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一种枷锁叫捆绑
21764800000028

第28章 打破人的外在枷锁(9)

一般说来,他们不会轻易地改变自己的决定,除非经过自己的实践后确实行不通的。因为他们相信科学没有定论,今天的真理可能到了明天就成了谬论。这一点我们也知道一些,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之前,地心说是真理,但是它经不起实践的考验。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伟人们没有为自己设定限度,畅游在浩瀚的知识的海洋里,探索者宇宙的奥秘。

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急于承认别人就是比自己好,而要认为这些都只是暂时的,现在的一切并不能代表以后。

自我设限如同形影不离的幽灵一样,控制着自己的潜力与能量。自我设限就像给自己上了一把心锁,好象一个心牢里的人,四周都是阻挡自己的铜墙铁壁。自我设限是一块巨石、顽石,在人生及事业成长道路上,阻碍着人们前进,使人们无限的潜能化为泡影。

悲哀的人不在于他们不去努力,而在于他们总爱给自己设定许多的条条框框,这种条框无意之间限制了他们想象的空间,以及创造的潜能和奋进的范围。看似一天到晚在忙碌,实际上自己已经套上了可怕的“枷锁”,最终注定碌碌无为。

人要想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就必须解除自我设限,摆脱固有的“心理高度”的负面暗示,锐意进取,就像运动员一样不断设立新的“高度”目标,才能不断超越自己,创造出一个个新的奇迹!

千百年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句话,之所以成为一句成语,就说明人们对“过去不等于未来”的普遍认同。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能把这一观念真正用在自己身上。它是“自我设限”的克星。

枷锁31、吃回扣——集体腐败害死人

医生在吃回扣;

教师在吃回扣;

超市采购员在吃回扣;

项目招标负责人在吃回扣;

……

“一开始,我还觉得我们家的设计师很好,大热天陪我们东奔西跑买材料、买家具,还帮我们还价。中秋节之前,我还特意送了点东西给他。可是,国庆节我陪朋友去买材料的时候,却发现设计师帮我打过折的墙纸并不便宜。我朋友自己还的价格比我买的还便宜。”王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一直愤愤不平,“人家把我当冤大头耍了,结果我不光帮着人家数钱,还嫌人家赚得不够,再送人家点。”

其实,在家庭装修过程中,像王先生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有位记者乔装成设计师跟某窗帘店谈合作时,老板娘拍着胸脯保证:“我们不光能让你赚钱,还能让业主对你千恩万谢。”据透露,设计师每推荐一种“熟悉的”材料,都有可能拿到总价5%~30%的回扣。有业内人士甚至表示,即便一个设计师一个月只服务一个业主,但只要能推荐足够多的材料、家具,年收入也可能有几十万。

如今社会吃回扣现象已经比较复杂,而且“回扣”潜水较深,吃回扣已经成为许多行业的潜规则。

医疗、教育行业维系着国计民生,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医生被誉为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高尚的职业如今却被列入国家清除商业贿赂的黑名单。医生“开单提成”收受医药产品销售方给予的回扣,教师在采购教材、教具、校服等物品中收取回扣,使这些公益性事业有了商业利益的色彩。“羊毛出在羊身上”,受害者最终还是普通老百姓。

医生能开出“天价药单”,教师“指定书店”,竞标者能打造出豆腐渣工程,是谁赋予他们这些权利?

贿赂回扣现象已经根深蒂固,要一网打尽谈何容易。

其实,不管是医生还是教师吃回扣,都不过是一个表象。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们只是医疗系统、教育系统集体沦陷于商业潜规则的两个“表征群体”而已。在以药养医模式下,医院与药商原本就是利益共同体。面对众多药商,医院处于买方市场优势,药商“公关”医院,“联络”医生开某一类药,已成为公开的秘密。而在医院逐利的驱动下,在创收、效益等要求下,科室、医生就会屈于制度的压力,让自己成为盈利个体。所以,“吃回扣”不仅仅是个人品质问题,还跟制度环境的“诱惑”有关。

最终,我们看到的是医生在吃回扣,而我们看不到的则是一个被层层包裹的“集体腐败”的水下冰山。

关于教师吃回扣就更好解释了,那些兜售办公用品、教学硬件的业务员们,根本无需在教师身上花多少工夫,他们只需直奔办公大楼就好了。与医院的买方市场优势一样,学校也拥有同样大的选择权,学校建设是一块,学生的学习消费也是一块。面对这一消费市场,众多商家就不可避免地展开角逐,而一旦规则不透明,这种角逐就可能成为非法竞争,以承诺“给回扣”就是一个最明显的方式。当学生使用哪家出版社的教辅更多依靠教师的建议时,众多商家就必然对教师展开“公关”。而如果没有制度的约束,这种“公关”就不可避免。

