手,曾经获得过扭力杆悬架的专利,同时还是电控供油的发明者,又是一位电子工程师。
1875年12月3日,波尔舍出生于捷克的波西米亚,当时属于德国。15岁时,他考入夜大学校。年轻时,他一边在火电厂干活,一边在维也纳工学院上学。他在维也纳工学院的学习成绩突出。
22岁那年,波尔舍获得了混合传动系统专利。后来,混合传动系统被运用于一战时的军用列车上。
1900年,波尔舍发明的电动汽车在巴黎世界产品展览会上亮相,波尔舍一下子成了明星。二战时,他又把混合传动系统用在虎式坦克上。1905年,波尔舍成为戴姆勒汽车公司的总经理,由于受到许多人的排挤,他成为其分公司梅塞德斯公司的总经理。他主持研制了梅塞德斯牌轿车,并将设计的发动机用在奔驰600和宝马轿车上。
由于许多人嫉妒他,他被迫于1929年辞职,成立了波尔舍公司。波尔舍公司开始时遇到了重重困难,但经过4年的发展,该公司的“甲壳虫”大众牌轿车终于被民众所接受。该车的生产后来由德国政府控制的大众汽车公司控制,二战时生产了大量军用车。
1932年,波尔舍开始设计载重汽车和变速器高速挡。后来,他又设计了减振装置和钢板弹簧。在研究钢板弹簧时,他设计了著名的扭力杆和从动铰链。
波尔舍还从事多功能汽车的研制工作,同时研制风力螺旋推进器。他还对拖拉机进行了研究,以解决落后的德国农业经济问题。
希特勒十分重视汽车人力,把波尔舍等大批工程师、技术人才转向飞机和坦克的研制。由于波尔舍的大量研究成果被德国用于战争,二战结束时,盟军将他押解到美国,后来他被转移到巴黎等地。两年后,波尔舍被释放回德国。1952年1月30,波尔舍逝世。
2.德军新式坦克问世
在1926年以前,德国就开始了研制坦克的工作,但发展缓慢。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军研制坦克的工作加快了步伐。
在研制计划中,轻型坦克将安装50毫米火炮,中型坦克将安装75毫米火炮。然而,为尽快给坦克装上武器,轻型坦克只装了37毫米火炮,这在当时是反坦克炮兵普遍使用的火炮。
在生产新式坦克以前的很长时间内,德军为进行战术训练装备了“练习坦克”,这种小坦克装有一门20毫米机关炮或者两挺机枪。这些小坦克直到与苏联开战时,仍在德军中使用,因为德军的坦克数量不足。
德军装甲兵对坦克的主要要求是机动力和火力。起初,为了提高机动力和火力,军械部门研制坦克时,只得削弱坦克的装甲厚度。随着发动机功率的不断提高,德军的坦克才开始增加装甲厚度。二战最后几年生产的虎式坦克的装甲很厚,但速度也降低了。由于德国装甲坦克兵建立较晚,军械部门很难满足军队的要求。
坦克的火炮在静止和运动中都能开炮。在坦克静止时,能够快速调校火炮,只需消耗有限的炮弹就能摧毁目标。在坦克运动时,由于观测上的困难,不容易瞄准目标。坦克的炮身离地面较高,虽然这容易被敌军发现,但这使坦克炮手提高了对近距离目标的命中率。坦克对距离较远的目标,或者坦克行驶在坎坷不平的路面上时,命中率会大大降低。
在任何情况中,坦克都有火炮难以超越的优点。当然,处于静止的火炮命中率很高,但只有运动中的坦克火力才容易取得战斗的胜利。
德军十分清楚坦克命中率低的弱点,但他们没有足够的资源进行大量的炮火准备,或者“集中火力的轰击”。因为德国人没有忘记,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即使用最强大的炮兵向协约国军的阵地炮轰一周,仍未给德国步兵提供胜利的保证。
德军认为炮兵必须朝着坦克将要进攻的目标发射炮弹,而不能像一战时那样乱轰一气,并利用弹幕掩护步兵进攻。德军认为,如果他们把火炮、坦克和步兵的攻击集中起来,就能突破敌军的防线,这在一战时是无法实现的。这里提到的步兵兵力,也必须采用摩托步兵的编制,因为这种突破需要强大的机动性能。
因此,德军不认为坦克是支援步兵进攻的武器。德军认为西方各国军队的火炮在射程和精度上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不足以抵御大量坦克的推进。
当时,德军将领们认为坦克是进攻时所能找到的最好武器,他们绝不改变对坦克的信心,直到战场上出现超过坦克的武器。
西方军事理论上有一句古老的格言说:“惟有火力才能给运动开路。”但德军认为,坦克战不需要任何形式的炮火准备,而是直接把火力引入敌军阵地。但坦克战需要适宜的地形和集中运用等条件。
德军把大量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的战术,并用下边的假想演习来证明:
红蓝两军交战,双方均有100个步兵师和100个坦克营。 红军把所有的坦克都分配给100个步兵师,而蓝军集中使用坦克。假设战线长300公里,其中100公里是坦克不能通过的地区,100公里是坦克不适合活动的地区,剩下的100公里是适合坦克活动的地区。
红军把坦克平均分配给100个步兵师,所以一些坦克处于无法通过的地区,起不到任何作用;另一些坦克虽然能够活动,但受到地形的限制,使它们的战果很小;剩下的坦克在最适合坦克活动的地区。
蓝军可以把坦克集中投入到最有利的地区,蓝军坦克在该地区的数量至少超过红军一倍,而在其他两个地区采取防御态势,就算受到红军的坦克进攻,其进攻规模也不大。而且每个步兵师至少拥有50门反坦克炮,用来对付红军每个师拥有的少量坦克的进攻是很轻松的。
因此,德军认为西方国家把坦克配置给步兵师的战术,其实是失败的战术。坦克可以快速地插入敌军阵地,并凭借坦克的装甲掩护使摩托步兵的火炮直接攻击敌军,这种方法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反对者则说:“摩托车并不是新式武器,它只是一种运送武器和步兵的新方法罢了。”
当然,摩托车本身无法发射炮弹,但德军实际上强调的是新的兵种,强调的是摩托化步兵师。
为了保证坦克的进攻获得成功,那么其他兵种必须在时间上与装甲兵密切配合,这就要求步兵和炮兵的行动必须实现摩托化,必须拥有与装甲兵相同的机动能力。为此,德军在装甲部队中配置了摩托化步兵和炮兵,这些兵种都由装甲部队直接指挥。为了取得更大的优势,德军所需要的是更多的快速部队。
1938年,德军装甲坦克兵在西班牙参战。德军装备了“克虏伯”轻型坦克的4个坦克连获得了战斗经验。
1939年,在与波兰军队的战争中,德军首次大规模使用坦克。在战争史上,德军第一次把装甲部队投入到决定性方向上,装甲部队的机动性和突击性显示了它的优越性。
如果在第一波炮火打击中,进攻方的坦克没有被防御方的炮火摧毁,那么这些坦克已经战胜了最危险的敌人。这时,防御方的反坦克武器已经被摧毁,防御方又遭到进攻方坦克的火力打击,防御方的步兵和工兵丧失了抵抗力,结果连进攻方的轻型坦克都能轻松战胜防御方。
反之,若防御方拥有高效反坦克武器,其火力能摧毁进攻方的坦克,并且把这种武器配置在正确的地域,其结果必然使进攻方损失惨重。
为了对付敌军的反坦克武器和坦克,仅能抵御机枪子弹厚度的坦克装甲显然无法胜任。
1940年5月10日,在法国战场上,德军投入了10个坦克师和4个摩托步兵师。就连阿登山区和纵横的江河都未能挡住装甲部队的步伐。德军大量集中使用坦克对各国军队的指挥和编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持续到现代。
法国之战结束后,德军装甲部队马上准备攻打英国的“海狮”行动。然而,当时的坦克无法渡过大海,而且德国海军舰艇无法把坦克直接送上岸,最后德军装甲部队并未进攻英国。
与此同时,德国不断增加坦克的产量,不断提高坦克的战斗力。1940年,德国坦克的月产量为125辆。当时,德国开始生产虎式坦克,并开始生产机动性更好的豹式中型坦克,但前线急需各种装甲车辆。而步兵急需威力更大、机动性更好的反坦克武器。炮兵急需大量自行火炮。装甲部队的摩托步兵团急需大量装甲运输车。德国军工厂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因为德国的战争潜力十分有限。
1941年,德军装甲部队遇到了一系列新的、艰巨的困难。2月中旬,德军的一些装甲部队被派往北非,去拯救那里的意大利军队,只有少量坦克的隆美尔部队一时间所向披靡。不久,德军装甲部队又参加了巴尔干半岛之战。
在巴尔干之战刚结束不久,急需休整的德军装甲部队又于1941年6月22日出现在苏联战场上。根据巴巴罗萨计划,德军装甲部队要以快迅的突击,在当年迫使苏联投降。然而,苏联的道路网十分原始,沼泽遍布、江河纵横,拥有大片的森林。再加上恶劣的气候使德军装甲部队危机四伏。在如此不利的条件下,德军的快速部队难以发挥作用。
在苏德战争开始前,坦克师的数量翻了一倍,但是由于没有足够数量的坦克,被迫削弱每个师的坦克数量。结果,原来设有两团制的坦克旅只能缩编为1个两营或者3营制的坦克团。而且,摩托步兵团缩编为一个装备薄装甲的装甲输送车连。每个炮兵营也减少了自行火炮的数量。结果,德军装甲部队的突击能力反而降低了。
为了提高每个坦克师的战斗力,德军曾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坦克曾使用载油料的拖车,实战证明这严重影响了坦克的机动力;为了通过难以通行的地区,德军曾让坦克携带束柴,这个办法效果也很糟糕。
后来,秋雨连绵、道路泥泞的季节来临。德军坦克被迫在沼泽地和泥泞地行驶,发动机损坏,履带和传动装置也很快报废,而德军装甲部队难以获得新的坦克或者新的零部件。
1941年初冬,古德里安率领的坦克第2集团军从南面迂回攻击莫斯科。由于他反对继续进攻,要求让装甲部队停下来休整。结果,古德里安被希特勒解除职务,加入陆军总部的预备役。
不久,古德里安改任德军装甲兵总监后,他对装甲兵作战理论提出了新的机械化作战形式:装甲兵部队要承担尖刀任务,负责打开战役缺口,再凭借其机动性快速向敌后发展,瘫痪敌军的后勤及指挥系统,由摩托化步兵部队弥补战场空缺,再由装甲部队支援步兵围歼敌军。
这一理论正是二战中德军的作战思想,并与之配套投入了一号、二号、三号、四号、黑豹、虎1、虎王等坦克。
作为装甲兵的专家,古德里安主管包括党卫军坦克师在内的整个德军装甲兵的编制、战斗训练和装备改进。他负责在全军分配各种装甲车辆和坦克。古德里安要求增加T-4、虎式和豹式坦克的产量。同时,古德里安还要求军械部队制造防空坦克、侦察坦克、架桥坦克和装有电台的指挥坦克。
德军装甲兵部队编写了新条令,删减了大量繁琐的规定,使其便于执行。另外,装甲兵的很多训练班和学校由“院校部”统一领导。
1943年3月底,苏联天气转暖,大地开始解冻,苏德双方急需休整,激战逐渐趋于平静。德军装甲部队和一些步兵师从前线撤退,哈尔科夫一带布防的是第48坦克军。第3、第6和第11装甲师、“大日耳曼”装甲步兵师隶属于第48坦克军。
曼施坦因利用战斗间隙训练部队。演习先从排、连级开始,后来发展为师级演习。演习都是在实弹射击的条件下进行的。
为了成为虎式坦克专家,曼施坦因开始学习驾驶这种重型坦克,用88毫米火炮练习射击。虎式坦克的火炮威力很大,而且拥有厚重的装甲,直到战争结束都是当时最好的坦克。
哈尔科夫反突击证明,虎式坦克具有强大的战斗力。1943年3月31日,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视察南方集团军群,了解了“大日耳曼”装甲步兵师的虎式坦克营在前一阶段的情况,该坦克营隶属于什特拉赫维茨的装甲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