由此可见,“吃回扣”现象更多是制度设计上的漏洞造成的结果。正如大贪官胡长清所说的著名的“牛栏关猫”论:如果权力没有制度约束,权力拥有者就会像猫进入牛栏一样来去自由。

所以,若想对吃回扣现象釜底抽薪,必须回到事情的本源,完善医疗采购和教育采购制度,辅以强力监管,使之真正实现公开、公正和透明。如此,吃回扣现象或可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涤荡。

枷锁32、事必躬亲——诸葛亮强调个人英雄主义亡了蜀国

事必躬亲是国人的传统,甚至领导者勤政的美德。事必躬亲,是中国人对领导的一种赞誉。如果说,事必躬亲仅仅是去体察民情、获取信息,是值得称赞;若事必躬亲是自始至终,那就是悲哀了。

一位在乡镇当领导的朋友向诉苦说,上级领导对他考评时认为他不懂得走群众路线,不善于发挥属下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只会自己“乱忙”,缺乏领导艺术。

经详聊后得知,他分管的农业工作,事无巨细,总是事必躬亲,连一般农技人员可以做得好的工作,他也不放心,非要自己实地看看不可,甚至帮助做一做。弄得整天忙忙碌碌,辛辛苦苦。

作为当了点“官”的朋友,想把分管的工作做得更踏实、更完美,以对得起党和人民的信任,此精神是可嘉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注意讲究一些工作方法。试想,下属可以做好的事,你又不放心,一定得自己“一竿子插到底”,长期下去,怎不会伤害工作人员的心,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的结果,莫说工作创佳绩,就是工作局面也是难打开的。

三国时期,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赢得后人赞誉,但却因事必躬亲、积劳成疾,大事未成身先卒。

当下,新闻媒体经常宣传某些领导干部累死在工作岗位上,为国计民生操碎了心。毋庸置疑他们都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充满爱心、充满真情。但是,回过头来想一想,如果他们不把机关人员、基层干部干的事都干了,不要过分的“深入”基层,学会当“婆婆”,也许他们现在还健在人世,继续为国家、为人民谋幸福,做贡献。事必躬亲给国家、人民及领导者个人造成的损失和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领导二字,顾名思义是率领、引导,就是抓工作时把握方向、把握全局。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有效率的领导应该是下正确的决心、做正确的决策,善于发掘人才,把用人和科学决策有机的结合起来。贯彻落实好正确的决策,而不是将大量时间用于迎来送往、应酬接待,忙碌于不必要的非工作性琐事,毕竟,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作为一名领导重视某项工作,未必事事得亲自动手,而要分清主次,抓住关键,把主要精力放在一些大事情上。抓好责任制的落实,做好协调工作。

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整体才显强大。只有大家力往一处使,劲往一处发,才能做好各方面的工作,成就一番事业。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一个小提琴手自己指挥自已,而乐队指挥则指挥许多吹奏手,让他们动作起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因此,领导应抓大事、议大事,不为琐事所困,激励下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部属的积极性,取得最佳工作效益。

枷锁33、忽视精确——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在西方国家,计量标准的统一是生活方便的保障,在中国,不统一却司空见惯。

有人问卖肉饼的人,一天做多少肉饼,他回答说:约摸“用了一百斤的面粉”。这么多面粉能做多少只饼,这中间未知的关系就巧妙地留待询问者自己去计算了。

同样,有人问一个农民的牛有多重,这农民报出的数字如果比牛的实际分量轻得多,他就解释说,他没有把牛的骨头计算在内!有人问一人有多高,他说出的身高荒唐得与事实相距十万八千里,再问他时,他承认肩膀以上部分没有计算在内。原来他当过兵,部队里分配负重任务时,锁骨的高度才是最重要的。中国的士兵全身各部位都有实际用途,唯有脑袋例外,所以这次也被他忽略不计了。乡下人另有他们的计量方法。他说自己住在离城九十里的地方,经过再三追问,他承认没有那么远,说这是往返的距离,实际的单程距离只有四十五里。

德国人的严谨精确、一丝不苟的风格真的是举世闻名,没有人会怀疑这一点。

——德国人煮一个鸡蛋,会拿一个说明书、一只温度计,掐着手表煮鸡蛋。当我们笑话他的时候,德国人问我们,什么时候营养最高,我们就不知道了,这就是德国人严谨的地方。

——给德国人开的药方,一定要将用药量明确到毫克,并明确告诉他究竟是在饭前还是饭后的五分钟或十分钟服用,而不能只笼统告诉他“饭前或饭后服用”。

——有一个德国哲学家晚上睡觉前将没有喝完的半杯水拿到睡房中。夜里口渴醒来,发现床头柜上还有一杯昨夜喝剩下的水,由于弄不清两杯水中哪一杯该先喝,便索性不喝,忍耐到天亮。

——做一个桌子,德方负责人“为了一颗钉子钉在哪,都能和木工一起研究几个小时”。费解归费解,用了六七年后,别人做的桌子都快散架了,可是他们指导制作的桌子,绝对不会变形。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德国人就是如此严谨认真。一个认真的民族是最有希望的民族。在东西德统一的5年里,这两个政治实体并没有因为原有的血型不同而产生“异体排斥”,发生社会动乱。相反原东西德地区的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而且原东德地区的经济增长率2004年已达到9%,居整个欧洲之冠,这不能不说是奇迹。

而在我国,大部分人缺乏的就是这种严谨精确的作风,同样一条生产线,在国内产出的东西确实存在明显的技术差异。我们在生活中,总是有“差不多就成了”,“这样就行了,要那么好做什么”的时候。殊不知有些东西不过就是一点点细微的差别,而就是这细微的差别,结果却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正如梦飞扬说得:“文化的璀璨遗产掩饰不住物质文明的巨大落差。”于是,在飘飘然中,我们看不到自己和别的国家、民族的差距,仍然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着邋遢、满不在乎的日子。一个民族只有认识自己,才能富强;只有不断进步,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生生不息。

枷锁34、习惯拖延——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你也许经常说到类似这样的话:“我要等等看,情况会好转的。”说这话表明,你已经陷入了一种生活的惰性。对于有些人来讲,这似乎已经成为他们习以为常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总是明日复明日,因而也就总是碌碌无为。

你是否有不愿打的电话?你是否有不愿着手的任务?你是否瞻前顾后,迟迟迈不出行动的脚步?这就是拖拉。拖拉,就是不愿做事情,它是一种坏习惯,是我们每个人经常陷入的一种误区,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多么显而易见。

根据对几百位成功人士的调查显示,当问及失败的可能原因时,几乎每个人都会说“坏习惯是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拖延却成了一些人的习惯,但你是否知道拖延是行动的死敌,也是成功的死敌。拖延使我们所有的美好理想变成真正的幻想,拖延令我们丢失今天而永远生活在“明天”的等待之中,拖延的恶性循环使我们养成懒惰的习性、犹豫矛盾的心态,这样就成为一个永远只知抱怨叹息的落伍者、失败者、潦倒者。

成功学创始人拿破仑·希尔说:“生活如同一盘棋,你的对手是时间,假如你行动前犹豫不决,或拖延地行动,你将因时间过长而痛失这盘棋,你的对手是不容许你犹豫不决的!”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当拖延成为你的习惯时,死神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来临了。你可以给自己时间,但生命却不会给你时间,正如中国古代诗人李商隐所吟诵的“人间桑海朝朝变,莫遗佳期更后期”。

如果你是个办事拖拉的人,你大概在浪费大量的宝贵时间。这种人花许多时间思考要做的事,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找借口推迟行动,又为没有完成任务而悔恨。在这段时间里,他们本来能完成任务而且早应转入下一个环节了。

所以,一定要找到可以有效对付拖拉作风的方法:

第一,确定一项任务是否非做不可。当我们感觉一项任务不重要,做起来自然会拖拖拉拉,若是这项任务真的不重要,就立刻取消它,而不是既拖延又后悔。有效分配时间的重要一环,是取消可有可无的任务。应该从你的日程表中把乱糟糟的东西清除。

第二,把任务委托给其他人。有时候,任务是能完成的。但是你不喜欢做。可能与你的兴趣或专长有关,这时如果你把任务委托给一个比你更适合做、更乐意做的人,你和他就都成了赢家。

第三,确定好处与优势。立即行动起来。我们往往因为看不到完成一项任务有什么好处而拖拖拉拉。也就是说,我们做这项任务时付出的代价似乎高于做完之后得到的好处。应付这个问题的最佳办法是从你的目标与理想的角度来分析这个任务。如果你有个重大目标,那你就比较容易拿出干劲去完成有助于你达到目标的任务。

第四,养成好习惯。许多人的拖延已经成了习惯。对于这些人,一切理由都不足以使他们放弃这个消极的工作模式去完成一项任务。如果你有这个毛病,就要重新训练自己,用好习惯来取代拖延的坏习惯。每当你发现自己有拖沓的倾向时,静下心来想一想,确定你的行动方向,然后给自己提一个问题:“我最快能在什么时候完成这个任务?”定出一个最后期限,然后努力遵守。渐渐地,你的工作模式会发生变化。

枷锁35、差不多先生——做事不到位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虎头(开头精彩亮丽)蛇尾(结果不了了之)的情况。已布置的工作,如果没有督促就不会有积极的反馈;譬如许多单位年初开列一系列计划目标,并且细分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单位甚至每个人,但到了年底,这些目标、计划、任务完成的如何?哪些已经完成了?哪些还没有完成?离目标值还有多少距离?无法完成计划的原因何在?要么统统没有下文了,要么只有包含着大量“大约”、“可能”等词汇含糊不清的总结。

在中国做事差不多,不到位的现象可谓是屡见不鲜。

对这些现象进行总结,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的不到位: